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患者男,37岁,身高170 cm。因婚后未避孕6年未育来我院生殖中心就诊。自述身体状况良好,不吸烟,无酗酒史,无有毒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家系中无遗传病,父母非近亲结婚。查体睾丸体积正常,输精管正常,左右精索静脉正常。精液检查:精液量2.4 mL(参考值≥1.5 mL),灰白色,液化时间30 min,酸碱度7.7(参考值7.2~8.0),精子存活率30%(参考值>58%),精子浓度0.1×109/L(参考值≥15×109/L),精子总数0.4×106/次(参考值≥39×106/次),精子总活力0(参考值≥40%),不活动100.0%。生殖激素检测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中的嗜酸粒细胞计数与冠心病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28例非急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一般资料,进行血细胞参数、生化指标等检测.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损伤程度.根据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组,进行趋势分析,判断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相关性.结果 患者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三组(<0.1×109/L;0.1~0.2×109/L;>0.2×109/L).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男性性别、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脉再造术呈正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肌酐、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呈正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P<0.01).趋势分析显示,多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冠脉内血栓、慢性阻塞、支架内再狭窄等参数在不同嗜酸性粒细胞分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验证温针灸促进胃癌手术后化疗患者免疫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淄博市中心医院肿瘤科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胃癌患者160例,并将患者按是否接受温针灸分为实验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两组均给予5-氟尿嘧啶加顺铂化疗方案,实验组于每次化疗后第一天行温针灸治疗,穴取双侧足三里与气海穴,每日1次,连续治疗10天。观察患者外周血象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温针灸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治疗后,WBC、N、PLT、Hb的表达水平均较化疗前明显降低[(4.86±1.55)×109/L比(5.60±1.62)×109/L;(0.57±0.21)×109/L比(0.69±0.30)×109/L;(179.00±47.60)×109/L比(194.00±55.80)×109/L;(102.00±17.50)g/L比(113.00±16.90)g/L;t值分别为2.572、2.337、2.134和2.623,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温针灸治疗后NK细胞数量、NK细胞表达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及表达NK细胞活化型受体(natural-killer group 2,member D,NKG2D)水平皆升高[(8.40±2.29)%比(11.86±3.29)%,(9.23±2.51)%比(17.50±4.97)%,(7.50±3.59)%比(11.38±3.16)%,t值分别为2.441、2.355和2.293,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针灸对恢复胃癌术后化疗患者骨髓抑制情况有较好的疗效,并可通过调节NK细胞活性,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生物组织中细胞及组织液等电介质介电谱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测量了肝组织、肝细胞悬液(BRL)、肝癌细胞悬液(RH-35)、细胞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 DMEM)、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超纯水的介电谱。测量结果显示,肝组织和超纯水介电损耗谱ε″最大值分别为6.18×106和2.60×104,测量精度为9.03%和9.52%,相对介电常数谱ε′最大值分别为1.96×106和1.80×103,测量精度为16.85%和12.97%;BRL、RH-35、DMEM、PBS的ε″具有峰现象,最大值分别为5.00×105、4.40×105、3.70×105、5.90×105,测量精度RH-35为5.44%,其他不超过2%;ε′最大值分别为1.90×106、1.80×106...  相似文献   

5.
