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坦度螺酮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根据患者不同症状给予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坦度螺酮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主要躯体症状、情绪状态的改变,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其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组患者躯体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SDS评分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坦度螺酮对于缓解其躯体与情绪症状,改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枳术宽中胶囊联合奥美拉唑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FD-EPS)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EP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10 mg,2次/d;观察组42例,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10 mg,2次/d,枳术宽中胶囊1.29 g,3次/d.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症状积分法观察各组患者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恶心及嗳气等症状的改善程度,采用症状积分下降指数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上腹痛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7%和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各组均未出现严重药物副作用.结论:枳术宽中胶囊联合奥美拉唑治疗EPS疗效优于单用奥美拉唑.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雷贝拉唑联合西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将280例FD患者随机分为2组,口服雷贝拉唑和西沙必利140例(观察组),口服奥美拉唑140例(对照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患者胃部烧灼感、餐后饱胀、上腹痛及嗳气等症状改善程度。结果:2组治疗前后胃部烧灼感、上腹痛症状评分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嗳气、餐后饱胀症状评分观察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联合西沙必利治疗FD疗效肯定,在治疗胃部烧灼感、上腹痛症状与奥美拉唑用药效果相近,而在治疗嗳气、餐后饱胀症状优于奥美拉唑,而且用药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治疗FD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2日至2018年2月25日期间本院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00例,对其实施随机颜色球抽取的方式进行分组。分别给予奥美拉唑、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进行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积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例数有33例、上腹胀痛为(0.42±0.05)分、反酸为(0.53±0.03)分、烧灼感为(1.11±0.04)分,数据与对照组数据之间进行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患者上腹胀痛、反酸、烧灼感等临床症状,可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坦度螺酮、文拉法辛和劳拉西泮对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安全性及治疗依从性的差异。方法:将108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分入坦度螺酮组(36例)、文拉法辛组(36例)和劳拉西泮组(36例),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6周,半年后随访。治疗前、治疗后1、2、6周末和半年后随访时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文拉法辛组和劳拉西泮组患者治疗第1周末HAMA总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坦度螺酮组患者治疗第2周末HAMA总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半年后随访时劳拉西泮组患者HAMA总分显著高于坦度螺酮组和文拉法辛组(P0.05)。坦度螺酮组、文拉法辛组和劳拉西泮组的显效率分别为69.4%、72.2%、69.4%、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坦度螺酮组和文拉法辛组副反应的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劳拉西泮组(P0.05)。半年后随访时坦度螺酮组和文拉法辛组服药依从性好者显著高于劳拉西泮组(P0.05)。结论:坦度螺酮和文拉法辛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短期疗效与劳拉西泮无明显差别,中期疗效和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劳拉西泮,副反应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骆遥特  张晓阳  李思友 《中外医疗》2011,30(33):14-14,16
目的评价坦度螺酮治疗青少年考前焦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0例青少年考前焦虑患者分别用丁螺环酮和坦度螺酮治疗,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治疗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的HAMA评分在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5);坦度螺酮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丁螺环酮为65.0%,坦度螺酮组在疗效上优于丁螺环酮组(P〈0.05);2组在干预前后TESS的评分结果为,坦度螺酮组为(3.24±0.34),丁螺环酮组为(4.35±0.62),丁螺环酮组高于坦度螺酮组(P〈0.05)。结论坦度螺酮治疗青少年考前焦虑疗效及安全性较丁螺环酮较好。  相似文献   

7.
