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作者对1985年1月~1992年9月确诊肺血栓栓塞症(PTE)50例中的31例(62%)进行了CT检查,进行临床征象及CT所见的分析。急性期7例,慢性期24例(采用超高速CT21例,普通CT10例)。超高速CT做肺动脉至右室及肺野的形态诊断,用伴床面移动单一层厚方法,扫描时间为100ms,层厚6mm,每层间隔10mm。另外用与心电图同步的8个层面同时成象,电影进行右室的机能诊断,普通CT扫描时间9.6s,层厚10mm、层面间隔10mm。从肺  相似文献   

2.
作者回顾性研究了18例经组织活检确诊结节病病人的CT扫描,希望HRCT(高分辨CT)的随访扫描对该病的表现、分型和整个病程的范围变化及预后提供有益的发现。诊断依靠支气管或经支气管组织活检(14例),纵隔活检(2例),周围结节活检(2例)。在4~49个月间全部病人均行2次CT检查,年龄27~66岁(平均43岁),男性9例,女性9例。CT扫描机为GE9800,于吸气末扫描,同时选择适当的肺窗,纵隔窗。18例36次检查中,24次使用10mm层厚,10mm间隔扫描,HRCT(1.5mm层厚,高空间频率重建系统)在主动脉弓,气管隆突和右膈穹窿上1 cm处补充扫描。12次HRCT间隔10mm扫描,未做常规CT检查。应用CT评价其表现,分型,毛玻璃样变的范围,结节(直径1~10mm),不规则线条影(宽1~3mm)小叶间隔增厚,气囊样变(蜂窝样变)和结构扭  相似文献   

3.
作者复习了12例行薄层CT扫描而证实为急性盲肠及升结肠憩室炎的病人。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6~77岁。12例中5例被手术证实,余7例随访6~29个月(平均11个月)未见其它结肠病变。7例中4例每2~3月随访CT而显示憩室炎典型征象,余3例行钡灌肠,示明确的憩室炎征象。全部CT检查均采用螺旋CT扫描。上腹部从肝顶到肝下极扫描,层厚7mm,螺距为1,7mm间隔重建;下腹部及  相似文献   

4.
作者给36例临床或X线平片认为支气管扩张的病人(男19,女17,年龄17~66岁)施行了CT和支气管造影。所有病例均在支气管肺感染或咳血发作后两个月以上,胸部X线平片无实变后施行,CT在支气管造影前1~7日施行。支气管造影单侧28例,双侧8例,双侧者分别进行,间隔10~20日。CT扫描层厚为1.5mm,间隔10mm,从肺尖到膈顶下3cm连续扫描,扫描时间3.4或6.8秒,患者适当吸气,不需静脉内注射造影剂。44个肺中有42个CT和支气管造影所见一致:27个有支气管扩  相似文献   

5.
为评估肺腺癌中肿瘤血管生成与动态CT的关系,作者对35例肺腺癌(男18例,女17例,年龄37~76岁,平均58.7岁)进行回顾分析。所有病例皆经手术,组织标本行免疫组化研究,动态CT与手术间隔在1周以内,术前病人未经任何治疗。动态CT扫描层厚2mm,扫描时间1s,对比剂注速3ml/s,总量100ml。以高峰密度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低剂量螺旋CT发现肺结节(≤10mm)的敏感性。方法:对常规剂量(130mA)螺旋CT发现肺结节(≤10mm)的2 7例病人,在征得病人的同意下,加做低剂量(30mA)螺旋CT。将≤10mm的肺结节分成两组:≤5mm和6~10mm。同期对12 0例无临床症状职工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根据性别及体重分别行15mA和30mA扫描。以本研究的标准,根据噪声和伪影将肺窗图像质量分为4级:0级为差;1级一般;2级良;3级优。并分别记为0~3分。结果:2 7名病人行常规剂量CT(130mA)时检出≤10mm的结节总数为6 32个,低剂量CT(30mA)时检出≤10mm的结节总数为6 0 3个,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7 4 % ) 4 8个结节是常规剂量CT(130mA)扫描单独发现的;而有(2 9% ) 19个结节是低剂量CT(30mA)扫描单独发现的。常规剂量CT(130mA)发现≤10mm结节的敏感性为97 1% ,发现≤5mm结节的敏感性为96 1% ,发现6~10mm结节的敏感性为98 8% ;低剂量螺旋CT(30mA)的敏感性分别为92 6 % ,90 5 %和96 3%。12 0例职工分别根据性别、体重行15mA和30mACT扫描筛查肺癌,15mA扫描CT图像肺窗评价平均分为2 31,30mA扫描为2 4 3;图像噪声明显、颗粒较粗大主要出现在主动脉弓以上肺尖区域和膈顶以下背侧区域。结论:运用30mA和130mA肺扫描对≤10mm的肺结节的敏感性没有差异。根据性别、体重分别运用15mA和30mA扫描,可用于早期肺癌的筛查。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5例(男3例,女2例)因劳累后进行性呼吸困难的病人进行了评价。包括:病史、物理检查、肺功能实验、胸片、HRCT(高分辨CT)和开胸肺活检。病人均有吸烟史,没有职业和环境接触史或先天性血管性疾病。经开胸肺活检证实,均为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疾病(RB-ILD)。HRCT扫描条件为:层厚1.5mm;层间隔10mm(3例)和20mm(2例)。使用高分辨(骨)算法重建图象。  相似文献   

