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早产儿转运前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转运前在基层医院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fIary surfactant,PS)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34例高危早产儿(观察组)转运前气管内滴注 PS,与34例须转运但未使用PS的早产儿(对照1组)、34例本院出生,使用PS的早产儿(对照2组) 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在转运前使用PS,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 1组比较,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显著减少[分别为:(6±5)d比(13±8)d;(2.6±3.2) d比(4.4±3.0)d;(41±18)d比(54±28)d,P<0.05]。与对照2组比较,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5)d比(7±4)d;(2.6±3.2)d比(2.5±3.0)d;(41± 18)d比(40±16)d,P>0.05]。结论转运前在基层医院使用PS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可改善早产儿临床症状,缩短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2.
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 (PS)替代治疗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BPD)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采用单剂 Exosurf气管内治疗 2 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NRDS)患儿 ,并与同期未用 PS治疗的 2 5例 NRDS患儿进行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 ,统计 BPD的发生情况。 结果  PS运用组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间较未用 PS组明显缩短 ,机械通气的天数由 (13± 9) d下降为 (6± 4) d,氧疗天数由(2 1± 9) d下降为 (9± 6 ) 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BPD的发生率由 40 %下降至 2 0 %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PS治疗 NRDS患儿能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及氧疗天数 ,但是否减少 BPD的发生率 ,尚需进一步操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羊膜腔内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 (pulmonarysurfactant ,PS)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eona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 ,NRDS)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  方法 将 45例产前证实胎肺不成熟的早产孕妇分为两组 ,研究组 15例 (其中 1例双胎 )将PS制剂注入羊膜腔内 ,并于数小时内结束分娩。对照组 3 0例产前不予PS注射。比较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NRDS的发生率、新生儿死亡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别。 结果 研究组分娩新生儿 16例 ,对照组 3 0例 ,两组新生儿Ap 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胃液泡沫试验显示胎肺成熟的比率研究组为 56.3 % (9/ 16) ,对照组 13 .3 %(4/ 3 0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研究组新生儿需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PAP)的比率为18.8% (3 / 16) ,NRDS的发生率为 6.3 % (1/ 16)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60 % (18/ 3 0 )和 3 6.7%(11/ 3 0 ) ,P <0 .0 5。研究组新生儿的住院时间均值为 (3 2 .4± 7.6)d ,比对照组 (42 .0± 15.7)d短约10d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两组新生儿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研究组孕妇和新生儿均未发现由PS所导致的并发症及不良后果。 结论 羊膜腔内注射PS可显著地降低早产儿NRDS的发生率和CPAP的使用率 ,缩短住院时间 ,为临床上提供  相似文献   

4.
极低出生体重儿1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 (verylowbirthweightinfant,VLBWI)存活率的相关因素 ,为降低其病死率和病残率提供依据。 方法 对 1993年 1月~ 1998年 1月收治的 116例VLBWI按体重分三组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VLBWI治愈出院 86例 ,治愈率74 .1% (86 116 ) ;随体重增加而上升 (P <0 .0 5 ) ;治愈者平均住院 (2 7± 13)d ,住院天数随体重增加而缩短 (P <0 .0 5 ) ;病死 15例 ,病死率 12 .9% (15 116 ) ;病死率随体重增加而降低 (P <0 .0 1)。导致VLBWI的主要原因有多胎妊娠 (2 6 .7% ) ,胎膜早破 (2 1.4 % ) ,妊娠并发症 (12 .6 % ) ,习惯性早产(3.1% ) ,妊娠期患内科慢性疾病 (1.3% )和原因不明 (34.9% )。所有住院患儿均有一种以上并发症 ,≤ 10 0 0 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高达83.3% ,其体重越低 ,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 (P <0 .0 1)。