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虎  李涛  杜宝剑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7):1686-1687
目的:通过对照研究盆底内疝与肠下垂的解剖位置和X线征象,提高排粪造影对临床治疗的可靠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复习了有关文献和盆底内疝与肠下垂的排粪造影资料100例,从静坐、力排、黏膜像上详细测量,并结合透视下的动态观察.总结盆底内疝与肠下垂的解剖位置和征象.结果:盆底内疝48例:轻度26例、中度17例、重度4例、混合疝1例.肠下垂52例:轻度27例、中度18例、重度7例.结论:盆底内疝与肠下垂两者的解剖部位和征象异同、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应手术治疗而后者无需特殊治疗.  相似文献   

2.
<正>出口梗阻型便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引起出口梗阻的原因很多,其中盆底内疝就是排粪障碍的重要原因。盆底内疝分为:乙状结肠疝、小肠疝及混合型疝,多为女性,共同表现为乙状结肠或小肠通过子宫直肠窝或膀胱直肠窝疝入盆腔,压迫直肠前壁或肛管上缘造成出口梗阻、排便困难。目前排粪造影是诊断盆底内疝和肠下垂的可靠方法,它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同时也能发现其他的异常征象。现将我院近年开展排粪造影以来发现的盆底内疝3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联合静态与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在排便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共94例排便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磁共振表现,扫描序列包括SET1WI、FSET2WI及FIESTA序列行轴位、斜冠状位及正中矢状等20个时相位的动态扫描。结果 94例静态及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均能良好的显示盆底的解剖结构及病变征象,其中直肠前突35例,直肠下降19例,膀胱脱垂24例,子宫颈阴道脱垂20例,直肠前壁粘膜脱垂13例,直肠内套叠10例,盆底疝6例、肠疝5例,耻骨直肠肌肥厚征9例,盆底痉挛综合征23例,直肠外脱垂5例,肛门内括约肌及提肛肌损伤2例,尿失禁伴膀胱疝1例,会阴下降51例,内脏下垂6例,骶直分离3例等多种异常,同时能直观观察肠疝、膀胱疝和盆底下降。结论联合静态与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能够直观显示排便障碍性疾病患者多种器质性病变及盆底肌群的功能活动状态等综合信息,能够弥补临床和其他物理检查的不足,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7,(4):423-425
目的:观察数字胃肠机下结肠钡灌肠和仿真排粪造影对便秘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进行便秘检查的患者186例,所有患者均在平板数字胃肠机下行结肠钡灌肠和仿真排粪造影检查。观察患者排粪造影表现和钡灌肠造影表现,分析正常与异常排粪造影的特征。结果:钡灌肠造影正常57例,横结肠下垂22例,结肠冗长64例,脾曲综合征43例。排粪造影表现正常7例,会阴下降64例,内脏下垂32例,盆底疝18例,骶直分离6例,直肠前突7例,直肠前壁黏膜脱垂15例,直肠内全层套叠26例,直肠外脱垂9例,盆底痉挛综合征2例。结论:平板数字胃肠机下进行结肠钡观察和仿真排粪造影能够清晰显示结肠形态,为寻找导致便秘的病因提供准确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5.
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对盆底疝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对盆底疝的诊断价值,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对50例正常人(对照组)及278例有排便困难、盆底沉重感患者(异常组)作了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检查,测量了盆底腹膜反折的位置.结果对照组肛直肠及盆底形态未见异常.异常组中,肛直肠形态异常者276例.盆底形态位置正常者124例,6例盆腔造影失败.盆底疝148例,其中112例直肠腹膜疝,22例间隔腹膜疝,11例阴道腹膜疝,3例网膜腹膜疝.盆底疝多伴随直肠粘膜脱垂及直肠套叠发生,不发生于盆底肌痉挛综合征患者.结论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是诊断盆底疝的可靠方法,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盆底内疝分为:乙状结肠疝、小肠疝、乙状结肠和小肠混合型疝,为女性多见病.共同表现为乙状结肠或小肠通过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疝入盆腔,压迫直肠前壁或肛管上缘,造成出口梗阻,而静态时或提肛时逐渐恢复正常形态位置.目前排粪造影是诊断盆底内疝的可靠方法,它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同时也能发现其它的异常征象.  相似文献   

7.
