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深圳市鼠类及其体表蚤类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深圳市鼠类及其体表蚤的种群构成及分布。方法:在深圳市居住区、农耕区、山区设11个点,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捕获的鼠类经鉴定后采集其体表蚤类,计算鼠带蚤率和指数。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625只,捕鼠率为11.07%。啮齿目动物 560只,分1科3属10种,其中福家鼠占65.71%;食虫目动物65只,分1科1属1种。鼠种表蚤分3属3种,印鼠客蚤占98.56%,鼠带蚤率为9.29%,指数是0.30,结论:捕鼠率为11.07%,鼠带蚤率9.29%,印鼠客蚤占98.56%,人与鼠间鼠疫未发现。  相似文献   

2.
1992年l0月~1993年9月,大铲国境口岸在进行鼠形动物及体外蚤、螨调查中,共捕获鼠形动物分为2目2科6种,即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板齿鼠、黄毛鼠和臭鼩鼱.以食虫目臭鼩鼱占优势,占71.08%;而啮齿目仅占28.92%.鼠形动物密度4月份开始上升,以8月为高峰期,3月为低峰期。妊娠率以黄毛鼠为最高,达50%;鼠类妊娠率以7月份为最高.带蚤指数最高为褐家鼠和板齿鼠。带螨指数最高为褐家鼠。因此大铲口岸4月至8月为防制鼠形动物和病媒昆虫较好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全面掌握太原航空口岸鼠类、蚤类密度、种群结构和季节消长规律,指导制定长期有效的鼠类防制措施,为控制口岸传染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2年4月~2003年3月采用Elton夹日法对太原航空口岸的鼠类、蚤类的种群、密度、季节消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经调查共捕获鼠类115只,经鉴定啮齿动物种群构成1目3科5属6种;其中优势鼠种为大仓鼠和长尾仓鼠,分别占35.6%和20.8%。6月份鼠密度最高为9.06%,1月份最低,全年平均鼠密度为2.98%。鼠体染蚤率为27.59%。[结论]做好口岸鼠类本底调查工作,根据鼠类、蚤类的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特点,采取有效的灭鼠措施,可降低口岸鼠密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佛山口岸近年鼠类变化情况,为指导口岸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捕法,对佛山口岸鼠类的种群构成、生境分布、季节消长和携带病媒昆虫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505只,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嗣鼱等),6种(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板齿鼠、黄毛鼠、臭嗣鼱),以臭嗣鼱为各生境优势种,占鼠类种群构成的61.98%,其次为褐家鼠占19.60%。年平均鼠密度3.88%,全年鼠密度高峰出现在6月和12月,分别为5.45%和6.58%。鼠染革螨率为25.74%,染蚤率为28.31%;革螨指数0.26,蚤指数为0.28。[结论]佛山口岸鼠密度高于1%的无鼠害标准,要降低鼠密度除合理用药灭鼠外,还应加强口岸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5.
皇岗口岸鼠类及寄生蚤螨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皇岗口岸开通前后进行了三次鼠类种群及其染蚤、螨情况的调查。结果口岸开通前半年捕获鼠类6种。以臭鼩鼱为优势种。褐家鼠次之;口岸开通后半年捕获鼠类5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鼠体外寄生蚤、螨各一种。分别为印鼠客蚤、毒厉螨。染蚤指数为0.07;口岸开通后6年捕获3种鼠类。以褐家鼠为优势种。鼠体外寄生蚤、螨亦为印鼠客蚤、毒厉螨。蚤指数为0.09。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变化鼠类种群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泰州口岸的鼠类密度、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制定有效的长期防制措施。[方法]于2001年5月~2002年4月采用夹夜法对泰州港高港港区和杨湾港区进行鼠情调查。[结果]经过1年的调查,共捕获啮齿动物127只,经过鉴定种群构成有2目2科4属4种,其中优势鼠种为小家鼠,占捕获鼠类总数的63.78%;9月份鼠密度最高为2.31%,12月份最低为0.44%,全年平均鼠密度为1.32%。[结论]做好口岸本底调查工作,在鼠类繁殖高峰期前采取有效的灭鼠措施,可降低口岸的鼠密度。  相似文献   

7.
