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后临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06-2016-06,于我院行PKP手术的185例单节段OVCF患者,随访18个月,将术后发生临近椎体骨折者设为骨折组,其余设为非骨折组。调查两组患者病历资料,明确单节段OVCF患者PKP术后临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临近椎体骨折22例,骨折率11.89%,平均骨折时间(8.45±1.43)个月;骨折组与非骨折组术前骨密度、术后骨水泥渗漏、年龄、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骨水泥注入量、伤椎恢复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未进行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骨水泥渗漏、骨密度3.5 T,均是单节段OVCF患者PKP术后临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单节段OVCF行PKP术后临近椎体骨折发生率较高,高龄、未行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发生骨水泥渗漏、骨密度3.5 T等人群,均会增加临近椎体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后,再发伤椎塌陷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07-2016-07行PVP/PKP手术治疗的152例OVCF患者,术后19例再发伤椎塌陷(12.5%)。统计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肥胖指数(BMI)、骨密度、术前是否有椎体内骨坏死、手术方式、术中骨水泥用量、骨折区填充情况等因素,作为自变量;将伤椎塌陷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骨密度、椎体内存在骨坏死、手术方式为PVP/PKP、骨水泥分布、骨折区的骨水泥填充情况等相关因素,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体内存在骨坏死、PKP手术、骨水泥呈团块状分布、骨折区填充不足,均为术后再发伤椎塌陷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结论伤椎内存在骨坏死、PKP手术、骨水泥呈团块状分布、骨折区的骨水泥填充不足,均是引起OVCF术后再发伤椎塌陷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PKP治疗OVCF的133例(174椎)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椎体新发骨折,分为再骨折组与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为(15.48±2.28)个月,统计分析病人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椎骨密度、受伤椎体个数、骨水泥用量、手术入路、骨水泥是否渗透至椎间盘、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以及Cobb角恢复率等因素.结果 术后28例(21.05%,28/133)病人再发骨折,再骨折组的平均年龄为(76.32±7.59)岁,5例发生骨水泥渗透至椎间盘(17.86%,5/28),腰椎骨密度T值为(-3.60±0.79)SD,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为(50.39±1.87)%,Cobb角恢复率为(53.07±3.91)%,以上指标与未再发骨折的病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以上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骨密度与再骨折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P=0.031).结论 骨密度、年龄、骨水泥向椎间盘渗漏、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及Cobb角恢复率是PKP术后出现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但术前骨密度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2009-01-2011-06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相邻与远节段椎体再骨折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9-01-2011-06解放军306医院全军脊柱外科中心收治的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入院行PKP治疗92例患者,根据有无椎体再发骨折将患者分为再骨折组与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T值、手术椎体位置(胸腰段/非胸腰段)、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注射方式(单侧/双侧)、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骨折数量、手术椎体数量、术后VAS评分、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BMD (OR=0.159)及骨水泥渗漏(OR=6.502)是术后椎体再骨折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严重骨质疏松以及骨水泥渗漏是引起PKP术后相邻与远节段椎体再骨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行PKP治疗的OVCF患者,其中39例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再发骨折组),另113例无再发骨折(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密度值、单/双侧注射、骨水泥分布情况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时间、术后支具佩戴时间等各项指标,并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52例患者PKP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18-26个月左右。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共39例,包括相邻椎体骨折27例,非相邻椎体骨折12例,发生率为25.7%。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再骨折组相比,对照组体重指数明显偏高,骨密度值较高,支具佩戴时间、抗骨质疏松治疗时间更长,上终板所在的骨水泥存在椎间盘渗漏率、骨水泥与上终板接触率更低(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密度值过低(OR=3.968,P=0.002)、上终板骨水泥的椎间盘渗漏和骨水泥与上终板接触率高(OR=4.635,P=0.001),均是导致术后再发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而较高的体重指数(OR=0.253,P=0.015),抗骨质疏松治疗时间长(OR=0.546,P=0.017)以及支具佩戴时间长(OR=0.528,P=0.003)均是避免术后再发骨折的保护因素。