曲万仁 《中外医疗》2008,27(13):33-33
目的 了解坦度螺酮对精神分裂症后焦虑的疗效.方法 对53例精神分裂症后伴随焦虑症状患者采用单盲对照研究,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比较坦度螺酮与路优泰对精神分裂症后焦虑症状疗效.结果 坦度螺酮治疗组.路优泰治疗组HAMA评分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坦度螺酮耐受性强于路优泰,TESS评分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坦度螺酮与路优泰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占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坦度螺酮联合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9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坦度螺酮联合奥氮平治疗,46例)和常规组(奥氮平治疗,46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65%,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嗜睡、恶心、呕吐、体重增加及皮疹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坦度螺酮联合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和较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夏艳梅 《当代医学》2010,16(2):141-141
目的评价枸橼酸坦度螺酮治疗各类精神疾病中的焦虑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9例各类精神疾病伴有焦虑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服抗精神病药物(对照组)和加服枸橼酸坦度螺酮(研究组)进行治疗,使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定。结果治疗后HAMD2、4、6、8周评分枸橼酸坦度螺酮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枸橼酸坦度螺酮治疗各类精神疾病的焦虑症状起效快,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曲唑酮、坦度螺酮和阿普唑仑对广泛性焦虑症的短、中期疗效和安全性及服药依从性的差异.方法 223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分入曲唑酮组(77例)、坦度螺酮组(74例)和阿普唑仑组(77例),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6周,半年后随访.于治疗前、治疗后1,2,4,6周末和随访时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安全性;并于治疗前、治疗6周末和随访时检测血压、心电图、血常规.结果 曲唑酮和阿普唑仑2组患者治疗第1周末HAMA总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下降(P<0.01),坦度螺酮组患者治疗第2周末HAMA总分显著下降(P<0.01).随访时阿普唑仑组患者HAMA总分显著高于曲唑酮和坦度螺酮组(P<0.05).曲唑酮、坦度螺酮和阿普唑仑3组的显效率分别为71.5%、67.6%和67.5%,经x2检验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曲唑酮和坦度螺酮2组副反应的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阿普唑仑组(x2总2=7.68,P<0.05;x分2=7.44,P<0.01),曲唑酮组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坦度螺酮组(x2=16.03,P<0.01),曲唑酮和阿普唑仑组患者嗜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坦度螺酮组(x总2=16.51,P<0.01;x分2=11.94,P<0.01).随访时曲唑酮和坦度螺酮组服药依从性好者显著高于阿普唑仑组(x总2=19.43,P<0.01;x分2=19.19,P<0.01).结论 曲唑酮和坦度螺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短期疗效与阿普唑仑相当,中期疗效和服药依从性优于阿普唑仑,副反应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心理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并诊断为初发的2型糖尿病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降糖药物治疗,同时干预组患者给予每周1次的心理干预治疗,每次时间20~30min,疗程6周,治疗前后分别应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Zung自评焦虑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进行评估,并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前两组患者Zung自评抑郁量表、Zung自评焦虑量表的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Zung自评抑郁量表、Zung自评焦虑量表的总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干预组患者SCL-90总均分及各项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干预组FBG为(12.1±2.8)mmol/L,对照组FBG为(11.9±2.9)m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FBG为(8.0±2.O)mmol/L,对照组FBG为(8.9±1.8)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发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下降,对患者进行早期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抑郁、焦虑情况,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社会支持的状况。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AS),对90例偏头痛患者(观察组)和9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加以比较。结果①观察组SAS及SD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观察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偏头痛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并与社会支持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焦虑和抑郁精神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神经病理性疼痛初诊患者36例(病例组),根据病情需要分别采用阿米替林、阿片类药物和神经阻滞药物进行镇痛治疗,治疗前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Zung焦虑评分(SAS)和Zung抑郁评分(SDS),治疗后2和4周再进行SAS和SDS评分。同时选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进行SAS和SDS评分。结果 病例组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病程均超过3个月,其疼痛程度与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发生率成正相关(P<0.01),其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周和4周病例组患者疼痛均得到有效缓解(P<0.05),但疼痛程度与焦虑、抑郁情绪仍呈正相关(P<0.05),且其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往往伴随焦虑和抑郁情绪,两者密切相关。随着疼痛的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均可不同程度缓解,但无法完全消除。  相似文献   

14.
