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医护共同术前访视对麻醉环境准备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麻醉护士参与麻醉医生术前访视,对手术前麻醉环境准备的作用。方法将700例择期手术患者按照病床的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双号为同访组,由麻醉护士与麻醉医生共同进行术前访视;单号为对照组,按照一般麻醉常规,由麻醉医师单独访视患者。统计两组患者麻醉环境准备所需要时间、准确率、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结杲两组患者麻醉环境准备时间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准确率(P〈0.01)、麻醉时间(P〈0.05)、手术时间(P〈0.05)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醉护士与麻醉医生术前共同访视手术患者,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有利于提高麻醉环境准备的效率和准确率,使麻醉医生进入手术室后完全投入到麻醉中,不用因为麻醉物品不全或错误而影响手术顺利进行,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保证了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麻醉护士与麻醉医生合作实施术前访视对手术前麻醉环境准备的作用。方法:将100例择期手术患者,根据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由麻醉护士与麻醉医生共同进行术前访视,对照组由麻醉医生单独进行术前访视。统计两组患者麻醉环境准备所需的时间、准确率、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结果:两组患者麻醉物品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物品准备准确率、麻醉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护士与麻醉医生合作实施术前访视,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有利于提高麻醉环境准备的效率和准确率,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麻醉、手术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麻醉护士对全麻患者个体化术前访视后,观察该干预对患者全麻后苏醒期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纯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对照组(A组)术前一天由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常规访视,试验组(B组)麻醉医生常规访视和麻醉护士对患者个体化术前访视;所有患者术后入PACU(苏醒室),由不知分组的专职人员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均按预期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在PACU内苏醒并顺利拔管。A组拔管不配合率73%,高于B组20%(P〈0.05)。A组患者有14例应用曲马多控制疼痛和不适,高于B组(5例,P〈0.05);两组患者均在意识清醒下顺利返回ICU。结论麻醉护士实施的个体化个体访视较一般手术室护士的术前访视更能减轻患者苏醒期躁动,增加患者苏醒期拔管配合度;提高患者痛阈,降低药物使用率,从而帮助患者安全、舒适度过麻醉恢复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访视临床路径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焦虑度、心率与血压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00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执行传统的术前谈话制度;干预组实施术前访视临床路径。2组患者均于入院第2天上午8时、术晨麻醉前10min测量血压、心率、焦虑值。结果2组患者人院时心率、收缩压、焦虑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患者麻醉前10min心率、收缩压、焦虑值均明显升高(P〈0.01);干预组麻醉前10rain心率、收缩压无明显变化(均P〉0.05),焦虑值明显下降(无焦虑状态)(P〈0.0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术前访视临床路径可缓解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心理紧张度,减轻患者术前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访视应用循证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后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腹部手术患者124例,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循证组和对照组各62例。循证组在常规术前访视的基础上建立循证信息支持系统,针对患者手术前心理应激反应给予个体化的疏导和手术过程模拟演示干预。对照组按传统方式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各项指标变化。结果循证组患者麻醉前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咪达唑仑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6.73、7.24、8.17,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8,P〈0.01),术后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P〉0.05)。循证组患者术后呼之睁眼、呼之握拳、拔管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9.71、10.45、11.32,P〈0.05),循证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38、5.22、2.63、7.62,P〈0.05)。结论术前访视应用循证护理信息支持有效缓解了术前焦虑,减少了麻醉镇静药物用量,缩短了苏醒期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达到厂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6.
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效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将8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访视组和未访视组。采用问卷式收集资料,进行实验性研究,探讨两组患者术时生命体征的变化、访视需求、术前心理、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压、脉搏,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紧张度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手术患者是手术患者的需要,同时可以提高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以持续改进,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手术患者麻醉前应激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和描述手术患者在进入手术室进行麻醉前等待手术、完全清醒时的应激状态,探讨手术患者麻醉前应激反应的程度。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对60例采用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的患者分别在手术前1d和手术麻醉前(进入手术室后休息10min)进行焦虑、血压、心率的测量并分析。结果①不同性别、既往有无手术史、麻醉史、过敏史对麻醉前焦虑指数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患者术前访视时的焦虑指数、血压和心率与进入手术室麻醉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术前访视和麻醉前焦虑指数与各项生理指标均有相关性(P〈0.01)。结论手术患者麻醉前的应激反应水平明显高于术前访视时的应激水平;患者的生理指标可明确反映焦虑程度。  相似文献   

8.
