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师、护生与用人单位对护生就业影响因素的认知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用人单位、学校教师和护生关于护生就业影响因素的观念,找出观念上的差距.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应届护理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温州市8所医院主管毕业生招聘的74人(用人单位组)、温州医学院教职工38人(教师组)、温州医学院2008届护理毕业生89人(护生组)进行调查.结果 在护生就业决定性影响因素的选择方面,用人单位组选项最集中的5项是: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责任意识、专业思想;教师组选项最集中的5项是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学历、责任意识、学习成绩;而护生组选项最集中的5项是学习成绩、社会关系、操作能力、英语等级、学历.教师组与用人单位组在护生心理素质上的观点存在明显分歧;护生组与用人单位组在学习成绩、社会关系、道德品质、礼仪修养等存在明显分歧.结论 三方关于护生就业影响因素的观念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教师组与用人单位组观念较为相近,而护生组与用人单位组观念相差较远.学校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对护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而护生应顺应社会需求提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用人单位主管毕业生招聘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影响护生就业的各种因素,为实施针对提高护生就业竞争力的教育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应届护理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温州市8所医院主管毕业生招聘的74名负责人进行调查。结果影响护生就业的8大因素(35个条目)排在前3位的是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礼仪素质;排在前10位的奈目依次为责任意识、敬业精神、专业思想、诚信意识、爱心同情心、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自信心、团队意识、操作动手能力。结论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礼仪素质等是影响护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学校应全面考虑影响护生就业的各种因素,加强护生的德育、心理、礼仪等素质教育。提高护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护理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通过对用人单位主管毕业生招聘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影响护生就业的各种因素,为实施针对提高护生就业竞争力的教育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应届护理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温州市8所医院主管毕业生招聘的74名负责人进行调查.结果 影响护生就业的8大因素(35个条目)排在前3位的是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礼仪素质;排在前10位的条目依次为责任意识、敬业精神、专业思想、诚信意识、爱心同情心、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自信心、团队意识、操作动手能力.结论 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礼仪素质等是影响护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学校应全面考虑影响护生就业的各种因素,加强护生的德育、心理、礼仪等素质教育.提高护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本专科护生社区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本、专科护生的社区就业意向及其原因,以期对该类学生就业有所指导。方法自行设计山东省本、专科护生社区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对山东省6所高校1270名护理本、专科生进行社区就业意向调查,并对各高校老师、部分护生进行访谈。结果护生对社区护理的了解程度不高,很了解的仅占0.6%;对社区护理发展趋势态度积极,86.6%护生认为社区护理有发展前景;70.5%护生愿意接受社区护理工作;本、专科护生在社区就业意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X^2=22.3,P〈0.01);愿意去社区工作理由所占比例较大的一项为社区护理刚刚起步、发展空间大、能够有所作为;在不愿意去社区工作理由所占比例较大的一项为社区护理起步晚、体系不健全、不能实现个人价值。结论本、专科护生就业意向与对社区了解程度、知识结构、社区服务能力及择业价值观等因素有关。护生应转变就业观念,高校应将《社区护理》作为必修课并建设社区护理实践基地,社区应提供护生就业平台。  相似文献   

5.
不同层次护生对临床能力培养的需求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本科护生和大专护生对临床能力培养需求的差异,为临床有重点地培养护理人才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护生临床能力培养需求问卷调查本科护生76名和大专护生53名.结果 不同层次护生对临床护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护理科研能力、护理职业素质的需求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本科护生呼声较高的需求是应急事件反应能力、专科护理操作能力、实施配合抢救的能力等,而大专护生呼声较高的需求是专科护理操作能力、护理法律意识、基础护理操作能力等.结论 不同层次的护生对临床能力的培养需求不同.应针对其学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科护生和大专护生对临床能力培养需求的差异。为临床有重点地培养护理人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护生临床能力培养需求问卷调查本科护生76名和大专护生53名。结果不同层次护生对临床护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护理科研能力、护理职业素质的需求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本科护生呼声较高的需求是应急事件反应能力、专科护理操作能力、实施配合抢救的能力等,而大专护生呼声较高的需求是专科护理操作能力、护理法律意识、基础护理操作能力等。结论不同层次的护生对临床能力的培养需求不同,应针对其学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7.
实习护生沟通能力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护生实习期间人际沟通的情况。方法对3所医院的136例患者、116名护理带教老师、148名护生采用自行设计的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护生均能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但不能很好应用沟通技巧;沟通意识不强;与医生沟通时感觉最紧张。结论培养护生的沟通意识,注重护生的心理健康.加强临床老师对护生的引导.可增强护生的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8.
吴明  唐静  孙颖 《护理学杂志》2011,26(21):26-28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临床沟通能力的水平和特点。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147名应届护理本科、高职实习生,使用一般资料问卷、实习护生临床沟通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和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测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78.9%的护生认为护理沟通非常重要,50.3%的护生能重视护理沟通;本科和高职护生的临床沟通能力总分为83.40±6.81和79.32±9.70;护生临床沟通能力受其对专业的热爱和对沟通的重视程度的影响,建立和谐关系和验证感受两因子受护生学历、担任学生干部、对专业的热爱、对沟通重视程度和对实习环境的满意度影响,确认患者问题因子受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影响,共同参与因子受护生学历影响,传递有效信息因子受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影响(均P<0.05)。结论护理教师应关注护生的需要和感受,为护生创造积极向上、和谐温暖的实习环境,提升护生对专业的热爱,针对护生特点不断提高护生的临床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自我效能感现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护生护患沟通能力影响因素,为护理教学中帮助护生提高临床护患沟通能力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在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实习的2005级本科及2006级专科护生共60名进行调查.同时,采用护理专业护生护患沟通能力评价问卷对60名临床带教教师进行调查,了解以上60名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结果 护生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27.30±3.50,条目均分为2.73±0.35;护生护患沟通能力总分151.60±18.91,为理论最高值210分的72.19%,以中等居多(55.00%).一般资料中影响护患沟通能力总分的因素包括性格类型、父母职业、教师评价及临床操作技能成绩(P<0.05,P<0.01).护生护患沟通能力总分及各因子和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结论 护生自我效能感及护患沟通能力中等偏上.  相似文献   

10.
吴碧玉 《护理学杂志》2007,22(10):68-69
目的 了解中医护理本科和专科护生的临床实习需求,以制订针对性改进措施,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方法 采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76名护理专科护生和25名护理本科护生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临床教师资历、综合素质及临床实习内容。结果 24.8%护生认为临床教师需具备专科以上学历,52.5%护生认为临床教师学历不重要,但临床经验重要;47.5%护生选择护师作为临床教师;43.6%护生要求中医护理专业的教师作为临床带教教师。护生对临床教师综合素质需求排列前3位依次为实践操作技能(100%),基础理论知识(94.1%),人际沟通能力(93.1%)。对临床实习内容需求排列前3位依次为中医护理(94.1%),沟通能力和技巧(89.1%),基础护理和应急能力、急救护理(均为88.1%)。结论 护生需要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及沟通能力强的临床带教教师,认为中医护理、沟通能力和技巧、基础护理、急救护理是实习的主要内容。应重视临床带教教师的选拔和培训,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提高中医临床护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