背景:有研究表明,在卵黄囊造血、胎肝造血和胚胎干细胞向造血干细胞分化过程中,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强烈表达。 目的:探讨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小鼠胚胎干细胞造血分化的作用,在拟胚体培养阶段施加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验证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造血形成细胞产生的调控作用。 方法:培养小鼠胚胎干细胞,将饲养层上生长状态良好的小鼠胚胎干细胞用胰酶消化成单个细胞后,利用悬滴法制备拟胚体,拟胚体继续悬浮培养,以1,2和5 μg/L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别培养3,5,7,9 d,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胚胎干细胞与拟胚体中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Flk-1+与CD133+阳性细胞率。 结果与结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拟胚体中呈阳性表达。在5 μg/L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用下,Flk-1+细胞随时间增加表达增加,CD133+细胞表达模式与Flk-1+细胞类似。在1 μg/L时,Flk-1+细胞在7 d时表达达到高峰,随后下降。CD133+细胞表达结果类似。而在2 μg/L时,5 d时Flk-1+细胞表达升高,随后下降,在9 d时表达又增高。而CD133+细胞则总体呈现升高趋势。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Flk-1+与CD133+细胞的产生,证明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够有效促进拟胚体的扩增以及成血管血液干细胞的产生与增殖。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软骨再生修复: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干细胞,能在分化成软骨细胞后保持一定的增殖能力,可通过归巢迁移至软骨损伤部位,抑制组织炎症,通过旁分泌功能传递信号分子,在软骨的再生修复中起到重要作用。 兔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兔是实验研究中常用小动物模型,且在小动物中兔具有较大的膝关节,有利于手术操作及结果观察。相比于猪、马、羊等大动物模型,兔模型具有实验周期短、更经济、易于操作及饲养等优点。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现已广泛用于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各研究所用的细胞浓度、治疗次数及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缺乏最适细胞浓度的标准。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兔软骨缺损的最适细胞浓度。 方法:取6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关节腔注射浓度随机分为对照组、1×108 L-1,1×109 L-1,1×1010 L-1,1×1011 L-1组。在大白兔双侧股骨滑车建立直径3.0 mm、深度2.0 mm的软骨缺损模型。建模成功1周后,对照组双侧膝关节腔内注射1 mL生理盐水,其他4组分别注射1 mL细胞浓度为1×    108 L-1,1×109 L-1,1×1010 L-1,1×1011 L-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注射后6周及12周,大体观察股骨滑车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番红-O-固绿染色、Ⅰ型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评估软骨组织修复效果。 结果与结论:对照组术后缺损区域明显,软骨组织无明显再生;1×108 L-1,1×109 L-1,1×1010 L-1组软骨缺损区域可见软骨组织再生,且修复效果随注射间充质干细胞浓度增加而增强。1×1011 L-1组软骨修复效果与1×1010 L-1组相似(P > 0.05)。结果表明,1×1010 L-1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软骨缺损的最佳细胞浓度,浓度过高时并不能增强其修复效果。 ORCID: 0000-0002-4585-8321(陈钢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脐血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较统一且有效的方法。 目的:探讨影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成功分离培养的相关因素。 方法:分别从不同胎龄(≥40周,37周和≤32周),脐血中单个核细胞数量(≥2.5× 109 L-1,< 2.5×109 L-1), 不同细胞接种浓度(1×107,1×109,1×1011 L-1),不同体积分数胎牛血清(5%,10%,15%,20%)以及培养瓶是否被胎牛血清包被等方面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成功率为58.3%,且随胎龄的增高而培养成功率降低(P < 0.01);脐血中单个核细胞浓度≥2.5×109 L-1组培养成功率高于< 2.5×109 L-1组(P < 0.01);相同容量脐血中单个核细胞数量与胎龄呈负相关(r = -0.95,P < 0.01);1×1011 L-1组原代及传代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及扩增情况高于1×107,1×109 L-1;体积分数5%FBS组间充质干细胞贴壁速度较其他3组略慢,但细胞纯度较高,且细胞传代速度与其他3组无明显差别;胎牛血清包被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和传代后的纯度及扩增能力均高于未包被组。提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选择较低胎龄的胎儿,采集足够量的脐血,以较高的细胞密度接种,培养基中添加较低浓度的胎牛血清,并将培养瓶预先用胎牛血清进行包被,能在体外建立稳定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8.