李长城  石丽楠 《中国医药导报》2012,9(5):158-159,163
目的研究老年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心理障碍情况,并探讨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1年9月住院和门诊老年GERD患者198例(GERD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修改后的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CR)对两组在入院初期或初诊时完成首次评分,然后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及抗抑郁等药物治疗,疗程为8周。采用反流性疾病问卷(RDQ)对GERD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症状评分,并进行比较。采用SDS和SAS-CR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评分,并进行比较。同时计算两组抑郁状态、焦虑状态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GERD组患者的SDS、SAS-C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GERD组RDQ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SDS、SAS-CR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GERD组抑郁和焦虑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GER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遵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给予心理干预及抗抑郁药物等综合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氧化应激状态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方法:用Hamilton抑郁量表、Zung自测抑郁量表、Zung自测焦虑量表、SCL-90(symptom checklist 90)症状量表及多项目问卷对129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调查评估,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在进行治疗前检测血浆氧化应激指标。根据Hamilton抑郁量表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抑郁组(≥20分,A组)和非抑郁组(<20分,B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C组)。结果: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抗氧化酶防御能力下降。A组SDS(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评分为(59.12±10.18)分,B组SDS评分为(39.24±5.02)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2,P<0.01)。A组SAS(self-rating anxietyscale)评分为(52.85±6.35),B组SAS评分为(39.24±5.02)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P<0.01)。A组患者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antisuperoxide anion capacity,A-ASC)水平(393.76±43.35)明显低于B组(456.98±93.86)及C组(483.51±30.64)(F=3.95,P=0.03);A组患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13.84±3.35)明显高于B组(9.42±3.52)及C组(7.86±3.21)(F=12.01,P=0.01)。Pearson相关分析示MDA与抑郁呈明显正相关(r=0.58,P<0.05),A-ASC与抑郁呈明显负相关(r=-0.30,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存在氧化损伤,伴抑郁症状的患者抗氧化酶防御能力进一步减弱,提示氧化应激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抑郁症状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多潘立酮、奥美拉唑及盐酸氟西汀联合应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FD的理想方案。方法:120例FD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MOF组:采用多潘立酮+奥美拉唑+盐酸氟西汀治疗;MO组采用多潘立酮+奥美拉唑治疗;MF组采用多潘立酮+盐酸氟西汀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及4周后对患者腹胀、上腹部不适、早饱、烧灼感、食欲不振、嗳气6个主要症状进行评分,计算疗效指数。结果:治疗前3组症状积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3组症状积分均有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MOF组积分较其它两组下降得更低,与其它两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MOF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87.5%和67.5%,MO组分别为67.5%和42.5%,MF组分别为62.5%和35.0%,MOF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明显高于MO组(P<0.05)及MF组(P<0.01)。结论:三联疗法(多潘立酮、奥美拉唑及盐酸氟西汀)治疗FD疗效显著,是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对于酒依赖患者睡眠质量和抑郁、焦虑情绪等方面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 招募了于2017年5月—2018年12月期间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酒依赖患者共6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接受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总干预时间持续4周。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抑郁和焦虑情绪。 结果 2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基线PSQI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入睡时间评分[(1.77±0.52)分vs.(2.21±0.67)分,P=0.004]、睡眠时间评分[(1.26±0.83)分vs.(1.72±0.95)分,P=0.040]、睡眠效率评分[(0.76±0.84)分vs.(1.26±0.75)分,P=0.013]及PSQI总分[(9.38±6.29)分vs.(13.54±6.85)分,P=0.013]、SDS评分[(36.81±7.76)分vs.(45.47±8.25)分,P<0.001]、SAS评分[(33.18±6.73)分vs.(42.26±11.48)分,P<0.001]均低于对照组,2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可有效改善酒依赖患者的睡眠质量、抑郁和焦虑情绪,减少其入睡时间,增加总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改善睡眠质量,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对纳入的8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予逍遥丸加减口服;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治疗4周后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将2组的临床症状积分、总体症状积分、证候积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中药组方加减对改善临床患者主要症状:上腹痛、饱胀感、早饱感及上腹灼热感有较好的疗效(P<0.05或P<0.01);随访中,上腹痛、饱胀感、上腹灼热感的缓解作用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与西药治疗的比较中,治疗组在患者的主要症状疗效和总体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白及合剂联合制霉素片治疗念珠菌性食管炎肝郁脾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肝郁脾虚型念珠菌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35),对照组患者应用氟康唑胶囊,观察组应用白及合剂联合制霉素片,疗程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胃镜结果、综合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观察组反酸/烧心、胃脘/胁肋痛、胸骨后灼痛、食少纳呆、腹胀、大便异常、舌质、舌苔、急躁易怒/抑郁、善太息、嗳气评分及总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2周后对照组反酸/烧心、胃脘/胁肋痛、胸骨后灼痛、食少纳呆、腹胀、大便异常、舌质、舌苔、急躁易怒/抑郁评分及总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在改善胃脘/胁肋痛、胸骨后灼痛、食少纳呆、腹胀、大便异常、舌质、舌苔、急躁易怒/抑郁、善太息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胃镜疗效及综合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白及合剂联合制霉素片能显著改善念珠菌性食管炎肝郁脾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抗真菌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枣庄市农村60岁以上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方法:采用Zung进行焦虑白评量表(SAS)和抑郁白评量表(SDS)评定入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用峰流速仪测定稳定期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肺功能。结果:60岁以上中度COPD稳定期患者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与国内常模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COPD患者肺功能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60~69岁组肺功能与70-79岁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60岁以上COPD稳定期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症状;COPD患者随着病程和年龄增加肺功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