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之一,体现了中医辨病、辨证的特色。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用于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临床上遵其意、守其方,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列举升降散治疗肺炎、口角白斑、三叉神经痛的病案,阐述升降散加味在异病同治中的作用,总结经验,并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升降散系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方,该方有疏风清热、化痰散瘀、升清降浊之功,原方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导师宋绍亮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从医执教30余年,理论造诣和临床经验颇丰,其以升降散为  相似文献   

3.
升降散最早见于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瘟疫门>,有内府仙方一首:僵蚕二两,姜黄、蚕蜕各二钱半,大黄四两,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丸.后来明代张鹤腾<伤署全书>中也有记载,此书收集了历代医家的治暑良方,升降散是其中之一.后得清代医家杨栗山的发挥,载于<伤寒瘟疫条辨>一书中,传之后世,启迪后人.杨栗山明确写道:"是方(升降散)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变服法,名为赔赈散,用治温病,服者皆愈,以为当随赈济而赔之也."杨栗山强调了升降散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将其推为治疗瘟疫的首要方剂,表里轻重皆可用之,为治疗瘟疫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对现代中医临床仍有指导意义.他认为:"瘟病总计十五方……而升降散,其总方也,轻重皆可酌用."  相似文献   

4.
升降散始载于清·杨栗山所撰《伤寒瘟疫条辨》一书,方由僵蚕、蝉蜕、姜黄、生大黄组成,功可升清降浊,宣郁泄火,为治伏邪温病之主方,杨氏谓其能治“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笔者运用该方治疗邪热内部所致的疑难急症,每获良效。兹以典型病案为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升降散最早见于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瘟疫门》,有内府仙方一首:僵蚕二两,姜黄、蚕蜕各二钱半,大黄四两,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丸。后来明代张鹤腾《伤署全书》中也有记载,此书收集了历代医家的治暑良方,升降散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6.
升降散出自清代《伤寒瘟疫条辨》,由蝉蜕、僵蚕、姜黄、大黄组成。曰:“温病总计十五方……而升降散其总方也,轻重皆可酌用。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临床以该方为主并随证加减治疗多种疾病,均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马文红是绵阳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近40年。现将马文红应用升降散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一书,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米酒为引,蜂蜜为导,配伍精当。为"温病郁热内伏"15方之首方,原方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无论轻重皆可化裁使用。杨栗山云:"名曰升降,亦(表里)双解之别名也。"全方具有"开窗散热"之功,药  相似文献   

8.
正升降散首见于明·龚廷贤《万病回春》,至清·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名之为升降散。其以僵蚕、蝉蜕轻清升阳中之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宣透郁火,升清降浊,疏理三焦,使上下内外通和,为杨氏治瘟疫十五方之首。升降散方小力专,配伍精妙,深受历代医家推崇,不光用于温病范畴,亦用于内伤杂病之中。笔者(第一作者)在临床跟师(通讯作者)侍诊中,发现老师凡辨证为火热内郁者,每用升降散加减,多应手取效,故现择录于后。  相似文献   

9.
叶蜀晖 《新中医》2008,40(1):87-88
升降散出自《寒温条辨》,以僵蚕、蝉蜕、姜黄、大黄为末,米酒、蜂蜜调匀冷服.本方具有升清降浊功效,集宣、清、下诸法,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症见恶寒壮热,或头痛,烦渴引饮,咽喉肿痛等.笔者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着手,用此方治疗哮喘、便秘,取得较好疗效.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0.
升降散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黄酒、蜂蜜组成,源于明代医家张鹤腾编著的《伤暑全书》,为治暑良方。后得清代医家杨栗山的发挥,载于《伤寒瘟疫条辨》一书中,方剂教科书中并未详细论述。方中僵蚕味辛气薄,僵而不腐,得清气为最,可升阳中之阳,又可降浊清滞,化瘀散结;蝉蜕祛风而胜湿,姜黄行气散郁;  相似文献   

11.
升降散具升清降浊、散风清热之功,原本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之证。笔者临床应用并研究其组方发现,该方对风湿郁阻气机、郁而化热导致气血瘀滞的风湿瘀热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升降散新用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降散是赵绍琴教授十分推崇的一首名方。清代医家杨栗山在其所著《伤寒温疫条辨》中,谓升降散:“一升一降,内外通和……名升降,亦双解之义。”四药相合,有升降相因、表里双解、寒温并调之妙。是方虽为瘟疫而设,然其应用已超出瘟疫范围。余以此方治疗外感及杂病火郁之证,诸如咽  相似文献   

