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陈聪聪  陈前永  赵克义 《安徽医药》2018,39(11):1382-1384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Herbert双头加压螺钉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5医院2011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1例胫骨髁间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复位骨块,Herbert双头加压螺钉固定的治疗。术后采用Lysholm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通过Lachma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评定膝关节稳定性,门诊随访,比较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Lachma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结果,X线摄片评价术后骨折端的复位与愈合情况。结果 21例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38.12±3.73)分低于术后6个月的(94.14±4.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9.52%)治疗后Lachman试验可疑阳性,前抽屉试验阴性,其余患者术后Lachma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术后随访6~21个月,平均(12.5±4.1)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1例患者(4.76%)术后膝关节屈曲90°受限,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关节反复肿胀,交锁症状,未出现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下Herbert双头加压螺钉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固定可靠,预后良好,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3种方式治疗Ⅱ、Ⅲ型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90例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分为3组,每组各30例。A组行关节镜下钢丝内固定,B组行关节镜下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C组行缝线内固定。比较3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术后膝关节近远期功能和关节稳定性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B组手术时间和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均短于A、C组(P<0.05)。3组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3个月B组评分为(80.58±12.25)分,高于A、C组(P<0.05),B、C组术后半年和术后1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关节稳定性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螺钉内固定术和缝线内固定术用于Ⅱ、Ⅲ型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均可提高关节稳定性,但关节镜下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有助于缩短术后恢复时间,膝关节远期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3.
蒋健一  孙军 《安徽医药》2019,40(3):257-260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手术时机已超过24 h的儿童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安徽省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78例股骨颈骨折患儿的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闭合复位组(53例)与切开复位组(25例)。评估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情况、Ratliff评定、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并评估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其预后。结果 闭合复位组患儿手术时间为(80.15±32.78) min,少于切开复位组的(112.80±48.4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Ratliff评定、骨折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20.00%)较闭合复位组(47.1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手术时机超过24 h的儿童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切开复位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曾松旺  许海  沈克锋 《安徽医药》2020,41(3):330-333
目的 探讨关节镜联合C型臂X线机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关节镜联合C形臂X线机微创内固定术治疗)26例,对照组(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32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及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术后6个月Rasmussen优良率差异。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X线曝光次数、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Lysholm、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Lysholm、HSS评分较术前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差值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6个月Rasmussen优良率以及出院前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联合C形臂X线机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行,患者创伤后恢复快、骨折复位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王瑞 《安徽医药》2018,39(8):936-939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采取同时保留股骨及胫骨残端方式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技术应用并观察其效果。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住的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52例,术前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同时保留胫骨及股骨韧带残端重建ACL组(保残组)与不保留任何韧带残端重建ACL组(对照组)并按照单束重建ACL方法完成手术,每组26例。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客观功能及行为能力,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主观评分评估主观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8个月上述评分标准评估的患者膝关节功能。所有患者于术后6个月复查磁共振,观察移植肌腱与骨隧道的愈合情况及有无其他关节异常信号。结果 保残组患者膝关节术前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均低于术后[(57.21±5.05)分vs(89.43±4.12)分;(52.18±7.61)分vs(91.43±4.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均低于术后[(54.72±4.06)分vs(86.21±3.89)分;(56.24±6.59)分vs(83.56±5.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KDC主观评分保残组优于对照组[(91.43±4.52)分vs(83.56±5.02)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下同时保留胫骨及股骨侧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术后效果良好,无不良并发症,有利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并探讨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DRF)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DRF患者96例,依据入院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接受手法复位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术后6周、骨折愈合时和1年的Cooney评分,术后6周和骨折愈合后桡骨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缩短等情况,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6周、骨折愈合时和1年的Cooney评分分别为(62.5±4.2)分、(85.7±5.6)分和(94.8±4.5)分,对照组为(56.4±4.5)分、(69.2±3.8)分和(94.2±4.6)分,观察组术后6周、骨折愈合时Coone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1年后两组评分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周和骨折愈合后桡骨掌倾角、尺偏角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桡骨缩短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7.1%(13/48),对照组为25.0%(12/48),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DRF患者,手术治疗可获得更好的早期复位和功能恢复,但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对老年患者远期功能恢复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钢丝加丝线内固定胫骨髁间嵴骨折手术方法。方法胫骨髁间嵴骨折20例,在关节镜下将骨块复位,用钢丝加丝线内固定骨块。术后早期进行CPM训练。结果所有骨折术后3个月内均Ⅰ期愈合。Lysholm评分96分,1例有轻度屈膝受限;1例Lachman试验Ⅰ度阳性。结论关节镜下钢丝加丝线内固定胫骨髁间嵴骨折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术式,其损伤小、复位好、可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8.
