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陕西中医》2017,(4):427-429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血脂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104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3例)和对照组(n=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的血清hs-CRP、VEGF及MMP-9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数量、斑块Crouse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血清hs-CRP、VEGF及MMP-9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TC、TG、LDL-C、HDL-C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观察组TC、LDLC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IMT、斑块面积、斑块数量、斑块Crouse积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上述指标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严重的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麝香保心丸能够显著降低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hsCRP、VEGF及MMP-9水平,并调节血脂,降低IMT,缩小斑块面积,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微加味丹参饮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超微加味丹参饮)和对照组(辛伐他汀+阿司匹林),连续治疗6月。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的变化并比较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两组血清血脂、hs-CRP、VEGF、MMP-9水平及颈动脉IMT及内膜斑块面积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超微加味丹参饮在降低血清TC、APOB及VEGF、MMP-9水平,升高HDLC及降低颈动脉IMT,减少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方面疗效更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hs-CRP的作用相当(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超微加味丹参饮通过调节血脂、降低hs-CRP抑制炎症,下调血清VEGF、MMP-9稳定斑块,降低IMT值,减少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发挥抗AS作用,对原发性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较好的疗效,且临床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对82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CI组)及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检测患者血清MMP-9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40名)比较。根据斑块性质将CI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三个亚组,再进行组内比较。结果 CI组、TIA组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率及血清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不稳定斑块组MMP-9水平又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较无斑块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MMP-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及脑梗死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MMP-9水平、颈动脉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与总面积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中膜厚度明显较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与总面积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治疗后7 d、14 d MMP-9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且能够明显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降低血清MMP-9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俞建  胡文志 《天津中医药》2017,34(2):103-105
[目的]探讨银杏酮酯分散片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方法]60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银杏酮酯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使用抗凝降脂药物,治疗组常规使用抗凝降脂药物同时联合银杏酮酯分散片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氧化应激指标:SOD、MDA和T-AOC。[结果]银杏酮酯组血清SOD和T-AOC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酮酯分散片可提高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清SOD和T-AOC水平,降低MDA活性,抑制机体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每日1次,治疗14天。分别于治疗前后观测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血清MMP-9和hs-CR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及血清MMP-9和hs-CRP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患者血清MMP-9和hs-CRP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对稳定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及颈动脉内膜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在横切面上最大面积(Smax)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3月~2018年11月收治的60例稳定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炎症因子水平、c-Jun蛋白表达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IF、VEGF、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c-Jun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斑块变化、总动脉血流动力学水平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MT、S_(max)、斑块厚度、斑块数量、收缩期血流速(PSV)、舒张期血流速(EDV)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能够降低MIF、VEGF、MMP-9、炎性因子水平,降低IMT、缩小斑块面积,改善血流动力学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脉通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减少炎症反应,稳定斑块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ACS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脉通胶囊n=31)、对照组(n=32),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MMP-9与hs-CRP水平。结果:对照组MMP-9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而hs-CRP水平治疗后有显著性下降。治疗组MMP-9与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ACS患者MMP-9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而MMP-9,hs-CRP与血脂无相关。结论:心脉通胶囊可能通过抑制MMP-9,降低hs-CRP,而减少细胞外基质降解,减轻炎症反应达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消斑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hs-CRP、MMP-8、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消斑胶囊,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MMP-8、TIMP-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s-CRP、MMP-8、TIMP-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MMP-8水平均较前降低、TIMP-1水平均较前增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变化更明显,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消斑胶囊可显著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s-CRP、MMP-8水平,增高血清TIMP-1水平,表明消斑胶囊具有稳定斑块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方法选取9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50例和非糖尿病组45例,检测2组hs-CRP和Hcy水平,检查颈动脉斑块情况,分析不同颈动脉斑块类型患者hs-CRP和Hcy的水平。结果糖尿病组高血脂、饮酒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hs-CRP和Hcy水平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均<0.05)。糖尿病组颈动脉正常患者显著少于非糖尿病组(P<0.05),而斑块形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均<0.05)。无斑块糖尿病患者的hs-CRP和Hcy水平均显著低于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糖尿病患者(P均<0.05),而稳定性斑块糖尿病患者的hs-CRP和Hcy水平显著低于不稳定性斑块糖尿病患者(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多数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不稳定斑块糖尿病患者的hs-CRP和Hcy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观察银杏酮酯分散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105例,随机分组,分别采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和加用银杏酮酯分散片治疗,对治疗后2组心绞痛发作情况及运动负荷试验进行比较。结果:与采用常规抗心绞痛方法治疗者比较,加用银杏酮酯分散片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运动持续时间延长,运动至ST段下移时间延长。结论:在传统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酮酯分散片可使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运动耐量增加,临床使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血康颗粒对非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接受治疗且符合要求的非急性期脑梗死合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脑血康组50例。对照组在抗血小板和降脂药物等基础治疗同时给予安慰剂20 g口服,脑血康组在基础治疗以外给予脑血康颗粒20 g口服,均每日2次,疗程均为12个月。