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3 毫秒
1.
余家乐  常捷  叶丹  朱珊  计文婧  张愉  杨世民  方宇 《中国药事》2017,31(12):1506-1512
目的:深度了解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医疗机构医生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认知和态度,揭示影响医生抗生素处方行为的因素,为促进抗生素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开展文献系统评价,搜索PubMed和CNKI数据库,收集医生对抗生素认知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设定为2000年1月至2017年3月。结果:初筛共获得文献2169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后纳入文献47篇。结论:国内外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均十分严重,但国内关于医生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原因方面的研究尚比较缺乏,本研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与重点内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知识图谱方法研究探讨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最新进展,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意见。方法:以“中药”为第一关键词,“质量标准”“质量控制”“含量分析”为第二关键词,检索知网CNKI发表的中药质量标准相关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纳入研究的样本文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共检索CNKI相关研究主题文献648篇,其中前沿热点主要集中在“中药质量标准”“含量测定”“含量检测方法”“质量标志物”等方面,中药质量控制的复杂性仍然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结论:中药质量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知识图谱的研究表明,针对中药质量控制复杂性的研究仍然处于积极探索阶段,成熟和系统方法学性质的科学前沿研究体系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系统评价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在肥胖感染患者较普通感染患者的必要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中文数据库CNKI、WanFang、CBM,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 2014 年 1 月。纳入使用万古霉素的肥胖感染患者的临床研究。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研究质量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队列研究。肥胖感染患者较普通感染患者使用万古霉素后肾毒性风险有增加趋势,1篇研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药浓度达标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感染患者使用万古霉素后肾毒性有增加趋势,且存在药物特殊体内过程及较大个体差异,更需通过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导给药。上述结论尚需开展高质量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全面收集并分析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处方序列对称分析(PSSA)相关文献,为我国今后同类研究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PubMed和Embase文献数据库中的PSSA文献,检索时间截止到2015年11月5日。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提取表,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文献并纳入研究53篇。自2012年后,文献发表数量快速提高。发表文献作者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国家。大部分研究使用数据库为医疗保险理赔数据库。结论:近年来国际上关于PSSA研究不断增加,应用也不断成熟。虽然PSSA仍需要方法学的不断考证,但为大数据在药物安全性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 检索分析国内外关于骨水泥加入万古霉素的相关文献,为治疗骨髓炎等骨科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设计检索策略和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对PubMed、SCI、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对建库至2014年2月发表的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最终纳入的文献的文章类型、年代、研究内容、被引频次和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索出文献1 941篇,纳入分析430篇。每年的文献的总量呈上升趋势,本文主要对临床研究进行研究分析,其中临床研究有74篇,占纳入文献数量的17.2%。单篇文章被引频次最高为97次。本研究内容分析包括骨水泥加入万古霉素的总体情况、年代分布、文献发表国家及研究类型分析、通讯作者及其机构、发表期刊、被引频次以及论著和临床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以为临床治疗骨科疾病提供参考依据。结论: 通过研究分析骨水泥中加入万古霉素作为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有效方法,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且技术比较成熟。  相似文献   

6.
