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具有典型树突状形态、膜表面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和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活化的细胞.本文就DC的分类、生物学作用及其机理、肾细胞癌患者DC的变化、肾细胞癌的DC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肾肿瘤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状态变化,以探讨其在。肾肿瘤微环境中的功能状态。方法选择未经任何非手术治疗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标本40例作为实验组,10例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标记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CDla、HLA-DR和CD86抗原,观察正常。肾及。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DC的3种抗原的表达,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站果所有。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均未见明显CD86+ DC,但均有CDla+ DC,其在肾癌组织中的浸润程度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P〈O.001),但CDla+ DC与肾癌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均无相关性;在肾癌组中有34例癌实质内的DC表达HLA-DR抗原,其阳性表达率为85%,与正常肾组织80%的阳性表达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O.05)。站论DC具有趋化性,可以向肿瘤组织聚集,肾癌组织中存在CDIa,肾癌患者CD86表达低下,提示肾癌患者DC存在免疫缺陷,而DC的免疫功能低下则可能是肾癌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陈楠 《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10):587-588
肾脏疾病的发生、进展与肾脏固有细胞激活和炎症细胞的浸润密切相关。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肾脏固有细胞和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上。人们对树突状细胞(DC)在肾脏内的分布和作用不甚清楚,且由于对DC的形态、结构及表型缺乏了解,曾将DC误认为单核及巨噬细胞。随着免疫学尤其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DC的结构、表型、迁移成熟及功能有了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目前已证实,动物和人肾脏内均存在DC的分布,在组成肾间质的两大细胞组份——肾成纤维细胞和免疫细胞中,DC在后者中所占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树突状细胞呈递肿瘤抗原的特性提高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s)对肾癌细胞的杀伤活性。 方法 肾细胞癌患者骨髓来源的有核细胞体外经GM CSF和IL 4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 ,负载肿瘤裂解物后诱导自体CTLs产生。用细胞毒试验和ELISA测定CTLs杀伤活性和细胞因子的分泌。 结果 肾癌患者自体来源的DC Tuly能 (1)增加CTLs增殖 ,16d时使T细胞增殖达 4 3倍 ;(2 )上调CTLs中CD3 和CD8 T细胞群 ;(3)诱导产生的CTLs对自体肾癌细胞具有高杀伤率 ,显著高于异体肾癌和异种肿瘤细胞 (P <0 .0 5 ) ;(4)上调TNF α分泌。 结论 DCs能呈递Tuly抗原。诱导产生抗原特异性CTLs,提示DC Tuly具有为肾癌患者制作疫苗和进行特异性CTLs过继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DC在激活和维持肿瘤特异性T细胞免疫上起着关键性作用。DC的生物学特性、与前列腺癌的关系、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基因疗法治疗前列腺癌、DC的应用前景等已取得有价值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对树突状细胞(DC)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DC不仅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强大的抗原递呈功能,而且DC对外周免疫反应发挥调节作用、对中枢耐受的维持亦发挥重要作用。Steptoe和Thomson[1]于1996年将能够诱导免疫耐受的DC群定义为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erogenic DC,tDC)。之后,tDC以其在抑制器官移植排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T细胞耐受的研究已成为DC生物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我们就DC与移植耐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转移性肾细胞癌为化疗和激素治疗抵抗性肿瘤,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经过20多年的发展,随着分子免疫机制的研究深入,新型免疫治疗方法不断推陈出新,过继免疫疗法、树突状细胞疫苗、免疫基因治疗等治疗方法研究发展迅速,部分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相信在不久将来,免疫治疗将获得突破性进展,终将成为临床治疗进展期肾细胞癌的主要手段.本文就近年来转移性肾细胞癌免疫治疗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树突状细胞 (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 ,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 ,DC在激活和维持肿瘤特异性T细胞免疫上起着关键性作用。DC的生物学特性、与前列腺癌的关系、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基因疗法治疗前列腺癌、DC的应用前景等已取得有价值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人卵巢癌细胞光动力学细胞裂解物对体外免疫应答反应的影响.方法:体外诱导培养人脐血树突状细胞(DC).人卵巢癌细胞SKOV3分别用光动力学方法(激光照射)及冻融的方法制备细胞裂解物,与DC共培养48 h,RPMI1640与DC培养作为阴性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免疫表型CD1a、CD80、CD86、HLA-...  相似文献   

