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解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对我院120例此类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120例患者全部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100%,术前0.5-2小时用药者0例,术前≥24用药者19例(占18%),手术后用药者101例(占84%),手术后预防用药时间为1-20天,其中用药时间≤3天者11例(占9%),用药时间≥4天者109例(占91%),手术后单一和二联用抗菌药物率分别为65%和35%,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明显不合理现象,必须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一汽总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选取2014年一汽总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抗菌药物科室分布、联用情况、抗菌药物给药时机、用药疗程和预防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22.0%,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主要分布于眼科和骨科,构成比分别为36.9%、34.8%;给药时机主要集中于术前0.5~2 h,有316例,占94.9%;24 h内停药的有203例,占61%;品种选择以头孢替唑和头孢唑啉为主。结论一汽总医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阑尾炎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抽取我院普通外科2008年全年阑尾炎住院手术患者病历216例,统计分析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品种、用药频率、联合用药、使用方法、相关费用等情况.结果:216例阑尾炎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主要种类为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喹诺酮类;其中单用、二联、三联和四联以上用药分别为6.94%、60.65%、24.53%、7.87%.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偏长者占60.64%,给药频率不当者占36.57%,无联合用药指征给药者占19.44%.结论: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用药时间过长、联用不当和用法不妥等问题,应加强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某院骨科Ⅰ类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从2011年7月—2011年9月骨科所有出院患者中选出Ⅰ类手术患者病历200份,对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200例Ⅰ类手术患者全部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100%。平均使用抗菌药物时间7.1天,术前30min至2h用药163例,占81.5%;术前未用药10.5%,术后用药时间均超过24h,二联用药6%,无指征更换抗菌药物占6.5%。结论:某院骨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尚存在时机不规范、疗程长、选用的抗菌药物新、价格贵等现象。  相似文献   

5.
朱瑾  赵亮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9):103-104
目的:了解我院乳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及合理性。方法:对94例乳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94例患者中,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69例,其中无明确指征预防应用抗菌药物46例。抗菌药物选用合理48例,术前0.5~2h给药合理28例,术后用药时间≤24h合理的有42例,手术时间>3h未追加抗菌药物有3例。结论:乳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存在不合理的状况,应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增强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干预前后骨科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方法:2013年5月对缙云县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情况采取干预措施,干预前后各选取9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用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用药品种、联合用药情况、不合理用药情况差异。结果:干预组术前2小时内用药患者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2小时用药明显降低,术后≤72小时用药患者明显增加(P0.05);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抗菌药物以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为主,干预后以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为主;干预组单用抗菌药物患者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联合用药显著下降(P0.05);干预后抗菌药物用药不合理情况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改善(P0.05)。结论:针对骨科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采取干预措施,可明显缩短用药时间和住院时间,联合用药趋于合理,不合理用药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病历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抽取我院2011年1月-8月Ⅰ类切口手术病历120份,对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抗菌药物选用情况、术前预防用药方法、术后用药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我院Ⅰ类切口手术病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O%。抗菌药物选用不合理的64例,占53.3%,不合理选用药物以氨曲南、头孢米诺、头孢派酮舒巴坦为主。术前预防用药时间不舍理的41例,占34.2%,表现为手术结束时给予抗菌药物。术后预防用药时间过长的109例,占89%,最长达10天。结论:我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存在选药混乱、高档,术前用药时间不规范,术后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医院应加大对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抗茵药物使用的管理力度,确保卫生部文件的落实执行,确保抗茵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用药监控在临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中的意义,并评价其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46份手术病历,统计其I、II类切口手术病种、例数、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抗菌药物使用前细菌学监测情况、术后切口或院内感染情况及选药合理性等,并进行合理分析。结果:实施用药监控后,临床选用一、二代头抱菌素的病例较前显著增加,同时大大减少了三、四代头抱菌素和加酶抑制剂品种的使用;用药前细菌学检查率低,多数采用经验用药;在术前使用了抗菌药物的病例中,用药时间在术前0.5~2h内的共有236例,占95.93%;两组术后切口和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用药监控可以帮助提高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对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7~2008年100例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该院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100%,单一用药占92%,以第二代头孢菌素为主,74%在术前0.5~2 h内给药,平均疗程6.1±2.4 d;平均抗菌药费349.84元,占平均总药费的45.1%。[结论]该院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在给药途径与给药时机较合理,但仍存在预防用药档次偏高、使用疗程过长等问题,应进一步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乳腺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抽取上海市松江区妇幼保健院2011年7月—2012年6月出院的病历130例(干预后)作为试验组,2010年7月—2011年6月出院病历130例(干预前)作为对照组,对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分析预防性用药疗程、种类及切口感染率。结果试验组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者仅占7.69%,总预防用药时间≤24 h,且均选择Ⅰ代头孢菌素,对照组Ⅰ、Ⅱ代头孢菌素分别占65.38%和21.54%。