李新雨  王志远  谢纳泽  刘玲 《中国药事》2017,31(12):1483-1487
目的:研究基本药物地塞米松在治疗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临床用药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对开封某三甲医院呼吸道感染疾病641例处方进行统计分析,查阅大量文献,与其他非基本药物作对比分析。结果:在呼吸道感染疾病处方中,基本药物地塞米松使用率低于非基本药物克林霉素磷酸酯。结论:虽然地塞米松价格低廉,临床治疗呼吸道感染疾病效果显著,但因其严重的不良反应和较低的利润空间,临床使用率低于非基本药物克林霉素磷酸酯。同时,因克林霉素磷酸酯是抗菌药物,并不是治疗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首选用药,因此,该院可能存在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黄葵胶囊在临床上的超说明书应用和说明书修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黄葵胶囊的临床应用情况。以“黄葵胶囊”“黄蜀葵”“Huangkui capsule”“Abelmoschus manihot”为关键词,检索Pubmed、Ovid、Web of Science、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的文献。采用EndNote X7软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去重、分类,利用Excel 2007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发表时间、适应证、联合用药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444篇,其中临床研究432篇,综述11篇,病例报道1篇,其中英文文献有3篇。说明书记载黄葵胶囊的功能主治为:清利湿热,解毒消肿,用于慢性肾炎之湿热证。文献报道黄葵胶囊在临床上不仅被用于治疗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IgA肾病、高血压肾病、肾病综合征、紫癜性肾炎、肾移植术后蛋白尿、造影剂肾病、狼疮肾炎等肾脏疾病,还被用于治疗绝经后女性复发性尿路感染、原发性痛经和慢性盆腔炎等非肾脏疾病。结论 该研究为黄葵胶囊的说明书修改和二次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血流感染危险因素,为各级医疗机构预防MRSA血流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6月6日,收集国内外MRSA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6篇病例对照研究,涉及感染危险因素49个。结果显示年龄(年龄≥65、60岁),医院感染,合并脑梗死、慢性肝胆疾病、消化性溃疡、感染性休克、肺部感染,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气管插管,入住ICU,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糖肽类、第3代头孢菌素类,感染来源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腹腔、导管、感染来源大于2个部位,住院时间,MRSA血流感染组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血流感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SA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多,临床诊疗活动中应重视患者基础疾病,规范化进行侵入性操作,重视病区环境的消杀和医务人员手卫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动态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根据危险因素制定感控策略,从而降低MRSA血流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系统评价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在老年人群较年轻人群的必要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中文数据库CNKI、WanFang、CBM,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 2014 年 1 月。纳入老年人群使用万古霉素的临床研究。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研究质量。结果:共纳入4篇队列研究,显示老年人群较年轻人群使用万古霉素时肾毒性有增加趋势,其中1篇研究显示老年人群使用万古霉素致肾毒性发生率较年轻人群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万古霉素所致的肾毒性在老年人群中有增加趋势,需要提高对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的关注;但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进一步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探讨某院针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持续干预措施对该院等级医院评审结果的影响。方法:利用合理用药监测系统选取该院2015年4~12月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出院病例,每轮随机抽样1 500例,根据干预措施实施的3个循环过程分为3组(第1轮干预组、第2轮干预组、第3轮干预组),对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2 470份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持续干预过程中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持续改进情况。结果:在数轮干预过程中,该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逐渐降低,用药合理率逐渐提高,且在选择抗菌药物类型方面也不断改进,此次干预措施促进了该院等级医院评审评分结果的提升。结论:该院针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持续干预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等级医院评审相关条款的达标,对医院管理的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锐  刘福 《中国药事》2018,32(1):150-155
目的:调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药师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情况,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选取2014年1-12月出院的997例(干预前组)和2016年1-12月出院的958例(干预后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对其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干预措施实施前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干预,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干预后较干预前下降了9.87%;药物品种选择方面,干预后组预防性使用1、2代头孢菌素者比例明显高于干预前组(81.46% vs.62.12%,P < 0.01);用药时机及疗程方面,干预后组术前0.5 ~ 1 h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以及术后用药疗程≤ 24 h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干预前组(96.15% vs.85.10%,P < 0.01;68.18% vs.29.55%,P < 0.01);适应证方面,干预后组的合理性用药比例也明显高于干预前组(84.62% vs.73.67%,P < 0.01);另外,在用法用量、药物联用等方面干预后较干预前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能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地应用抗菌药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庞浩龙  孙利华 《中国药事》2017,31(4):458-462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对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意义。