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QTd)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择18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10 ml(加入250 ml生理盐水或0.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连续1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QTd和HRV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QTd和HR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前后QTd和QTcd明显缩短,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NN)、平均正常R-R间期值的标准差(SDANN)、连续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R-R间期总数的百分比(PNN50)明显升高(P<0.05),两组用药前后的差值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降低QTd及提高HRV的幅度大于对照组。结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可明显改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d和HRV。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疗效以及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抗心绞痛治疗,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调脂、扩张冠脉等;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和曲美他嗪口服,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心肌缺血总负荷的变化,以及心肌QT离散度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治疗心绞痛的总有效率为96.2%,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肌缺血总负荷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可明显降低QTd和QTcd(P<0.01)。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可改善心肌缺血以及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3.
稳心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忠敏  马晓莉 《山东医药》2007,47(16):86-87
QT间期离散度(QTd)是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性和电活动不稳定性的心电学指标。缩小QTd对减少冠心病患者猝死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2月-2006年10月.我们观察了稳心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QTd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血脂、心电图的影响。方法选择1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加用丹红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变化及盖脂、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血脂水平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且可缓解心绞痛和改善血脂紊乱。  相似文献   

5.
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心绞痛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心绞痛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6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以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复方丹参片治疗,其他治疗两组相同。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测定QTd及其他相关参数,并予以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QTd、QTcd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其QTd、QTcd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QTd、QTcd明显降低(P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焦虑状态相关指标,总结其规律性。方法:选择近期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9例,同期治疗的7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对象接受了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评估。结果:STAI评分比较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状态焦虑因子、负性状态焦虑因子、特质焦虑因子、负性特质焦虑因子和STAI总分均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0.01)。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既拥有较明显的焦虑情绪状态,也存在人格特质性焦虑倾向,心理干预和改善心理素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心率变异性(HRV)与QT离散度(QTd)作为无创、预测心血管的预后的新指标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由于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是发生摔死的高危组。本文研究UAP患者HRV与QTd的改变,以期揭示UAP与HRV、QTd之间的内在联系。1对象与方法1.1对象U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曲美他嗪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曲美他嗪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功能指标。结果 50例患者经密切观察后表明,观察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疗效显著,其不仅可改善患者心功能,还可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其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观察两组对心绞痛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缺血ST段下移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安全,优于常规抗心绞痛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老年心绞痛患者血清EDLS浓度的改变及合心爽对EDLS的影响。方法:共选择49例老年心绞痛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2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2例,观察合心爽对其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EDLS浓度的改变,EDLS应用放免法测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与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关系及通心络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6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58例心脏神经症患者(对照组)。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1例)和通心络组(31例)。常规组予西药常规治疗,通心络组加服通心络胶囊,观察常规组和通心络组分别治疗8周后hs-CRP、Lp(a)水平的变化。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s-CRP、Lp(a)的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P〈O.01);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s-CRP、Lp(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心络组治疗后hs-CRP、Lp(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或P〈0.01),且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hs-CRP、Lp(a)与心绞痛密切相关;通心络胶囊能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hs-CRP、Lp(a)的水平,可能具有一定的增加斑块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Fowler于1971年首先提出,以前曾称为心肌梗死前状态、中间症候群等。它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由于其临床症状重,如治疗不及时,则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因此近年来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十分重视。在众多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扩血管药物中,我们选用二硝酸异山梨醇酯(异舒吉)作为首选药,比较其与硝酸甘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时的作用与疗效评价。方法将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进行治疗,统计3个月与6个月两组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例数3个月治疗组5例,对照组14例,6个月治疗组6例,对照组24例;3个月治疗组出现10例心律失常,对照组出现20例。结论β受体阻滞剂对多数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预见性护理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选择临床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病人或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将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分组,主要包括两组,其中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用量、生活质量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后心绞痛发作次数(1.02±0.35)次/周、硝酸甘油用量(1.02±0.02)mg/d与对照组相比较,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50例患者和对照组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相比较,前者更高(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能够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病情变化多端,预后严重。因此.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我院近一年来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67例被随机分为肝素治疗组37例和对照级30例作观察对比。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心血管疾病是中国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心血管病中占有较大比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Fowler于1971年首先提出的.它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由于其临床症状重,如不及时治疗则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因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赛而),每次100μg,每日1次静滴,治疗15d。参照1979年修订的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结果显效率为62.5%,有效率为25%,总有效率占87.5%。结论前列地尔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较为理想的药物,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型的美托洛尔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及QT间期离散度(QT interval dispersion,QTd)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1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缓释片组和平片组各75例,在常规冠心病治疗基础上,给予缓释片组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 mg,1/日,给予平片组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 mg,1/日,疗程为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0 d时的HRV及QTd,并比较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0 d后所有患者24 h的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24 h内每5 min平均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ANN)、相邻正常心动周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以及相邻正常心动周期差值≥50 ms的心博次数占总心动周期的比值(PNN50)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释片组提高更明显;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0 d后所有患者QTd以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 interval dispersion,QTcd)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释片组缩短更加明显;治疗3个月后,缓释片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7%,平片组为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缓释片改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RV和QTd的效果高于平片,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性并指导其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冠脉造影的80例稳定型心绞痛和1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初发劳力性、恶化劳力性、静息性)患者,并对所有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初发劳力性心绞痛单支病变较其它组心绞痛多见(P<0.05);恶化劳力性、静息性心绞痛左主干病变较初发劳力性多见(P<0.05);稳定型心绞痛冠脉病变形态以A型病变多见,不稳定型心绞痛以C型病变多见,两者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异(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总的血栓检出率高于前者(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形态复杂、血栓发生率高,病变的不稳定导致其病情严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抗抑郁治疗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抗抑郁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在堂仙心脏病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及加服抗抑郁药盐酸含曲林(左洛复)50mg/d,共12周;对照组给予单纯常规心脏病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心肌缺血明显改善,心绞痛复发率及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比率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抑郁治疗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