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死亡原因。方法:对近10年来收治95例因重度颅脑损伤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结果:交通事故所致死亡人数明显增加,本文报告病例交通事故高达61.0%,伤后至死亡时间最短20min,最迟伤后254天,平均32.6天.其中开颅手术后植物生存死亡11例,最短80天死亡,最长254天死亡,平均135.6天,伤后至入院时间平均为8.9h,脑疝形成至手术开始时间平均为5.6h。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临床工作中应积极抢救伤者,多方面寻找原因,以提高重度颅脑损伤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99年以来共收治106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其中58例行开颅手术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8例中,男40例,女18例;年龄16~58岁,平均32.45岁;开放性颅脑3例,闭合性颅脑55例。其中硬膜外血肿17例,硬膜下血肿15例,脑血肿11例,脑干损伤1例,严重脑挫裂伤14例。住院时间5~131天,死亡2例,自动出院10例。 2 术前护理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因为中脑的网状结构和大脑皮质在维持意识中起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3.
陈静 《内蒙古中医药》2013,(30):106-107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B超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行颅脑损伤术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56例,按照数字表法有56例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行常规颅脑损伤术。观察组行B超诊断联合颅脑损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急性脑膨出到再次手术时间以及入院、出院、出院后90d的GOS评分;结果:观察组急性脑膨出到再次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GO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出院时GOS评分以及90dGO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B超在诊断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并提出治疗措施,提高疾病的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2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61例,探讨颅脑损伤术过程当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原因。结果:通过61例在颅脑损伤手术过程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现象的引发原因分析,在发病原因上主要有迟发血肿、弥漫性脑肿胀、大面积脑梗死、麻醉、输液过多。在数据上对应的为[(n)%1:40例(65.5%)、11例(18.0%)、5例(8.19%)、2例(3.27%)。从数据上可以看出,迟发血肿在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原因中占有65.5%,与其他三项比起来P〈0.05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其次大类原因是大面积脑梗死。结论: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主要是由迟发血肿和大面积脑梗死引起的,在实际的手术之前要做好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5.
何恩萍  吴家梅 《内蒙古中医药》2013,(28):F0002-F0002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方法:选取20-50岁急性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测定第1天、第3天、第7天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患者损伤后24h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损伤程度相关。结论: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D-二聚体含量测定可对早期、快速判断伤情及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治疗的时机、方法和综合治疗对颅脑损伤后保守治疗或术后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分析105例颅脑损伤后行保守治疗和手术后康复期的患者进行HBO治疗,治疗时机为伤后或手术后8天~46天行首次HBO治疗,分8天~14天组和≥15天组;治疗方法分为每天一次和每天两次两组;配合其它治疗为中西医结合加康复治疗组与单纯西医治疗组;分别观察各组的治愈率和平均住院天数。结果:8天~14天组、每天治疗二次组、配合中西医结合和康复治疗组的治愈率高,平均住院天数少。结论:颅脑损伤后康复期的患者应早行HBO治疗,且酌情每天治疗二次,同时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6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情况。结果6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治疗49例,非手术治疗18例,按GCS评分,出院时恢复良好36例,伤残17例,死亡14例,病死率为20.9%。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早期救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强调早期的有效救治。  相似文献   

8.
4年来,我科对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同时结合脑灌注压监测,结果表明同时监测颅内压、脑灌注压更能准确地掌握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指征,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调整有科学的指导意义,能准确地判断其预后。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患者均为伤后24小时内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男32例,女26例,年龄6~68岁,平均36岁,其中脑挫裂伤20例(1例手术治疗),弥漫性脑肿胀者13例(1例手术治疗),颅内血肿17例(手术15例),原发性脑干损伤8例(均行非手术治疗)。入院时GCS计分:3~5分26例,6…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00例确诊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分析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在入院后根据患者具体临床情况,11例保守非手术治疗,89例手术治疗:其中开颅血肿清除术38例,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去骨瓣减压术51例。结果:本组100例患者治疗后,良好42例,中残27例,重残11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16例,恢复良好率74%,死亡率16%。结论:对于重症颅脑损伤的治疗,要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同时要积极预防并发症,是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对重型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总结我科治疗的12例重型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疗有效率83.33%,神经系统功能评分下降有统计学意义。(x^2=4.1628,P=0.0402)。结论: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治疗重型急性颅脑损伤疗效尚可,能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合并视种经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10例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其余13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漏诊;手术治疗4例,2例视力保存在0.5以上,2例失明;保守治疗6例,4例视力良好,1例视野有轻度向心性缺损,1例失明。漏诊患者后经确诊行保守治疗,8例放弃治疗,其中9例失明,3例有光感,1例视力保存在0.1。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所合并的视种经损伤极易被漏诊、误诊,掌握其诊断要领及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电生理学检查是提高诊断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对其进行及时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重伤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总结76例重伤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76例中闭合性颅脑损伤62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4例;颅内血肿50例,脑挫裂伤20例,原发性脑干损伤6例。行开颅清除血肿或去骨瓣减压术52例,非手术治疗24例。治疗后痊愈43例,病残10例,死亡20例,植物生存3例。结论: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伤情重、变化快、休克及低氧血症发生率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急救过程中的首要措施,要重视创伤性休克的治疗。应根据患者伤情进行手术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不同时期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不同的住院时间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于2011年1-3月收治的患者15例为对照组,2011年4-6月收治的患者15例为治疗组.两组都采用积极的急救护理措施,此外硬件与急救程序在治疗组中有所调整.结果:治疗组的院前急救时间和预后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要求护士实行急救护理手段须快速准确,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目的:探究 MRI 与 CT 联合诊断急性颅脑损伤临床疗效以及应用价值。 方法:在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间, 选取肇庆高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 100 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诊断方式不同分成:CT 组、MRI 组, 各组病例数均为 50 例。其中,CT 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采取 CT 诊断、MRI 组给予 MRI 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灵敏度、 准确度以及对不同部位颅脑损伤检出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MRI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准确率,在不同部位颅脑损伤中, CT 组的检出准确率均低于 MRI 组,而轴外检出准确率比较,MRI 组明显高于 CT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相较于 CT 诊断效果,MRI 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而且在不同部位颅脑损 伤中均能够起到理想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的观察及救护措施。方法对我科2008年1月-2008年12月救治的64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特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55例,存活40;非手术治疗9例,存活2例,总存活率66%。死亡22例,占34%。结论:及时地观察及掌握好救护重点,准确诊断,迅速急救、果断决策是救治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ARF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正规药物治疗后,6例治愈;20例另行透析治疗,结果8例康复,18例死亡。结论:ARF是颅脑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重、损伤后的低血量及高血浆渗透压等有密切关系。严密观察电解质的变化,合理调整和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预防重型颅脑损伤中肾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陈静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9):159-159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方法:对12例重度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行手术治疗,并予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亚低温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结果:经治疗良好5例,中残3例,重残3例,死亡1例。结论:重视术前准备,加强术后各项护理,及时采取各种对症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予相同的西医治疗,治疗组另加用针刺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神志、语言、运动功能及预后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有助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志、语言、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在急性重型损伤中的作用,提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5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盐酸纳洛酮治疗,患者伤后昏迷时间明显缩短,言语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应用盐酸纳洛酮,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GOS评分、言语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与对照组21例,均予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静滴。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黄芪注射液佐治急性颅脑损伤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