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血清Tg测定和~(131)I显像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血清甲状腺球蛋白 (Tg)测定的正常分界值 ,以预测分化型甲状腺癌 (DTC)术后有无复发与转移。方法 采用界值特征曲线 ,分析测定 34例DTC未复发者与 5 0例复发者血清Tg值。同时对治疗剂量131I全身显像与血清Tg测定值进行比较。结果 未复发组Tg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若以血清Tg 8μg/L作为判断界值 ,则 81% (39/ 48例 )的复发与转移患者可被正确预测 ,其诊断DTC复发与转移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分别为 80 .4%和 10 0 %。结论 采用Tg正常分界值 ,可明显提高DTC复发与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放射免疫分析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建立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放射免疫分析法 (RIA)并用于Gra ves病 (GD)的临床检测。方法 用sICAM 1免疫家兔 ,制备多抗 ,建立sICAM 1RIA法。测定对照组4 0 0例 ,治疗前GD患者 312例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甲状腺功能 (简称甲功 )恢复正常的GD患者 4 4 5例 ,单纯性甲状腺肿大患者 5 6例 ,1 31 I治疗前后 36例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前后 93例 ,甲状腺次全切除前后GD患者 6例 ,GD停药复发患者 5 2例的血清sICAM 1。结果 sICAM 1RIA灵敏度为 6 6 5 3μg L ;特异性 :非特异结合 <8% ;精密度 :批内低、中、高值变异分别为 4 2 5 %、4 35 %、3 99% (n =6 ) ,批间变异分别为 5 5 5 %、2 82 %、3 4 8% (n =6 ) ;准确性 :回收率平均为 10 0 88%。sICAM 1正常值范围 ( x± 2s) :(16 8 4 3± 72 4 6 ) μg L。治疗前GD组、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甲功恢复正常的GD组血清sICAM 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单纯性甲状腺肿大患者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前GD组明显高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甲功恢复正常的GD组 (P <0 0 5 ) ;GD患者在甲状腺次全切除后、1 31 I及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血清sICAM 1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P <0 0 5 ) ;GD停药复发患者组血清sICAM 1明显高于甲功恢复正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材料栓塞甲状腺动脉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亢 )的疗效。方法  5 6例甲亢患者分为两组 ,A组 2 5例 ,采用平阳 (博莱 )霉素 2 4mg动脉灌注后以明胶海绵、不锈钢圈栓塞。B组 31例采用聚乙烯醇 (PVA)颗粒栓塞 ,2例同时加用少量明胶海绵颗粒。对两组病例的疗效及常见并发症进行比较 ,并对复发病例的动脉栓塞数与复发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近期疗效均达10 0 % ,随访中A、B两组复发率分别为 2 8%和 16 .1% ,但差异无显著性。栓塞 2支动脉者复发率为4 6 .7% ,栓塞 3、4支动脉者总复发率为 12 .2 % ,差异有显著性 (χ2 =7.75 1,P <0 .0 1)。B组常见并发症明显较A组高 ,但无需特殊处理。结论 甲状腺动脉栓塞术治疗甲亢损伤小、疗效好 ,栓塞动脉数要达 3支以上 ,否则复发率高。PVA颗粒使用方便 ,复发率可能更低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停用左旋甲状腺素(l-T_4)2周 TSH 水平变化及判断 DTC 残留、复发和转移甲状腺球蛋白(Tg)的界定值。方法甲状腺次全切或全切术后用(131)~I去除治疗,服用 l-T_4时,Tg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加髂内动脉局部灌注化疗在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2006年收治的178例直肠癌患者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化疗的效果,其中观察组90例,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后行髂内动脉置泵,术后行局部灌注化疗;对照组88例,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行全身静脉化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1、3、5年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结果 术后1、3、5年局部复发率,观察组分别为0%(0/90)、2.5%(2/79)、3.9%(3/77),对照组分别为1.1%(1/88)、3.9%(3/77)、8.1%(6/74),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年远处转移率,观察组分别为1.1%(1/90)、5.1%(4/79)、10.4%(8/77),对照组分别为2.3%(2/88)、7.8%(6/77)、17.6%(13/74),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年生存率均为100%.3年生存率观察组为70.9%(56/79),对照组为53.2%(41/77).5年生存率观察组为65.0%(50/77),对照组为40.5%(30/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全直肠系膜切除可显著降低直肠癌患者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手术及131I清除剩余甲状腺组织(清甲)后复发时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显像的特点及耐药蛋白(P-糖蛋白,P-gp)的表达.