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从分子水平探讨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和参脉注射液的保护作用,我们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和治疗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缺血性脑损伤时大鼠海马神经元c-fos基因的表达及参脉注射液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缺血性脑损伤时大鼠海马内神经元c-fos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而用参脉注射液后明显减少(P<0.05),提示参脉注射液可减少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c-fos基因的表达,从而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脑损伤后海马神经元的变性,坏死与缺血性损害有关。内皮素(ET-1)作为损伤因子参与组织的缺血损伤过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一种由3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具有强烈的舒张血管作用,在神经损伤修复时呈特征性表达改变,并参与脑血流的调节,本实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和方法:光化学诱导树鼠句血栓性脑缺血,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实验后4 、24 及72 h 中心区及半暗区单胺类递质的变化,并用密度梯度法测定以上各区脑水份含量,以探讨单胺类递质代谢紊乱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结果:光化学反应后中心区与半暗区的多巴胺(DA) 、去甲肾上腺素(NE) 和5 - 羟色胺(5 - HT) 含量分别在4 、24 及72 h 降至最低点( 与假手术组相比P 均< 0-01) ,然而5 - HT 的代谢产物—5 - 羟吲哚乙酸(5 - HIAA) 逐渐升高。中心区及半暗区脑水含量于实验后24 h 均达峰值( P 均< 0-01) 。结论:单胺类递质在光化学诱导树鼠句血栓性脑缺血,尤其是半暗区形成中具重要作用;其病理生理改变,既是血栓性脑缺血的结果,又是继发性脑损伤、脑水肿以及迟发性神经元坏死( DND) 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围产期缺氧所致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部分患儿可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寻找早期诊断HIE脑损伤程度的指标和方法,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有文献报道,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mcenolase,NSE)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诊断有一定意义。为此,我们应用放射免疫分析(RIA)对98例HIE患者血清NSE水平进行了检测,以探讨在HIE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丙泊酚调节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SIRT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 取SD新生大鼠通过Rice-Vannucci法构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丙泊酚低剂量组(5 mg/kg)、丙泊酚高剂量组(10 mg/kg)、EX527组(5 mg/kg)、丙泊酚高剂量(10 mg/kg)+EX527(5 mg/kg)组,每组15只,另取15只新生大鼠设为假手术组,以丙泊酚和EX527分组干预后,跳台实验检测大鼠认知功能;检测大鼠脑含水量;尼氏染色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数量;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使用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和脑组织炎性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及氧化应激因子总抗氧化能力(TAC)、丙二醛(MDA)水平;免疫印记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SIRT1/HMGB1/NF-κB通路相关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发生严重损伤,跳台潜伏期、海马神经元数量、血清和脑组织T...  相似文献   

6.
细胞因子在脑发育与脑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能够产生白介素-6(IL-6)、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发挥多效性的作用,调节正常的脑发育,参与若干脑病及脑损伤后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醒脑健神对大鼠脑缺血后海马DND的保护作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100029)李克玲,黄启福,蒋玉风,朱陵群,邹丽琰,李伯光,贾旭,严京,杨丽萍本实验通过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10min再灌流1d、7d,造成海马迟发性神经元坏死(DND)模型。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时脐血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早期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为临床早期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及协助HIE分度,估计预后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20例足月儿,出生后1分钟Apgar〉9分的新生儿为对照组,32例诊断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为病例组,生后立即收集脐血,检测CK-BB及NSE值。结果新生儿HIE组脐血CK-BB及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且和HIE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组脐血CK-BB及NSE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CK-BB,NSE水平变化可作为反映早期脑损伤的生化指标。协助HIE分度,估计预后,进行早期干预,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细胞凋亡与缺血性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损伤所致的神经元死亡有坏死和凋亡两种形式。坏死是急性期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形式,多发生在缺血早期出现的缺血中心区,凋亡则是神经元继发性或迟发性死亡的主要形式,多发生在缺血后期的缺血半影区^[1]。目前对缺血半影区的细胞凋亡机制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现就近年来针对细胞凋亡机制的治疗手段的研究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党参多糖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Rice法建立HIBI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模型加药组灌胃给予党参多糖。分别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观察脑积水量,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水平,抗氧化和神经保护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党参多糖能显著改善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脑水肿(P<0.01)和病理改变,降低细胞凋亡率(P<0.01)和Bax表达(P<0.01),降低LDH和MDA含量(P<0.01);同时,上调Bcl-2表达(P<0.01)和SOD活性(P<0.01),增加bFGF、BDNF、PSD95、SYP、Nrf2和HO-1表达(P<0.01)。 结论 党参多糖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介导Nrf2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有研究发现,如果脑缺血前存在高血糖或糖尿病,则脑损伤发展非常迅速,脑梗死在缺血2h时即可发生,4-6h时达高峰^[1,2];另外,糖尿病动物脑缺血后皮层梗死易见;糖尿病的代谢紊乱(如高血糖、高渗、低钠血症)还可引起源于局灶性脑损伤的部分性癫痫旧0;糖尿病可加重神经元的坏死和凋亡,增大脑梗死体积,导致缺血后神经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复杂,致残率、死亡率很高,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病因之一。早期经典的神经元学说认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ural system,CNS)的神经元只能在胚胎期增殖,然而于1992年,Reynold等运用无血清培养基从小鼠纹状体分离出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rm cells,NSCs),并证明它能够分化成CNS的3类主要细胞,打破了经典神经元学说的观点,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个崭新而广阔的研究领域,即为缺血性脑损伤的修复与功能再现带来了新希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活体区分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程度的方法,为后续研究不同程度HIBD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改良Rice-Vannucci法构建C57BL/6 J小鼠HIBD模型。模型建立后1 d和3 d经活体剪开小鼠头皮行脑组织大体观察,区分轻重损伤。其后运用2, 3, 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激光散斑脑血流成像、HE染色、Fluoro-Jade B(FJB)染色及术前、术后体重差,验证活体观察脑损伤程度的可靠性。 结果 HIBD后1 d和3 d经活体剪开小鼠头皮行脑组织大体观察,可将其区分为轻度损伤(HI-M)组和重度损伤(HI-S)组。HI-S组损伤侧出现明显的梗死灶,脑血流量显著减少,大量神经元坏死,体重较术前显著降低。HI-M组损伤侧脑血流量仅在HIBD后3 d减少,形态学观察到损伤侧皮层和海马区神经元排列疏松,体重较术前降低。 结论 剪开头皮行脑组织大体观察是早期活体情况下区分HIBD轻度及重度脑损伤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4.
董新文 《解剖学报》1994,25(1):6-12,T001
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法,对成年大白鼠隔-斜带(S-DB)复合体中,含小白蛋白(PV)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学进行了研究,并与含胆碱乙酰化酶(ChAT)神经元的观察进行了比较。含PV神经元主要位于内侧隔核(MS)、斜带垂直支(vDB)和斜带水平支(hDB)。PV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形状和大小在S-DB复合体的各个核区或同一核区都不相同,表明这些神经元具有多样的形态学特征。在整个S-DB复合体中,含PV和含C  相似文献   