徐文  林世清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6):1130-1132
【目的】比较俯卧位腰椎手术患者全凭静脉麻醉和七氟烷平衡麻醉对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俯卧住腰椎手术的患者96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I~Ⅱ级。随机均分为全凭静脉组(T纽)和七氟烷组(S组)各48例。T组术中静脉泵注芬太尼和丙泊酚维持麻醉,S组吸入七氟烷和50%N2O维持麻醉。术前和术后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l),最大呼气中断流量(MEF25~75),最大呼气流量(PEF)。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结果】术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肺功能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所有呼吸参数较术前均有下降(P〈0.01),而且TIVA组患者的FVC下降比BAL组更明显(P〈0.05)。[结论]TIVA和用七氟烷BAL用于俯卧位腰椎手术患者,术后短期内均可出现肺功能减退。TIVA患者全麻苏醒后的FVC相对术前下降比用七氟烷BAL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术前不同时间访视对手术病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术前不同时间访视对手术病人的影响,提高术前访视质量。[方法]选取择期病人手术120例,随机分为A组、B组,A组术前1d在病房进行术前访视,B组术前20min在手术室转床间进行术前访视。对两组病人访视前后的生理指标(血压、心率)、焦虑值、配合手术程度进行比较。[结果]A组访视后血压、心率、焦虑得分显著高于访视前(P〈0.05),B组访视前后血压、心率、焦虑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焦虑得分、血压、心率得分显著低于A组(P〈0.05),而配合手术程度优于A组(P〈0.01)。[结论]术前20min在手术室转床间进行访视较术前1d访视,能有效缓解病人术前焦虑状态,减少血压、心率波动,提高病人的配合程度。  相似文献   

10.
手术图谱应用对缓解手术患者焦虑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时应用手术图谱对缓解手术患者焦虑的效果。方法:将39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应用图谱组19例和常规访视组20例,常规访视组给予常规的术前访视内容,应用图谱组在原有访视内容基础上由巡回护士携带手术图谱相册,向手术患者介绍手术室工作环境、手术注意事项、体位等情况时,根据相册中相关内容给患者解释。同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测量患者焦虑值,测量患者入院时、手术前的血压和心率,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入手术室后应用手术图谱组患者的焦虑值、收缩压、心率均低于常规访视组(P〈0.05,P〈0.01)。两组术后疼痛强度、首次下床时间、排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应用手术图谱进行系统化、规范化术前访视是一项重要心理指导,可以降低手术患者的焦虑水平,有效提高围术期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两种麻醉方法用于取卵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间麻醉方式下取卵手术效果及对获卵率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异丙酚静脉推注,80例)和局麻组(度冷丁肌注+利多卡因宫颈旁阻滞,8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循环系统的变化及获卵率。结果术中两组麻醉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局麻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全麻组(P〈0.05);术中两组患者血压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心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获卵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对取卵手术过程中的镇痛效果及获卵率没有影响,但是术后局麻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全麻;全麻组多数患者在手术中出现一过性血压和心率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患者术前适应手术室环境对其焦虑和疼痛感的影响,为有效降低择期手术患者焦虑,提高手术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首次行择期手术,接受局部麻醉患者120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编号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术前访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由主管护师带领参观手术室并了解相关手术器械,于被告知接受手术治疗1日内(T1),术前访视后当晚(他)两个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及术后1日内(T3)测量术中疼痛感。结果两组患者在被告知接受手术治疗1日内(T1),术前访视后当晚(他)两个时间点测量的焦虑程度均较高,而且随着手术时间临近,患者焦虑情绪加重,但Tl两组患者焦虑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8,P〉0.05),T2时间干预组患者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P〈0.05)。对照组患者视觉模拟标尺(VAS)评分为(6.46±1.21)分,干预组为(5.36±2.33)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28,P〈0.05)。结论术前熟悉手术室环境可以减少局部麻醉手术患者术前焦虑感和术中疼痛感,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研究护理访视是否有助于患者应对手术。方法眼部局麻手术患者194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由巡回护士进行访视和回访,对照组不进行访视,只做简单的术前解释。结果实验组患者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生理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两组患者配合程度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访视可消除或减轻患者恐惧心理,使患者以恰当的应激水平去应对手术,提高了手术配合程度,从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麻醉方案对经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LC)患者血浆皮质醇的影响,发现更适合LC的麻醉方案。方法 选择ASAⅠ~Ⅲ级择期行LC患者20例随机分为2组,G组(n=10)为全麻组;GE组(n=10)为全麻+硬膜外麻醉组。G组患者给予芬太尼0.5μg/kg、异丙酚1~2mg/kg、卡肌宁0.6mg/kg诱导插管,术中给予卡肌宁维持肌松;GE组患者在选择T8-9,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后行全麻插管,诱导药物剂量及麻醉机参数调节同G组,术中硬膜外给予0.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镇痛。两组均静脉给予丙泊酚微泵静推维持麻醉深度。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T1),腹腔充气后即刻(T2),腹腔充气后30min(T3),放气后10min(T4)及24h(T5)5个时点抽血检测患者的血糖及皮质醇水平,同时记录各时点血压(MAP)、心率(HR)的变化、各组麻醉药物的用量、苏醒时间、麻醉费用及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均选择同一手术组医生完成手术,且术前一般情况及手术时间等无明显差异(P〉0.5);除T1和T5外,G组其他时点MAP、HR均较GE组要显著增高(P〈0.05);同时,除T1外,其他各时点的血浆皮质醇含量及血糖也是G组较GE组要显著升高(P〈0.05);GE组丙泊酚及芬太尼用量则较C组要明显减少(P〈0.05),且患者术后苏醒的时间也较G组明显要短(P〈0.05);同时并不增加患者的麻醉费用及住院时间。结论 全麻插管+硬膜外麻醉对于经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浆皮质醇影响较单纯全麻插管麻醉要显著减轻,是更适合该类手术的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15.