方法 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DTC、清甲治疗后患者173例,术前均行99Tcm-MIBI双时相甲状腺局部静态显像,图像由3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集体阅片,计算99Tcm-IBI显像早期(10 min)、延迟(120 min)肿瘤/正常组织放射性(T/NT)比值及洗脱率,术后4-6周行清甲.3年内复发9例为复发组,单纯随机抽样法选择未复发病例9例为无复发组.选取术后癌组织保存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P-gP的表达.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软件,行t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DTC复发组早期、延迟相T/NT比值及洗脱率分别为1.18±0.28,1.16±0.24和(17.00±2.91)%,无复发组分别为1.54±0.26,1.65±0.26和(7.130±3.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35,4.152,6.924,P均<0.01);DTC组织中P-gp的阳性细胞数比率复发组为(43.00±8.21)%,明显高于无复发组的(26.00±6.91)%(t=4.753,P<0.01),不同病理类型间阳性细胞数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6,P>0.05);DTC组织中P-gp的基因表达量复发组为0.60±0.12,明显高于无复发组的0.31±0.19(t=3.871,P<0.01),不同病理类型DTC的P-gp基因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7,P>0.05).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结果均提示:DTC患者癌组织中的P-gp表达与99Tcm-MIBI显像洗脱率之间均存在直线正相关(r=0.84和0.79,P均<0.05).结论 99Tm-MIBI显像早期、延迟T/NT比值及洗脱率与DTC清甲后复发关系密切,DTC原发灶清除99Tcm-MIBI的能力可在体反映P-gp的活性,原发灶99Tcm-MIBI的洗脱率可以预测其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7.
外周血甲状腺球蛋白mRNA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周血甲状腺球蛋白(Tg)mRNA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复发或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DTC且已完全去除残留甲状腺组织,于2006年4月-2007年2月进行随访的162例DTC患者,均进行左旋甲状腺素(l-T4)替代治疗.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患者外周血中Tg mRNA进行检测,分析Tg mRNA表达阳性率与患者TNM分期等临床特征的关系;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仪测定血清Tg和抗Tg抗体(TgAb),分别以>1μg/L和>104U/L为阳性判断标准.以随访时131I全身显像、胸部X线、颈部超声、CT扫描等检查确诊病灶为复发或转移"金标准",比较Tg mRNA和Tg诊断DTC复发或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外周血Tg mRNA和血清Tg监测DTC复发或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86.61%和5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153,P<0.001).52例TgAb阳性患者中,检测外周血Tg mRNA和血清Tg的灵敏度分别为86.54%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322,P<0.001).外周血Tg mRNA的表达与TNM分期呈明显正相关(Kendall相关系数为0.515,P<0.001),与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及转移灶的分布无相关性(Kendall相关系数分别为0.020,0.069,0.050,0.028,P均>0.05).结论 外周血Tg mRNA可作为监测DTC复发或转移的指标,其灵敏度高于血清Tg,特别适合于TgAb阳性的DTC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 372例临床分别采用手术(单纯手术、手术 +放疗、手术 +放疗 +化疗 )及非手术 (单纯放疗、放疗 +化疗 )进行治疗。结果 Ⅲa期和Ⅲb期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5 7.7%和 4 3.8% (P <0 .0 5 ) ,2 8.5 %和 10 .5 % (P <0 .0 1)、19.5 %和 0 % (P <0 .0 1)。手术组和非手术组的 1年生存率分别为 5 9.6 %和 5 1.8% (P >0 .0 5 ) ;3,5年生存率分别为 4 3.6 %和 16 .5 % (P <0 .0 1)、2 8.7%和 6 .8% (P <0 .0 1) ;术后辅助放疗者局部复发率 (2 1.5 % )与单纯手术和未手术者局部复发率 (4 4 .7% )比较P <0 .0 1。结论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长期生存率与治疗方法有关 ,Ⅲa期优于Ⅲb期 ,手术优于非手术 ,放疗可减少术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方法 :回顾性研究 5年间因甲状腺分化癌手术切除甲状腺患者共 5 4例 ,年龄 18~ 84岁 (中值 47岁 ) ,小于 45岁的30例。他们均在术后至少进行过一次 1 3 1   I治疗 ( 2 5 90~ 5 5 5 0MBq,70~ 15 0 m Ci) ,全身 1 3 1  I扫描 ( 74~ 111MBq,2~ 3m Ci)阴性或可疑。 5 4例全部作 99Tcm - MIBI和 2 0 1  Tl显像 ,其中 43例 1 3 1  I扫描后立即做 2 0 1  Tl和 99Tcm- MIBI显像 ,显像前停甲状腺素片 6周 ,停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2周 ,显像时血清促甲状腺激素 ( TSH )浓度高于 5 0μIU/ m l(正常为 0 .4~ 3.5μIU/ml) ;另 11例在…  相似文献   

10.