珠海市流行性出血热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鼠种构成以及携带HV的宿主。方法 捕捉老鼠,登记分类后解剖,取鼠肺以及血液,进行EHF肺抗原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1995年和2001年捕获的鼠种都以褐家鼠为主,1995年调查鼠类带毒率为2.99%,抗体阳性率5.2%,2001年调查鼠带毒率为1.36%;鼠类EHF抗体阳性率为13.95%。结论 珠海市主要鼠种是褐家鼠,10年来鼠种构成以及鼠抗原抗体阳性率无变化。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凭祥至平孟各口岸、边贸点鼠类分布情况,鼠类和蚤类的种群构成,鼠密度,蚤指数等,并进行鼠疫血清学监测。用笼捕法捕鼠,取股静脉血作F1抗体检测,对捕获鼠类及寄生蚤作蚤分类鉴定。在友谊关、弄尧、浦寨、货场、火车站、卫检大院、平而、水口、龙邦、平孟等10个调查点捕获的431只鼠类经鉴定属2目4科6属15种,即:黄胸鼠、褐家鼠、社鼠、板齿鼠、小林姬鼠、大足鼠、针毛鼠、斯氏家鼠、青毛鼠、白腹巨鼠、小家鼠、野外鼷鼠、赤腹松鼠、银星竹鼠、臭鼩鼱,除货场以板齿鼠为主要鼠种外,其余各点以黄胸鼠为优势鼠种,占总数的73.78%;收集到的122只跳蚤经分类鉴定有4科5属5种,即:印鼠客蚤、直指延指蚤、凹缘端蚤、伍氏病蚤、喜山二刺蚤,其中印鼠客蚤数量最多。占总数的93.4%。各调查点存在传播鼠疫的主要宿主黄胸鼠和重要传播媒介印鼠客蚤,具有鼠疫流行的潜在危险,必须加强鼠疫监测。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防城港1983年鼠蚤调查结果,共捕获鼠类704只,总捕获率为8.47%,隶属二目二科四属九种.鼠类种群构成,以褐家鼠占优势.季节消长情况,二月和十月有两个高峰,七月有一小高峰,十一月份最低.从捕获的鼠体上共检获蚤类515只,计有四科七属七种,染蚤鼠数共177只,染蚤率为25.14%,染蚤指数为0.73,蚤类以伍氏病蚤雷洲亚种为最多,其次为印鼠客蚤,蚤指数为0.24.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惠东县鼠疫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种群及分布,为我县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广东省鼠疫监测方案》分别于2008年6~8月和2011年7~9月开展监测工作,采用夹笼法和逐日捕鼠法捕获鼠类,监测家鼠和野鼠密度;对捕获鼠类和检获蚤类进行种群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解剖鼠类观察病变,采集脏器标本进行压印培养;用鼠疫IHA方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2008年、2011年室内平均鼠形动物捕获率分别为2.44%和3.75%,野外平均鼠捕获率为5.67%和5.33%。捕获鼠类分2目2科4鼠7种,其中褐家鼠是惠东县优势种鼠,2008年和2011年捕获的褐家鼠种群构成分布分别占80.87%和87.89%;在野外监测中均发现板齿鼠,个别监测点板齿鼠是野外优势种鼠。两次监测捕获鼠体蚤均为印鼠客蚤,鼠体染蚤率分别为30%和41.25%,蚤指数分别为0.9和0.35,室内地面游离蚤指数均为0。两次监测共解剖911只鼠,全部采集肝、脾做压印培养,均为阴性;采集869份鼠血清,采用鼠疫IHA方法检验,鼠疫特异性F1抗体均为阴性。结论褐家鼠是惠东县优势种鼠,个别地区板齿鼠成了野外优势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虽未发现我县有动物鼠疫流行的信息,但鼠染蚤率较高,应继续加强鼠疫监测,积极开展灭鼠灭蚤爱国卫生运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东阳市鼠疫历史疫区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变迁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笼夜法。对捕获的鼠类及捡获的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染蚤率和蚤指数;采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检测鼠疫F1抗体;“四步”检验法进行鼠疫病原学活体培养。结果捕获鼠类动物1269只,隶属1目2科6属10种。褐家鼠(67.57%)为室内优势种,黑腹绒鼠(71.72%)为野外优势种,室内外鼠密度分别为1.42%和2.42%。在1197只鼠类动物中发现染蚤鼠10只,捡获蚤17匹,鼠体染蚤率0.84%,总蚤指数0.01。采集鼠血清1216份,经IHA检测均呈阴性,病原学活体培养1007份,未发现鼠疫菌。结论褐家鼠和黑腹绒鼠仍是东阳市室内外的主要鼠种,不等单蚤为主要蚤种,染蚤率和总蚤指数低于鼠疫控制标准警戒线,鼠疫F1抗体和病原学检测均呈阴性,目前未发现有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东山口岸1989 ̄2004年鼠形动物及寄生蚤监测结果,掌握其变迁和染疫情况,为指导防鼠、灭鼠和灭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89 ̄2004年在东山口岸范围内和附近的居住区,采用笼捕法定期进行鼠形动物及寄生蚤调查。