结论OVCF患者行PKP术后,规范化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佩戴腰围支具,可能降低再骨折的风险。骨密度偏低、术后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或接触终板的患者,是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单侧椎弓根穿刺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手术对侧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8月在我院行单侧PKP手术治疗的3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患者的30个椎体的骨密度进行分析.男5例,女25例,年龄66~86岁;骨折椎体压缩程度不超过70%.均为经左侧椎弓根单侧手术注入骨水泥.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骨密度测量和骨折椎体右侧半椎体骨密度测量,术后72h内行骨折椎体右侧半椎体去假体骨密度、含假体骨密度测量,应用SPASS 16.0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和术后骨密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骨水泥部分弥散至对侧,术中和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前右侧半椎体密度值为0.6705±0.0677g/cm2,术后右侧半椎体含假体骨密度值为1.123±0.1942g/cm2,术前与术后含假体骨密度差值为0.4525±0.2236g/cm2;术后去假体骨密度值为0.7717±0.0776g/cm2,术前与术后去假体骨密度差值为0.1012±0.0672g/cm2,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单侧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骨水泥部分弥散至对侧的情况下,可提高对侧椎体骨密度,从而降低再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椎体成形术后患者卧床时间与再骨折的关系。方法将200例OVCF椎体成形术后患者(OVCF组)依据术后1年是否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n=50)和无再骨折组(n=150)。记录两组卧床时间。同期选取非OVCF志愿者50例(非OVCF组)作为对照。检测所有研究对象骨转换指标[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椎体骨密度(BMD),分析卧床时间与再骨折的关系。结果 OVCF组β-CTX明显高于非OVCF组,OVCF组P1NP、椎体BMD明显低于非OVC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再骨折组术后卧床时间、β-CTX明显高于无再骨折组,P1NP、椎体BMD明显低于无再骨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卧床时间与β-CTX呈正相关(P 0. 001),与P1NP、椎体BMD呈负相关(P 0. 001)。结论 OVCF椎体成形术后患者卧床时间与再骨折的发生有关,卧床时间长可能会引起骨转换紊乱而导致BMD下降,从而引起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正本研究整理了自2012-03-2015-03行PKP手术治疗的19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针对骨密度值与PKP术后再发骨折之间的相关性,及其预估价值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共纳入2012-03-2015-03行PKP手术治疗的198例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9例,女149例;年龄57-76岁,平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行PKP术后发生骨延迟愈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3-2016-03,行PKP手术治疗的238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发生术后骨折延迟愈合19例,将其作为延迟组,另219例骨折愈合者作为愈合组,统计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并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一步进行赋值,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骨密度值、椎体内裂隙征、伤椎高度恢复率、骨水泥用量和后凸Cobb角改善度在愈合组与延迟组间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愈合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低于延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骨密度值偏低、伤椎存在裂隙、伤椎高度恢复率过高,均为导致PKP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OVCF患者行PKP术后出现骨延迟愈合的相关因素较多,患者骨密度值越低、伤椎高度恢复率越高、术前合并椎体内裂隙征者,均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定量CT(Q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脂肪定量技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医院行PVP治疗的165例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QCT联合MRI脂肪定量技术检查并获取相关参数[骨密度(BMD)、脂肪分数(FF)];术后3个月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OVCF患者胸腰椎功能恢复状况,术后随访1年,以再发骨折作为随访终点事件,观察患者随访期间骨折再发情况;分析QCT联合MRI脂肪定量技术对OVCF患者PVP近期及远期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 术后3个月,ODI指数评估显示,165例OVCF患者中轻度障碍125例、中度障碍22例,重度障碍18例。术后随访1年,165例OVCF患者骨折再发率为16.36 %。不同近期及远期疗效OVCF患者BMD、FF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BMD、FF单独及联合评估OVCF患者PVP术后轻中度、中重度及轻重度胸腰椎功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具有中等评估价值,且联合评估价值最佳;BMD、FF单独及联合评估OVCF患者PVP术后再发骨折的AUC均>0.7,且联合评估价值最佳。结论 QCT联合MRI脂肪定量技术对OVCF患者PVP近期及远期疗效均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可准确反映胸腰椎功能恢复状况和骨折再发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