~(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经会阴超声引导放射性1 2 5I粒子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的近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32例前列腺癌患者实施经会阴超声引导放射性1 2 5I粒子植入术 ,11例单纯粒子治疗 ,6例术前或术后配合外放疗。 15例粒子植入术后加睾丸去势术。连续 3次前列腺特异抗原 (prostatespecificantigen ,PSA)升高即为生物化学失败。结果  14例原发前列腺癌粒子植入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PSA分别为 (5 2 14± 5 4 6 1)ng ml和 (4 2 6± 7 11)ng ml,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t=3 2 5 3,P =0 0 0 3) ,生物化学控制率为 10 0 %。 12例去势术后复发患者1 2 5I粒子植入治疗前和治疗后PSA分别为 (15 14± 2 0 80 )ng ml和 (18 94± 35 2 5 )ng ml(t=- 0 30 7,P =0 76 4 ) ,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生物化学控制率为 75 %。 5例骨转移患者术前和术后PSA分别为 (12 0 0 3± 14 5 96 )ng ml和(75 5 3± 84 84 )ng ml(t =0 5 2 7,P =0 6 2 1) ,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1 2 5I粒子单纯植入治疗34 6 2 %患者无尿道副反应 ,Ⅰ~Ⅴ级尿道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38 4 6 %、11 5 4 %、11 5 4 %、0和3 85 %。1 2 5I粒子植入联合外放疗组Ⅰ~Ⅳ级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16 6 7%、0、0和 16 6 7%。Ⅰ级直肠副反应发生率为 3 12 %  相似文献   

11.
使用MR分子成像技术对肿瘤细胞进行标记、显像的关键在于MR分子探针的运用。运用不同的分子识别系统合成靶向性探针,从肿瘤的基因、分子水平特异性地诊断肿瘤的发生是肿瘤成像的基础。针对肿瘤细胞的各种MR靶向分子探针标记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肿瘤治疗疗效监测对判断肿瘤预后及治疗方案的调整至关重要.对肿瘤治疗疗效进行监测以及区分有无治疗反应的肿瘤类型,都需要早期的、直观的、动态的、精确的方法.随着多种新技术的出现,人们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治疗疗效反应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就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MRI)、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 在预测和检测肿瘤治疗疗效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维甲酸(RA)对肺巨细胞癌高转移株(PLA-801-D)进行了诱导分化研究,结果显示:诱导后PLA-801-D细胞出现成熟分化的特征。细胞生长曲线下降,分裂指数减少,倍增时间延长;细胞体积增大,呈铺砖样排列。电镜下,细胞器及中丝增多,找到张力原纤维,细胞连接增多等成熟分化特征。免疫组化染色,细胞角蛋白与波形蛋白均为阳性,说明肿瘤细胞可能是较幼稚的上皮细胞。癌基因DNA-mRNA斑点杂交显示:诱导后的细胞v-src墓因表达增加,N-ras基因表达下降。证实这两种基因在肿瘤的恶性转化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分次局部照射对H22肝癌移植小鼠肺转移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建立昆明小鼠皮下H22肝癌移植模型,总计96只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肿瘤对照组和肿瘤照射组。观察局部肿瘤生长和肺转移情况,并进一步研究肿瘤增殖核抗原计数(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及血浆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肿瘤照射组皮下肿瘤缩小,抑瘤率约为30%,但该组大体和镜下肺转移数及死亡数较肿瘤对照组高(χ2=8.31、4.48、9.60, P<0.05),转移结节大多明显。肿瘤对照组和照射组PCNA、 VEGF、 MVD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23.78、-2.47、-6.43, P<0.05)。肿瘤照射组血浆T细胞亚群CD4和CD8较健康组有明显下降( t =4.72和3.31, P<0.05)。结论 局部照射H22肝癌移植小鼠模型可使皮下肿瘤缩小,但有可能增加肺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MRI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MRI在乳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30例临床或乳腺X线摄影诊断有困难的患者行乳腺和腋窝MRI检查,17例经组织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分析MRI显示乳腺癌病灶和胸肌浸润以及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所有结果均与病理对照。