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网站的构建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孕育并促进了崭新的网络教育模式的诞生,构建专业网站是实现网络教学的基础,目前,国内还没有医学寄生虫学专业网站,为此,我们设计和构建了一个主要用于医科大学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的网站--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网。  相似文献   

2.
根据人体寄生虫学的教学要求和特点,对临床医学专业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即将总课时的80%用于传统课堂教学,20%用于网络教学,通过对比分析考核成绩和问卷调查,评价该教学模式对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网络辅助教学模式优于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并能显著提高人体寄生虫学的教学效果,对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是当代高等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医学寄生虫学的内涵外延也日新月异[1] ,传统的媒体 (粉笔、黑板、胶片等 )已无法满足现代知识有效传播的需要 ,只有充分运用现代媒体 ,如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 ,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我们构建了一个医学寄生虫学素材库、一部医学寄生虫学电子教案、一部医学寄生虫学电子幻灯、一个医学寄生虫学教研网站和一个医学寄生虫学考试专家系统“五个一”教学多媒体体系。经近几年的完善与应用 ,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网站的构建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孕育并促进了崭新的网络教育模式的诞生.构建专业网站是实现网络教学的基础,目前,国内还没有医学寄生虫学专业网站,为此,我们设计和构建了一个主要用于医科大学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的网站--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网.  相似文献   

5.
《医学寄生虫学》PBL网络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医学寄生虫学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压力。课时少、内容多、传统教学模式的落后,以及相关课程重叠严重等问题制约了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的发展。PBL网络教学方法是一种可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在本文中,我们就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设计,并探讨了可行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有步骤地实施和改进这些方法,推动寄生虫学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数码互动网络教学系统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微观显微形态学教学领域中,数码互动网络教学系统倍受医学形态教育界的青睐,是形态学教学技术的一大革新与突破。它是在微观形态学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形成更完善的图像、声音、文字、动画及灵活互动为一体的多媒体微观显微形态学互动系统。人体寄生虫学是联系医学基础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是形态学和医学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7.
网络考试是信息化时代考试形式的发展趋势。在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改革中,我们开展了网络考试,并对网络考试与传统笔试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医学寄生虫学网络考试客观高效、切实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随着寄生虫病防控成效的凸显以及寄生虫病疾病谱的变化,致使医学寄生虫学的学科地位及其现实意义越来越被忽略.近年来,由于医学寄生虫学教学工作受重视程度的不断降低,医学寄生虫学课程也逐渐呈现出授课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和方法传统落后的特点.而"课程思政"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其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从而达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模式和完善教学方法的目的.文章深入剖析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现状,并深入探讨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如何有效发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到医学寄生虫学的课程教学当中,从而有效应对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现状,打造医学寄生虫学课程教学"金课",实现医学寄生虫学"专业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9.
目前,基于全国医学院校学科结构的调整,寄生虫学检验课程的教学学时数已大幅度削减. 那么如何在有限学时内,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寄生虫学及其检验知识,打好寄生虫检验基础,已成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师生互动、信息互递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方法,即确立教学目标后,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探究活动,它可避免传统的以课堂、书本和教师为主的单向、封闭式教学. 在寄生虫学检验教学中,引入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学习寄生虫检验知识的同时,也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课程之一.  相似文献   

10.
医学寄生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桥梁课,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直接影响学生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作者采用多媒体技术在部分班级进行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1.
多媒体技术在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教学中。同样,作为医学基础课程的寄生虫学也开始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寄生虫学教学显示了其与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就此做一探讨,以期更加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寄生虫学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的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理运用医学教学手段是当前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寄生虫学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肯定。如何正确认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在寄生虫学教学中的作用,时此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两种教学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最佳优势。  相似文献   

13.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在传统的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只注重人体寄生虫的生物学知识,而对寄生虫病实用性知识讲授十分有限,缺乏补缺和创新。为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使寄生虫学教学更贴近临床,笔者对05级临床大专4班,调整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寄生虫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将寄生虫学知识与寄生虫病相结合,形成以问题(病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寄生虫学是医学教学中一门较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但由于寄生虫明显的受地区性、季节性及寄生虫材料来源的限制,因而传统的寄生虫学教学方法往往采用:上课讲理论,看挂图、实验课看标本,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们把视听教学(教育技术)引进了寄生虫学课堂.并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的寄生虫学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现代网络技术已经带领世界进入了崭新的网络时代,也同样影响着作为医学基础课程的寄生虫学的教学,它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给寄生虫学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教师的角色定位、海量信息的筛选、真伪信息的判别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实时交流,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它为医学寄生虫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眉荪  黄婕 《医学教育》1999,(6):F003-F004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北医大基础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在校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与电教中心合作研制成功“医学寄生虫学计算机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在95级和96级两届学生教学中投入使用,收到良好的效果。一、CAI课件的内容设置与特点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CAI课件设置三大模块,即:医学原虫(9种)、医学蠕虫(16种)、医学节肢动物(11种),它改变了人与传统书本之间文字传递的单一方式。通过鼠标操作,可以把每种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等用彩色图像、语音文…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模拟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教学模式变革成为必然.在新的形势下,应做好相应的教学改革,将传统教学特点与信息化教学优势相结合,同时教师也应积极抓住机遇迎接信息化改革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医学寄生虫网络资料数据库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可用关键词进行资料搜索的医学寄生虫学数据库,本研究应用ASP程序及SQL语言,在网页与数据库文件之间建立了桥梁,利用数据库文件实现了网页搜索功能和资料查询。通过对医学寄生虫资料数据库建立方法的介绍,探讨了一种基于数据库的网络搜索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郧阳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05级临床医学一系和二系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人体寄生虫学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组采用传统教学和本课题组构建的人体寄生虫学网络课程平台进行辅助教学。结果实验组学生的人体寄生虫学理论课程考试成绩和实验课程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P<0.05)。结论人体寄生虫学网络课程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对突破传统面授教学的局限性和帮助学生网上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