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3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针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临床研究文献中的选穴与组方规律。方法:检索国内三个主要中文数据库,将纳入研究的临床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对常用主穴、主穴归经、主穴分部及组方规律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36篇,常用主穴60个,累计使用频次509次。针灸治疗NAFLD最常用的7个主穴为足三里、丰隆、太冲、中脘、三阴交、天枢、曲池;常选用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手阳明大肠经;用穴数量和总频次居首位者均为下肢部,每穴平均频次以上肢部最高;治疗处方多由5~13个腧穴组成,用穴数量平均为(8.8±3.45)个;聚类分析得出一组疾病相关穴阵及5对辨证穴对。结论:针灸治疗NAFLD应考虑疾病的复杂性,可从病证结合角度,以远部选穴结合近部选穴为原则,重视辨证穴对,远部重点选择厥阴、太阴、阳明、少阳经脉,近部以脐为中心进行选穴组方;数据挖掘结果可为针灸临床与科研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夹脊穴又名华佗夹脊穴,该穴位于腰背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主治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是现今临床调制腰椎疾病的必选效穴。  相似文献   

3.
后溪穴为八脉交会穴,内通于督脉,外流走于手太阳小肠经,上承手少阴心经,下接足太阳膀胱经。针刺后溪一穴,即可疏调诸经气血,达到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检索近20 a的文献,研究后溪穴的临床应用,发现针刺后溪穴及其配穴可用于治疗头面、颈项、上肢、胸胁、腰背部疾病、肝胆脾胃病、神志病以及皮外、水液病等,其主治范围广泛,涉及临床内外诸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四总穴歌》中"腰背委中求"指腰背部疾病选取委中穴来治疗。委中穴又名腘中、郄中和血郄,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具有凉血泻热和舒筋活络的作用。委中穴是治疗腰背部疾病的常用特效穴位之一,位于腘窝中央,腘横纹中点处,被历代医家所重视。现将"腰背委中求"学术理论源流探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种同身寸和骨度分寸法在定位取穴时的综合运用。方法利用体质指数,把华南籍大学生分类,分别记录462名受测者3种同身寸和5种代表性骨度分寸的长度的数据,将这些数据折成针灸学特定意义上的“1寸”,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中的均数间多重比较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同身寸和骨度分寸与体质指数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于重度消瘦者,3种同身寸都适宜用于上肢和背腰部诸穴,中指同身寸和一夫法同时也都适宜用于胸腹胁部和下肢诸穴,而头部穴最适宜采用一夫法。对于中度消瘦者,3种同身寸都适宜用于上肢和背腰部诸穴,而头部、胸腹胁部和下肢诸穴最适宜采用中指同身寸。对于轻度消瘦者,3种同身寸都适宜用于背腰部诸穴,拇指同身寸和一夫法同时也都适宜用于上肢诸穴,而头部、胸腹胁部和下肢诸穴最适宜采用中指同身寸。对于正常者,拇指同身寸适宜于上肢诸穴,背腰部诸穴适宜于一夫法,而头部、胸腹胁部和下肢诸穴最适宜采用一夫法。对于超重者,中指同身寸和拇指同身寸都适宜于上肢诸穴,一夫法适宜于背腰部诸穴,而头部、胸腹胁部和下肢诸穴最适宜采用一夫法。对于肥胖者,3种同身寸都适宜于上肢和腰背诸穴,中指同身寸和一夫法都适宜于下肢诸穴,中指同身寸也适宜于胸腹胁部诸穴,而头部诸穴最适宜中指同身寸。结论在临床取穴时,医者需因人而异,综合使用3种同身寸和骨度分寸的方法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正> 对应取穴法,主要是从与病侧相对应的健侧部位取穴而针刺之。用于治疗痹证及扭挫伤等疾患,常获满意疗效。现予介绍。具体方法1.左右对应:即人体左侧病变,取右侧相应部位之经穴;右侧病变取左侧相应部位之经穴。如左腕痛取右腕相应部位经穴,反之亦然。躯干部疾病之治亦常用此法。2.上下对应:即上肢疾患取与上肢部位相似的下肢经穴。如掌指对掌趾、腕对踝、肘对膝、肩对髋、上臂对大腿之类。3.交叉对应:即上两种对应的综合。如左  相似文献   

7.