综合护理干预对更年期妇女抑郁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前访视对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情志干预的效果。方法:将10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0例。通过术前访视观察两组患者的情志变化。结果:观察纽经访视后,患者的焦虑值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Ⅱ级、Ⅲ级疼痛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收缩压及心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术前访视能有效缓解术前焦虑,提高疼痛闽值,减少血压及心率波动,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异丙酚联合应用不同药物在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ASAⅠ~Ⅱ级人工流产患者120例,分为3组各40例,A组单用异丙酚,B组异丙酚配伍氯胺酮.C组异丙酚配伍芬太尼。记录3组异丙酚用量、苏醒时间、恢复正常行走时间及患者麻醉前后的MAP、HR、SpO2。结果B、C组异丙酚用量明显小于A组(P〈0.05);A、C组麻醉后MAP值显著小于麻醉前(P〈0.05);A组清醒时间、恢复正常行走时间比B、C组短(P〈0.05)。结论 异丙酚联合氯胺酮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可加强镇痛,减少异丙酚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SEA)在高原地区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需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40例,分为硬膜外麻醉(EA)组和CSEA组,两组均选择L2-3,行硬膜外穿刺.头端置管3cm.CSEA组以26G腰麻穿刺针通过硬麻外穿刺针入蛛网膜下腔.注入重比重0.5%布比卡因5~7.5mg。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手术开始时间、麻醉效果、麻醉前后血压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结果:CSEA组麻醉起效时间和手术开始时间明显短于EA组(P〈0.05),麻醉后CSEA组血压下降幅度大于EA组(P〈0.05)。结论:CSEA在高原环境下应用于剖宫产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七氟醚、氨胺酮用于小儿扁桃体切除术麻醉诱导效果以及对患者苏醒期躁动期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行扁桃体切除术患儿120例,随机分为七氟醚组(n=60)和氯胺酮组(n=60),在患儿给予苯巴比妥及阿托品进行全麻之后分别采用七氟醚及氯胺酮麻醉诱导,比较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效果以及苏醒期躁动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均能够顺利进行手术治疗,并且麻醉效果均良好,无严重事故发生;七氟醚组患儿较氟胺酮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均缩短,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七氟醚组患儿支气管痉挛发生率、脉搏氧饱和度(SpO2)不稳定发生率均较氯胺酮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拔管前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拔管后、拔管后5min七氟醚组患儿HR显著高于氟胺酮组(P〈0.05),而拔管后七氟醚组MAP显著高于氯胺酮组(P〈0.05),拔管后5min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七氟醚组患儿躁动发生率为15.00%(20/60)显著低于氯胺酮组63.33%(38/60),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七氟醚组躁动评分显著低于氯胺酮组(P〈0.05)。【结论】七氟醚较氯胺酮会导致患儿,HR加快、MAP增高,但是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恢复;但七氟醚与氯胺酮相比麻醉平稳,患儿术后苏醒快、麻醉时间短、血流动力学平稳、副作用发生率小,苏醒期躁动情况少,更适合于小儿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上腹部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单纯随机抽样分为全麻组(G组,n=30)和全麻+硬膜外麻醉组(GE组,n=30)。分别监测麻醉前(T0)、插管后3分钟(T1).切皮后10分钟(T2)、术中探查时(T3)及术毕气管拔管后5分钟(T4),这5个时点血压(MAP)、心率(HR)的变化及各组麻醉药物的用量、苏醒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T0和T1时MAP、HR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G组T2、T3和T4时MAP、HR值较GE组显著升高(P〉0.05),而GE组各时点的所测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GE组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则较G组要明显减少(P〈0.05),且患者术后苏醒时间也较G组明显要短(P〈0.05)。结论全麻插管+硬膜外麻醉对上腹部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单纯全麻插管麻醉要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用于经尿道输尿管镜弹道碎石术(T U RL )的麻醉效果。方法以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于本院行全身麻醉下T U RL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期行尿道黏膜表面麻醉下T U RL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满意率、手术时间及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对照组麻醉效果总优良率分别为93.7%、8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TURL治疗过程中采用全身麻醉,麻醉效果显著、起效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