8.
作者回顾性分析27例腹膜腔癌转移的35次CT表现,其中15次作腹膜腔内增强(CTIP),20次为非腹膜腔内增强(NCTIP)。将100ml造影剂用1000ml0.9%盐水稀释并加热到37℃,用注射针穿刺以自然速度滴注入腹膜腔。CT扫描层厚8~10mm,先连续扫描肝脏,然后间隔4~5mm从腹部到盆腔。部分病例静脉团注增强和直肠内注入造影剂。27例均有手术证实,CTIP组CT与手术间隔平均4天,NCTIP组平均3天。CT图象专门由两位有经验的腹部影象学家描述并记录腹内肿瘤位置及是否有腹水和/或腹壁和腹膜后受累,并确定左、右膈下,肝门、脾门、左右结肠旁沟、大网膜、小肠系膜、盆腔、腹壁和腹膜后等部位转移两种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原发肿瘤分别位于阑尾、结  相似文献   

9.
为尽量减少对病人的辐射剂量,作者前瞻性评价了44例炎性副鼻窦疾病病人的CT研究,与常规CT对照以确定低剂量CT的成象能力。所有病例均用间隔4~6 mm,层厚2 mm扫描,其中34例扫描为垂直和平行鼻额道(NFD)轴,另10例为横断层面。常规CT参数为120 kVp,130mA,3s。然后对同一被选兴趣层以同样kVp与层厚但以不同的mAs(分别为60-3、30-3,30-2)再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肺淋巴管瘤病(DPL)是一种具有潜在侵袭性的肺进行性疾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男女发病均等。该病以胸膜、胸膜下小叶间隔内和沿支气管血管淋巴途径出现大量复杂的、互相吻合的淋巴管为特征。作者介绍了8例经病理证实的DPL的CT表现,年龄3~35岁(平均15岁),男女各4例。所有病例均行胸部常规CT扫描(10mm准直),其中5例加作高分辨率CT扫描(1~1.5mm准直,高空间分辨力重建算法)。6例行静脉增强扫描。CT设备采用Picker 1200SX和GE9800扫描机。8例均经开胸活检病理证实为DPL。其诊断标准为:在胸膜、纵隔、肺门周围、小叶间隔和支气管血管及淋巴管周围出现大量复杂的淋巴管吻合,也可能会伴有平滑肌细  相似文献   

11.
Whipple手术是用于治疗胰头、十二指肠、Vater壶腹恶性病变及偶用于慢性胰腺炎或创伤的术式。作者对29例Whipple术后病人做了90次CT扫描。男14例,女15例,年龄27~83岁。先做肝CT扫描,间隔20mm(10mm 层厚),然后从膈顶至髂嵴做强化CT 扫描,间隔10mm(10mm 层厚)。经过胰腺部位时常增加5mm 层厚扫描。常规口服造影剂。用碘苯六醇(800mgI/ml)150ml 高压注  相似文献   

12.
作者分析了15例腹膜间皮瘤的CT表现(8例系随访)。均行腹部CT扫描,间隔15~20mm,10例病人扫描盆腔,6例扫描了胸部,口服对比剂以区别小肠,部分经直肠灌注。不常规使用增强扫描。腹水分类为:大量(见于整个腹腔和盆腔)、中等量(限于肝脾周围)、少量(仅可于结肠旁沟处追踪到)。观察腹壁腹膜,厚度在2mm以上或出现分散的结节时则认为系增厚。肠系膜浸润为正常脂肪的系腹内血管周围软组织增厚;网膜受累为肠管和前腹壁间软组织厚度增加。随访间隔为3~8个月。  相似文献   

13.
作者分析了18例肺组织细胞病 X 病人(年龄20—72)的高分辨力 CT 所见。肺部病变均经肺活检证实。所有病人放射学检查包括正侧位胸片和 HRCT 扫描(层厚1.5mm,间隔10mm,自肺尖至膈肌横断扫描)。CT 见到囊肿17例、结节病变14例、其它有不规则的界面、网状结构及毛玻璃状改变。材料表明,囊肿为本病的主重 CT 征象,见于疾  相似文献   

14.
良性支气管狭窄是包括结节病、结核和淀粉样变在内的很多疾病的共有的表现。为了解螺旋CT对确定叶、段支气管良性狭窄的价值,作者用薄层容积CT检查了5例已知或怀疑叶和/或段良性支气管狭窄的病人(结节病4例,淀粉样变性1例)。所有病人在行螺旋CT前1~13年均曾行支气管镜检,以及初步的高分辨CT检查(1.5mm层厚,10mm间隔)。螺旋CT扫描层厚2~3mm,重建指数1~2mm,螺距1.25~1.5。检查的组织容积在首尾方向各5.8~  相似文献   