女, 1岁, 系G2P2, 足月顺产, 2022年8月2日就诊于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神经遗传代谢病科。出生体质量为3.35 kg, 无窒息抢救史。患儿自3月龄至今患泌尿道感染4次、肺炎1次;4月余认生, 现会发"ma ma"音;大运动发育稍落后, 7个月会独坐, 10个月会爬, 现可扶站。出生4个月时血常规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17.95 × 109/L(正常参考值为5.10 ~ 14.10 × 109/L), 红细胞3.98 × 1012/L(正常参考值为4.00 ~ 5.50×1012/L), 血红蛋白115 g/L(正常参考值为107 ~ 141 g/L), 中性粒细胞占比68.2%(正常参考值为13.0% ~ 55.0%), 淋巴细胞占比25.4%(正常参考值为33.0% ~ 77.0%), 中性粒细胞12.23 × 109/L(正常参考值为0.80 ~ 5.80 × 109/L), 淋巴细胞4.56 × 109/L(正常参考值为2.40 ~ 8.70 × 109/L), C-反应蛋白31.52 mg/L(正常参考值为0 ~ 10.00 mg/L)。尿常规检查结果提示红细胞2...  相似文献   

9.
目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可诱导嗜酸性粒细胞(EOS)脱颗粒产生低密度嗜酸性粒细胞(HE),本研究旨在探讨地塞米松、茶碱对上述过程产生的影响。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EOS,观察不同密度EOS的组织学差别,测定地塞米松、茶碱对PAF诱导的EOS脱颗粒和正常密度EOS(NE)向低密度EOS(HE)转化的影响。结果:低密度嗜酸性粒细胞颗粒缩小;10-5mmol/L地塞米松或10mg/L茶碱可使17.87%±2.16%或14.08%±2.42%的正常密度嗜酸性粒细胞转化为低密度嗜酸性粒细胞,与血小板活化因子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同样浓度的地塞米松和茶碱分别使PAF诱导的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的释放量下降至(101.17±10.32)mg/L、(110.85±4.16)mg/L及(100.53±9.65)mg/L、(106.94±10.11)mg/L(P<0.05,P<0.01)。结论:EOS脱颗粒是HE产生的原因之一;地塞米松、小剂量茶碱可以抑制PAF对EOS的活化,这可能是它们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背景: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恶性实体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干细胞动员与采集是决定造血重建的重要因素。 目的:主要评价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动员方案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动员采集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35例患儿,确诊神经母细胞瘤 30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5例,采用CDV化疗方案动员,观察采集干细胞效果。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化疗后第4~9天(平均6.5 d)白细胞< 2×109 L-1,给予粒细胞刺激因子5~10 mg/kg刺激造血,化疗后13~19 d(平均15.5 d)至白细胞> 5×109L-1后开始采集。所有病例均采集到足够的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细胞,总采集次数1~4次,平均2.1次,单个核细胞:(6.1±1.2)×108/kg,CD34+细胞为(5.3±0.8)×106,锥虫蓝拒染率:99.5%(99%~100%),动员并发症少,患儿均能耐受。其中25例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均获快速造血功能重建,白细胞开始回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 L-1)时间为移植后10~20 d(平均14d)血红蛋白恢复(> 80 g/L)的时间为移植后10~30 d(平均18 d),血小板恢复(> 20×109 L-1)时间为移植后12~35 d(平均20 d)。结果提示CDV 方案可以安全有效地完成神经母细胞瘤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儿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循环人血管紧张素1~7(Ang1~7)、内皮细胞微颗粒CD31、单核细胞CD14CD1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40例,健康对照组50例。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3组:75%~84%组,85%~94%组和95%~100%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将患者分为4组:单支、双支、三支和四支病变组;再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将患者分为4组:NYHAⅠ、Ⅱ、Ⅲ、Ⅳ级组;又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一步将患者分为3组:48%~58%组、36%~47%组和25%~35%组;根据6 min步行试验的步行距离又将患者分为3组:>450 m组、150~450 m组和<150 m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CD31和CD14CD16水平的变化,使用双夹心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Ang1~7水平,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的水平。