存活率 87.1% ,体重≤ 10 0 0 g存活率为 5 6 .3%。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肺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和颅内出血。 结论 提高VLBWI近远期存活率 ,除重视围产期及儿科的处理外 ,VLBWI必须早期发现 ,密切监护 ,及时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预防性应用吲哚美辛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或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合并症。 方法 临床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 40 例,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按有无用吲哚美辛预防分为A1 组22例与B1 组18例。胎龄< 32 周未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 37 例,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按有无用吲哚美辛预防分为 A2 组 24 例与 B2 组13例。分别比较A1 与B1 组、A2 与B2 组的辅助通气(含鼻塞CPAP和机械通气)时间和发生动脉导管未闭、肺出血、脑室内出血及死亡情况分布并做统计学分析。 结果 A1 与B1 两组辅助通气时间分别为 (94.9 ± 61.5) h、(105.8 ± 103.0)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动脉导管未闭例数分别为8、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肺出血、脑室内出血例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例数≤3 d分别为0和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d各为 3 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 与B2 两组辅助通气时间分别为 (24.0 ± 20.8) h、(44.0± 25.9) h,发生动脉导管未闭例数分别为2和5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肺出血例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脑室内出血例数较少,死亡例数≤3 d分别为0和1 例,>3 d各为 1 例,未做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羊膜腔注射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药代动力学机制及疗效。方法:(1)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动物为妊娠25天的兔胎。将0.1ml PS注入羊膜腔内,分别于1h、2h、4h(Ⅰ组、Ⅱ组、Ⅲ组)娩出兔胎并处死;气管内给药PS 0.1ml或生理盐水0.1ml(Ⅳ组、对照组)后1h,娩出兔胎并处死。各组留取兔胎末端肺组织检测DPPC浓度。(2)临床研究:妊娠28~32周胎肺不成熟早产病例。随机分为3组:PS羊膜腔给药组,分娩前将固尔苏1支注入羊膜腔内;PS气管内给药组,新生儿娩出后立即将固尔苏1支经气管插管注入支气管内;对照组,出生前后不予PS预防性给药。结果:(1)药代动力学:Ⅰ组与Ⅳ组比较,兔胎肺组织中DPPC含量无明显差异[(1.133±0.402)mg/g肺组织vs(1.170±0.145)mg/g肺组织,P>0.05],两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684±0.158)mg/g肺组织,P均<0.01]。Ⅱ组、Ⅲ组兔胎肺组织中DPPC含量较Ⅰ组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研究:3组新生儿孕龄、出生体重无明显差异。PS羊膜腔给药组及PS气管内给药组新生儿NRDS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3.3%vs 14.3%,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35%)(P均<0.05);两组持续正压通气的频率无明显差异(16.6%vs 22.8%,P>0.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7.5%)(P均<0.05)。新生儿住院时间PS羊膜腔给药组为(27.8±9.6)天,PS气管内给药组为(26.8±11.7)天,均显著短于对照组[(33.7±11.8)天](P均<0.05)。PS羊膜腔给药组及气管内给药组新生儿均存活,对照组死亡4例。结论:PS羊膜腔给药可显著降低早产儿NRDS发生率并改善预后,可取得和气管内给药一样的效果,临床应用风险小,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新生儿分别进行鼻塞式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NCPAP),对比呼吸支持治疗参数和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新生儿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NIPPV组和NCPAP组各40例。详细观察并记录患儿的无创呼吸支持时间、总用氧时间、72h内需气管插管进行更换有创通气的使用率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NCPAP组早产呼吸窘迫患儿72h内需气管插管进行更换有创通气的使用率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率分别为40.0%(16/40)、62.5%(25/40),均高于NIPPV组17.5%(7/40)、32.5%(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无创呼吸支持时间及应用辅助呼吸机的总用氧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与NCPAP比较在无创呼吸支持时间、总用氧时间、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但能减少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与低碳酸血症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PVL)与机械通气下低碳酸血症的关系。 