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CT能谱扫描对胃癌诊断的价值。 方法:对40例胃腺癌患者行CT能谱增强扫描。在能谱单能量图像上测量和计算不同能量水平下病灶和正常胃壁的CT值、标准差、碘水浓度、病灶-胃壁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病灶能谱曲线斜率和标准化碘(水)浓度,对正常胃壁组和腺癌组间数据进行检验,对双期NIC行ROC工作曲线分析。结果:胃癌双期的最佳单能量水平以60 keV为中心上下浮动,双期最佳的CNR分别为4.13±2.75、6.81±5.10。两组在双期不同能量水平下的CT值和不同能量区间下的曲线斜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胃癌组和胃壁组双期标准化碘浓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胃癌NIC诊断效能灵敏度和特异度为65%和70%,门脉期NIC诊断效能灵敏度和特异度为70%和65%。结论:CT能谱的多项参数有助于增加对胃癌的诊断信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能谱CT鉴别诊断大肠腺癌和腺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65例大肠肿瘤患者(腺癌34例,腺瘤31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接受腹部能谱CT检查,观察并记录动脉期及静脉期增强扫描的CT参数:混合能量CT值和碘(水)浓度值、40~60 keV单能量CT值和能谱曲线斜率,并应用ROC对差异显著的CT参数进行诊断效能分析。结果:腺癌在动脉期的能谱曲线斜率以及碘(水)浓度值明显高于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在动脉期的40 keV及50 keV单能量CT值明显高于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动脉期的碘(水)浓度值对腺癌和腺瘤进行鉴别诊断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35,临界值21.585 mg/cm3,敏感度79.4%,特异度90.3%。结论:能谱CT为大肠腺癌和腺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方法,其动脉期的CT参数诊断效能较优,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中碘图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量36例(47个结节)甲状腺结节实性部分以及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的CT值与碘含量(碘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选取最佳敏感度及特异性的临界值。并比较其与传统形态学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恶性结节(20个)与良性结节(27个)CT值与碘值分别为22.9~52.1 HU[平均(30.2±0.5)HU]、-3.2~1.0 mg/ml(中位数-1.5 mg/ml),30.2~55.1 HU[平均(39.4±0.7)HU]、-0.5~1.8 mg/ml(中位数0.9 mg/ml);恶性结节与良性结节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CT值与碘值分别为47.4~85.6 HU[平均(66.8±1.3)HU]、1.1~3.2 mg/ml[平均(1.8±0.1)mg/ml],56.8~85.7 HU[平均(68.4±1.8)HU]、1.2~3.0 mg/ml[平均(1.7±0.1)mg/ml]。其中各组CT值与碘值具有相关性(r=0.755、0.678、0.813、0.774,P=0.000)。碘值临界值为0.15 mg/ml时,敏感度为81.50%,特异性为80.00%,且与传统形态学诊断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Kappa值=0.742)。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的碘图可测定甲状腺正常组织以及病变的含碘量,恶性结节的含碘量低于良性结节,可为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能谱CT对肺癌病理类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82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将患者分为腺癌组(44例)和鳞癌组(38例),统计2组影像学特征,比较2组能谱CT多参数、动脉期、静脉期不同keV下CT值、K值,采用ROC曲线分析能谱CT多参数对肺癌病理类型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鳞癌组胸膜凹陷征、磨玻璃密度患者占比(36.84%、31.58%)低于腺癌组(65.91%、54.55%),P<0.05。鳞癌组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碘-水含量低于腺癌组,动脉期70、100 keV下K值高于腺癌组(P<0.05)。能谱CT多参数鉴别肺癌病理类型的敏感度比较,标准化碘浓度低于能谱曲线斜率、动脉期碘-水含量、动脉期70 keV下K值(P<0.05),能谱曲线斜率、动脉期碘-水含量、动脉期100 keV下K值低于动脉期70 keV下K值(P<0.05);特异度比较,标准化碘浓度高于能谱曲线斜率、动脉期碘-水含量、动脉期70 keV下K值、动脉期100 keV下K值(P<0.05),能谱曲线斜率高于动脉期70 keV下K值,动脉期7...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疗中的价值。方法: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2例,共有病灶47个。由两位从事乳腺影像工作的副主任医师对图像进行盲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的影像特点及能谱特征。以软件自动生成的KeV-CT值曲线作为观察指标,分析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同正常腺体的差异。按病理结果将淋巴结分为转移组和非转移组;以淋巴结的KeV-CT值曲线斜率、碘基值以及淋巴结CT值与主动脉CT值的比值为评价指标,比较转移组淋巴结和非转移组淋巴结上述数值的差异。结果:GSI共检出44个病灶,病灶的最佳单能量图像KeV值在66~68KeV之间。