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分析达芬奇机器人与胸腔镜辅助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的近期效果,同时结合本中心开展的经验,探讨达芬奇机器人使用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方法  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9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分为达芬奇机器人组和胸腔镜辅助组,两组分别纳入467例,进行围手术期关键指标分析。  结果  与胸腔镜组相比,达芬奇机器人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淋巴结清扫站数、淋巴结清扫个数及淋巴结清扫N2站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一天引流量等均有统计数差异(均P<0.05)。  结论  随着对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及手术流程的熟练掌握及操作流程优化,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更加安全可行,且术中出血量少,清扫淋巴结更彻底,术后住院时间更短。目前,初步数据显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可以成为胸腔镜手术安全可靠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达芬奇机器人、常规开胸、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早期肺癌手术患者118例,尊重自愿选择的原则分为开胸组52例、胸腔镜组43例及机器人组23例。三组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各组术前术后相关指标,并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结果: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3天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开胸组(P<0.05),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个数与站数也明显优于胸腔镜组(P<0.05),但手术费用明显高于其他二组(P<0.05)。结论:除手术费用高昂,机器人辅助手术较开胸手术、胸腔镜手术对于早期肺癌的近期疗效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比较机器人楔形支气管成形肺叶切除术和胸腔镜楔形支气管成形肺叶切除术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2月至2021年7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行达芬奇机器人和胸腔镜楔形支气管成形肺叶切除术的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总个数、清扫淋巴结总站数及N2站数、术后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机器人组的清扫淋巴结总站数及清扫淋巴结N2站数较胸腔镜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和术后带管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总个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楔形支气管成形肺叶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且淋巴结总站数及N2站清扫更彻底,手术时间和带管时间更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完全电视胸腔镜行肺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8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209例在完全电视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术(VATS组),78例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肺癌根治术(VAMT组),比较分析两组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VATS组与VAMT组比较,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胸腔置管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天血清C反应蛋白(CRP)中CRP含量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平均住院天数(9.0±2.1天)较VAMT组(13.1±2.4天)短;VATS组术后1天CRP值(43.1±11.7 mg/L)较VAMT组(62.6±15.1 mg/L)优。结论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可彻底清扫淋巴结,急性期反应程度轻、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短,是非小细胞肺癌的良好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胸腔镜根治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胸外科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应用胸腔镜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7~78岁。另选择我院胸外科行开胸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50例作为对照。胸腔镜组采用胸腔镜下手术,开胸组采用传统开胸法手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引流拔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引流拔管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淋巴结清扫个数:胸腔镜组清扫(13.5±2.4)个,开胸组清扫(12.8±3.2)个,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随访6个月~3年,胸腔镜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7.5%,开胸组复发5例,复发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在淋巴结系统清扫上的效果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无差异,远期生存率亦相似,但其术中出血量减少、引流管拔管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明显减少等近期疗效的优势明显好于开胸手术,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半俯卧位下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序贯无抓持整块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10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入路方式分为两组,各53例.单孔组:半俯卧位;三孔组:平卧位;两组均采用腔镜下肺叶切除序贯无抓持整块纵隔淋巴结清扫手术.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站数、清扫淋巴结数目、带管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第1天、第3天和术后3个月的疼痛指数.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站数和淋巴结清扫数目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孔组切口长度[(3.91±0.35)cm]显著短于三孔组[(6.50±0.84)cm](P<0.05);单孔组术后卧床时间[(5.88 ±1.55)天]、术后带管时间[(3.68±1.27)天]均显著短于三孔组[(7.27±3.11)天、(5.17 ±2.27)天](P<0.05);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单孔组(5.32±1.01)显著低于三孔组(6.08±1.07)(P<0.05).结论:半俯卧位下单孔L胸腔镜肺叶切除序贯无抓持整块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在治疗肺癌中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与开放D2胃癌根治术手术、病理与术后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202例胃癌患者。查阅电子病历系统,收集腹腔镜与开放胃癌根治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腹腔镜组和开放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与术后恢复等相关指标。