〔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990只,经鉴定为2目2科4种;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类,占捕鼠总数的57.07%;年平均鼠密度为9.33%;带蚤鼠数162只,检蚤596匹,平均染蚤率为16.36%,蚤指数0.60,以黄胸鼠的染蚤率和蚤指数为最高,分别是43.56%和1.87;分离鼠体血清346份,经检测鼠疫F1抗体阴性。〔结论〕本次监测显示,年平均鼠密度已超过国家标准要求,虽没有发现鼠疫F1抗体存在,但一旦有鼠疫传入,极易造成鼠间鼠疫流行,甚至可能波及人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广西隆林县 2 0 0 0年鼠疫暴发流行期家鼠、蚤类的种群特征与鼠疫疫情发生流行的关系。方法在鼠疫暴发流行期间对疫区及周围地区采用笼捕法进行鼠密度调查 ,捕获的家鼠进行种类鉴定并采集鼠体蚤类 ,计算鼠密度及鼠体蚤指数 ;采用粘蚤纸法粘捕室内游离蚤 ,计算游离蚤指数。结果 鼠疫暴发流行期共调查 2 3个村屯捕获鼠类动物 2 0 4只 ,隶属 1科 2属 5种 ;捡获蚤类 3 15匹 ,隶属 2科 4属 4种。疫点的黄胸鼠密度为 1.3 3 % ,明显低于非疫点的 15 .40 %和 2 0 .2 5 % ;黄胸鼠鼠体的印鼠客蚤指数、地面游离印鼠客蚤指数分别为 3 .14和 0 .0 3 3 ,明显高于非疫点村屯。结论 鼠疫流行期鼠蚤的种群特征可直接显示出疫区范围、流行强度及发展趋势。引起本次流行的主要宿主动物是黄胸鼠 ,主要传播媒介为印鼠客蚤 ;疫点与非疫点的小家鼠密度无明显差异 ,且鼠体染蚤率极低 ,不是引起本次疫情的主要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隆林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内主要宿主黄胸鼠及其体表蚤的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为制定鼠疫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隆林县2000-2009年鼠疫疫区处理、监测资料和鼠疫专题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9年累计布笼146 206笼次,捕获黄胸鼠3 956只,平均鼠密度为2.71%。平均鼠密度,各年分别为5.09%、1.39%、6.20%、2.04%、3.98%、2.26%、2.57%、2.61%、2.63%、2.75%,1-12月分别为2.71%、2.78%、3.17%、3.23%、3.35%、2.99%、2.59%、2.43%、1.82%、2.15%、2.94%、2.11%。2000-2009年合计梳检黄胸鼠3 956只,染蚤的1 143只,平均染蚤率为28.89%,收集体表蚤4 101匹,平均蚤指数为1.04。4 101匹蚤中,印鼠客蚤占78.59%(印鼠客蚤指数为0.81),缓慢细蚤占18.09%,不等单蚤占2.17%,猫栉首蚤占0.63%,人蚤占0.49%,伍氏病蚤占0.02%。[结论]隆林县黄胸鼠密度和鼠体表蚤指数较高,印鼠客蚤是体表蚤的优势蚤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三峡重庆库区鼠形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蚤种类及密度状况,为预防控制鼠、蚤传播的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开展鼠形动物密度监测和种类调查;采用鼠笼法捕活鼠麻醉后梳检体表寄生蚤查染蚤情况.结果 2009-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平均鼠密度为1.58%,其中室内鼠密度为1.56%,室外为1.60%;捕获鼠形动物2315只,隶属于2目2科11种,四川短尾鼩、小家鼠和褐家鼠为优势种类,分别占捕获总数的38.75% 、25.14%和19.27%.鼠体平均染蚤率为6.74%;总蚤指数为0.29;共检获鼠蚤5种,分别为缓慢细蚤(占79.16%)、印鼠客蚤(占1.08%)、不等单蚤(占2.54%)、偏远古蚤(占8.90%)和猫栉首蚤(占8.32%).结论 三峡重庆库区存在鼠疫、钩端螺旋体病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重要储存宿主鼠种及鼠疫重要传播媒介印鼠客蚤;鼠形动物结构较为丰富,但鼠密度、鼠体染蚤率和染蚤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宣威市家鼠鼠情、蚤情、蚤分布、密度等情况,分析宣威市发生鼠疫流行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云南省鼠疫监测方案》,于1999-2012年对不同乡(镇、街道)的家鼠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999-2012年共捕鼠1757只,平均鼠密度为5.98%,最高年份达11.36%,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占51.05%)和黄胸鼠(占37.05%),黄胸鼠平均密度为2.22%,高于国家黄胸鼠控制标准(1%);平均染蚤率为33.18%,总蚤指数为0.84,未发现印鼠客蚤,优势蚤为不等单蚤(占66.46%);共获得鼠血清1560份,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F1抗体,未发现阳性标本。