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目的 研究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首次通过效应(FPE)的关系以及SII对FPE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宝鸡市中心医院自2017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神经内科住院并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219例,根据取栓装置首次通过闭塞血管后是否成功再通分为FPE组和非FPE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及既往史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吸烟)、实验室指标(同型半胱氨酸、尿酸、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SII)、临床资料[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Albert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血栓负荷评分(CBS)、是否静脉溶栓、脑梗死类型及血管闭塞位置]、手术相关数据[发病至动脉穿刺时间、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技术、血管是否再通(以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评估)]和手术预后指标如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患者死亡情况,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影响F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Solitaire支架取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解放军第一○一医院及南京金陵医院收治的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222例,均经DSA证实,并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根据患者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120例)和预后不良组(3~6分,10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闭塞部位(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侧支代偿、发病至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再通状态、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症状性脑出血等,并进一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预后良好率为54.1%(120/222)。两组患者年龄、入院NIHSS评分、入院ASPECTS以及性别、高血压病、闭塞部位、侧支良好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预后良好组患者发病至穿刺(中位数)时间、发病至成功再通(中位数)时间低于预后不良组[182(138,230)min比236(170,305)min,237(175,269)min比288(223,367)min],成功再通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98.3%(118/120)比78.4%(80/102)],术后症状性脑出血比例低于预后不良组[2.5%(3/120)比21.6%(22/10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以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参数为自变量,以预后情况为因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高(OR=1.096,95%CI:1.050~1.144)、伴高血压病史(OR=8.401,95%CI:2.960~23.845)、基线NIHSS评分增高(OR=1.071,95%CI:1.007~1.138)、发病至成功再通时间延长(OR=1.019,95%CI:1.003~1.035)、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OR=18.110,95%CI:4.656~70.434)均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入院ASPECTS分值较高(OR=0.641,95%CI:0.451~0.911)及成功再通(OR=0.127,95%CI:0.024~0.664)均为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入院ASPECTS较高、成功再通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Solitaire支架取栓患者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年龄增高、伴高血压病史、基线NIHSS评分增高、发病至成功再通时间延长、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均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Solitaire支架取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发病4.5~9.0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桥接治疗和直接取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发病4.5~9.0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6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和临床资料。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卒中)、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入院血压、就诊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卒中病因分型、病变血管部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核心梗死及低灌注体积、术前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时间指标(包括发病至就诊时间、门诊至静脉溶栓给药时间、给药至动脉穿刺时间、门诊至动脉穿刺时间、发病至动脉穿刺时间、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方法、取栓次数等,临床资料包括术后90 d 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术中末次造影血管mTICI分级(mTICI分级≥2b级定义为良好再通)、术后72 h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24 h...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急性心源性颅内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老年急性心源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103例,均行血管内治疗。观察血管内治疗疗效,其中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疗效良好,3~6分为疗效不良。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血管内治疗疗效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血管内治疗疗效危险因素。收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基础疾病、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的入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变部位、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出现出血转化。结果血管内治疗103例中,疗效良好47例(45.63%);疗效不良56例(54.37%)。