方法 对合并PVL和未合并PVL的胎龄 2 6~ 3 2周早产儿各 2 5例 ,进行对照研究。对生后前 3d机械通气参数和血气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生后前 3d机械通气参数吸气峰压、呼气末正压、平均气道压、呼吸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VL组和对照组低氧血症的持续时间分别为 (3 .7± 1.1)和(4.1± 1.3 )h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PVL组和对照组生后 72h最低PaCO2 分别为 (2 3 0±1.2 )mmHg (1mmHg =0 .13 3kPa)和 (3 1 0± 7.6)mmHg ;低碳酸血症的持续时间分别为 (2 6.3±7.8)和 (1.7± 0 .4)h ;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最低PaCO2 ≤ 2 5mmHg时 ,病例对照研究的比值比 (OR)为 16.6(95% ,可信限为 4.1~ 67.4,P <0 .0 1)。 结论 机械通气下的低碳酸血症与早产儿PVL密切相关。生后 72h内PaCO2 低于 2 5mmHg ,早产儿发生PVL的危险性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早产猪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模型并探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pul monary surfactant,PS)制剂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相当于足月孕期85%(94~97d)的早产猪作RDS模型,随机分成4组(C组:对照组;C50组:PS50mg/kg;C100组:PS100mg/kg;N组:自主呼吸组)。除N组外,其余早产猪气管切开插管,压力控制模式通气,吸入高浓度氧和标准潮气量通气。分别在治疗0~6h测血气与呼吸力学参数,6h后处死动物留取肺组织和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F)进行形态学与生化分析。结果RDS动物BALF中总磷脂约10mg/kg;电子显微镜下板层小体仅零星可见;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肺泡基本处于萎陷状态。C100组PaO2/Fi O2由(92±37)上升到(235±137)mm Hg,肺顺应性由(0.48±0.08)上升到(0.76±0.29)ml/(cm H2O.kg),肺泡扩张均匀,少见损伤;C50组肺氧合及呼吸力学改善不明显。结论早产猪RDS模型用于研究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具有一定价值,100mg/kg的PS对肺氧合、呼吸力学及形态学的改善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产科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的产科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 1 997年 1月至 2 0 0 3年 5月分娩NRDS患儿的产妇 4 0例 (患儿 4 2例 )作为A组 ;随机抽取同期分娩 ,相同孕周的 4 0例产妇 (新生儿 4 8例 ,无NRDS)作为B组。回顾性分析新生儿及其产母的孕期情况。结果  (1 )随孕周增长 ,NRDS发生率明显下降 :2 8~ 32周为 1 7 6 % ,32~ 34周 5 4 % ,34~ 37周 1 0 %。 (2 )两组产母合并症主要包括 :妊高征、胎膜早破、双胎、胎儿窘迫。A组妊娠期糖代谢异常者仅占 7 5 % (3/ 4 0 ) ,分娩孕周均小于 30周 ,B组糖代谢异常者 3例。 (3)A组产前应用地塞米松促肺成熟 2 4例 ,显著低于B组的 34例 ,P =0 0 1 2。A组肌内注射地塞米松促肺成熟占1 0 0 % (4 / 4 0 ) ,显著低于B组的 35 0 % (1 4 / 4 0 ) ,P =0 0 0 7。 (4 )A组围生儿病死率 381 0‰ ,显著高于B组的1 6 6 7‰ ,P =0 0 2 2 ;而A组促肺成熟超过 2 4h分娩者的围生儿病死率为 1 5 3 8‰ ,与B组的 1 36 4‰相近。 (5 )A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4 5 2 % (1 9/ 4 2 ) ,显著高于B组的 2 2 9% (1 1 / 4 8) ,P <0 0 5。结论  (1 )孕周是NRDS的主要相关因素 ,随孕周增长 ,NRDS发生率逐渐下降 ,但孕 34周以后 (甚至妊娠足月 )仍有NRDS发生 ,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分娩方式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关系,为临床围产期保健和并发症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454例足月妊娠无骨盆异常胎膜早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膜早破占同期分娩总数的11.76%,无骨盆异常,其难产率为46.47%,剖宫产率为33.7%,新生儿窒息率10.79%,新生儿肺炎发生率1.54%,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互为因果关系,及时终止妊娠,以改善新生儿预后,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Qian J  Shi Y  Chen X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11):667-669
目的 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患者和病量资料。结果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盆腔包块、腹胀、腹痛、异常阴道流血和流液。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癌14例,透明细胞癌2例,腺棘癌2例,浆液性腺癌1例,混合性卵巢上皮性癌6例,镜下均可见良性的异位子宫内膜向恶性移行的证据。临床分期为Ⅰ14例,Ⅱ期7例,Ⅲ期3例,Ⅳ期1例。治疗方法均采用肿瘤细胞减灭术+化学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达77.7%。结论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的确切发生率难以估计,该病的治疗以肿瘤细胞减灭术+化学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3.