管遵惠老师经验穴辑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35个管氏经验穴,其中头面部7穴,颈项部7穴,上肢部6穴辑要躯干5穴,下肢部10穴。事理了各经验穴的位置。主治范围,刺灸法及部分经验穴的临床运用;浅谈了学习管遵惠老师经验穴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矩阵针法为针灸专家金安德主任医师倡导,是将治疗所需的穴位处方,设计为对称排列的三维空间框架格局,用以包围病损、病灶部位的针刺选穴布穴方法。头部矩阵常用的穴位组合包括头顶部四神聪穴、四中穴,侧颞部双侧颊车穴、头颞穴,后枕部双侧风池穴。所选穴位围绕病灶构成三维对称空间分布,以加强对脑部的治疗。本文基于病案分析,介绍了头部矩阵针法对原发性抑郁症、血管性痴呆、小儿多动症等脑部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总结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选经取穴规律。方法以"针刺""神经根型颈椎病"等为主题词,检索6个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期限为2009~2018年,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以Microsoft Excel软件对其选经取穴规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99篇,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夹脊(79篇)、后溪(34篇)、风池(30篇)、肩井(25篇)、大椎(23篇)、外关(22篇)此6穴最为常用;常用穴主要集中在足少阳胆经(55篇)、手阳明大肠经(36篇)、手太阳小肠经(34篇)3条经脉;主穴主要集中于颈项部及上肢(161篇、92篇),交会穴的应用最多(78篇),其次是八脉交会穴(56篇)。结论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穴以相应节段颈夹脊结合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注重颈部及上肢部相结合的远近配穴法,重视颈部交会穴与上肢八脉交会穴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索国内外针灸治疗妊娠性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其选穴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计算机检索范围为Pub Med(1980—2015.1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5.11)、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83—2015.11)、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5.11)中符合针灸或针灸结合其他疗法治疗妊娠性恶心呕吐相关文献。通过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30篇。结果:分析发现,在腧穴选择上多选取具有调理脾胃功效的特定穴,内关、足三里、中脘等是最常用腧穴;在选穴所属经脉上主要集中于任脉、手厥阴心包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在选穴所在部位上主要集中在胸腹部、下肢部以及上肢部内关穴。结论:针灸治疗妊娠性恶心呕吐选穴有着局部选穴、循经选穴、特定穴选穴、辨证选穴的特点,据此,可为针灸治疗妊娠性恶心呕吐临床选穴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索10年来国内外针灸治疗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其选穴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计算机检索范围为Pub Med(2005.9—2015.9)、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5.9—2015.9)、万方数据资源系统(2005.9—2015.9)、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2005.9—2015.9)中符合针灸或针灸结合其他疗法治疗术后恶心呕吐相关文献。通过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52篇。结果分析发现在腧穴选择上,多选取具有调理脾胃功效的特定穴,内关、足三里等是最常用腧穴;在选穴所属经脉上,主要集中于手厥阴心包经、足阳明胃经腧穴;在选穴所在部位上,主要在上肢部、下肢部、胸腹部的腧穴。结论针灸治疗术后恶心呕吐选穴规律有着病变局部选穴、循经选穴、特定穴选穴的特点,据此,可为针灸治疗术后恶心呕吐临床选穴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颈臂穴属经外奇穴,据针灸文献及针灸专著记载,颈臂穴具有疏通经络、强筋健骨之功效,主治手臂麻木、上肢瘫痪等症。武连仲教授扩大颈臂穴治疗范围,在临床上以颈臂穴为主治疗多种疾病作用显著,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天鼎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是针刺和推拿治疗咽喉、颈肩、上肢疾病的要穴。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罗永芬主编的《腧穴学》93页关于天鼎穴的定位记载如下:正坐微仰头,或仰卧位,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平喉结旁,扶突与缺盆连线中点。局部层次解剖如下: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后缘→斜角肌间隙(斜角肌间隙内有臂丛神经等结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邱茂良主编的《针灸学》31页关于天鼎穴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梳理针刺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临床论文,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针刺选穴规律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万方、维普、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检索相关文献,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建立针刺处方数据库并运用SPSS Statistics 21.0及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有效文献共计246篇,使用腧穴124个,总使用频次1 361次,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颈夹脊;使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为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等;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五输穴;使用的穴位主要分布于头颈项部与上肢部;最常用的穴位组合为颈夹脊、风池。结论:针刺治疗本病时,主要使用的穴位为颈夹脊配合大椎、后溪、合谷、风池等穴位;多使用头颈项部及上肢部的远近配穴法;经脉中使用最多的为足少阳胆经。  相似文献   

15.