方法:参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及相关管理规范,采用临床药学管理系统软件,提取北京某医院2011- 2015年心脏介入手术病例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某院2011- 2015年心脏介入手术共4357例,除外起搏器植入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32例(0.7%);由于医院逐步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其2014年和2015年心脏介入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为零。结论:开展抗菌药物使用专项整治后,该院心脏介入手术围手术期基本不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提高,达到卫计委关于介入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调查分析某综合性医院急诊处方用药情况,针对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干预并考察干预成效。 方法: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作为干预措施,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回顾性调查该院急诊干预前期(2015年)、干预期(2016年)、干预后期(2017年)所有处方信息,对干预前后急诊处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通过有效干预,急诊合格处方比例上升,抗菌药物使用比例降至40%以下。药物处方总费用下降,每张处方平均费用、用药品种数、注射剂使用率均下降。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总费用、每张处方平均费用、联合用药处方数下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比例下降。喹诺酮类药物处方数下降,其中静脉给药处方数降低。抗菌药物给药途径总体分布在干预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合理运用医院电子信息系统,医院多部门联动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强处方监管,可获得显著成效,有利于促进急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加强辅助用药的管控,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控制药品费用。方法:以“信息化网络质控”为依托,“辅助用药预警监控制度”为指导,“多元性药事干预”为措施,建立全方位、多角度辅助用药预警干预体系,考察干预前后辅助用药管控成效。结果:干预后酒泉市人民医院辅助用药销售金额较干预前下降了16.16%;排名前20位辅助用药销售金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总金额较干预前下降了18.67%;辅助用药使用频度(DDDs)也有明显变化;医院药占比由干预前的40.75%下降至35.98%;辅助用药销售占比由35.46%下降至31.32%。人均药品费用由干预前的(4701.24±1.41)元下降至(3674.45±2.09)元,人均辅助用药费用由(1629.20±0.86)元下降至(1050.01+1.02)元。结论:加强辅助用药的管理,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用药安全性、控制药品费用,以及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研国内外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管理(MTM)的成本效果分析研究现状,为我国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经济学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知网和MEDLINE数据库,整理并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药师参与抗凝、糖尿病和高血压药物治疗管理的成本效果分析文章。结果: 国内外相关研究均不多,国外文献较国内稍多。这些研究的数据来源可为文献、数据库和随机对照试验。大多数研究显示药师参与MTM是一种具有成本效果的干预方法。结论: 国内药师通过对药师参与MTM进行有效性和经济性研究,为我国发展MTM和开展高质量的成本效果分析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整理国内外合理用药评价指标,为构建科学的合理用药评价体系提供思路。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和Proquest等数据库,对有关合理用药评价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目前国内外有关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结果:合理用药评价的宏观标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不合理用药指标、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等。微观标准主要为潜在不适当处方(PIP)指标,其中明确标准包括比尔斯标准(Beers)、老年人不适当处方和处方遗漏筛查工具(STOPP/START)、虚弱老年人治疗评估标准(ACOVE)、中国老年人疾病状态下潜在不适当用药初级判断标准等;隐含式标准包括处方优化方法、药物合理指数等。结论: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标准都是很好的处方评价工具,但研究者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关注每个标准中指标设置的理由和建议,根据不同标准的特点,充分考虑评价对象、数据特征、药品目录、地区用药习惯等因素,对评价工具进行选择和调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儿科门诊上、下呼吸道感染抗菌药使用现状,促进儿科门诊合理应用抗菌药。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份儿科门诊呼吸道感染患儿共28069人次的抗菌药使用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分别有42.01%(7380/17569)和79.16%(8312/10500)人次使用抗菌药,两组中均以<1岁组总抗菌药使用率最低,分别为35.01%(1225/3499)和77.36%(2177/2814),两组中均以10~14岁组静脉抗菌药使用率最高,分别为31.72%(675/2128)和78.09%(303/388),两组中口服抗菌药均以三代头孢为主,分别占76.6%(2995/3910)和67.85%(1530/2255),两组中静脉抗菌药使用率最高的分别为青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占比为36.67%(1361/3711)和21.09%(1556/7378)。结论 儿科门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使用率较高,抗菌药使用存在年龄特点,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的不规范应用,切实提高儿童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实施总额预付和按项目付费的县级公立医院住院患者的用药差异,探讨总额预付改革对住院患者合理用药的影响,为科学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建议。方法:针对样本医院儿科和呼吸科主要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医嘱用药信息,使用单因素分析法探究两种支付方式在住院指南推荐用药符合率、抗菌药使用率、抗菌药联合使用率以及激素使用率四项指标上的差异。结果:相比按服务项目付费,总额预付制下的指南推荐用药符合率更高,抗菌药使用和联用率均更低,激素使用率更低,但呼吸科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结论:总额预付对促进合理用药有一定效果,但合理用药水平仍有待加强,建议实施多种促进合理用药的策略来提升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