15.
作者为探讨CTPH的CT表现和CT对CTPH的诊断价值,研究了8例CTPH患者和8例对照病例的不同层面肺动脉的表现。病变组男、女各4例,平均年龄46±16岁。对照组为胸部外恶性肿瘤为除外肺转移而作胸部CT扫描患者,男3例、女5例,平均年龄50±11岁。CTPH诊断由肺灌注扫描、右心导管和肺动脉造影证实。作肺功能检查以除外严重的阻塞性肺疾病。每一例均在深吸气末作两个系列CT扫描:①层厚5mm、间隔10mm、140kV、170mA、26和32cm的观察野、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底、骨算法重建,用肺窗观察(1500/-500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17例左肺上叶副裂病人的CT及胸片表现进行了研究,以评价其CT及X线特征。男9例,女8例,年龄48~80岁。12例用GE9800机以常规10mm层厚扫描,其中9例通过副裂做了附加薄层扫描(5mm4例,3mm2例,1.5mm3例)。另5例用Siemen’s SomatomDR-3机以8mm层厚扫描。其中2例通过副裂做了附加薄层扫描(4mm 1例,2mm 1例),图象均用1500HU窗宽,-500HU窗位观察。17例中共发现18个左肺上叶副裂,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评价明显强化孤立肺结节血流模式的技术。方法 :78例明显强化孤立肺结节患者 ,结节直径≤ 4cm ,其中恶性病变 68例 ,活动性炎症 10例。增强前、后采用MarconiMx 80 0 0MSCT扫描 ,以 4ml/s的流率从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 ,动态扫描选择肺结节最大层面进行。其中 40例 15~ 45s、75~ 10 5s时 ,每 2秒扫描一次 (程序 1) ;3 8例 11~ 41s、71~ 10 1s时 ,每 2秒扫描一次 (程序 2 ) ;两组患者在第 2~ 9min时段内间隔 3 0s扫描一次。病灶直径 3~ 4cm时 ,扫描层厚 5mm ;病灶直径≤ 3cm时 ,扫描层厚 2 .5mm ,以常规算法重建图像。记录孤立肺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值、灌注值、结节 主动脉强化值比、平均通过时间。结果 :程序 1与程序 2所得恶性结节强化值 (t=0 .673 ,P >0 .0 5 )、灌注值 (t=0 .15 2 ,P >0 .0 5 )、结节 主动脉强化值比 (t =0 .861,P >0 .0 5 )、平均通过时间 (t=0 .199,P >0 .0 5 )均无统计学差异。程序 1只得到了部分患者 ( 2 5 /3 2 )的结节平均通过时间 ;程序 2得到了全部患者 ( 3 6/3 6)的结节平均通过时间。结论 :MSCT动态增强评价明显强化孤立肺结节血流模式 ,第一次扫描时间拟选在 11s左右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有临床症状和/或听-前庭试验提示有听神经病变的60例病人(年龄16~75岁,男36例,女24例)进行了O_2内耳道造影高分辨CT 检查(HRO_2CTC)。用23号脊髓造影针将6~8ml纯氧注入腰部蛛网膜下腔,与听眶线成20~22°角,层厚3mm,间隔2mm,用高分辨CT 扫描10个层面,对可疑病例另加冠状面扫描。共查出14例听神经瘤,9例管外听神经瘤突出内耳道口均小于10mm。检查结果无假阳性。作者指出,桥小脑角池内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9例经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弥漫性细支气管炎(DPB)病人的胸片、高分辨CT(HRCT)扫描和肺组织病理所见做了对比研究,男6例,女5例,年龄20~66岁。病人都有慢性咳痰史、副鼻窦炎和轻重不等的慢性通气受限以及轻中度的低氧血症,6例有轻到中度的呼吸困难。用5mm层厚,深吸气后屏气用9.6s时间扫描,采用肺窗(-800HU,窗宽1000HU)和纵隔窗(±0HU,窗宽250HU)观察图象。也采用较窄窗宽以分辨区域性肺衰减的差异。7例通过开胸术取得肺组织标本,其中2例标本取自3个不同肺段,5例取自2个不同  相似文献   

20.
作者首次报导了20°头侧斜位CT扫描对肺段及次肺段支气管的显示结果。患者年龄在21-67岁,右肺104例,左肺109例。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支气管扭曲或移位。扫描间隔10mm,层厚1-1.5mm,扫描时间2~3秒。扫描架均向足侧倾斜20°。比较扫描结果与右肺107例和左肺113例的垂直扫描。用窗宽1700HU和窗位700HU观察。结果表明,斜位扫描对肺段支气管的显示率明显高于垂直扫描,对大部分次肺段支气管的显示率也有提高。垂直扫描时,右肺B~4和B~5显示率为50%和58%,B~9和B~(10)小于60%;左肺B~8、B~9和B~(10)显示率小于58%。20°斜位扫描时,RB~1、LB~(1+3)、RB~3、RB~6及两肺B~2的显示率轻度到中度增加,对下列肺段支气管的显示率明显增高:RB~4和RB~5显示达79%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