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池穴压痛与颈性眩晕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池穴压痛与颈性眩晕关系初探倪进军,刘维敏,陈风信葛植厚,指导颈性眩晕是由颈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质病变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在对110例病例的诊治中,发现84例有风池穴压痛这一体征,占总数的76.4%。为了探讨风池穴压痛与颈性眩晕的关系,现...  相似文献   

2.
牵引治疗颈椎退变性眩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椎退行性变合并眩晕,通常被归入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1]、颈性眩晕[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等病。它们的共性是颈椎退行性病变。我们针对这一共性,采用颈椎牵引方法治疗颈椎退变性眩晕患者25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5例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7~72岁,平均58岁;病程最短为11天,最长为14年,1年以内14例,1~3年7例,3年以上4例。本组患者均排除了神经系统及外周前庭器官器质性病变。临床表现:眩晕。眩晕性质为旋转性11例,摇晃性为7例,站立不稳或倾斜感5例,眼前发黑,头脑不清2例。眩晕发作方式为阵发性(反复发作,每…  相似文献   

3.
颈椎前路或后路手术对颈性眩晕症状改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78例颈性眩晕的患者进行前路减压及同种异体或自体骨植骨融合术,或行后路单开门减压术,对于颈椎不稳的患者加作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术。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66例患者的眩晕消失或明显减轻,优良率达84.7%。结论 前路减压及同种异体或自体骨植骨融合术,或行后路单开门减压术(颈椎不稳的患者加作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对某些类型的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其治疗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80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椎动脉型颈椎病25例,其中5例行颈前路钩椎关节切除 横突孔减压术,12例颈前路椎间盘及骨赘切除 椎间植骨融合术;下颈椎失稳2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2例,5例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术;颈间盘突出症11例,8例行颈前路间盘切除 椎间植骨融合术;8例OPLL均行颈前路骨化韧带切除 椎间植骨融合;环枢椎旋转半脱位2例,行手法复位,环枢椎前脱位4例,行牵引复位,后路植骨融合术;1例颈部巨大脂肪瘤侵犯双侧椎动脉(VA)。36例行保守治疗,结果:疗效优60例,良17例,差3例。结论:颈椎病和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的主要病因(65%)。交感神经受刺激是主要的发病机制。治疗应以稳定颈椎和VA减压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庆新 《实用骨科杂志》2009,15(12):956-958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74例颈性眩晕患者中,62例行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及颈部围颈固定,星状神经节阻滞及颈部高位硬膜外封闭。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症状严重者采取手术治疗(12例),行颈前路椎间盘及骨赘切除加椎间植骨融合术,包括颈椎病4例,下颈椎失稳6例,颈间盘突出症2例。结果疗效优49例,良14例,显效8例,无改善3例。结论颈椎病和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的主要病因,交感神经受刺激是主要的发病机制,颈性眩晕的综合治疗效果确切,保守治疗无效应以稳定颈椎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6.
颈性眩晕整骨推拿治疗前后颈椎X线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马峥嵘 《颈腰痛杂志》2006,27(5):426-428
颈性眩晕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个病症,是由于椎动脉压迫或者刺激致使血流障碍而导致脑血管供血不足出现的眩晕,多发于中老年人。颈椎X线摄片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颈椎病的一种诊断手段,随着CT、MRI等检测方法在临床检查中的普及,颈椎X摄片对于临床治疗过程中尤其是整骨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指导价值即治疗适应症选择和治疗预后的指导意义渐被忽视。我们通过对2001年至2005年收治的65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整骨推拿治疗前后的颈椎X线片异常征象对比观察和统计学分析,试图探讨颈椎X线摄片对整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前,对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是很清楚,对此病的研究多集中在颈椎本身的退变、椎动脉及周围的病变和交感神经这几方面.认为颈性眩晕是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生物力学失衡以及交感神经等各种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痉挛、狭窄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一系列症候群.  相似文献   

8.
颈性眩晕的X线片特点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分析颈性眩晕的X线片特点,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方法统计2003年5月~2004年3月门诊及住院病例100例,男46例,女54例.年龄33~72岁(平均53.4岁).摄X线片采用标准的Borden氏法,将颈曲分为颈曲存在、颈椎变直及颈椎反曲三种类型.使用椎体角度位移(Angular Displacement,AD)和椎体水平位移(Horizontal Displacement,HD)这两种方法测量颈椎稳定性.诊断颈椎不稳的标准为AD<11°,HD<3.5mm.结果颈椎变直及反曲发生率为97%.角度位移不稳率为67%,水平位移不稳率为58%.结论颈椎不稳等是颈性眩晕的基础因素;颈肩部的疼痛是颈性眩晕的诱发因素;交感神经则是将两者结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外科治疗的指征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6年4月颈性眩晕患者100例,均经颈椎动力位及MRI检查。其中颈椎不稳21例:1个节段不稳5例,2个节段不稳10例,3个节段不稳6例;颈椎不稳主要发生于C4,5、C5,6节段;21例患者中MRI显示共43个不稳节段,其中32个节段合并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硬膜囊出现压迹。本组21例患者均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结果21例均获随访,时间为12~39个月,术后12例眩晕获得缓解,5例有改善,4例眩晕改善不显著。手术治疗优良率为80%。结论颈椎不稳合并硬膜囊受压可以作为颈性眩晕的手术指征;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有较高的优良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前庭诱发肌源电位评价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的关系,分析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讨论颈性眩晕发病的相关因素,指导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以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门诊以颈性眩晕为主诉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定为患病组,同时选择医院内60例无颈椎及前庭相关疾病者设定为非...  相似文献   