宫颈评分监测氯菧酚胺诱发排卵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33例无排卵患者应用氯菧酚胺治疗76周期中宫项评分(CS)与BBT、卵泡发育及激素参数的关系。19个周期无排卵反应,CS波动,但宫项粘液透明性状不变。57个周期有排卵反应,其中32周期停药后CS渐进增高,最高宫颈评分MCS≥8,卵泡发育好,LH峰后24h内排卵;22周期MCS<8,LH峰后卵泡不消失,形成LUF,激素测定提示停药后睾酮水平明显升高;另三个周期资料不全。结果提示停药后未见药物在宫颈水平的抗雌素效应;睾酮升高可能干扰CS并导致LUF。  相似文献   

14.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1241例发病特点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Ai Y  Liu SY  Yao Q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4):217-220
目的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发病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1991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1241例IC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系统分析。结果1241例ICP患者中,多胎妊娠44例(3.5%),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101例(8.1%);。126例经产妇中,38例(30.2%)为ICP复发;有发病时间记录的1230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孕周为32.6周,孕晚期发病有1100例(88.6%);1201例(96.8%)以皮肤瘙痒为首发症状,也有以黄疸(8例,占0.6%)、肝功能异常(28例,占2.3%)等为起始表现者;生化指标中主要以血清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为主,但大多为轻、中度升高;也有患者TBA、ALT或AST正常(分别占17.7%、15.6%、17.1%),少数患者(35例,3.2%)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结论 (1)ICP具有复发性,多胎妊娠孕妇更易发病,瘙痒常是ICP显著而且首发的症状,TBA和肝脏转氨酶升高有助于该病的诊断。(2)少数患者发病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不典型,对此要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评价早产儿视网膜病(ROP)临床特点及远期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01-01—2009-07-3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7例ROP患儿临床资料、ROP分期、治疗情况及远期预后。结果 1期和2期ROP共64例,6例2期病变达Ⅰ型阈值前病变而采用激光治疗,其他均未进行特殊治疗;除失访和死亡病例外,所有随访病例ROP病变均消退,远期视力不受影响。3期病变15例,其中14例达阈值病变者给予激光或冷凝治疗,1例未达阈值病变者不需要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例患儿中3例术后视力严重受损,仅存在光感,其余8例视力正常。4期和5期ROP共28例,随访的18例患儿中,仅1例手术后保存了正常视力(占5.6%),失明者达12例(占66.7%),其余5例虽保存视力,但视力极差,仅存光感(占27.7%)。结论 ROP防治关键在于预防ROP发生,当出现ROP早期病变时应严格筛查和及时干预,一旦疾病进入晚期,出现视网膜脱离时再治疗,则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6.
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原因及处理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中一个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 2 0 0 0年我院收治的 19例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妊娠结局。结果 :5例 <2 8周者 4例放弃胎儿作引产术 ,1例孕 2 6周及 7例 2 8~ 34周从确诊一个胎儿死亡后继续保胎到存活儿分娩 ,平均延长 6周 ,5例 >34周者确诊后随即行剖宫产 ,此 13例新生儿均存活。另 2例足月但未及时处理 ,活胎死亡。死亡主要原因 :脐带因素 2例、帆状胎盘 3例 ,胎儿畸形 2例 ,原因不明 12例。妊娠并发症比例较高占 6 3.16 %。结论 :孕周 <2 8周者一般作终止妊娠处理 ;妊娠 2 8~ 34周存活的胎儿继续妊娠到孕 34周预后良好 ;对孕 34周以后发现的应及时终止妊娠抢救存活儿  相似文献   

17.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胎儿淋巴细胞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胎儿淋巴细胞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法,检测20例ICP患者(ICP组)及2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外周血已灭活的淋巴细胞、皮肤组织可溶性抗原、蜕膜组织可溶性抗原的增殖反应情况。结果(1)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已灭活的淋巴细胞混合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2.75±0.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5±0.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蜕膜组织可溶性抗原混合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1.45±0.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7±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皮肤组织可溶性抗原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1.22±0.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6±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淋巴细胞可能是ICP发病过程中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母-胎间免疫失衡是ICP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胎膜早破1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难产及母儿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829例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胎膜早破病例162例,胎膜未破病例68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胎膜早破组的剖宫产率、早产率、新生儿窒息及肺炎发病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母亲产褥病率两组间无差异.破膜距妊娠结束时间及早产与新生儿窒息及肺炎关系密切.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互为因果关系.对不同孕周胎膜早破患者应采取不同治疗方案,以尽可能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统计443例卵巢癌患者中2例卵巢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卵巢癌脑转移前后的治疗方式、卵巢癌脑转移后生存时间等。文献报道卵巢癌脑转移发病率为0.29%~12%,笔者统计为0.5%,年龄及治疗措施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本文中2例患者,1例患者卵巢癌脑转移后采取多模式综合治疗,脑转移后生存期已30个月余;另1例卵巢癌患者确诊年龄<50岁,脑转移确诊时60岁,两者确诊时间间隔13年,佐证了近年来文献中对影响卵巢癌脑转移发病率及预后因素的报道,手术结合放化疗的多模式综合治疗可有效缓解卵巢癌脑转移症状,延长生存期。雄激素受体表达情况、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突变有望成为卵巢癌脑转移标志性事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