结果:与开放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90.63±78.66)vs (154.15±151.65)ml,P<0.001],淋巴结清扫数目相当[(21.4±10.5) vs (21.7±11.4)个,P=0.810],术后伤口脂肪液化发生少,术后通气时间早[(3.0±0.8)vs (3.5±1.0)天,P<0.001],术后进半流食时间早[(6.2±1.5)vs (6.8±2.3)天,P=0.028],术后住院时间短[(9.4±2.3)vs (11.3±3.0)天,P=0.022],仅手术时间稍长[(222±36)vs(205±62)min,P=0.021]。结论:在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中,虽然腹腔镜手术时间略长于开放组,总体而言,腹腔镜组能达到与开放手术相同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且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与开胸肺癌根治术的围手术期结果及淋巴结清扫情况.方法:选取赤峰市第二医院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行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62例,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行开胸肺癌根治术62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和淋巴结清扫情况.结果:胸腔镜组手术时间(120.6±24.1) min,短于开胸组的(146.3±21.2) min,术中出血量为(210.82±132.62) ml,少于开胸组(252.83±176.45) ml;两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胸腔镜组和开胸手术组术后无大出血及再次手术止血的患者,未出现支气管胸膜瘘及脓胸,开胸组术后一例死于肺栓塞.胸腔镜组和开胸手术组的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分别为(12.19±6.10)枚和(11.35±7.10)枚,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创伤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在淋巴结清扫上可以达到与开胸手术一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单孔胸腔镜根治术在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60例周围型肺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观察组患者给予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天,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3.33%,与对照组患者的2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周围型肺癌的价值高,与传统三孔法术式相比,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能够保证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2月在安徽省胸科医院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35例肺癌患者(单孔组)和行三孔法胸腔镜手术的65例患者(三孔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费用、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及引流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变化。结果单孔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费用均低于三孔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CRP及SA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5.11,P<0.05);单孔组患者VAS评分[(6.5±2.1)分]低于三孔组[(8.1±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P<0.05);单孔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8.6%)高于三孔组(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三孔法比较,单孔法可有效治疗肺癌,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患者术后急性期反应,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右侧腋窝-双侧乳晕入路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术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普通外科并确诊为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切除术的185例患者。其中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机器人组)的患者87例,行传统开放手术(传统手术组)的患者98例,随访资料截取至术后3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神经损伤率、术中甲状旁腺损伤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情况、引流天数、引流液总量、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评分、术后3月术区感觉、术后3月美容评分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性别、体重指数、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情况、引流天数、引流液总量、神经损伤率、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72 h疼痛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较传统手术组在年龄[(38.60±10.00) vs (45.95±10.79)岁]、手术时间[(178.80±43.58) vs (136.19±43.22)min]、术中出血量[(27.01±21.81) vs (36.84±30.31)mL]、甲状旁腺损伤率(26.44% vs 42.86%)、术后24 h疼痛评分[(3.33±0.58) vs (4.47±0.68)分]、术后48 h疼痛评分[(1.62±0.58) vs (2.19±0.73)分]、术后3月颈部感觉异常率(3.45% vs 11.22%)、术后3月美容评分[(8.60±1.08) vs (5.39±1.12)分]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侧腋窝-双侧乳晕入路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术在一定条件下是安全有效的,在降低术中出血量及甲状旁腺的损伤率上可能更具有优势,并且术后患者疼痛程度低、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Ivor-Lewis手术和开放Ivor-Lewis手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14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依据其手术方式分为微创Ivor-Lewis组(53例)、开放Ivor-Lewis组(61例),分析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生存质量的差异。结果:微创组总手术时间[(190.6±42.4)min]与开放组[(195.4±48.5)min]接近,术中出血量[(110.2±43.9)ml]少于开放组[(185.4±76.3)ml],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7.5%vs 21.3%)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淋巴结清扫数目[(23.8±6.3)枚vs(22.1±6.8)枚]、住院天数及生存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微创Ivor-Lewis安全可行,其术后并发症低于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在单孔胸腔镜行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术中实施迷走神经保护对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行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的84例NSCLC患者,其中54例在术中进行了迷走神经保护(研究组),30例未因多种原因无法行迷走神经保护(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住院时间以及胃肠胀气、心律失常、肺部感染、排痰困难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9217±2616) min vs. (8600±2485) min,P=0295]、术中出血量[(5730±1152) ml vs. (6167±1266) ml,P=0111]、淋巴结清扫组数[(527±147) 组 vs. (553±147) 组,P=04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379±068) d vs. (536±096) d,P<0001],研究组术后胃肠胀气发生率(1296% vs. 6333%,P<0001)、心律失常发生率(185% vs. 2667%,P<0001)、肺部感染发生率(370% vs. 2000%,P=0014)、排痰困难发生率(556% vs. 2333%,P=001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孔胸腔镜下行NSCLC根治术中实施迷走神经保护是安全有效的,可保证手术的根治程度,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合评价贮存式自体输血(preoperative autologous blood donation,PABD)在肺癌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08月至2020年05月在我院行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共415例。