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基础疾病、静脉rt-PA溶栓和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和术后出现出血转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和术后出现出血转化为影响血管内治疗疗效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急性心源性颅内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的疗效良好,其中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和术后出现出血转化为影响血管内治疗疗效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前、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介入及神经重症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DSA证实为颅内外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405例,均行机械取栓治疗。依据责任血管闭塞部位的不同,将405例患者分为前循环组(335例)和后循环组(70例)。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静脉溶栓情况、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史、饮酒史、术前收缩压]、手术相关资料[发病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一次再通、支架置入、卒中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病因不明)]、术后(血管成功再通、血管完全再通)和结局终点(主要结局和次要结局)进行对比分析。术后血管成功再通为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血管完全再通为mTICI分级3级。主要结局终点为机械取栓治疗后3个月的功能独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次要结局终点包括其他临床结局(取栓治疗后3个月内死亡)及安全性结局(住院期间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结果 ...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毛细血管指数评分(CIS)判断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情况,评价血管内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包头市中心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46例,血管内治疗前行全脑DSA完成CIS,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良好预后组21例(≤2分),不良预后组25例(3分)。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和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糖尿病史、治疗前收缩压、是否行静脉溶栓、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毛细血管充盈、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分级]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IS对预后结局的影响。结果良好预后组与不良预后组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糖尿病史、治疗前收缩压、是否行静脉溶栓、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机械取栓次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NIHSS[(15±3)分比(19±4)分]、ASPECTS[8(7,10)分比6(5,8)分]、毛细血管充盈良好85.7%(18/21,CIS 2~3分)比44.0%(11/25,CIS 0~1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363±42)min比(398±53)min]、术后血管再通[100.0%(21/21)比68.0%(17/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S(OR=8.600,95%CI:2.670~33.800)和m TICI分级(OR=5.720,95%CI:12.170~22.300)是血管内治疗预后的预测因素。结论 CIS可用于评价脑组织灌注情况,毛细血管充盈和血管再通良好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在血管内治疗时增加CIS评价,可作为挽救缺血脑组织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前循环脑梗死(AACI)患者支架取栓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6月行支架取栓治疗的老年AACI患者163例,根据90 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85例(mRS≤2分)与预后不良组78例(mRS2分),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资料,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高血压、闭塞部位、侧支循环良好、入院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手术时间、血管再通成功、术后症状性脑出血比例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高血压(OR=1.943)、入院NIHSS评分高(OR=2.210)、发病至手术时间(OR=1.735)和术后症状性脑出血(OR=2.042)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侧支循环良好(OR=0.506)、入院ASPECTS高(OR=0.587)和血管再通成功(OR=0.348)是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P0.01)。结论影响老年AACI患者支架取栓治疗预后的因素较多,在取栓前应进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颈动脉穿刺入路对复杂手术路径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脑梗死行机械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6例,均为复杂手术路径下采用颈动脉穿刺入路行Solitaire FR支架技术行动脉机械取栓术。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静脉溶栓、发病至穿刺时间、发病至血流再通时间、穿刺至血流再通时间、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等资料。采用取栓改良脑梗死溶栓(m TICI)分级、术后24 h NIHSS评分、术后脑出血及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颈动脉穿刺取栓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1) 6例复杂路径患者行颈动脉穿刺后均成功实施取栓术,血管均再通,mTICI 2b级,其中4例达mTICI 3级;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2)术后复查颈部血管超声,未见夹层及血肿。术后24 h NIHSS评分2~22分,中位NIHSS评分12. 5 (9. 8,13. 8)分,低于入院时[评分8~22分,中位NIHSS评分18. 5 (13. 5,19. 8)分;Z=-2. 032,P=0. 042]。(3) 90 d mRS评分,预后良好3例,预后不良3例,其中死亡1例(症状性颅内出血)。结论对于复杂路径的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使用颈动脉穿刺入路取栓治疗可快速建立手术通路,实现闭塞血管的有效再通,可尝试作为解决前循环复杂取栓路径、改善该类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影响高龄急性大血管闭塞缺血性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7-01~2018-12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LVO高龄患者66例,以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预后评价指标,mRS评分≤2分的患者为预后良好组(20例),3~6分为预后不良组(46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神经功能状况、影像学特征等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龄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血管内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为30. 