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言:“咳血之原由于肺,吐血之原由于胃,人之所共知也”.然考张氏所举吐血诸案,尚包括支气管扩张咯血等.所以其言“吐血之原由于胃”之“胃”为中医之胃,非西医之“胃”.现将张氏吐血证治之要诀归结于下,以供临证时参考.1 镇冲气、降胃气为止血之要务,代赭石、半夏为首选之良品 张氏遵《内经·厥论篇》:“阳明厥逆呕血”之论,认为“阳明指胃腑而言,以传递、腐熟水谷为职,以下行为顺,乃有时不下行而上逆,胃中之血亦恒随之上逆,其上逆之极,可将胃壁之膜排挤破裂,而成呕血之证”,“治之者,皆当以降胃之品为主,而降胃之最有力者,莫赭石者也,故愚治吐衄之证,方中皆重用赭石”,又云“吐血之证,多由于胃气挟冲气上逆”,“降阳明胃气之逆者,莫半夏者也”.因此提出了“赭石、半夏以镇冲气,使之安其故宅”,“夫血为气之配,气为血之主,气安血自安矣.此所以不治吐血,而吐血自止也”.故张氏在其所订寒降汤、温降汤、清降汤、健胃温降汤等皆用此二味以镇冲降胃.  相似文献   

2.
半夏应用新探半夏味辛性温,休滑而燥,其除湿化痰,和胃健脾,发表开郁,降逆止呕之功人所尽知。但其作用远不止此。我们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半夏的功用别有领悟,约述如次。一、消瘀止血《素问·厥论》曰:“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诚以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冲为血海,隶属于此。若胃气逆行,冲气上干,气逆则血逆,而吐衄之疾作矣。是以吐衄多从伤胃论治,以降胃消瘀为第一要义。推降胃气之品,以半夏最捷,故历代医家  相似文献   

3.
《内经》厥论篇谓阳明厥逆衄呕血,此阳明指胃腑而言也。盖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以降为和。然有时不下行而上逆,胃中之血亦随之上逆,其上逆之极,可将胃壁粘膜排挤破裂,而成呕血之证,或循阳明经络上行,而成衄血之证。是以《内经》谓阳明厥逆衄呕血也。由此可知无论其证之或虚或实,或凉或热,治之者,皆当以降胃之品为主,而降胃之最有力者,非赭石莫属,因此我在治吐衄之证,主中皆重用赭石,再细审其胃所不降之所以然,而各以相当之药品辅之。现将临床多年所用之方,详述于下。  相似文献   

4.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认为代赭石”能生血兼能凉血,而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在临证配伍中颇多新义,现阐述如下。1 配半夏半夏,张氏认为;“禀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与赭石相伍有降胃气止血之功。在张氏所订吐衄方中,如寒降汤、温降汤、清降汤皆用之。在寒降汤中张氏效法仲景泻心汤,方中“重用赭石,以代大黄降逆之力,屡次用之,亦可随手奏效。”配伍半夏以治吐血,他说:“盖吐血之证,多由于胃气挟冲气上逆,衄血之证,多由于胃气冲气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内经》厥论篇曰:‘阳  相似文献   

5.
吐衄、便血为临床常见病证。病情急骤之时,处理颇为棘手。近代名医张锡纯禀承《内经》理论,立法用方源于《金匮·吐衄篇》,并结合他从医数十年之经验,在辨证施治中匠心独具,现就其要旨阐发如下。1 逆病势治法明确1.1 治吐衄当降胃气 张氏治吐衄之大旨,其理论来源于《内经》阳明厥逆衄呕血,其病因乃胃气逆,血亦随之上逆,使胃壁之膜排挤破裂,而致呕血。血随阳明经络上行而衄血。无论证之属寒属热、属虚属实,皆当以降胃之品为主。  相似文献   