13.
和法是指通过和解表里、疏邪扶正以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病机复杂,与气血、三焦、表里、脾胃失和密切相关,故可用和法治之。气血失和、络脉瘀结者,予化瘀通络以调和气血,选用补阳还五汤化裁;三焦失和、水湿泛滥者,予分利水湿以调和三焦,选用小柴胡汤合茯苓导水汤化裁;表里失和、风邪扰肾者,予祛风散邪以调和表里,选用玉屏风散化裁;脾胃失和、升降失调者,予升降气机以调和脾胃,选用二陈汤或合用升降散化裁。临证以“失和”为机、“调和”为要辨治糖尿病肾病,疗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4.
升降散组方特色及应用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升降散出自清·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一书 ,为治温疫 1 5方之总方。因其配伍精当 ,应用广泛 ,疗效确切 ,临床用治多种外感疾病及某些内伤之疾有显著疗效 ,为近代医家蒲辅周、赵绍琴等所推崇。笔者认为 ,该方药物组成充分体现了个方灵活机动、多方位兼顾而得其全 ,药味相反相成、协调配伍而取其善的制方特色。试将其组方特色及应用体会分述如下。升降散由僵蚕、蝉衣、姜黄、大黄 4味药组成。杨栗山用其治“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其方下所列证治相当广泛 ,杨氏认为温病病因为“乃杂气由口鼻而入三焦 ,怫郁内炽 ,温病之所由来”…  相似文献   

15.
升降散是《伤寒温疫条辨》卷四方,亦名赔帐散、太极丸,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之症。是方由白僵蚕(酒炒)、蝉蜕、广姜黄、川大黄,蜂蜜组成,药只四味,配伍恰  相似文献   

16.
升降散作为《伤寒瘟疫条辨》中治疗瘟疫十五方之总方,深受国医大师李士懋等诸多医家推崇,本方仅以四味药,寒温并用,升、降、散三法并举,以达升阳中清阳,降阴中浊阴,透热外达的目的。临床上抓住脾胃病气机壅塞不通、升降失常、郁热内生,根据患者三焦气机失调情况对此方进行加减,以达到通畅三焦气机,使郁热外透的目的。在治疗脾胃杂病方面可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升降散为清代杨粟山创制,载于《伤寒温疫条辩》,方由僵蚕、蝉蜕、姜黄、生大黄、黄酒、白蜜组成,具有升清降浊、祛风散结、解毒化痰功能,原为“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症不可名状者”而设。笔者将其改为汤剂,去黄酒、白蜜,随证加减,治疗耳鼻喉疾病疗效显著,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升降散出自清代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一书,该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米酒、蜂蜜组成。在制方过程中,杨栗山广泛汲取前人学术精粹,融入《内经》《伤寒论》《伤寒直格》《伤寒缵论》《温疫论》等著作的观点,并结合自身临证经验。该方包含了宣泄郁热、升清降浊、表里双解、气血并治诸多治法,反映出杨氏认识温病着眼于"郁",治疫重视气机升降、表里通达、气血调畅的思想,于当今临床仍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9.
升降散用于外科杂症验案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降散用于外科杂症验案介绍青岛医学院(266012)张玉杰青岛中青化工联合公司医院(266071)安培祯【关键词】医案,升降散,临床应用升降散是民间久经注传的验方,载于清代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中,并认为是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初起,其证不可名状者主...  相似文献   

20.
"升降相因"理念是在"天人合一"学说的宏观前提下,遵循"人"与"天"相合,以自然现象类比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升降共存,对立相携,是以一种变化且平衡的方式对疾病进行治疗的理念,其核心是使人体周身气机通畅调达,从而使精微即化即布、邪气虽生即散,使素体无恙.在运用中医辨治支气管扩张症时,"升降相因"理念为其提供了鲜明的辨治思路,主张重视三焦在支气管扩张症发展与治疗中的重要性.中医辨治支气管扩张症的理论基础与临床思维以"升降相因"理念作为治则从三焦展开,以期对此类疾病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