其中80例采用贮存式自体输血(PABD组),335例未采用(No-PABD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功能进行匹配,比较匹配后的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中异体血输注量、输血不良反应、术后胸腔引流量、围术期的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变化情况等指标。结果:采用1∶1最邻近匹配法,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成功匹配80对患者。PABD组采血后H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水平均低于采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LT水平在采血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3、7天的Hb和PLT变化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BD组术中出血量[(474.9±325.9)mL vs(458.1±281.5)mL]、术后胸水引流量[(873.0±360.3)mL vs(774.5±341.7)mL]及住院时间[(9.4±3.3)d vs(9.8±2.6)d]与No-PABD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PABD组异体血输注量(4000 mL vs 8800 mL)、异体血输入率(8.8%vs 23.8%)及输血相关费用[(189.5±92.2)元vs(337.8±426.8)元]均低于No-PABD组。结论:贮存式自体输血在肺癌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是安全的,可以降低异体血输入率,减少输血相关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自制极简入路通道(PORT)在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共完成的46例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其中24例使用商品化PORT,22例使用我科自制极简PORT,所有患者均配合使用常规腹腔镜器械顺利完成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子宫肌瘤直径、术中及术后相关并发症、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模拟评分、住院时间、术后随访情况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或增加穿刺孔,无并发症发生。商品化PORT组和自制极简PORT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75±56.9)min vs (74±55.7)min]、术中出血量[(55±67.9)ml vs (56±65.8)ml]、子宫肌瘤直径[(6±2.8)cm vs (6±3.4)cm],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恢复指标包括术后排气时间[(12.6±4.4)h vs (13.5±3.4)h]、术后疼痛模拟评分[(2.1±1.3)分 vs (2.0±1.2)分]、住院时间[(3.4±2.8)d vs (3.5±2.6)d],同样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效果相同,但术中使用自制极简PORT几乎不增加耗材。结论:自制极简PORT在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安全性好,效果确切,节约成本,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曾敏  徐利强 《现代肿瘤医学》2020,(20):3560-3564
目的:观察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对患者术后疼痛、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单孔组45例和三孔组42例,单孔组采用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三孔组采用常规三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中纵隔淋巴结切除个数无显著差异(P>0.05),单孔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高于三孔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三孔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3 d、7 d疼痛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P<0.05),且单孔组显著低于三孔组(P<0.05)。单孔组无进展生存率与三孔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显著,可抑制患者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3年内生存率与三孔法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Meta分析对比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Databases、Embase、CNKI、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到2020年1月止,收集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后,利用Review Manager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中英文文献20篇,涉及5 37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其中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占比88.6%。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MD=-3.65,95%CI(-4.18,-3.11),P<0.001],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55,95%CI(0.48,0.64),P<0.001],但手术时间延长[MD=17.86,95%CI(14.76,20.95),P<0.001],并且会增加术中并发症[OR=1.37,95%CI(1.08,1.73),P=0.009];在术后5年生存率、5年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及术中盆腔淋巴结切除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数上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的生存预后相当。腹腔镜手术损伤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均减少,且恢复较快,但要更长的手术时间,增加了术中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患者50例,其中25例采用胃癌术后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模式,25例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炎症指标、术后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病理特征并无显著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在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营养状态、术后炎症指标方面、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住院费用方面均较对照组显示出优势(均P<0.01);两组在术后并发症上并无统计学差异(P=0.554)。结论:ERAS理念在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中应用是安全、可靠的,且其与传统围手术期护理模式相比,在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降低住院费用上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