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建设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善用经典,古方今用,在心血管的防治方面有独到见解。总结其治疗心悸的经验,其认为心悸为本虚标实之证,心之气血阴阳虚为本,痰湿、瘀血为标;治疗强调扶正祛邪,注重补脾、安神定志、调畅气机、清热泻火,重视辨病与辨证结合,同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治疗心悸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成熟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虚、痰、瘀、毒"是心悸发病的重要因素,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的范畴,尚与"胸痹"、"心痛"等有所关联。历代医家多认为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心之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浊、瘀血及体内痰瘀蕴蓄日久所化之毒为标,治疗当以扶正补虚、温阳化痰、益气活血、标本兼治之法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该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心之气血阴阳虚衰为主,标实主要为气滞、血瘀、痰浊。该文介绍温潜法治疗心房颤动的相关思路,认为心房颤动病机主要为心阳亏虚、肾阳虚衰、虚阳上浮,治疗以温潜为要,运用温潜复律方治疗心悸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介绍孟昭阳教授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心悸的经验。孟教授认为,心悸之为病,临床病机多源于本虚与标实。本虚常以气血阴阳之虚候分而论之;标实之机源于本虚之候,并行复杂演化之势。临床总以气阴两虚者多见,故治疗多以益气养阴为要,处以生脉散加减治疗,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5.
介绍邓铁涛教授以调脾护心为法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经验。本病病位虽在心,但与五脏相关,尤重于心脾;本质为本虚标实,心气血阴阳亏虚于内,致使痰瘀水停之标遏阻心阳,故急性期常按阴阳分治,在温阳或者滋阴的同时均强调温补脾胃阳气;缓解期则需综合调理,注重以调理脾胃为先,才能有效防止复发,带病延年。在遣方用药上补虚泻实,灵活应用气血同调、攻补兼施、升降相随等原则。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朱俭 《吉林中医药》2008,28(12):877-878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发病常与心、肾、肝、脾诸脏的盛衰有关,病机总属邪痹心络,气血不畅,络脉瘀阻,心络挛急,心脉不通.针对其本虚标实之病机,以补与通为总治则,临床常根据辨证选用益气活血法、活血化瘀法、益气养阴法、温通心阳法、化痰通络法等为治则,同时重视中成药及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阐述中医对骨性关节炎病因病机认识的发展及其中医辨证,即与肝肾亏虚,筋骨失养;营卫失调,气血亏虚;风寒湿邪侵袭,痰瘀凝滞,劳损及外伤致病等因素相关。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施治应注重寒热虚实之分,并与辨病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悸”的辨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心悸”,“心下悸”,之病因病理及证治的探讨,认为其发病亦不外乎虚实二因,本脏虚损致悸者为虚,多为心阳不足,心阴心阳俱虚,气血两虚,水气上泛致悸者为实,多表现为本虚标实,由脾肾阳虚,水气凌民所致,另有邪郁少阳,了郁不达而致悸,多属实证,其治疗,针对其病因病机,归纳为六法,分别给以补虚泄实,标本同治,对现代临床心系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痰浊水饮阻络是心悸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当代中青年人群良性心律失常疾患大多表现为痰浊水饮阻络的病理过程,其引起心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外感湿邪、劳倦内伤、过食肥甘厚味及心脾肾等脏阳气虚衰,均可导致痰浊水饮上乘,心络痹阻,或心本脏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而出现心悸怔忡等症。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以心气血阴阳不足为本,痰浊水饮阻络为标。治疗该类型心律失常应运用益气养阴、祛痰利窍、宁心安神等法,姜松鹤教授据以上诸法自拟定志汤治疗痰浊水饮阻络型心悸病,疗效卓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病因多为老年人素体虚弱、禀赋不足、心中神明不能自主,致血行不畅,血脉瘀阻,而怔忡之疾作焉,其病位在心,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血虚为主,或兼有阴阳亏虚,标实以血瘀为主,或兼有痰饮,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证。治疗上应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为主。  相似文献   

11.
周文献 《河南中医》1996,16(1):35-35
阴阳并调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周文献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阴阳并调通脉汤/治疗应用;冠状动脉疾病/中医药疗法冠心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为阴阳气血失调而亏虚,标为痰瘀夹杂而阻滞心脉。病位在心,旁及脾肾,治当阴阳并调而补之,化瘀法痰而通之,养心安...  相似文献   

12.
张伯礼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为心气不足、心肾阳虚,标实为血瘀水停。临床辨治当分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控制后缓解期三个主要临床阶段,缓则注重调理,扶正为本;急则祛邪为先,力挽将倾;缓解期扶正祛邪,注重损复;全程病证结合,紧握病机,辨证施治,以通为期,调和气血,贯穿始终。以补求通时应注意补益宜清补、通补,而不应呆补、腻补;以通求补时,活血化瘀应与益气温阳、补血养阴等治法同用。  相似文献   