3%(20/66),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核心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核心梗死体积 20 ml(OR=3. 458,95%CI:1. 033~11. 572,P=0. 044)为AIS-LVO高龄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核心梗死是影响AIS-LVO高龄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核心梗死体积越大,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高血糖对血管内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00例接受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剔除糖尿病患者),根据入院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高血糖组(入院高血糖定义为血中葡萄糖7.8 mmol/L)57例和非高血糖组143例。入院和出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术后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血管再通程度,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术后90 d预后情况。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住院时间、发病到再通时间(ORT)、脑梗死TOAST分型、再通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内治疗的结局。结果 (1)两组患者在TOAST分型、年龄、高血压病史、心房颤动史、卒中史、冠心病史、ORT、入院NIHSS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mTICI分级、取栓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高血糖组患者的出院时病死率、住院期间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分别为28.1%(16/57)和31.6%(18/57)、非高血糖组分别为14.7%(21/143)和18.2%(26/14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28和0.039)。结论入院高血糖对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术后预后可能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血管内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和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1月—2016年7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大血管闭塞脑卒中病人39例,其中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15例,非介入治疗24例。结果介入组总再通率为86.67%;其中,前循环再通率为80.00%,后循环再通率为100.00%;发病6h病人13例,再通率为84.62%。介入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mR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介入组NIHS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可显著提高大血管闭塞的再通率,挽救缺血半暗带,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超时间窗急性后循环卒中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和东莞市中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共16例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急性后循环卒中且合并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发病时间超过静脉溶栓时间窗(4. 5 h)或病情进展性加重,术中给予取栓支架(Solitaire FR、Trevo、Solitaire AB)拉栓,若残余狭窄,给予小球囊(Gateway)扩张,扩张后,病变能维持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 TICI)为2b级以上前向血流,则狭窄择期处理,若球囊扩张后,残余狭窄超50%或出现夹层,给予支架置入术。评价手术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术后3个月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再通情况依据m TICI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16例急性后循环卒中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平均(14±11)分,发病至入院时间6. 5~336 h。所有患者治疗后获得血管再通,部分再通3例,完全再通13例;术后2例死亡(1例因为肺部出血、感染,1例因术后高灌注出血),余14例术后NIHSS评分2. 5(0,7. 5)分;术后3个月复查,14例患者中,支架内再狭窄1例,无再发卒中事件; mRS评分≤2分,平均(1. 3±1. 6)分。结论对急性后循环卒中、发病超过6 h错过最佳溶栓时间窗合并椎-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多模式再通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WT-ASPECTS)对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98例。所有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及静脉溶栓治疗。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价DWT-ASPECTS对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6个月,98例患者中预后良好者62例(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者36例(预后不良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脑卒中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吸烟史、抗血小板治疗者所占比例、使用调脂药物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DWT-ASPECTS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后血管再通[OR=0.252,95%CI(0.073,0.872)]、DWT-ASPECTS≥7分[OR=0.051,95%CI(0.016,0.160)]是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DWT-ASPECTS预测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3[95%CI(0.874,0.968)],当DWT-ASPECTS为7分时,灵敏度为95.16%,特异度为83.33%,阳性预测值为90.77%,阴性预测值为90.91%。结论DWT-ASPECTS对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溶栓后血管再通、DWT-ASPECTS≥7分是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侧支循环不良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基线收缩压和舒张压、既往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空腹血糖水平、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静脉溶栓、血管闭塞部位(颈内动脉T型、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发病至置鞘时间、置鞘至血管再通时间、手术方法、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分级(mTICI 2b或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症状性颅内出血等。采用发病后90 d门诊或电话随访以获取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依据侧支循环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软脑膜侧支循环0~1级,218例)和侧支循环良好组(软脑膜侧支循环2级,220例)。