2组切口感染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乳腺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或总预防用药时间≤24 h并不增加切口感染率,且可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将周祯祥主编《前列腺疾病效方287首》中1985—2000年中医药内服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中医处方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并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了中医药内服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中药复方共238首,涉及中药220种,总用药次数为2427次;所用中药种类依次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为主,占总用药的81.829%;药味以甘、苦、辛为主,累计频率达85.341%;药性以寒、平、温为主,累计频率达95.325%;归经以肝、肾、脾、胃、心、肺为主,累计频率达82.578%。结论: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疾病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等中药运用较多;使用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牛膝、甘草、王不留行、车前子、穿山甲、黄芪、黄柏、桃仁、茯苓、丹参、赤芍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切口经髋关节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3月-2009年11月,应用髋关节前外侧小切口关节囊前方入路完成人工髋关节置换12例(13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和术后引流量,随访所有患者的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手术均在长度6.0-10 cm(平均8 cm)的小切口前外侧入路下完成,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时间40-100 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量280-400 mL(平均340 mL),术后48h引流量120-340 mL(平均270 mL);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时间38-50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量90-170 mL(平均130mL),术后48 h引流量50-190 mL(平均120 mL)。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8周可负重行走,功能康复满意。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8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91.7%。结论:本组12例13髋用此术式具有创伤小、失血少、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脱位率低、手术期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徐波 《西部中医药》2013,(12):120-121
目的:观察功能锻炼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锻炼,观察2组治疗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Barthel指数及髋关节功能。结果:Harris髋关节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观察组为86.67%,对照组为56.67%,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67%,对照组为80.00%,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功能锻炼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骨折临床观察疗效较好,可改善HarriS髋关节评分、Barthel指数及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当代名医陈友芝中医药治疗癌症用药规律的研究。方法:将《陈友芝中医治癌百例》中医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治癌中药复方354首,使用中药231种,总用药次数4 136次。结论:临床以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化痰平喘药等为主;核心单味药依次为半枝莲、茯苓、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神曲、绞股蓝、白芍、守宫、贝母、苦参、山楂、白术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清代名医孔毓礼中医药治疗痢疾用药规律。方法:将清代名医孔毓礼所撰《痢疾论》治疗痢疾病的中医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治疗痢疾病中药复方106首,涉及中药126种,总用药次数为706次。结论:临床以补虚药、温里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等为主要药类;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人参、白术、茯苓、黄连、当归、干姜、白芍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庄浪县人民医院中草药应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庄浪县人民医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门诊中药房用量较大的前28味中药饮片和出现频率前5位的方剂(汤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庄浪县人民医院中药饮片使用量最近2年累计上千公斤药品有3味,依次为:茯苓、白芍、黄芪;方药应用中四君子汤(《和剂局方》)的加减应用在处方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结论:庄浪县人民医院中医医师的用药多以补气血为主,治疗时先扶正固本、补气血、健脾胃,缓以治标。而且医师用药特点可以侧面反映近年来当地居民的一些多发病和部分饮食习惯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耳穴压丸法对TURP术后防治膀胱痉挛发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欲行TURP手术患者6l例,其中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基础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基础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TURP术前24时开始实施耳穴压丸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72小时内膀胱痉挛的次数、强度及术后疼痛.以及比较两组冲洗液转清时间、冲洗时间、住院天数。结果:试验组发生膀胱痉挛率43%,对照组发生膀胱痉挛率58%,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两组在冲洗液转清时间、冲洗时间、住院天数均有显著差异。结论:耳穴压丸法对TURP术后膀胱痉挛有防治疗效,能有效减少术后住院天数,是防治术后膀胱痉挛的一种有效的中医传统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在剖宫产术中及术后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行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治疗;对照组50例行缩宫素治疗。观察2组的疗效及产妇术中、术后2小时及术后24小时出血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32.4±27.1) mL,术后2小时(35.5±7.4)mL,术后24小时(31.5±6.3)mL,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少于对照组对应时间出血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显效19例,总有效率达96%,对照组治疗后显效14例,总有效率74%,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母草注射液与缩宫素联合应用于剖宫产术中及术后可有效降低子宫收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且效果持久、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68例纳入观察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和肝素抗凝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1d起同时给予中药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3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和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DVT1例(2.9%),对照组发生DVT4例(11.8%),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PTT和P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的APTT和P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在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抗凝方面起到了协同作用,更有效的降低了髋关节置换后DVT的发生率,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及应用多模式预防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101例下肢骨折内固定术,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参加该项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2例和49例。结果: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比值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预防方案可以有效预防下肢骨折内固定及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