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属中医学"脏结"、"胃脘痛"、"厥心痛"范畴,以胃脘部位痛如刀割、恶心呕吐、全腹肌紧张为特征。本症病位在胃、十二指肠,病机为在胃脘病基础上,病邪阻滞而致的实痛、热痛。临证根据病程分期进行辨证论治、辨证施护可获良效。1辨证分型1.1气滞血瘀期(闭孔期)起病急骤,剧疼难忍,发自胃脘,迅及全腹,腹肌硬紧,拒按拒动。痛则不通,此为气血瘀闭之象;食  相似文献   

2.
马明弦  鱼涛 《陕西中医》2007,28(6):768-768,f0003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古代文献中虽无此病名,但包括在"心下痛"、"心痛"、"胃痞"、"嘈杂"等范畴中.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  相似文献   

3.
通过介绍"膜原"的来源,内经诸家、温病学家对"膜原"的认识,认为"膜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膜原"泛指机体腔隙、筋膜所在之处,狭义"膜原"指中焦胃脘之筋膜,或空隙处,为上中下三焦必经之处,当属半表半里,为"三焦之门户"。而"湿热阻遏膜原"证为"膜原"病的代表证。其治疗宜辛开与疏利结合,宣透膜原、燥湿化浊,及时阻断病邪向下向内传变。同时应认真区分其与类似证疟疾、伤寒少阳证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刘伟华 《新疆中医药》2011,29(4):115-116
胃脘病是临床常见疾病,病因复杂,可由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气滞瘀血、痰湿浊等所致。但病机总以胃脘失和失降,而失通畅为关键。正如清代名家高士宗言:“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也通也,虚者助之以通。寒者温之以通,无非通之之法也。”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将通法理念应用到胃脘病的治疗中,效果满意。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5.
"启膈散"出自于清代医家程钟龄(国彭)所著之《医学心悟》一书。方由沙参、丹参、茯苓、川贝母、郁金、砂仁壳、荷叶蒂、杵头糠组成,具有润燥降气、开郁散结、化痰活血之功效。原方是为治疗"噎膈"而设,"噎膈"是以症状命名的疾病,其病位在食道,属胃所主。其病机为胃脘干槁、有形之瘀血、顽痰和无形之逆气阻隔于胃,致使胃气不得通降。导师袁红霞教授运用此方加减治疗气机郁结、  相似文献   

6.
丁喜艳  刘顺益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1793-1793
1病名沿革胃痛,又名"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此病名最早记载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唐宋以前文献多把胃脘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7.
"启膈散"出自于清代医家程钟龄(国彭)所著之《医学心悟》一书。方由沙参、丹参、茯苓、川贝母、郁金、砂仁壳、荷叶蒂、杵头糠组成,具有润燥降气、开郁散结、化痰活血之功效。原方是为治疗"噎膈"而设,"噎膈"是以症状命名的疾病,其病位在食道,属胃所主。其病机为胃脘干槁、有形之瘀血、顽痰和无形之逆气阻隔于胃,致使胃气不得通降。导师袁红霞教授运用此方加减治疗气机郁结、痰气交阻、气滞血瘀所致之多种病证,如反流性食管炎(烧心反酸)、心肌缺血(胸痹)、慢性咽炎(梅核气)等,  相似文献   

8.
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的病证。证之临床,与现代医学之消化系溃疡、急慢性胃肠炎、胃粘膜脱垂症等病相类似。历代医家对此病多有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的治疗方法;明·张介宾又体会到胃脘...  相似文献   

9.
温桂荣 《中医药学刊》2003,21(12):2078-2078,2084,2088
旋复代赭汤所治之心下痞鞭,噫气不除,或反胃呕逆,吐涎沫,乃表证经汗、吐、下所致,其病位很明显在胃脘,胃脘属中焦,中焦乃脾胃升降之枢纽,脾胃的升降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自《内经》而下很长一段时间,前人一直根据病因病位不同,而立"九种心痛"之说,后经虞抟《医学正传·胃脘痛》阐述"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再心",从而区分了与"真心痛"、"厥心痛"等胸痹心痛之别.本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把胃脘痛按中医辨证论治,分为五型六证治疗,不但诊断准确简单,而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噎膈是指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唐宋以后始将"噎膈"并称。噎膈的病因复杂,历代中医文献多有论述,如朱丹溪《脉因证治.噎膈》指出"血液俱耗,胃脘亦槁",主要与七情内伤、酒食不节、久病年老有关,致使气、痰、瘀交阻,耗气伤津,胃失通降而成。  相似文献   

12.
旋复代赭汤所治之心下痞革更 ,噫气不除 ,或反胃呕逆 ,吐涎沫 ,乃表证经汗、吐、下所致 ,其病位很明显在胃脘 ,胃脘属中焦 ,中焦乃脾胃升降之枢纽 ,脾胃的升降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正> 结胸,以胸膈胃脘硬痛为主证。其临床表现,或以胸中为主,或以胃脘为主,或二者兼而有之,必审因论治。笔者学习《伤寒论》,尤其是有关结胸之论述后,深感仲景对本证之病因、病机、病位,证治及鉴别诊断之论述,不仅语言精炼,而且非常细腻,所用之方,也极其精当。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概说所谓“心胃同病”,是指心病或胃病反映在胃脘部位的同一症状———“疼痛”而言。命题的同一性,在于部位的同一:胃脘;症状的同一:疼痛。而痛之有异,异于是心病之心痛、抑或是胃病之胃痛?然,心病之痛、胃病之痛,均可在胃脘部反映出来,统述“胃脘痛”。这便构...  相似文献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为本病证候规范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近10年来以中医药为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 12.0软件对该病的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归纳。结果:122篇文献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以脾胃虚弱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肝郁、湿热、阴虚与血瘀等;症状频次较高的有胃脘隐痛、大便稀或溏、胃脘胀满、胃脘灼痛等,胃脘胀痛、胸胁胀痛、食欲减退、胃脘刺痛、泛酸、恶心呕吐、神疲乏力等次之。证候出现频率大小依次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结论: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本病的证候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胃脘胀满属中医的"胃痞"、"痞满"范畴。以胃脘痞闷、胀满不舒为主症,可伴有胃脘部疼痛、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等表现。可出现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胃炎、胃下垂等器质性病变中,也可出现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非器质性病变中。中医认为长期饮食不节、起居不慎、外邪侵袭、情志内伤、劳倦过度等因素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犯胃,或脾胃虚弱,运化无力,  相似文献   

17.
<正>痞满在脾胃病中较为常见,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张仲景创诸泻心汤治疗。此后历代医家也多有论述。痞满包含了现代医学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疾病。笔者有幸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许彭龄,他尤善于治疗脾胃病。认为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从症状上看,痞满就是胃脘的部位痞塞不通,其诊断要点是:主症为胃脘痞塞,满闷不适,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发病缓慢,时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寒热错杂之痞而设。近年来笔者谨守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之机,在临床异病同治中变通运用,收效满意,兹择其要,简述如下:1 慢性胃炎:张某,女,20岁。1989年9月27日诊。自述4年前始觉胃脘不适,吞酸,时而作痛,遇冷更甚,未作治疗。近4d 来,因食物不当,致胃脘部痞满疼痛,喜温喜按,  相似文献   

19.
"胸痹"首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说文解字》中解释"痹"为"湿病也",《汉书·艺文志》中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颜师古注之曰:"痹,风湿之病"。可见胸痹病如同风湿疾病的"痹"证一样,症状多样,近似于现代医学所讲的综合征,是对多种心胸不适症状的概括。  相似文献   

20.
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一种常见病证,又称胃痛。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记载:"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