多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冠状动脉狭窄75%~84%组Ang1~7(34.8±6.9)pg/mL、CD31(471±29)个/μL、CD14CD16(1.4±0.3)%、hs-CRP(1.7±0.8)mg/L分别与冠状动脉狭窄95%~100%组Ang1~7(9.1±0.4) pg/mL、CD31 (1554±40)个/μL、CD14CD16(5.9±0.8)%、hs-CRP(17.1±1.5) m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Ang1~7(38.7±7.9)pg/mL、CD31(496±30)个/μL、CD14CD16(2.1±0.7)%、hs-CRP(1.9±0.9)mg/L与分别冠状动脉四支病变组Ang1~7(11.2±2.0)pg/mL、CD31(1583±52)个/μL、CD14CD16(10.6±1.4)%、hs-CRP(14.9±1.9)m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NYHAⅠ级组Ang1~7(38.5±2.7)pg/mL、CD31(511±32)个/μL、CD14CD16(1.7±0.5)%、hs-CRP(1.9±0.2)mg/L与分别NYHA Ⅳ级组Ang1~7(10.0±1.2)pg/mL、CD31(1598±49)个/μL、CD14CD16(12.1±1.4)%、hs-CRP(15.0±1.9)m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LVEF 48%~58%组Ang1~7(32.9±6.8)pg/mL、CD31(385±28)个/μL、CD14CD16(2.9±0.8)%、hs-CRP(2.1±0.8)mg/L与分别LVEF 25%~35%组Ang1~7(9.5±2.0)pg/mL、CD31(1644±54)个/μL、CD14CD16(13.0±1.6)%、hs-CRP(14.1±2.0)m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6 min步行试验>450 m组Ang1~7(36.4±7.1)pg/mL、CD31(561±30)个/μL、CD14CD16(1.9±0.5)%、hs-CRP(2.1±0.9)mg/L与分别6 min步行试验<150 m组Ang1~7(10.1±0.9)pg/mL、CD31(1338±41)个/μL、CD14CD16(7.2±0.9)%、hs-CRP(18.7±1.5)m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 结论Ang1~7水平下降,CD31、CD14CD16和hs-CRP表达水平的增高可能影响老年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术 ,建立一种准确、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快速测定方法。方法 :采集正常人外周血 ,用茶碱 (10 -4mol/L)、地塞米松 (10 -4mol/L)和rhIL 5 (10 -8mol/L)预处理 ,用抗CD16 PEmAb与FITC标记的抗相关细胞分子的进行双标记染色 ,并以CD16 FL2辅助设门 ,准确找到嗜酸性粒细胞群 ,然后对其相关分子进行分析。结果 :嗜酸性粒细胞定位准确 ,茶碱和地塞米松能够抑制IL 5引起的Eos的活化并使其表面的CD6 2L脱落。结论 :应用流式细胞术与二色荧光mAbCD16 PE阴性细胞法设门 ,可准确快速地检测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及分子的表达率 ,血液用样量小 ,人为影响因素少 ,是免疫学基础研究和临床检验较理想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术后肺炎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2017年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613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患者术后肺炎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患者术后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582例患者,其中220例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2%(低血嗜酸性粒细胞组),362例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2%(高血嗜酸性粒细胞组)。低血嗜酸性粒细胞组术后肺炎发生率(14.1%,31/220)明显高于高血嗜酸性粒细胞组(6.4%,23/362,P=0.002),而2组患者住院死亡率无明显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OR=3.521,95%CI:1.213~10.223,P=0.021)、鼻胃管(OR=6.490,95%CI:2.757~15.280,P0.001)和机械通气时间≥24 h(OR=3.496,95%CI:1.156~10.178,P=0.035)为术后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发生肺炎的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型(EOS-COPD)和非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NEOS-COPD)患者血清miRNAs谱的表达差异以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148例稳定期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根据入院时血嗜酸性粒细胞是否≥3%和/或≥0...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临床疗效、炎性因子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74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6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分为研究组(n=36)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者予以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免疫指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44%vs 72.72%)(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TNF-a、IL-6、hn-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CD8+、CD4+/CD8+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CD4+、CD8+、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33%vs 30.30%)(P<0.05)。结论中医辨证疗法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在调节炎性因子的同时提升免疫功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患者 女,16岁,因脾脏肿大入院。查体:营养中等,皮肤未见出血点及紫斑,黏膜未见出血点,胸骨无明显压痛,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0 .3×10 9/ L ,红细胞3.5 5×10 1 2 / L,血色素12 0 g/ L,血小板2 5 0×10 9/ L。