依据发病后90 d mRS评分将侧支循环不良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157例)和预后良好组(61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侧支循环不良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38例患者,其中男249例(56.8%),平均年龄(68±11)岁,中位基线ASPECTs 8(8,10)分,中位基线NIHSS评分15(12,18)分;颈内动脉闭塞35例(8.0%),颈内动脉T型闭塞150例(34.2%),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253例(57.8%);侧支循环不良218例(49.8%),侧支循环良好220例(5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高血压病(OR=1.973,95%CI:1.257~3.097,P=0.003)、空腹血糖水平(OR=1.097,95%CI:1.018~1.182,P=0.015)、血管闭塞部位(颈内动脉比颈内动脉T型:OR=0.099,95%CI:0.034~0.290,P0.01;大脑中动脉M1段比颈内动脉T型:OR=0.412,95%CI:0.264~0.643,P0.01)是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既往高血压病、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及颈内动脉T型闭塞是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接受机械取栓的侧支循环不良患者,基线ASPECTs较高(OR=0.751,95%CI:0.580~0.973,P=0.030)、血管完全再通(OR=0.176,95%CI:0.045~0.681,P=0.012)、侧支循环1级(OR=0.209,95%CI:0.088~0.496,P0.01)是发病后90 d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1.111,95%CI:1.004~1.230,P=0.042)是发病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既往高血压病、空腹血糖水平较高及血管闭塞部位(颈内动脉T型闭塞)是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侧支循环不良(1级)患者不应被排除在机械取栓之外,基线ASPECTs、基线NIHSS评分和侧支循环是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提高血管再通程度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干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发病后6h内在丽水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3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大血管闭塞(LVO),将研究对象分为无LVO组(83例)和LVO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AIS-LVO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卒中史和血清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心房颤动史(χ~2=4.939,P <0.05)、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t=-7.348,P <0.05)和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χ~2=6.456,P <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史、入院时NIHSS评分和hs-cTnI升高是AIS-LVO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1.291(1.093~1.918)、1.142(1.081~1.212)和1.184(1.034~1.976),均P <0.05。结论患者的心房颤动史、入院时NIHSS评分和hs-cTnI升高均与AIS-LVO密切相关,需引起临床医生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血管内治疗术后恶性脑水肿影响因素。方法对3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血管内治疗术后的患者进行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检查,分为恶性脑水肿及非恶性脑水肿组。结果急诊血管内治疗术后恶性脑水肿组8例,非恶性脑水肿组27例,出血转化11例,恶性脑水肿组与非恶性脑水肿组在术前侧支循环及术后血流再灌注情况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急诊血管内治疗术后出血转化组发生恶性水肿风险大于无出血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的脑血流再灌注及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减少恶性脑水肿的发生风险,而脑血管内治疗术后出现出血转化则提示恶性脑水肿发生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性别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卒中中心接受机械取栓术治疗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00例,发病均在6 h内,年龄≥18岁,并经头部CT血管成像和(或) MR血管成像证实存在大血管闭塞,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6分且入院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 5分。按照性别,将200例患者分为男性组(116例)和女性组(84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入院NIHSS评分、入院ASPECT评分、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闭塞部位、静脉溶栓、入院至再通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并进行组间比较。取栓术后血管成功再通为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2b级。主要终点事件为机械取栓术后90 d时的神经功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根据术后90 d时的神经功能预后情况,将200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12例)和预后不良组(88例),采用单因素对比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性别等因素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的影响。结果 (1)男性组患者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均低于女性组[(64±11)岁比(70±9)岁,t=4.524; 16.0(14.0,18.0)分比17.5(15.0,20.0)分,Z=3.200],吸烟、颈动脉起始段闭塞比例均高于女性组[47.4%(55/116)比6.0%(5/84),χ~2=39.882; 18.1%(21/116)比2.4%(2/84),χ~2=10.339],心房颤动比例低于女性组[30.2%(35/116)比57.1%(48/84),χ~2=14.59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不同性别的两组患者入院时ASPECT评分、高血压病、糖尿病、大脑中动脉闭塞、颈内动脉末端闭塞、静脉溶栓、治疗至再通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TICI分级≥2b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不同性别的两组患者发生症状性脑出血、死亡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组预后良好比例高于女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2%(78/116)比40.5%(34/84),χ~2=14.165,P 0.01]。