腹腔造影对盆底腹膜疝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造影对盆底腹膜疝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对23例盆底腹膜疝患者的腹腔造影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性21例,男性2例。测量盆底腹膜的位置,女性测量Douglas腔底部到阴道标志物的距离并将其分度。结果23例患者力排时盆底腹膜位置低于耻尾线,且与静坐相比,盆底腹膜位置下降程度均大于2.5cm。21女性患者Douglas腔底低于阴道后穹窿标志物顶点,按其低于程度将其分为3度,比阴道标志物上缘低0.5~1.5cm为轻度,有15例,中度1.5~3.0cm,有4例,重度超过3.0cm以上,有2例。结论腹腔造影能清楚显示盆底腹膜轮廓,对盆底腹膜疝有较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结合钡灌肠在便秘患者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对72例便秘患者进行排粪造影结合钡灌肠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72例患者中69例有异常X线表现,仅3例未见异常,其中直肠前突32例,直肠黏膜脱垂、内套叠63例,会阴下降18例,盆底痉挛综合征5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2例,内脏下垂11例(其中2例横结肠下垂),乙状结肠疝1例,乙状结肠冗长4例。其中多种异常表现并存50例。结论:排粪造影结合钡灌肠检查对便秘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比较22例出口梗阻性便秘(OOC)患者手术前后盆腔四重造影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显示,所有术后征象与术前不一致,其中5例治疗无效者出现新的异常征象或程度加重,包括盆底腹膜疝4例、膀胱脱垂2例、阴道脱垂2例、盆底腹膜疝程度加重1例;9例有效者术前异常征象减少或程度减轻,但出现新的异常征象(盆底腹膜疝1例、膀胱脱垂2例、阴道脱垂2例、子宫后倒3例、内套叠2例、盆底痉挛综合征1例);8例显效者术前异常征象减少或程度减轻或消失,未出现新的异常征象.提示对OOC患者手术后再次行四重造影,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对解释OOC手术后疗效不理想及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滕君  仇玕 《中外医疗》2010,29(4):25-25,27
目的应用排粪造影方法对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进行造影分析;以期提高对排便困难者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采用数字胃肠机对便秘患者进行排粪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50例排粪造影的X线表现,使用卢氏标准进行测量。结果直肠前突患者22例,盆底痉挛综合征18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5例,内脏下垂及肠疝3例,肛管息肉2例。结论排粪造影方法目前是便秘患者理想的影像检查方法,对其病因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且优于传统的钡灌肠、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1.
周琦  王岚  任焰 《农垦医学》2004,26(4):249-251
目的:探讨妇科阴道后穹窿肠疝的诊断、分度、治疗术式。方法:阴道后穹窿疝是妇科一种少见疝,临床上常误诊为直肠膨出,本文就16例阴道后穹窿肠疝的病例(轻度肠疝7例,中度肠疝7例,重度肠疝2例)进行临床诊治分析。结果:16例中,无1例入院诊断后穹窿肠疝。漏诊4例,误诊1例。行修补术12例,不同于传统的手术方式,效果满意。结论:阴道后穹隆肠疝虽少见,但明确诊断标准,加强认识,可避免漏诊、误诊。此疝经修补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冉勇  李林霞 《海南医学》2007,18(7):23-23,72
目的 评价结肠运输试验和排粪造影对慢性便秘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126例慢性便秘患者同时进行结肠运输试验和排粪造影. 结果 结肠运输异常23例,出口梗阻者124例.其中直肠前突84例,会阴下降66例,直肠前壁粘膜脱垂和/或直肠内套叠54例,盆底痉挛综合征29例,耻骨直肠肌肥厚症11例,内脏下垂7例. 结论 结肠运输试验和排粪造影检查对慢性便秘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出口梗阻性便秘(OOC)病人盆腔器官及盆底形态结构变化。方法 对38例OOC病人及12例正常自愿受试者行排粪造影结合盆腔、膀胱造影,女性阴道内放置浸钡标志物(以下简称“多重造影”)。测量肛直角、会阴位置、盆底腹膜位置、膀胱位置。结果 多重造影诊断直肠内脱垂37例,直肠前突5例,盆底痉挛综合征5例,物理检查拟诊分别为12例、4例、1例,均100%得到证实。多重造影检查还发现盆底及腹膜疝9例,膀胱脱出6例,会阴下降综合征3例,子宫后倒或脱垂10例。与对照组相比,OOC组力排相肛直角增大,静息相及力排相会阴异常下降,力排相Douglas陷凹加深;OOC组中有泌尿系症状者,静息相及力相膀胱异常下降。结论 多重造影诊断直肠内脱垂和直肠前突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物理诊断;而且对临床隐匿、物理检查难以诊断的盆底及腹膜疝、膀胱及子宫、阴道脱出等提供了形象客观的诊断依据,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有助于选择正确合理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直肠肛门功能性出口梗阻的病因及X线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信息。方法使用国产专用数字胃肠机,采用浓度为70%-100%(W/V)硫酸钡行常规排粪性造影,透视下动态观察并连续摄片,其中重点摄取静坐、提肛、初排、力排功能位像及黏膜像。