15.
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法,对成年大白鼠隔-斜带(S-DB)复合体中,含小白蛋白(PV)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学进行了研究,并与含胆碱乙酚化酶(ChAT)神经元的观察进行了比较。含PV神经元主要位于内侧隔核(MS)、斜带垂直支(vDB)和斜带水平支(hDB)。PV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形状和大小在S-DB复合体的各个核区或同一核区都不相同,表明这些神经元具有多样的形态学特征。在整个S-DB复合体中,含PV和含ChAT神经元的比例,各占PV和ChAT阳性反应细胞总数的47/和53/,在MS、vDB和hDB中,PV免疫反应神经元的比例分别为38%、54%和59.5%,其余为含ChAT的胆碱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1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高,恢复困难,早期及时、恰当的治疗至关重要。脑缺血的损伤机制十分复杂,其中缺血后一系列炎症级联反应可能是导致进一步脑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报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相似文献   

17.
脑缺血是许多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特征,急性短暂脑缺血也是许多脑血管疾病的先兆。本文研究证明,体感诱发电位(SEP)的时频分布对缺血脑损伤十分敏感,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本文建立了SD大鼠局灶性缺血脑损伤实验模型,在用一种高分辨率的时频分析方法-离散Gabor谱(DGS)分析SEP的基础上,对局灶性缺血脑损伤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局灶性缺血早期,损伤区域与非损伤区域SEP的时频特征即具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尼莫地平对大鼠脑血管痉挛缺血性脑损害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ND)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缺血性脑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非开颅大鼠模型,观察SAH组和ND处理组24h内微区脑血流量(CBF)和海马组织Ca含量动态变化及3天后海马CA1区形态学改变。结果:在SAH后24h内,SAH组CBF明显而持续降低,海马组织Ca含量逐渐增加,3天后海马CA1区神经元明显受损。ND使上述改变均减轻。结论:ND通过对微循环的改善增加SAH后CVS时CBF,通过阻断脑缺血时的有害代谢环节而减轻CVS缺血性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16~18d胎龄的大鼠皮层细胞进行分离培养,以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作为细胞损伤的指标,分别观察了缺氧和过量谷氨酸对皮层神经元的影响以及右美沙芬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外源性谷氨酸(10和50μmol/L)和缺氧(5h)均引起LDH释放增加,而这种作用皆被右美沙芬所抑制。提示右美沙芬对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以上结果说明谷氨酸兴奋毒性与NMDA受体在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海马GABA、AchE和迟发性神经元损害(delayedneuronaldamage,DND)的关系,观察了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亚区GABA含量、AchE活性和海马组织病理改变。发现再灌注5min,海马亚区GABA含量显著升高,再灌注1h和6~12h,GABA含量明显降低,CA_1区更明显。再灌注5min至1h,海马亚区AchE活性明显升高。再灌注48h后,光镜下见海马CA_1区神经元出现缺血性改变,提示:(1)再灌注后,GABA含量减少、海马内源性抑制降低可能是CA_1区DND的因素之一。(2)再灌注早期AchE活性升高,提示Ach代谢变化可能和DND有关。(3)再灌注后GABA和AchE在海马各亚区的明显改变,提示CA_1区选择性易损和递质代谢变化密切相关,而CA_1区神经元本身的生理生化特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