(3)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治疗至再通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均低于预后不良组[(63±13)岁比(71±11)岁,t=3.469; 15(14,16)分比18(16,20)分,Z=5.133; 56(39,74) min比65(46,84) min,Z=2.116; 220 (180,280) min比256 (200,323) min,Z=2.389],入院时ASPECT评分高于预后不良组[9 (8,9)分比8 (6,8)分,Z=7.444],男性、颈内动脉起始段闭塞、成功再通比例均高于预后不良组[69.6%(78/112)比43.2%(38/88),χ~2=14.165; 16.1%(18/112)比5.7%(5/88),χ~2=5.227; 96.4%(108/112)比75.0%(66/88),χ~2=20.008],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比例低于预后不良组[13.4%(15/112)比27.3%(24/88),χ~2=6.04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不同预后的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大脑中动脉闭塞、静脉溶栓、取栓次数2次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4)经变量的共线性检验和变量筛选,以不良预后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 0.05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退法),结果显示,男性(OR=0.381,95%CI:0.163~0.892,P=0.026),入院时高ASPECT评分(OR=0.375,95%CI:0.250~0.561,P 0.01)、血管成功再通(OR=0.259,95%CI:0.143~0.471,P 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术后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入院时高NIHSS评分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23,95%CI:1.068~1.417,P=0.004);年龄、闭塞部位、治疗至再通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与预后无关(均P 0.05)。结论性别可能影响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功能预后,相对于女性,男性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治疗90 d时神经功能更可能获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接触性抽吸技术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开通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接触性抽吸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15例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评分、血管再通分级[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m TICI分级≥2b为血管成功再通]、一次再通率、股动脉穿刺至成功再通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出院NIHSS评分以及患者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0~2为预后良好)。通过SPSS23. 0软件对组间相关数据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15例中,男12例,女3例;年龄36~74岁,平均(57±12)岁,合并高血压病12例,糖尿病4例,高脂血症12例,心房颤动6例,卒中史2例,吸烟史8例; ASPECT评分6~10分,平均(8. 5±1. 4)分;入院NIHSS评分7~16分,平均(12. 0±2. 9)分。15例患者均实现闭塞大动脉再通成功,自股动脉穿刺至成功再通时间20~120 min,中位时间43. 6(31. 3,47. 2) min,一次实现血管再通成功12例(12/15),无严重的操作相关并发症。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0~12分,中位评分3. 4(2. 7,3. 8)分。术后90 d随访,患者预后良好12例。结论中间导管接触性抽吸结合支架取栓技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内机械取栓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后有临床意义再通(CMR)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并接受急性期静脉溶栓或动脉内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67例。以CMR为主要终点事件,根据是否有CMR,将患者分为有CMR组(92例)和无CMR组(175例)。采用秩和检验及Pearsonχ2检验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基线资料,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267例患者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年龄为60(51,69)岁,女性69例(25.8%),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发病至治疗时间为250(195,305)min,中位数(四分位间距)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0(6,15)分。有CMR组患者的基线NIHSS评分、体质量指数、血糖水平和糖尿病史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无CMR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NIHSS(OR=0.93,95%CI:0.88~0.98;P=0.01)、静脉溶栓(相对于动脉内治疗,OR=0.35,95%CI:0.17~0.73;P=0.01)和基线血糖(OR=0.87,95%CI:0.77~0.97;P=0.02)是CMR的独立负性预测因素。结论基线NIHSS评分、静脉溶栓(相对于动脉内治疗)和高血糖是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再通治疗实现CMR的负性影响因素,提示急性期的血糖干预及进行动脉内治疗有助于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影响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 BAO)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因素,并评估各危险因素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a BAO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包括侧支评分、后循环侧支评分、后循环CT血管成像(pc-CTA)评分、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BATMAN)评分。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35例,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61例,mRS评分 2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估各危险因素对血管内治疗后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96例行血管内治疗的a BAO患者,35例(36.46%)预后良好,61例(63.54%)预后不良。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068,95%CI:1.006~1.134)、入院时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OR=0.748,95%CI:0.648~0.864)、高pc-CTA评分(OR=1.616,95%CI:1.212~2.153)、低BATMAN评分(OR=0.717,95%CI:0.578~0.889)是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GCS评分和术前pc-CTA、BATMAN评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66 (95%CI:0.455~0.686,P=0.285)、0.545(95%CI:0.420~0.663,P=0.467)、0.703(95%CI:0.597~0.809,P=0.001)、0.686(95%CI:0.579~0.793,P=0.003)。结论入院时高NIHSS评分、入院时低GCS评分、高pc-CTA评分、低BATMAN评分是aBAO血管内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DSA检查结果的BATMAN评分对血管内治疗术后预后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