养生保健穴位按摩法(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腰背部穴位按摩法 腰背部常用穴,主要分布在督脉及膀胱经上。五脏六腑在背部皆有相应的俞穴,如肝有肝俞穴、胆有胆俞穴、肺有肺俞穴、肾有肾俞穴,脾有脾俞穴,胃有胃俞穴,心有心俞穴,小肠有小肠俞穴等,统称背俞穴(图6),按摩腰  相似文献   

16.
壮医腹环穴,是据壮医"以环为穴"的原则进行取穴的一组环穴,是壮医临床常用穴。本文从理论基础、定位、天地人三部归属、主治功效及配穴原则5方面浅析壮医腹环穴。壮医认为,腹环穴位于人体人部,承接人体天、地两部之精华,密布人体龙路、火路,与机体脏腑器官紧密连接,具有疏通三道、通畅两路、调节气血归于平衡的作用,可治疗各科疾病,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西咪替丁注射液穴注治疗带状疱疹321100浙江省兰溪市中医院邵小伟,吴雪文本人自1987年来采用西咪替了注射液穴注治疗带状疤疹28例,收效十分满意,主穴取阿是穴、风池、合谷、阴陵泉、血海(均取患侧)。配穴:颈项躯干部加对应夹脊穴、上肢部曲池、下肢部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整理《腧穴主治·国家标准GB/T30233-2013》中主治神志病的腧穴,总结和分析腧穴主治疾病的个数、归经及所属部位,为腧穴配伍和临床针灸处方的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人工检索《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主治神志病的腧穴,对其进行个数的统计、归经和部位的分析。结果:《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主治神志病的腧穴共计80个;其中神门穴主治疾病最多,其次为百会;从腧穴所属经脉上看,依次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等;其中督脉的腧穴个数最多,为17个,占总数的21.25%;从同功穴所分布部位上看,依次为头面部、上肢部、下肢部、背腰部和胸腹部,其中同功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部,占总数的30.00%。结论:神志病"同功穴"多集中于头面部,多为循行于督脉的腧穴,且遵循了辨证选穴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整理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疔疮的腧穴应用,归纳总结出主治疔疮的"同功穴",为腧穴配伍及针灸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网络检索和人工检索两种途径,检索30部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疔疮的腧穴,分析疔疮的"同功穴"及其规律,并对其频次、归经、所在部位及规律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30部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疔疮的"同功穴"有15个。应用频次较高的为灵台、郄门,经脉以督脉、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为主,部位以上肢为主,规律谱中以1级谱为主的灵台、郄门2穴为针灸治疗本症最常用亦为最主要的腧穴。结论选取主治作用相同或相近的"同功穴",为现代临床针灸治疗疔疮提供了最佳的选穴方案及科研思路,进一步佐证了腧穴配伍的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夹脊穴镇痛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黎  赖新生 《针刺研究》1998,23(3):167-169
夹脊穴是临床常用穴,具有取穴简便、主治广泛、疗效显著、操作安全等特点,其镇痛效应及机理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将近年来夹脊穴镇痛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临床运用夹脊穴主治痛证范围较广,主要有脊柱及周围组织的疼痛、血管性头痛、内脏痛、红斑性肢痛、带状殖疹神经痛等,临床多以中医辨证分型或现代医学分型选穴治疗为主。1.脊柱及相关性痛证:夹脊穴作为近部取穴,是治疗脊柱及周围组织疾病的主穴。金氏用夹脊穴治疗脊柱及周围软组织病变354例,效果满意,并认为取病变局部的夹脊穴对落枕、肋间神经痛、腰椎小关节紊乱治疗效果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