结论宣威市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线索,但从环境、历史、鼠疫研究成果、鼠密度、染蚤率、优势鼠种、优势蚤等因素综合分析,存在着鼠疫发生和流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2002-2008年宁德市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宿主动物及媒介昆虫的监测,及早发现鼠疫疫情,采取防制措施。方法采用笼日法捕鼠,对捕获的活鼠进行分类鉴定,采其肝脾及血清检测F1抗体和检蚤,并计算鼠密度、染蚤率、蚤指数等。结果家栖鼠主要为褐家鼠和黄胸鼠,野栖鼠主要为黄毛鼠和板齿鼠;室内外平均鼠密度分别为7.46%和2.90%。家栖鼠平均染蚤率42.00%,总蚤指数为1.19,鼠体寄生蚤以印鼠客蚤占绝对优势。结论虽然历史疫区的宿主和媒介种类构成保持稳定,密度低,且媒介蚤指数呈下降的趋势,但仍应开展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异常信号,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鼠疫复燃。  相似文献   

18.
泉州后渚港鼠类及染蚤本底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泉州后渚港区鼠类及染蚤的种群和季节消长的本底情况,为口岸的传染病监测和卫生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2003年5月中旬 ̄2004年5下旬对港区的鼠类及染蚤情况进行调查,每月上、中、下旬各调查1次,每个调查点采用鼠夹法和鼠笼法同时进行捕鼠。〔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鼠类570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3属6种,以臭鼩鼱和褐家鼠为优势种;鼠夹法年平均鼠密度为11.6%,鼠笼法为6.3%;不同生境鼠密度不同;从29只鼠体表检获蚤类121匹,染蚤率为30.9%。〔结论〕控制褐家鼠的种群密度是防鼠灭鼠的重点工作,在每年2 ̄3月和6 ̄8月是开展灭鼠活动的最好时机;采用不同的捕鼠方法,对调查结果有明显影响;所调查地域具有传播鼠疫的潜在危险,因此加强蚤类的监测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鼠类及其体表蚤类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类及其体表蚤类的种群构成及分布.方法笼夜法.在广州市12个区(县)中,每区(县)设多个捕鼠点,捕获鼠经鉴定后采集其体表蚤类,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2 987只,总密度为14.31%.啮齿目动物2 792只,分1科3属8种,其中褐家鼠占67.46%,黄胸鼠占14.30%;食虫目动物195只,为臭鼩鼱1科1属1种.捡获蚤501匹,鼠染蚤率为14.25%,总蚤指数为0.65.鼠体表蚤类经鉴定分3属3种,印鼠客蚤占98.60%.结论广州市主要鼠种是褐家鼠,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人间及鼠间鼠疫.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浙江省鼠疫历史疫区宿主动物、媒介的种类构成和密度,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捕法在浙江省20个鼠疫历史疫区县(市、区)捕鼠和检蚤,进行分类鉴定,并计算捕获率、染蚤率、蚤指数等。结果浙江省鼠疫历史疫区2000-2006年共捕获鼠形动物3目5科(亚科)12属19种;家栖鼠类主要有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野栖鼠类主要有黑线姬鼠、臭、黑腹绒鼠和黄毛鼠;室内外平均捕获率分别为4.49%和4.60%。发现鼠体寄生蚤类4科9属10种,缓慢细蚤和不等单蚤占绝对优势,平均染蚤率和总蚤指数分别为7.57%和0.246。结论浙江省鼠疫历史疫区的宿主和媒介种类构成保持稳定,密度低,但仍应开展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异常信号,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防止鼠疫复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