结果 17例乳腺癌患者共检出35个病灶,包括6例多中心性乳腺癌、4例多灶性乳腺癌和7例单发病灶(包括2例隐匿性乳腺癌)。6例(35.3%)出现胸肌浸润;腋窝淋巴结转移11例,其中9例病理证实,其敏感性为81.8%。结论乳腺MRI对检出隐匿性乳腺癌,多灶性和多中心性乳腺癌,评估胸肌有无浸润以及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胃恶性肿瘤的影像学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近年胃肠道影像学诊断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胃的影像学检查范畴已较前有了明显的扩大,CT,MR,US,EUS,DSA,SEPT和PET等检查技术已被广泛用于胃部影像学的诊断,并且在胃部肿瘤的诊断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胃的常规内镜和双对经造检查在胃部的检测中仍有重要的作用,CT和超声内镜在胃部肿瘤的检测和分期上有其独特的价值。MR作为一种无放射性的诊断技术技术可提供全方位的影像学资料。同时,随着多层CT和新型MR在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仿真内镜技术将在胃肿瘤的检测中具有更多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在大肠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估低张水灌肠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大肠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对30例经纤维结肠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患者的低张水灌肠螺旋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对其进行A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TNM分期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病例对大肠癌TNM分期的正确率为80%(24/30),其中对于T分期诊断正确率为80.77%(21/26),对于N分期诊断正确率为69.23%(18/26),对于M分期的诊断正确率为96.67%(29/30)。结论 良好的扫描前准备和扫描方法是螺旋CT对大肠癌正确分期诊断的关键,螺旋CT目前是进行大肠癌术前分期的最佳手段,尤其是对于远处转移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对于T分期和N分期的诊断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非功能性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52例非功能性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着重讨论了转移瘤与无功能腺瘤的鉴别诊断。病灶CT值>20Hu,密度不均匀,中度至明显强化诊断转移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都较高;边界不清或/和侵犯周围结构、不规则厚环状强化为转移瘤的特异性表现,网格状强化只见于无功能腺瘤。  相似文献   

19.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SSO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50例脾脏病变(包括恶性、肿瘤21例,良性肿瘤11例,结核11例,脓肿2例,囊肿5例)的CT资料,分析脾脏大小、病灶数目、密度、边界、强化程度等表现。结果:脾脏恶性肿瘤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度不均匀强化,脾脏肿大显著,常伴淋巴结肿大。良性肿瘤多表现为边界清、密度均匀低密度灶,脾脏不大或轻度增大  相似文献   

20.
应用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寻找转移瘤原发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DWI)寻找转移瘤患者原发灶的可行性和灵敏度.方法 前瞻性分析34例以转移瘤症状就诊,经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或MRI发现不明原发灶的转移瘤患者进行全身DWI扫描,分别测量可疑原发灶和转移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原发灶和转移瘤的ADC值.探讨全身DWI对原发灶的检出率和灵敏度.结果 通过对34例转移瘤患者全身DWI扫描,发现可疑原发灶24例,其中23例被证实为原发恶性肿瘤,1例可疑原发灶穿刺为良性病变;10例经全身DWI扫描未发现明确原发灶,其中2例经活检明确原发灶,8例经随访6~12个月仍未明确原发灶.确诊的14例肺癌原发灶和转移瘤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24±0.18)×10-3和(1.16±0.27)×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P>0.05).全身DWI对原发灶的检出率为67.6%(23/34),灵敏度为92.0%(23/25).结论 全身DWI对转移瘤患者寻找原发灶的灵敏度高,可以作为寻找原发灶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