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的方法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等级并记录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2组治疗前的Ⅱ/Ⅲ级斑块患者例数、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及血清TC、LDL-C、hs-CRP、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12个月后Ⅱ/Ⅲ级斑块患者例数均明显减少,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明显缩短,血清TC、LDL-C、hs-CRP、IL-6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脑血康组的Ⅱ/Ⅲ级斑块患者例数更少,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更短,血清TC、LDL-C、hs-CRP、IL-6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脑血康颗粒可以减少非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数量,改善斑块稳定性,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脂及炎症因子hs-CRP、IL-6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麻痹活络汤联合氯吡格雷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17(IL-1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后循环脑梗死患者6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麻痹活络汤治疗,于入院时及治疗4周后测定2组患者血清MMP-9、IL-17、hs-CRP水平,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缺损情况,使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定2组患者生活功能,以电话随访及复检的方式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内的明显依赖生存状态及残疾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MMP-9、IL-17、hs-CRP水平均下降,并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ADL评分2组均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试验组BI、m 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痹活络汤联合氯吡格雷能够降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IL-17、hs-CRP水平,提高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丹参酮对血瘀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血瘀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和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丹参酮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大小及血清hs-CRP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IMT、hs-CRP均显著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缩小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可显著降低血瘀证患者IMT及血浆hs-CRP的水平,并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表明丹参酮具有抗炎、稳定斑块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丹参酮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清黏附分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方法将110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酮胶囊治疗,2粒/次,3次/d,疗程12周。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中单核细胞黏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及CD40水平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MMP-2、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水平,记录2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数量、斑块Crouse积分。结果 2组治疗后血清ICAM-1、VCAM-1、E-选择素、CD40及MMP-1、MMP-2、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而TIMP-1水平显著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IMT、斑块面积、斑块数量、斑块Crouse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参酮胶囊能够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IMT,缩小斑块面积,且安全可靠,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清黏附分子及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性,进一步寻找进展性脑卒中发病后进展的因素。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分为进展组32例和非进展组32例,检测并比较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出现率、积分、斑块的性质及血清hs-CRP水平,同时选取22例与实验对象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进展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均高于非进展组(P均0.05),动脉硬化斑块以软斑及混合斑最多,其比例高于硬斑(P0.05),进展组斑块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比例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非进展组(P0.01);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与血清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09,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升高及颈动脉硬化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及早进行血清hs-CRP检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识别易损斑块和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四妙勇安汤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颈动脉和(或)下肢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的门诊及住院患者182例,随机分为3组。他汀组在常规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2次/d;四妙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四妙勇安汤并随症加味,1剂/d;治疗组在常规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钙片1020 mg,2次/d和四妙勇安汤随症加味,1剂/d。连用6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3组均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和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数量,并检测血清中hs-CRP水平,6个月后复查。结果 6月后3组动脉IMT分别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不稳定斑块数明显减少,hs-CR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分别同另2组比较,不稳定斑块数明显减少,hs-CR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组和四妙组之间的斑块情况和hs-CRP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妙勇安汤加减联合阿托伐他汀片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能明显缩小AS斑块,促进不稳定斑块向稳定斑块转化,并能降低患者hs-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比单独用阿托伐他汀钙或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效果更好,在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的正常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FMA运动功能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比较2组间血清hs-CRP水平,并对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及患者预后与hs-CRP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hs-CRP水平升高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显著高于hs-CRP水平正常者(P<0.01);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hs-CRP水平升高者FMA评分显著低于hs-CRP水平正常者(P<0.01)。结论 CRP参与了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发病过程,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MP-9在针刺防治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伴有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29例(脱落3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治疗,对照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检测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脂水平和血清MMP-9的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TC、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TG变化不明显;治疗组对TC、LDL-C水平的影响与对照组疗效相当。2)两组患者MMP-9水平在治疗前均有较高表达,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2周,其水平均有所降低,但治疗组较治疗前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差异(P0.05);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1)针刺可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TC、LDL水平,继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堆积、促进斑块消退;2)针刺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MMP-9水平,减轻对斑块内Ⅳ型胶原的降解、促进斑块稳定,进而发挥其防治脑梗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斌霞  曾晓辉  张奕民 《陕西中医》2007,28(9):1254-1256
目的探讨血脉通颗粒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作用机理。方法用高脂饲料加空气干燥术形成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给予血脉通颗粒治疗12周后,观察各组家兔血脂、血清循环内皮细胞(CEC)、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变化,以辛伐他汀作为对照组。结果:血脉通颗粒可降低模型家兔血脂、CEC、MMP-1、MMP-9的水平;升高造模家兔血TIMP-1的水平。结论:血脉通颗粒可有效调控血脂,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干预颈动脉斑块形成,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