徐磊  王叙进  方诗元  孙建皖  杨家赵  李黎  李蒙  刘雷 《安徽医药》2017,38(11):1421-1424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C1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桡骨远端C1型老年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外固定支架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随访,记录骨折复位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分别为(45.38±5.91) mL、(23.28±2.94) min和(6.27±0.84) d均少于对照组的(76.19±8.34) mL、(60.15±6.84) min和(10.63±1.86) 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063,31.321,13.511,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和骨折复位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C1型骨折的手术效果与内固定治疗相似,但是前者可减少术中患者出血量,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4年10月至2008年2月,对19例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患者在关节镜下进行复位AO空心钉加垫片内固定。结果全部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X线片示骨折全部愈合,所有患者关节运动均恢复正常。结论关节镜下对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进行内固定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功能恢复快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范晓东  赵新国  张敬堂 《安徽医药》2016,37(8):1026-1028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太和县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入院的年龄≥75岁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FNA内固定组与股骨头置换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及术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的差异。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6~18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85.3±15.5)min vs(69.5±15.3)min]、下地负重时间[(11±3.3)周 vs(5±1.2)周]及术后ADL评分[(70.3±3.1)分 vs(81±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出血量[(79±15.9)mL vs(80.1±10.7)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29% vs 16.67%)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85.7% vs 88.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头置换及PFNA都是有效重建髋关节功能的手术方案,但股骨头置换手术较PFNA治疗具有明显优势,符合关节部位快速康复理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CL)胫骨髁间嵴粉碎性撕脱骨折采用关节镜下带线铆钉原位重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ACL胫骨髁间嵴粉碎性撕脱骨折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则行关节镜下带线铆钉原位重建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  相似文献   

12.
王燕  李海英 《安徽医药》2015,36(11):1378-1380
目的 探讨地佐辛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全麻手术患者140例,根据病历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73例)和对照组(67例)。观察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5 mg地佐辛静脉注射;对照组给予5 mL 0.9% NaCl溶液静脉滴注。对两组患者拔管前5 min、拔管时及拔管后5 min进行躁动评分和镇静评分;于拔管后10 min对两组患者舒适度进行评价;记录两组患者拔管时间、睁眼时间以及呼吸恢复时间。结果 拔管前5 min、拔管时以及拔管后5 min观察组患者躁动评分分别为(1.11±0.13)分、(1.13±0.11)分和(0.44±0.05)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镇静评分分别为(1.82±0.14)分、(2.18±0.30)分及(2.63±0.21)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拔管后10 min观察组患者Bcs舒适度得分为(2.73±0.2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睁眼时间以及呼吸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术前给予地佐辛静脉注射可以有效降低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提高患者舒适度,并且不会抑制患者的呼吸,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3.
