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评价微型侧壁螺丝刀在下颌骨角部和髁状突颈部骨折内固定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1例下颌骨角部和髁状突颈部骨折患者,采用微型侧壁螺丝刀,经口内微型钛板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均对面部外形满意。19例恢复正常咬合关系,2例轻微错(牙合),张口度均达到3cm以上。复查曲面断层片或螺旋CT三维重建,下颌骨骨折对位良好。结论采用微型侧壁螺丝刀经口腔内固定下颌骨角部和髁状突颈部骨折,完全避免了颌面部皮肤切口,尤其对患者的心理安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髁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56侧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的X线全景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髁突骨折手术适应证判断,X线全景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有利于确定髁突骨折情况以及骨折的移位程度,有利于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下颌骨不同骨折类型的骨折特点和并发症防治。方法 :312例下颌骨骨折经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将下颌骨骨折分型,分析其伴发骨折部位和特点。对下颌骨骨折行复位内固定术,伴髁突后上移位者配合磨牙区置垫的颌间弹性牵引治疗。结果:下颌骨单发线状骨折164例,多发线状骨折102例,粉碎性骨折46例。合并上颌骨骨折38例,颧骨骨折12例,鼻骨骨折13例,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48例,髁突后移位10例。髁突矢状骨折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比例,与其他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颏部合并髁突矢状骨折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比例,与单独颏部或髁突骨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例发生外耳道闭锁,2例术后发生颞颌关节强直,3例髁突后移位复位不良。结论:下颌骨骨折可为单发、多发及粉碎性,可合并上颌骨、颧骨、鼻骨、外耳道前壁骨折及髁突后移位。颏部、髁突矢状骨折易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颏部合并髁突矢状骨折者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髁突后移位的比例显著增高。诊治中应注意预防外耳道腔狭窄、颞下颌关节强直、关节后脱位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克氏针内固定法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深圳市人民医院(518001)周修杰髁突骨折是下颌骨骨折频度最高的,约占下颌骨骨折的36%。临床上很常见,很多学者一般主张采用保守治疗,但对于骨折明显移位或脱位,有功能障碍者,手术治疗常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手...  相似文献   

5.
髁突矢状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索髁突矢状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14例(15侧)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患者的临床表现、常规X线、二维CT和三维CT图像进行分析,并对治疗效果随访。结果 14例15侧约占下颌骨髁突骨折的31.25%(15/48),髁突前斜面纵裂处常位于髁突外1/3与中1/3交界处,在髁突后斜面,纵裂常位于髁突中1/3处。随访3-29个月;14例咬合关系均正常。结论 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主要发生于髁突翼外肌凹所在部位,有效的治疗可获良好的治疗效果;二维CT和三维CT对诊断髁突矢状骨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人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7—45岁,平均24岁。下颌骨多发性开放性骨折16例(其中9例伴有化脓性感染);颌骨畸形外科正畸术14例,其中下颌前突6例(均采用下颌升枝阶梯贴附式断骨术),下颌骨髁状突肥大(髁颈过长)2例(均行保留髁状突前髁颈部截除术)Ⅱ型上颌的突断骨术6例.(图1,2,3)。  相似文献   

7.
微型钛板应用于颌骨骨折修复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2年应用微型钛板治疗颌骨骨折17例,均取得满意效果。其中男性13例,女性4例,最小年龄10岁,最大年龄42岁。损伤部位:上颌骨骨折3例、下颌骨单发骨折10例、下颌骨双发骨折2例、单纯髁状突骨折1例、髁状突骨折合并下颌骨体部骨折1例。  相似文献   

8.
一、概述: 下颌骨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之一,占下颌骨骨折的32.4%~36.3%,也有报道在21.59%~26.36%的范围。多数发生在青壮年期。儿童的发病率较低,约占颌骨骨折的10%,而占下颌骨骨折的1.4%~2.78%。由于髁状突是颞颌关节的组成部分,其治疗结果会直接影响到下颌运动与面部外形。髁状突区骨折后出现一系列特征性临床症状(如单侧骨折可使下颌骨向患侧偏位,对侧咬(牙合)关系改变。双侧骨折可使前牙开(牙合),  相似文献   