13.
陈玉超教授以中医"虚劳"理论为指导提出癌因性疲乏的病机以本虚为主,邪实为标。其本虚多归为心、肝、脾、肾的不足,标实则与气滞血瘀、络脉不通密切相关。脾虚毒蕴是其发病的起始,阴虚肝郁、心神暗耗是其加重的关键,肾精亏损是其缠绵难愈的根本,正虚失调,久病入络,气血瘀滞,形成本虚标实的复杂证候。治疗当以补宜为主,辨证采用益气健脾、养阴柔肝、养心安神、填补肾精的治疗法则,标实者可配合应用理气化瘀法并结合症状进一步化裁。对于慢性消耗性的疾病治疗不可急于求功,选方用药多采用性情平和之品,治疗当小攻小补,补大于攻,贵在坚持。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其临床表现有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严重者可见面色苍白、汗出,甚至昏厥。这些临床表现与中医学中的“心痛”病相似。包括了“胸痹”、“真心痛”、“久心痛”等。“心痛”病的辨证施治有本虚标实两个方面。在疼痛发作期,病情急,宜治标,以通为主,多以活血化瘀、芳香温通法为治;缓解期宜治本,以补为主,当详辨其病情,视心、肝、脾、肾阴阳之偏盛,气血之郁滞情况而调之。但气滞血瘀,痰浊闭阻经脉,经脉不通是“心痛”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应考虑活血化瘀,调畅气血,疏通经脉,方能收到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陶兴  龚丽娟 《吉林中医药》2012,32(4):355-356,359
龚丽娟教授认为慢性肾炎病程缠绵,其根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在病程的不同时期本虚与标实各有侧重,辨证之时必须分清虚实.辨本虚时以脏腑辨证为主,辅以气血阴阳辨证,辨标实时分清内外之邪,如是虚实明辨才可避免犯虚虚实实之误.补虚时随脏腑之异、阴阳之别而主次分明,抓住主脏、兼顾他脏,平补为宜.祛邪时抓住主要病邪,祛与防并重.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7,(3):486-488
刘海起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项目负责人。擅长治疗骨伤类疾病,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肾亏气血虚为本,风寒湿三邪侵蚀为标,气血亏虚是主要病机,治疗上应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辨证施治在辨治。经验上有补益气血、重用黄芪;气滞血瘀、重在调气;痰湿中阻,当以温药和之。并列举1则验案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7.
吴立文教授治疗胆胀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智生 《新中医》2003,35(11):10-11
介绍吴立文教授治疗胆胀的经验。吴立文教授认为其病位在胆,但病变的形成与肝脾胃肾有密切关系。临床初期以肝气郁滞、胆气受阻、湿热内蕴、热毒蓄积等邪实为主;久则致虚,形成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候。病机关键是邪郁胆腑,胆失通降。治疗应辨证采用通利之法,临证结合疏肝理气法、和胃通腑法、运脾化湿法、扶正补虚法,并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分清轻重缓急治疗。  相似文献   

18.
郑伯媛  韩宁  陈萍  李久现  郑春晓 《河南中医》2023,(12):1835-1838
胡玉荃教授结合产后身痛的临床表现及“风”的致病特点,提出“产后风中综合征”的病名。胡教授认为,产后风中综合征的病因多为虚、瘀、风,气血亏虚是病之“本”,邪气瘀血留滞是病之“标”,主要病机为气血亏虚,邪侵内扰,日久累及心肾,心肾同病。胡教授治疗产后风中综合征以调补气血,心肾同治为基本治则,以补养气血为先,强调从根源上补养气血,补血补气之品同用,多采用产后济生除忧方以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心肾同治,同时重视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19.
海洛因戒断稽延症状中医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梦光  赖开雄 《新中医》1998,30(11):25-26
用中医脏腑、气血辨证探讨海洛因戒断稽延症状的成因及相应治法,认为成瘾者脱瘾后以气血耗损,五脏亏虚为本。其中不寐多由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所致,治应滋阴降炎,效能心肾;骨痛多因气血两虚引起,治宜补益气血,化痰通络;纳差多缘脾胃失健,取健脾和胃为大法。并探讨了“心瘾”的机制及治法。  相似文献   

20.
栗锦迁教授辨治心悸学术思想简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树茂  曹云  王颖  栗锦迁 《天津中医药》2015,32(12):709-711
栗锦迁教授对心悸的治疗本于《内经》、法于张仲景,总结出该病虚实两分、兼顾五脏、全面考虑、突出主证、灵活辨治等观点。对该病的辨证分型总体上分为以虚为主证型和以实为主的证型,以虚为主的证型包括阳虚气弱和气血两虚两大类。正虚致悸(阳气不足、阴血不足)和邪实致悸(火热致悸、水饮及痰饮致悸、瘀血致悸)。以实为主的证型包括痰火扰心、痰浊阻闭、心血瘀阻、七情郁结、突受外惊。在该病的辨证治疗上,强调要兼顾虚实两端,脏器亏虚需首辨阴阳气血,标实需分清水饮、痰浊、瘀血,以及其两两组合或三者共见中的主要矛盾,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邪实特征灵活组方,基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而功补结合做到攻不伤正,补不滞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