11.
树突状细胞(DC)是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能够显著激活T细胞的增殖,有关DC的生物学特性、抗原加载DC的方法以及当前DC在前列腺癌免疫治疗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树突状细胞呈递肿瘤抗原的特性提高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s)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 胃细胞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有核细胞体外经GM -CSF和IL -4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 ,负载肿瘤裂解物后诱导自体CTLs产生。用细胞毒试验检测CTLs杀伤活性 ,和用ELISA测定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 胃癌患者自体来源的DC裂解物能诱导产生的CTLs对自体胃癌细胞具有高杀伤率 ,可达 83 % ;致敏的DC组中IL -12与TNF -α的浓度 ( 1161± 2 3 9pg/ml,10 44± 3 12 pg/ml)显著高于未致敏的DC组 ( P <0 .0 5 )。结论 DC能呈递胃癌裂解物 ,诱导产生抗原特异性CTLs。  相似文献   

13.
树突状细胞 (DC)是人体内抗原递呈能力最强的细胞 ,由DC激活的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机体抗肿瘤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本文主要对DC的生物学特性、DC参与抗肿瘤的机制、膀胱癌病人DC的变化及目前DC对膀胱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β-中心体肌动蛋白(β-centractin)与肝细胞癌病人侵袭、转移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分离26例肝细胞癌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加入细胞因子诱导生成树突状细胞(DC)。收集同一病人肝癌切除标本,制备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自体DC。Western Blot检测DC中β-centractin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负载自体肿瘤细胞裂解物DC β-centractin表达水平,在肿瘤包膜完整和无癌栓组分别高于包膜不完整和有癌栓组,与有无子灶、AFP水平及肿瘤大小无关。结论负载自体肿瘤细胞裂解物DC β-centractin表达水平与肿瘤侵袭转移能力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树突状细胞(DC)是人体内抗原递呈能力最强的细胞,由DC激活的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机体抗肿瘤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本文订对DC的生物学特性,DC参与抗肿瘤的机制,膀胱癌病人DC的变化及目前DC对膀胱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树突状细胞 (DC)是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能够显著激活T细胞的增殖 ,有关DC的生物学特性、抗原加载DC的方法以及当前DC在前列腺癌免疫治疗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7.
活性氧对膀胱癌树突状细胞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通过细胞培养方法观察外源性活性氧自由基一氧化氮(NO)、羟自由基对膀胱癌患者树突状细胞(DC)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及对DC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CTLs)杀伤膀胱癌细胞株T-24的影响,了解NO、羟自由基对DC递呈抗原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目前,免疫疗法已成为继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之后的第4种治疗HCC的手段。许多研究证明,免疫治疗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减少HCC的复发和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C抗肿瘤疫苗、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细胞疗法、DC免疫治疗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光动力疗法等以DC为基础的方式已成为HCC免疫治疗研究中的热点,并展现出良好的前景。笔者将对近几年基于树突状细胞的HCC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致耐受树突状细胞(tolerogenic dendriticcell,Tol DC)有多种细胞亚型,在诱导移植外周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不同来源DC以及DC的不同成熟阶段都可能有致耐受特性。Tol DC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主要与T细胞无能或凋亡、Treg细胞增殖和Th1/Th2细胞偏移有关。已有多种方法体外获得Tol DC。  相似文献   

20.
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类肿瘤疫苗治疗的目标是诱导肿瘤特异性和长期的免疫应答,以清除体内肿瘤。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是一类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在诱导、调节、维持机体抗肿瘤免疫中起核心作用[1]。本文就DC的肿瘤疫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树突状细胞概述1.DC生物学特性人DC发育经历4个阶段:①骨髓干细胞;②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样组织中循环的DC前体;③定居于组织中的未成熟DC;④次级淋巴样器官中的成熟DC。CD34+造血干细胞经粒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鄄CS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诱导可产生髓样DC、表皮朗格罕细胞和间质DC。表皮朗格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