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NHDC)是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死率高达40%~75%。2000年以来我科共收治HFRS合并NHDC患者8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NHDC)是糖尿病急性严重并发症之一,以严重失水、高血糖、高渗透压、较轻或无酮症,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症状、低血压、脑血管意外、肾功能不全等为特征.其诱因有:感染、急性胃肠炎、胰腺炎、脑血管意外、血液或腹膜透析、静脉内高营养、不合理限制水分以及某些药物等,多见于老年人,约2/3患者于发病前无糖尿病史.2008-2009年本院共收治NHDC患者12例,现将治疗、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糖尿病高渗状态(HHS)是指在糖尿病的基础上出现酮症酸中毒及高渗透压。临床上不少DKA患者可合并高血糖-HHS,有学者认为其是DKA和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NHDC)的中间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NHDC)患者的最佳抢救及护理方法。方法:于2009年2月~2010年3月对8例老年NHDC患者进行抢救,在纠正电解质紊乱、降糖、抗休克、预防并发症等方面实施综合性护理。结果:通过护理8例患者全部抢救成功。结论:在对老年NHDC的患者抢救同时,进行全面的护理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是一种因严重高血糖、高血钠、高渗透压所致的脱水但无酮症的综合症,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可达40%~70%。及时抢救至关重要,现将我科对9例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抢救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以高血糖、酮症和酸中毒为特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由于感染、胰岛素治疗不当或治疗中断、暴饮暴食、严重肠功能失调、应激状态等诱因引起糖尿病代谢紊乱加剧,以严重高糖、脱水、高酮血  相似文献   

7.
血清β-羟丁酸的测定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β-羟丁酸的测定方法及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6例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和29例未发生酮症酸中毒的糖尿病患者同时进行血清β-羟丁酸酶测定,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β-羟丁酸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随血酮体的增加而上升,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清β-羟丁酸测定对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DKA),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胰岛素不足明显加重,造成糖、蛋白质、脂肪以至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而导致的高血糖、高血酮、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病理一系列改变.血清酮体积聚超过正常(2mmol/L)水平时称为酮血症,其临床表现称为酮症,当酮酸积聚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称为酮症酸中毒.酮症临床表现有轻度厌食、恶心、食欲不振,也可无症状而尿酮体阳性,血酮体升高.酸中毒则病情较重,临床出现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症状,严重者可陷入昏迷以至死亡.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小剂量胰岛素间断皮下注射,及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疗效对比,及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与糖尿病病程、患者年龄、性别、诱发因素等关系,对我医院2003~2008年在我院内科住院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32例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注射,与小剂量胰岛素间断皮下注射无显著差异。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生与糖尿病病程成正比。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女性〉男性。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诱因依次为:感染、治疗不当、应激。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内科急危重症。发病机制主要是体内胰岛素缺乏引起的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病变的综合症。病情严重,病死率高【1】。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而规范的护理在病情转归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我科2009~2010年诊治的56例酮症酸中毒病例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的另一临床类型,其临床特点是血糖极高而无明显酮症酸中毒,常因肝糖异生过多,肌肉、脂肪等外周组织的糖利用过少,形成血糖过高和渗透性利尿,导致脱水及进行性意识改变,我院自2002年-2007年共收治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为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多见老年2型糖尿病者,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命,且死亡率高。我院2002~2005年共收治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16例,经采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内分泌科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3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6例,对照组接受小剂量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接受胰岛素泵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6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临床治疗后,p H值恢复时间、血酮体恢复时间、低血糖发生次数、尿酮恢复时间、血糖达标时间、血酮转阴时间、胰岛素用量等观察指标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蒲周祥  欧思敏 《内蒙古中医药》2014,(14):F0002-F0002
随着糖尿病患者在我国的迅猛增长,其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在内科临床逐渐增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足和升血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严重紊乱,以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临床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理生理主要有酸中毒、严重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循环衰竭和肾衰竭以及中枢神经功能障碍。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多尿、烦渴多饮、乏力,并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呼吸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小剂量胰岛素间断皮下注射,及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疗效对比,及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与糖尿病病程、患者年龄、性别、诱发因素等关系,对我医院2003~2008年在我院内科住院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32例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注射,与小剂量胰岛素间断皮下注射无显著差异.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生与糖尿病病程成正比.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女性>男性.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诱因依次为:感染、治疗不当、应激.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为最常见的糖尿病急症。早期血酮升高称酮血症,尿酮排出增多称酮尿症,统称为酮症;酮体中β-羟丁酸和乙酰乙酸为酸性代谢产物,消耗体内储备碱,初期血pH正常,  相似文献   

17.
张发荣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ies,DP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60%~90%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损害,是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1]。随着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等急症治疗效果的提高,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日益引起重视,尤其是DPN因发病率高、危害严重而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张发荣教授潜心研究糖尿病诊治数十年,经过长期探索,对DPN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系统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现代医学目前对DP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胰腺炎的l临床特点的认识,加强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视,以利于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至2009年2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结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共2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10例占47.6%,从CT分级达C级以上13例,占61.9%;结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胰腺炎时病情严重,但容易漏诊、误诊,延误了治疗,影响预后,应引起临床上的重视,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9.
<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是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引起的高血糖、高血酮、酸中毒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病因主要由于三根七素之平衡失调而巴达干偏盛并与赫依交搏,导致肝肾燥热而功能衰退,精华与糟粕分解失常所致[1]。临床表现以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为其特点。有报道2型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率为15%[2],如能及时诊治可显著降低病死率。随着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和胰岛素的广泛应用,DKA的发病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DM)的一种严重急性并发症,其形成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而引起的高血糖、高血酮(高尿酮)、代谢性酸中毒、脱水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我院1995年1月~1998年10月共收治75例DKA病例,经随机开放法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及单纯西药治疗组(对照组),并对其尿酮消失时间、血糖降至<13.9mmol/L时间、7小时及24小时内普通胰岛素(RI)用量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1 临床资料75例患者均按《实用内科学》第九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和临床标准为诊断依据。病情根据症状与体征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