9.
该文旨在评估内镜辅助下经口咽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下颌骨髁突根部和颈部骨折中的应用。6例年龄小于16岁的患者(男1例,女例;年龄7-15岁,平均13.4岁1共有9侧下颌骨髁突根部和颈部骨折,骨折断端移位均大于45°。骨折分类根据常规X线片、CBCT或CT影像。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髁突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髁突骨折中的诊断价值和对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对58例75侧髁突骨折通过三维螺旋CT技术进行扫描检查。结果: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确诊髁突骨折并明确骨折的部位、旋转、方向、移位情况等,对治疗方法和手术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结论: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全面而直观的显示髁突骨折的情况,对髁突骨折的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和疗效的评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三维重建CT在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三维重建CT在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5年11月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病例44例,通过三维重建CT对骨折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比较三维重建CT与普通X线片在诊断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中的差异。结果:44例中有42例(95.4%)可以通过三维重建CT明确判断骨折情况。在普通X线片中有仅24例(54.4%)可以明确判断骨折情况。结论:三维重建CT在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阻生牙CT三维重建在口腔正畸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伴有阻生牙需进行正畸治疗病例33例36个牙,通过CT三维重建对阻生牙的发育形态及位置进行诊断,比较CT三维重建与普通X线片在诊断阻生牙中的差异。结果:36个阻生牙都能通过CT三维重建明确其发育状况以及在颌骨中的三维位置,普通X线片仅25个(69.4%)能完全明确阻生牙状况。结论:CT三维重建在阻生牙口腔正畸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移位的CT测量方法并用于指导临床手术。方法收集需要手术治疗的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20例,术前摄颌面部三维CT,利用Mimics软件对双侧颧骨复合体与邻近骨骼解剖标志点中选取的同样两点之间的距离和选取同样的三点之间的角度进行测量分析,计算患侧与健侧之间的差值,以此为骨折移位数据指导手术。术后复查CT并测量各段距离和角度,评价复位效果。结果1)颧骨复合体骨折时,颧骨体骨折块多向后、向内移位。术后患侧与健侧比较,骨折段移位距离差值减少至2 mm以内,角度差值减少至1°以内,复位达到三维对称,开口及咬合功能恢复好,手术效果满意。2)健侧的颧弓突点水平角和颧突点水平角数据呈正态分布,分别为138.50°±1.15°和132.72°±0.89°。结论三维CT测量可以实现对颧骨复合体空间移位的定量测量,对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手术复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髁突骨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11例踝突骨折患者进行CT三维重建检查.通过三维CT影像对髁突骨折做出正确的诊断及指导临床手术的实施。结果:螺旋CT三维影像能立体、精确.多方位地显不骨折的部位、范围、移位及旋转等情况。结论:三维CT对髁突骨折后检查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同时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并能够优化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常规X线、二维和三维CT成像 3种影像学检查在下颌骨髁突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7例 38侧不同类型的髁突骨折的常规X线、二维和三维CT显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常规X线对各种类型的髁突骨折均有显示不准确现象 ,横断位的二维CT对 3例髁突横行骨折有不准确显示 ,三维CT可清楚地显示各种类型的髁突骨折。结论 :常规X线对髁突各种类型骨折均有误诊 ,三维CT图像结合二维图像可准确显示各种类型的髁突骨折及移位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三维CT影像在颌骨骨折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三维CT影像在颌面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7例颌骨骨折的三维CT影像及二维CT影像进行观察 ,分析其各自的特征并进行比较。结果 :三维CT影像在显示骨折的空间位置方面 ,如骨折线的行走路线 ,骨折片的移位距离与方向等都有独到的优势 ,但在显示上窦前壁线型骨折 ,骨折断端周围的软组织改变等方面不如二维CT影像。结论 :三维CT影像在显示颌面骨折处的空间关系上有很大的诊断意义及治疗指导意义 ,可以弥补二维CT影像的不足 ,但不能取代二维CT影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髁突形态与单侧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mandibular condyle, SFMC)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2010年12月—2021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55例单侧髁突矢状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其螺旋CT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RadiAnt DICOM Viewer软件。根据Yale的髁突形态的分类标准,将髁突形态分为平、凸、角、圆4种。根据Hlawitschka的髁突矢状骨折分类标准,将髁突矢状骨折分为A、B、M 3类,分析髁突形态与单侧髁突矢状骨折发生率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5例患者中,健侧髁突形态占比分别是平形41.9%、凸形37.4%、圆形11.6%、角形9.0%,髁突矢状骨折的分类占比分别是A型20.6%、B型42.6%、M型36.8%。不同髁突形态的髁突矢状骨折发生率不同,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5)。平形髁突相比其他3种类型的髁突更容易发生矢状骨折,角形髁突最不容易发生矢状骨折。结论:髁突形态不同会影响髁突矢状骨折发生率,平形髁突更容易发生髁突矢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侧向“品”形长钛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SFMC)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 依据上下颌骨三维CT重建结果,对SFMC内侧骨折片≥1/3髁突头长的27例(39侧),根据CT测量髁突内外侧径长度值结果,行SFMC解剖复位后,侧向用3枚16 mm长钛钉行“品”形内固定,术后1、3、6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复查。结果 27例(39侧)病例的髁突外形良好,钛钉无松动、脱落,髁突内侧骨折片无移位,下颌运动和功能满意,开口度≥3.5 cm。结论 “品”形长钛钉侧向内固定治疗SFMC固定稳固,操作简单,省时,创伤小,疗效确切,术后3月可以评价其效果;对其与髁突增龄性变化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螺旋扫描三维CT在面中部骨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在颌面中部骨折的诊断和重建面部骨的解剖形态中,为面中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螺旋CT扫描面中部骨折,重建面中部骨折的三维影像。结果:获得了面中部骨及骨折的三维影像。结论:通过应用三维成像技术可获得面中部骨及骨折一种无重叠的高清晰度的三维影像,有助于外科医师对骨折的诊断、手术设计及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