碘/水(Iodine/Water)基物质图、水/脂(Water/Fat)基物质图对病灶范围、毛刺(40/44)、分叶(36/44)、钙化(11/44)、胸壁侵犯(7/44)有更清晰的显示。增强后病灶轻中度强化,CT值增加(20±6)HU。最佳单能量40KeV CTA能清晰显示肿瘤血管,以胸廓内动脉及胸外侧动脉为主(29/44)。浸润性导管癌病灶KeV-CT值曲线,与正常腺体差异明显。腋窝转移淋巴结同非转移淋巴结KeV-CT值曲线斜率在40~70KeV间差异明显,P<0.01(t=-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KeV下转移组同非转移组HU淋巴结/HU主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淋巴结碘基值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1)。结论:GSI能提高小病灶及多发病灶的检出率。可以较准确地评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位置、范围、胸壁侵犯、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血供情况,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疗有较大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在胸膜原发肿瘤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胸膜原发肿瘤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CT图像特征和能谱参数,包括不同keV水平下的CT值,碘、水浓度及良恶性病变的能谱曲线斜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病变8例:恶性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P)3例,胸膜间皮瘤3例,滑膜肉瘤2例;良性病变11例:神经鞘瘤9例,良性SFTP 1例,脂肪瘤1例。恶性与良性肿瘤(除外脂肪瘤)能谱参数比较,恶性肿瘤平均碘浓度及平均水浓度为(14.05±8.82)g/L、(1027.32±8.64),良性肿瘤平均碘浓度及平均水浓度为(6.38±5.33)g/L、(1016.44±11.94);恶性肿瘤能谱曲线斜率为(1.40±0.70),良性肿瘤能谱曲线斜率为(0.85±0.54);40~110 keV条件下恶性肿瘤CT值大于良性肿瘤,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胸膜原发肿瘤具有一定的能谱CT特征,CT图像和能谱参数的结合对胸膜原发肿瘤良恶性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杨洁  李秋实  赵森  杜森 《肿瘤学杂志》2022,28(10):872-876
摘 要:[目的] 探讨能谱CT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皮质腺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肾上腺皮质腺瘤和10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能谱CT检查,能谱软件处理所有图像,获取腹主动脉和肿瘤的相关参数,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肾上腺腺瘤和嗜铬细胞瘤均为单发,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无囊变、出血和钙化,腺瘤平均直径(2.79±0.99) cm,嗜铬细胞瘤平均直径(3.21±0.58) cm。腺瘤和嗜铬细胞瘤的标准化CT值上,延迟期40~l40 keV、静脉期70~140 keV、动脉期40 keV和70~140 keV单能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期、静脉期和动脉期腺瘤的血(碘)、脂(碘)、水(碘)的基物质标准化浓度均显著低于嗜铬细胞瘤(P<0.05);延迟期、静脉期和动脉期腺瘤与嗜铬细胞瘤的碘(血)、碘(脂)、碘(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上腺腺瘤与嗜铬细胞瘤两种瘤体能谱CT的能谱特征物质含量、能谱曲线、单能量CT值具有显著性差异,有助于鉴别诊断;且延迟期碘(血)、碘(脂)、碘(水)基物质浓度以及单能量CT值鉴别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早期发现卵巢癌术后复发/转移方面的价值,并与血清CA125检测及增强CT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过去5年内在我院行卵巢癌二次手术,并在术前均行血清CA125、增强CT、PET/CT检查的患者36例(99个病灶)。分别计算出以患者个体为研究单位时血清CA125及PET/CT检查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等参数,并比较二者在监测卵巢癌术后个体复发/转移方面的效能。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来比较增强CT、PET/CT两种方法诊断卵巢癌术后转移/复发病灶的差异性,并分别计算出以病灶为研究单位时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等参数,比较二者在诊断卵巢癌术后复发/转移病灶方面的效能。结果:PET/CT诊断出34/36例复发/转移的患者,而血清CA125以0~35 U/ml为基准时仅诊断出11/36例复发/转移的患者。前者诊断卵巢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的阳性预测值、灵敏度、准确度明显高于后者(97%、100%、97% vs 91%、32%、33%)。PET/CT与增强CT在诊断卵巢癌术后复发/转移病灶效能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PET/CT能够诊断出78/99个卵巢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真阳性病灶,而增强CT仅能够诊断出70/99个。PET/CT以病灶为研究单位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比增强CT高(94% vs 89%、62.5% vs 30%、93% vs 83%、67% vs 40%、89% vs 77%)。结论:对于符合二次手术条件的患者,PET/CT诊断卵巢癌术后复发/转移方面的价值要优于血清CA125及增强CT。  相似文献   

9.