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 .5 4 ,成熟淋巴细胞0 .35 ,单核细胞0 .0 1,嗜酸性粒细胞0 .1。未见有核红细胞及幼稚细胞。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为4 .5∶1,粒系细胞明显增生,各期细胞均见,形态比值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占13%。红系增生,各期细胞均见,形态比值基本正常。成熟红细胞形态大小正常。淋巴细胞系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CD163在人不同类型的慢性根尖周炎组织中CD68+细胞的表达,分析在人不同类型的慢性根尖周炎组织中CD68+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45名受试者按根尖周炎类型分为3组(健康对照组、慢性根尖脓肿组和根尖周囊肿组),每组15名。免疫荧光双染色法观察根尖周标本中CD68+-iNOS+和CD68+-CD163+细胞在各组标本中的表达情况,计算双阳性细胞的平均密度。结果:(1)3组标本中CD68+-iNOS+和CD68+-CD163+细胞密度差异显著(P<0.01);(2)慢性根尖脓肿组标本中CD68+-iNOS+细胞密度高于根尖周囊肿组(P<0.01),而两组间CD68+-CD163+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3)慢性根尖周脓肿组中CD68+-iNOS+/CD68...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不同糖皮质激素给药途径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分析2016 年1 月至2016 年6 月我院收治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鼓室内注射)及对照组(口服),并采用相应的糖皮质激素给药途径。治疗一周后对比两组听力恢复情况、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变化及治疗后1年累积复发率。结果:共纳入观察组45例(45耳),对照组42(42耳)。两组患儿治疗后听力指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1%,41/45 vs 73.8%,31/42;χ2=4.558,P=0.033)。治疗后两组患儿总CD3+ T、CD4+ T 细胞及CD4+ T/CD8+ T 均显著升高(P<0.05),而CD8+ T细胞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患儿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Th2 细胞因子IL-4、Th1细胞因子IFN-γ及IL-4/IFN-γ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1 年累积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76%,4/41 vs 29.03%,9/31;Log-rankχ2=4.698,P=0.030)。结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采用鼓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优于系统性给予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P物质(SP)及其受体神经激肽/速激肽受体1(NK1R)的表达。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银屑病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SP和NK1R的水平;用(0.1、1)μg/m L的蒿草花粉、梧桐花粉和尘螨过敏源粗提液刺激后,流式细胞术检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SP和NK1R的水平。结果银屑病患者SP+和NK1R+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分别升高2.7倍和0.5倍,平均荧光强度分别增加1.5倍和0.2倍。此外,1μg/m L梧桐花粉过敏源粗提液刺激后,SP+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下调60%,而0.1μg/m L梧桐花粉过敏源粗提液刺激后NK1R+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升高0.6倍。结论银屑病患者血液嗜酸性粒细胞SP和NK1R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20.
闫冰  刘畅  王阳  王成硕  张罗 《解剖学报》2020,51(5):688-692
目的 探讨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在嗜酸性粒细胞型及非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依据欧洲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共识(EPOS2012),纳入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的患者共35名,术中收集鼻息肉标本。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鼻息肉内CXCL10含量;采用HE染色法对病理活检标本染色,计算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并依据比值将CRSwNP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型(ECRSwNP)与非嗜酸性粒细胞型(nonECRSwNP);采用Spearman方法分析CXCL10水平与息肉组织中炎细胞百分比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XCL10预测nonECRSwNP的可靠性。结果 nonECRSwNP中CXCL10水平显著高于ECRSwNP组(P<0.05)。鼻息肉CXCL10 mRNA水平与息肉组织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成显著负相关(P<0.05, r=-0.395),与组织浆细胞成显著正相关(P<0.05,r=0.389)。ROC曲线及约登指数表明,鼻息肉组织中CXCL10预测nonECRSwNP的最佳界值为0.026(以GAPDH为内参基因),其敏感度为58.33%,特异性为100%(曲线下面积=0.761,P<0.01)。结论 非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中CXCL10表达高于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提示CXCL10可能作为生物学标志物预测非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