11.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颈性眩晕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介绍一种以针灸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综合疗法。方法:治疗组(88例)以针刺相应的夹脊穴及双侧风池穴,再根据临床辨证分型,配以不同的穴位;对照组(30例)给予口服眩晕停。结果:治疗组的疗效好于对照组,其中风寒阻络型要好于气血亏虚型。结论:针灸疗法对某些类型的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眩晕类型颈椎病及其手术治疗的机制(附6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及手术治疗的机制。方法:通过对63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影像学检查证实颈髓受压的颈椎病患者手术治疗回顾分析,评价颈椎前后路减压对颈性眩晕的治疗价值。结果:显效24例,占38%;有效21例,占33%;无效18例,占29%。总有效率71%。结论:颈髓的直接压迫是眩晕类型颈椎病的主要致病原因,通过有效的颈髓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和后路单开门减压手术,70%的病人可得到明显改善或治愈。  相似文献   

13.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对31例颈性眩晕患者36个突出间盘行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观察术后3个月以上的疗效。结果28例术后眩晕立即消除(90%),明显改善者2例(7%),无效者1例(3%),无神经损害、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导致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是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失稳,激惹交感神经诱发椎动脉痉挛。钩突关节肥大并非是主要致病因素。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使椎间盘内压骤然降低,加之局部直接热疗,从而可消除椎动脉痉挛,对治疗颈性眩晕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4.
刘中俊  肖艳 《颈腰痛杂志》2003,24(4):255-256
颈性眩晕一般是由于椎动脉缺血及老年性颈椎退行性改变而引起眩晕较常见的病因。我院自 1999.8— 2 0 0 1.3采用额—颈椎第 2棘突点旋转复位法并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颈性眩晕 13 9例 ,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13 9例患者中 ,男 67例 ,女 72例 ,年龄为 3 3~ 71岁 ,平均 47岁 ,病程 1个月~ 6年 ,均伴有头晕、头昏沉感 ,眼胀 ,颈部不适 ,一般在头部突然转动或处于一定位置时发生眩晕 ,重者伴恶心、呕吐、耳鸣 ,甚至发生摔倒 ,颈椎 X线片均见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及钩椎关节增生颈颅多普勒检查 ,为椎动脉血流量减少 ;排除外…  相似文献   

15.
中药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梁东辉,黄国志,赖蕴珠颈性眩晕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个综合症候群,其发病一般认为与颈椎骨赘、上关节的移位等因素激压椎动脉及血管的退化有关[1,2],近年软组织外科学的研究认为,颈部软组织的劳损是引起眩晕的重要原...  相似文献   

16.
颈性眩晕及其手术治疗机制的探讨(附23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讨手术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机制。方法:对23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21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2例行后路双开门减压术。结果:术后19例眩晕消失,优良率达83%,4例症状减轻,好转率17%。结论:颈性眩晕大多不是由单一的椎动脉受压所致,解除颈髓的致压因素,恢复颈椎周围韧带的张力,稳定受累椎体,对治疗此类型颈椎病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颈性眩晕治疗方法的探讨(附30例临床观察)杜学刚颈性眩晕经临术观察,除颈椎增生,退变椎间盘突出,继发性椎管狭窄而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外,尚发现颈椎病患者在血液流变学中七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特别是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的增高。与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转颈试验在颈性眩晕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头晕患者133例,其中颈性眩晕(观察组)67例,其他眩晕(对照组)66例。所有患者均行颈椎X线、MRI和椎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术以及TCD常规检查和TCD转颈试验。结果 2组患者的颈部外伤病史、骨质增生、颈椎曲度异常、颈椎不稳、椎间盘突出的异常百分比无显著差异,颈痛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椎动脉受压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常规TCD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CD转颈试验阳性率为80.60%(54/67),对照组为4.55%(3/6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CD转颈试验有助于颈性眩晕的诊断,可作为颈性眩晕诊断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寰枢段因素致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明  周卫 《中国骨伤》2004,17(5):314-316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往往和颈椎因素相关。目前认为颈性眩晕的病因主要与前庭迷路缺血和颈反射异常两个方面相关。  相似文献   

20.
<正>颈性眩晕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出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颈性眩晕在临床十分多见,已引起临床上的普遍重视,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有很好的疗效,笔者采用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