王高远  李博  王瑞  徐洪港  徐斌 《安徽医药》2017,38(11):1399-140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胫骨端保残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6例ACL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胫骨端保残重建ACL组(保残组)和清除胫骨端韧带组(对照组),术前及术后第12个月进行一次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IKDC)及本体感觉评分的差异。结果 保残组患者术前IKDC评分为(49.54±5.17)分,本体感觉评分为(16.14±1.04)分,术后第12个月IKDC评分为(89.61±5.21)分;本体感觉评分为(7.04±0.79)分。对照组患者术前IKDC评分为(48.64±5.26)分,本体感觉评分为(16.28±0.98)分,术后第12个月随访IKDC评分为(88.15±4.98)分,本体感觉评分(10.43±0.84)分。两组患者术后的IKDC和本体感觉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残组术后的本体感觉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胫骨端保残单束重建ACL对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佘刚  邹拥军  黄靖 《安徽医药》2017,38(10):1262-1265
目的 探讨锚钉修补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经踝关节X线确诊为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0例,观察组采用锚钉修补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方法治疗。治疗后采用Baird-Jackson评分,踝-后足评分(AOFA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评价手术疗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4个月。结果 观察组患者Baird-Jackson评分优良率92.8%,对照组为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在术后1个月为(77.26±8.03)分,术后6个月为(94.12±8.63)分,较同期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距骨倾斜角为(4.61±1.42)°,距骨前移距离为(3.09±1.21)cm,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当天为(4.93±1.03)分,治疗后1个月为(2.14±0.92)分,对照组治疗当天为(5.12±1.06)分,治疗后1个月为(3.21±0.95)分,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骨折均顺利愈合,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骨折不愈合等不良事件。结论 锚钉修补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胫骨髁间前嵴撕脱骨折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洪亮 《河北医药》2006,28(6):530-531
胫骨髁间前嵴撕脱骨折是一种特殊的膝关节内骨折,因为胫骨髁间前嵴是前十字韧带(ACL)附着部,其撕脱骨折是前十字韧带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1875年Poncen首先报告,多见于运动损伤,青少年、成人均可发病,成人引起该骨折的暴力常较青少年为重,可伴有内侧副韧带损伤及外侧半月板前角损伤.胫骨髁间前嵴撕脱骨折造成前十字韧带(ACL)功能丧失,产生膝关节不稳定,传统手术方法是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切开复位、钢丝或螺钉内固定.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临床应用,本病的治疗出现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3D打印个性化胫骨结节截骨在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复发性髌骨脱位11例患者(11膝)临床资料,予术前打印出1:1的假体模型,测量髌骨脱位的相关数据,制定个体化的截骨手术计划,并最终在实体上操作。术后采用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及测量胫骨结节-股骨滑车间距(TT-TG)值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11例患者(11膝)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30个月,平均(15.0±6.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感染及关节黏连等并发症,未再出现脱位情况,髌骨外推及恐惧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由术前(59.4±3.2)分提高至术后(92.0±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ujala评分由术前(60.5±3.5)分提高至术后(93.0±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TG值由术前(24.1±1.1)mm降低到术后(11.6±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个性化胫骨结节截骨术能够有效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李伟 《中国当代医药》2011,(24):245-24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方法。方法:关节镜下为18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行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清理关节腔和骨折块间的凝血块、松质骨碎屑后,用弯头髓核钳将骨床加深2~3mm,使骨折创面新鲜化,用探钩或持物钳将骨块连同韧带拉向胫骨骨床进行初步复位,再用1mm克氏针穿透骨折块固定。结果:18例关节镜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后均一期愈合,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骨折均为解剖复位,无克氏针松脱患者;关节稳定性和活动度良好,Lysholm膝关节评分平均得分为92分。结论:关节镜下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周兴波  张荣新 《安徽医药》2020,41(4):430-432
目的 比较腔镜和开放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肿瘤医院胸外科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55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腔镜手术79例(腔镜组)和开放三切口手术76例(开放性手术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及常见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与开放性手术组相比,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166.71±17.53)mL比(190.71±11.66)mL]、术后24小时胸腔引流量少[(285.14±13.86)mL比(310.01±18.51)mL]、术后住院时间短[(10.71±1.6)天比(13.14±1.07)天](P均<0.05),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开放性手术组(P <0.05)。两组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声带麻痹、乳糜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腔镜组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性手术组(19.0%比39.5%)(P<0.05)。结论 相对于开放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创伤小,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9.
赵常清  谢昌宏 《安徽医药》2020,41(4):467-469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插入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9月至2018年9月合肥市骨科医院创伤科对27例肱骨干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经皮插入钢板固定。根据AO/OTA分型,12A型3例、12B型15例、12C型9例。患者年龄(50±21)岁,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3.0±2.7)个月。术后1、6、12个月采用QuickDASH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手术时间50~90 min,平均(75±11)min;术中出血量40~120 mL,平均(75±18)mL;未发生医源性神经神经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在随访过程中,骨折均在3~6个月、平均(4.6±0.7)个月获得临床愈合。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8~13次,平均(10.5±1.5)次。术后1、6、12 个月QuickDASH评分分别为(27.90±6.60)分、(5.16±2.86)分、(0.67±2.36)分。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插入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干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关节镜下治疗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斌  张迪华  吴家文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3):1932-193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的方法,并观察其疗效。方法:总结52例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采用膝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固定。结果:随访48例,时间为8个月~2年,平均15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97.3分。结论:膝关节镜治疗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具有创伤小、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