18F-FDG PET/CT对原发性乳腺癌诊断和淋巴结分期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o TT  Li JG  Li YM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3):206-209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对原发性乳腺癌诊断和淋巴结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拟诊为乳腺癌的27例女性患者,手术前分别行乳腺钼靶X线和18F-FDG PET/CT检查。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共切除32个病灶。23例患者接受了腋淋巴结廓清术,并行病理学诊断。结果32个病灶中,25个为乳腺癌病灶,7个为良性病变。18F-FDG PET/CT诊断的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71.4%。T1期病灶8个,PET/CT诊断阳性6个;T2期病灶14个,PET/CT诊断阳性12个;T3期病灶2个,PET/CT均诊断阳性。对区域淋巴结转移,PET/CT诊断的敏感度为60.0%,特异度为84.6%,诊断准确度为73.9%。结论对于怀疑多中心乳癌、病期较晚、需要全面评价区域淋巴结状态或疑有远处转移的患者,PET/CT具有优势,对乳腺癌的分期有重要帮助,但尚不适宜于作为乳腺癌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PET/CT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com、维普、万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检索日期截止2013年7月11日,获取PET/CT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文献。2名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地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依据QUADAS(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用Meta-Disc 1.4和Stata 12.0软件对其敏感度(SEN)、特异性(SPE)、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诊断比值比(DOR)进行合并分析,并进行异质性检验,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R)。结果 检索获得1 006条记录,最终纳入26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23篇,中文文献3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SEN合并、SPE合并、+LR合并、-LR合并、DOR、AUROC,验前概率和验后概率分别为0.73(95%CI:0.70~0.76)、0.96(95%CI:0.95~0.96),7.86(95%CI:5.30~11.65)、0.35(95%CI:0.28~0.45)、31.63(95%CI:17.17~58.25)、0.92(95%CI:0.89~0.94)、20%和73%。结论 PET/CT对比手术后病理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有中度的敏感度和较好的特异性,可作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CT(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HRCT检查,并经针吸组织病理学或(和)手术切除后病理得到最终诊断。观察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多层螺旋CT和HR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观察周围型肺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和HRCT检查的CT征象检出率。结果:243例患者检出周围型肺癌197例,炎性假瘤19例,炎性肉芽肿15例,结核球12例,肺癌的病理类型包括:腺癌114例,鳞癌47例,小细胞肺癌23例,其他类型13例。多层螺旋CT诊断肺癌178例,漏诊34例,误诊15例;HRCT诊断肺癌186例,漏诊19例,误诊8例;多层螺旋CT和HRCT阳性诊断肺癌157例,漏诊43例,误诊3例;多层螺旋CT或HRCT阳性诊断肺癌209例,漏诊6例,误诊18例。多层螺旋CT、HRCT、多层螺旋CT和HRCT、多层螺旋CT或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灵敏度分别为82.74%、90.36%、78.17%和96.95%,多层螺旋CT、HRCT、多层螺旋CT和HRCT、多层螺旋CT或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特异性分别为67.39%、82.61%、93.48%、60.87%。HRCT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棘突征、细支气管气相、短毛刺征、分叶征等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扫描(P<0.05)。197例肺癌患者CT值增加幅度18~84 HU,平均(35.82±13.74)HU,CT值增加幅度>20 HU的为189例(95.94%),增加幅度超过30 HU的为132例(67.01%),强化均匀的患者153例(77.66%),有21例处于静脉期的时候在边缘点或结节中间出现高密度条状影。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HRCT均是周围型肺癌有效诊断方法,HRCT影像学征象的检出率具有优势,依据影像学征象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AUC均高于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但螺旋CT增强扫描后肺癌CT值增幅明显,对肺癌的确诊具有参考价值,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骶骨骨巨细胞瘤的CT增强扫描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骶骨肿瘤患者的CT增强扫描特点,依据病理结果,划分骨巨细胞瘤(实验组)与非骨巨细胞瘤(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研究CT增强扫描后CT值的变化特征.结果在60例骶骨肿瘤中,骨巨细胞瘤22例,增强后强化最显著区域平均CT值为121.59±21.82HU;非骨巨细胞瘤38例,增强后强化最显著区域平均CT值为61.24±20.60HU;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当CT值≥97HU时,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敏感度为90.9%,特异性为99.97%.