6.
张锡纯,中国晚清著名中西汇通医学家。他一生深研经典古籍,遵古参西,被誉为晚清三贤之一,著有医学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在治疗吐衄血证上,立方新颖,指出“胃气上逆”是其基本病机。吐血是阳明胃气逆冲而上;衄血是胃气沿经络上行,探究其根本原因,二者皆因胃气上逆而导致。在治疗上,张锡纯反对单纯止血,他主张应以降胃气为主,以理气药加减配伍,形成了独特的治疗吐衄血证的思想体系。文章从吐衄责之阳明、止血活血、收敛开通畅达内外、治血不忘理肝等方面对其治疗吐衄血证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并通过案例,一诊治以养肝阴滋肾水为主,辅以理气清热,进而达到标本同治之效,畅达全身气机,降逆上行之气血,气血和调,血止病安。二诊拟方酸枣仁汤、生脉饮合百合地黄汤加减养心除烦,安神和胃。探析张锡纯思想及谴方经验,希望为临床治疗吐衄血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张锡纯论治吐衄病机从气逆立论,胃气、肝气、冲气上逆是致吐衄的常见原因。论治以降逆为法,降逆清胃、镇肝、固冲是治吐衄的基本治法。用药善用降胃重坠之品。  相似文献   

8.
桂世义 《四川中医》1995,13(12):5-5
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吐血衄血之治法独辟蹊径,从胃论治。他认为胃气上逆,血亦随之上逆面致吐血衄血。立论以《内经·厥论》篇谓阳明厥逆衄呕血为据。治以降胃气为主,方中重用赭石,他认为降胃气之最有力者,莫过于赭石。笔者兹将张氏治吐血衄血之法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9.
秦雪梅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185-1186
张锡纯是我国近代著名医家,河北盐山人。《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毕生临床经验总结,影响深远。该书广泛使用了赭石、朱砂、龙骨、牡蛎、石决明、紫石英、铁落等重镇药,张氏运用重镇药别具匠心;《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篇载方176首,23首方剂中应用了赭石,19首方剂中应用了龙骨、牡蛎,10首方剂中用朱砂。现就其运用赭石、朱砂、龙骨的经验,作一初步探讨。1赭石张氏宗《内经》“阳明厥逆衄呕血”之旨,认为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乃有时不下行而上逆,胃中之血亦随之上逆”,遂成吐衄。治以降胃气。张氏认为赭石色赤,性微凉,“能生血兼能凉血”…  相似文献   

10.
气血失调为妇产科疾病中最常见发病机理之一,其中以气分病变伤及血分者,应用调气法治疗常获良效。何谓调气?张景岳说:“邪气在表,散即调也,邪气在里,行即调也,实邪壅滞,泻即调也,虚赢困倦,补即调也。”兹分述笔者临床应用的体会1 平肝降逆法治经行吐衄 降逆,即降敛上逆之气的方法。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肝气过于升发而上逆为常见。常用方法有肃肺降逆、和胃降逆及调肝降逆。《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此火有实火与虚火之别。若中怀抑塞、木郁不达、郁极化火、肝之气火上逆,可发为吐血、呕血、衄血。《血证论》曰:“盖肝气上干,从浊道则吐,从清道则衄。”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经行时冲气旺盛,此时若冲气挟肝气上逆,气逆火炎、  相似文献   

11.
张锡纯先生系河北省盐山县已故著名老中医。对吐血、衄血证的辨证论治、选药立方颇有独创见解。现将学习、运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以下简称原书)《论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和《治吐衄方》两篇的体会略述如下: 张氏治吐血、衄血证,主张平逆降胃气,重用赭石,立论正确,很值得后人遵循。如原书指出:“《内经·厥逆篇》谓‘阳明厥逆,衄、呕血’,此阳明指胃腑而言也。盖胃腑以腐熟水谷,传送饮食为职,一其中气化原以息息下行为  相似文献   

12.
谢健  赵淳 《中国中医急症》2000,9(4):172-173
多年来 ,在研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后 ,发现张氏对代赭石研究较深、运用较广 ,尤其是对一些急症如吐衄、中风、喘证、癫狂、痫风等 ,均以代赭石为主药 ,疗效颇佳。兹浅介如下。1 治吐衄张氏治吐衄 ,制寒降汤、清降汤等十余方。张氏云 ,治吐血、衄血 ,“以寒凉重坠之药 ,降其胃气则血止矣。或以温补开通之药 ,降其胃气 ,则血止矣”。方中皆重用赭石 ,疗效颇佳。张氏认为“盖胃腑以腐熟水谷 ,传送饮食为职 ,其中气化 ,原以息息下行为顺。乃有时不下行而上逆 ,胃中之血亦恒随之上逆。其上逆之极 ,可将胃壁之膜排挤破裂 ,而成呕血之证 ;…  相似文献   