结果230例患者中,直肠前突168例,会阴下降132例,内脏下垂72倒,直肠前壁黏膜脱垂、内套叠66例,盆底痉挛综合征56例,耻骨直肠肌肥厚28例,盆底疝16例,骶直分离1例(有外伤史),正常9例。在所有病例中大部分为复合型病症:直肠前突常合并会阴下降、直肠内套叠及直肠前壁黏膜脱垂,盆底痉挛常合并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直肠前突并直肠内套叠时又常合并盆底疝等。本组异常病例中,有199例经临床手术治疗,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16例未手术或治疗情况不详。结论排粪性造影较传统的肛直肠部检查和钡灌肠造影更敏感可靠,它能直接显示功能性出口梗阻的病因、病变程度及病变形态,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在排粪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提高对排粪障碍性疾病患者影像表现的认识,掌握客观依据,进行对症治疗。方法回顾性对132例有不同程度排便困难的患者行排粪造影检查,并使用卢任华标准进行测量。结果91例阳性,41例阴性,直肠黏膜脱垂或(和)内套叠23例,直肠前突25例,盆底痉挛综合征15例,会阴下降7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10例,内脏下垂5例,肛管狭窄1例,肛瘘1例,内痔2例,直肠息肉1例,乙状结肠癌1例。结论排粪造影检查是目前排粪障碍性疾病最佳的影像检查方法,此检查明显优于传统钡灌肠、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仿真排粪造影对PPH手术治疗直肠粘膜滑脱的指导意义。方法:对近1年来仿真排粪造影确诊直肠粘膜中、重度滑脱病人指导PPH手术切除范围,半年后仿真排粪造影复查。结果:60例病人排便功能障碍消失,仿真排粪造影复查未见异常影像学征象。结论:仿真排粪造影对PPH治疗直肠粘膜滑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白小华 《中外医疗》2014,(30):193-194
目的分析研究直肠前突(RC)采用排粪造影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研究该院2011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240例出口梗阻便秘患者的排粪造影资料,常规排粪造影40例,动态排粪造影150例,同时实施常规以及动态排粪造影50例,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对直肠前突的诊断效果。结果经常规诊断为直肠前突55例(轻度27例,中度23例,重度5例),所占比例为61.1%(55/90),动态法诊断直肠前突149例(轻度32例,中度36例,重度31例),所占比例为74.5%(149/200),研究表明,动态诊出直肠前突率明显高于常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动态排粪造影,可显著提高直肠前突的显示率,且可明确直肠前突具体的冬天变化情况,诊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陕西医学杂志》2016,(11):1520-1521
目的:通过排粪造影探讨盆底弛缓型便秘患者直肠前突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074例符合功能性便秘的女性患者的排粪造影表现分类统计。结果:盆底弛缓型便秘872例,盆底失弛缓型便秘123例,排粪造影表现正常79例。会阴下降、直肠远端内套、直肠前突在盆底弛缓型便秘中占比居前三位。结论:直肠前突继发于会阴下降,常与直肠远端内套伴发,是排便动力学紊乱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仿真排粪造影影像学征象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纳入80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中医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证、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仿真排粪造影检查,于PACS系统上测量数据及影像征象,应用对应分析对征象与证型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中医证型和造影征象对应图的解读,不同象限区分了不同中医证型及其相关的排粪造影表现。特异性分析发现,脾肺气虚及脾肾阳虚证型之间相关性较强,而肝肾阴虚及肝郁气滞的辨证分型差异性较大。会阴下降及黏膜内套叠对应辨证分型的差异性不大。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更具特异性。肝郁气滞与耻直肌痉挛相关性强;肝肾阴虚与黏膜内脱垂、直肠前突相关性强。脾肺气虚与脾肾阳虚更倾向于出现会阴下降、黏膜内套叠、骶直分离、小肠疝及乙状结肠疝。结论排粪造影征象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以为临床用药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为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及可视化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6,(3):336-337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对功能性便秘伴会阴下降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功能性便秘患者928例,进行排粪造影,统计其造影表现,并按年龄及性别对照比较。结果:会阴下降在功能性便秘继发盆底解剖结构异常中居首位,女性(600例)明显多于男性(82例)。男女发病高峰期为40~49岁。结论:严重会阴下降是中老年肛门控便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功能性便秘伴盆底解剖结构异常,尤其在盆底松弛性病变之会阴下降诊断中,排粪造影目前仍为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