结论 CT增强扫描,CT值的定量分析在骶骨骨巨细胞瘤的定性诊断中有一定的导向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叶慧  李杨  莫逸 《肿瘤学杂志》2012,18(10):734-737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148F-FDG)PET/CT显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疑似胰腺癌患者的全身18F-FDG PET/CT及CT平扫加增强的影像学资料,比较两者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46例疑似胰腺癌患者中,44例经手术、腹腔镜取病理确诊,其中胰腺癌38例,慢性胰腺炎6例,另2例PET/CT发现多处肝转移或肺转移,因而放弃手术,经临床随访1年后确诊为胰腺癌.18F-FDG PET/CT检查阳性37例,灵敏度92.5%,特异性83.3%,准确率为91.3%;CT平扫加增强检查,灵敏度75.0%,特异性66.7%,准确率为73.9%.PET/CT对胰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均明显高于CT,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CT对胰腺癌的诊断与分期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18FDG PET/C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2期纵隔淋巴结的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探讨18FDG PET/CT对N2期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72例原发NSCLC患者共切除纵隔N2期淋巴结280枚,回顾性分析术前CT及18FDG PET/CT检查对纵隔N2期淋巴结的诊断结果,并与病理结果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75枚N2期淋巴结CT诊断阳性,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0%、50%、62.5%、61.7%及63.8%;而172枚N2期淋巴结18FDG PET/CT诊断阳性,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0%、68.7%、79.3%、75.6%及85.2%,均明显优于CT(P<0.05)。而105例短径<10 mm的纵隔淋巴结中,36.2%(38/105)为转移淋巴结,18FDG PET/CT对CT诊断阴性的纵隔淋巴结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8%、88.1%、87.6%、80.5%及92.2%;其中高代谢的N2期小淋巴结主要分布于2R、4R/L、7组:36.4%(12/33)、27.3%(9/33)、36.4%(12/33)。结论:18FDG PET/CT对肺癌N2期纵隔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尤其对于纵隔内短径<10 mm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18F-FDGPET/CT显像对宫颈癌诊断及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18F-FDGPET/CT显像在宫颈癌诊断、分期及指导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88例患者行腹部或全身^18F-FDGPET/CT显像,其中初诊者30例(宫颈良性病变11例,宫颈癌19例),宫颈癌治疗后58例。病灶确诊根据病理结果、多种影像诊断技术及临床随访而定,随访时间均大于6个月。结果30例初诊者PET/CT诊断宫颈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5%,90.9%和90.0%。58例治疗后患者中,11例存在肿瘤复发或残余,PET/CT诊断肿瘤复发、残余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9%,100.0%和98.3%。41例有肿瘤转移,PET/CT诊断转移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2.7%,88.9%和90.9%。77例宫颈癌患者中26.8%PET/CT发现直径小于1.0cm的小淋巴结转移灶、28.6%因PET/CT发现腹腔外远处转移灶而提高了临床分期,32.4%患者因PET/CT显像而改变和修改了原治疗方案。18例输尿管梗阻患者中,16例PET/CT发现为肿瘤侵犯压迫所致而促使临床及时地进行了输尿管内置管,减少了肾功能的损害。结论^18F-FDGPET/CT显像可提高宫颈癌诊断准确性,使治疗方案的制定更科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18F-FDG PET/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6年1月因肺部病变在本院行18F-FDG PET/CT显像,并在显像2周内行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检测的1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ET/CT和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在灵敏性、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方面,PET/CT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单项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其联合组(P=0.000)。在特异性方面,PET/CT的诊断价值低于CEA(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阳性预测值方面,PET/CT与各血清肿瘤标志物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8F-FDG PET/CT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而血清肿瘤标志物特异度较高,因此,将二者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18F-FDG PET/CT的诊断信心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18F-FDG PET/CT与99Tcm-MDP骨显像对肿瘤骨转移灶的检出率,探讨两种方法在骨转移灶筛查中的价值。 方法:137例确诊恶性肿瘤患者在1月内分别进行99Tcm-MDP骨显像及18F-FDG PET/CT显像,比较分析两者对骨转移灶检出率的结果。结果:137例患者之中66例患者99Tcm-MDP骨显像为阳性,中轴骨、四肢骨均可出现,检出率为48.2%(66/137); 71例骨显像阴性患者中有12例PET/CT结果为阳性。所有患者之中62例患者18F-FDG PET/CT为阳性,检出率为45.3%(62/137),75例PET/CT阴性患者中有16例骨扫描结果为阳性。两种方法检出率之间比较(P=0.0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四种骨质改变类型比较两种方法检出率(P=0.1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CT溶骨性与成骨性类型分类比较两种方法(P=0.01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18F-FDG PET/CT与99Tcm-MDP骨显像筛查恶性肿瘤骨转移灶效能无明显差别,18F-FDG PET/CT优势在于发现溶骨性病变,而99Tcm-MDP骨显像的优势为成骨性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