13.
陈革 《国医论坛》1999,14(1):19-19
1吐衄咳血降逆安冲《内经》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临床上吐阶咳血,多由肝胃火盛,阳给受损,气逆血溢所致。然这些病证也与冲脉密切相关,盖“冲为血海”,具有调节气血之功能,冲气上逆,血不归经,必见吐翩咳血等症,亟宜降气安冲,气降则血不上溢,安冲则血自归经。如治孙某,男,48岁。咳嗽咯血反复发作近3年,支气管造影论为“支扩”。近因愤怒,导致咯血发作,量多色鲜红,面部供热,头昏目眩,口子心烦,苔薄质红,脉弦数。证系肝郁化火,冲气上逆,损伤阳给,血从上溢。治宜降逆乎i?。药用生储石sog…  相似文献   

14.
鼻衄一证,病因虽多,但张锡纯认为“多由胃气冲气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所致。故治“当以降阳明之厥逆为主”。寒降汤(代赭石、清半夏、蒌仁、生杭芍、竹茹、牛子、粉甘草)为治衄第一方。笔者在临证中,源锡纯“气逆”之因,遵锡纯“寒降”之法,用“寒降汤”加味治疗顽固性鼻衄而见“脉洪滑而长,或上入鱼际”者,疗效满意。现略呈管见,不妥之处敬祈教正。案例:宋某,男,18岁,学生。1983年6月18  相似文献   

15.
吐血、衄血为临床常见之证,近代名医张锡纯穷研《内经》、《金匮》,结合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深加阐发,匠心独具,颇多启发,兹述其大法于下。1 理论本于《内经》《素问.厥论》云:“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吐血。”张氏从脏腑生理病理,脏腑与经络的关系及气血升降的关系方面加以阐述。如说:“阳明指胃腑而言也。盖胃腑以熟腐水谷,传送饮食为职,其中气化,原以息息下行为顺,乃有时不下行而上逆,胃中之血亦恒随之上逆。其上逆之极,可将胃壁之膜排挤破裂,而成呕血之证;或循阳明之经络上行,而成衄血之证。吐血之证,多由胃…  相似文献   

16.
王滨  门宝 《河北中医》2001,23(3):236-236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对近代中医界影响较大 ,尤其在治喘方面极具特色。笔者不揣浅陋 ,就张锡纯从胃治喘特色进行以下探讨。1 胃气冲气上逆 ,迫肺致喘 ,治以降胃镇冲 ,人参配代赭石世医论喘 ,恒责之肺肾二脏居多 ,而张锡纯根据自己的体验心得 ,灵活应用 ,创新变通 ,认为治喘不离治胃 ,其机理为 :“脾体中空 ,能容纳诸回血管之血 ,运化中焦之气 ,以为气血宽闲之地。”脾升胃降 ,阴阳自调 ,若脾胃受邪 ,阴阳失调 ,常导致宽闲之地变为紧缩或胀大 ,气血壅激 ,胃气失其息息下行 ,而转上逆迫肺 ,即可作喘 ,进一步阐述了胃气上逆带动冲气上攻…  相似文献   

17.
冲胃气逆观的生理基础是冲脉下连少阴,上隶阳明;病理是冲气上冲,胃气上逆;病因是肾虚、肝火、胃虚、胃逆、痰郁、大气下陷;病机是冲胃气逆;病脉是右弦硬且长;病证是吐衄、中风、满闷、呃逆、反胃、噎膈、眩晕等;用方是镇冲降胃汤等;常用药是生赭石、半夏、龙骨、牡蛎、山药、芡实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总结,以揭示张氏论治胃气不降之精髓。胃气不降常常导致呕吐、呃逆、噎膈、吐衄等病,张锡纯论述胃气不降以中气升降为前提,认为胃气不降与冲胃上逆、中气不足、寒热失常、木土不合相关,并易上干犯肺。在治疗上以镇降逆气为主。  相似文献   

19.
清末医家唐宗海在《血证论》中以吐血为例,详阐血证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法则,认为止血之法,独取阳明,阳明之气以下行为顺,若逆而上行,则血随气升,吐衄发作,故止血首当泻胃气,使胃气下行,气顺则血不逆,出血自止。他指出:“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塞气机……不可不急去之”强调以去瘀为止血要法。所谓宁血,是指血止  相似文献   

20.
张锡纯论治吐衄心法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阐述张锡纯对吐衄病因病机、治法用药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张氏论治吐衄,以胃气上逆立论,以降胃为要旨。降胃之品,推崇赭石。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圆法活机,重在变通;自拟方剂,确有奇效。时值今日,对临证仍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