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白细胞介素-17(IL-17)表达水平与小儿支气管炎并发喘息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于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就诊的68例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并发喘息情况分为并发喘息组41例与未并发喘息组27例,分析血清MBL、IL-17表达水平与小儿支气管炎并发喘息的关系。结果 68例支气管炎患儿中,27例未并发喘息,占比39.71%;41例并发喘息,占比60.29%;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BL水平降低、IL-17水平升高是导致小儿支气管炎并发喘息的危险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MBL水平预测小儿支气管炎并发喘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预测价值较高,血清IL-17水平预测小儿支气管炎并发喘息的AUC为0.879,预测价值较高。结论 MBL水平降低、IL-17水平升高为导致小儿支气管炎患儿并发喘息的危险因素,临床可通过血清MBL、IL-17水平预测支气管炎患儿并发喘息风险,为制定治疗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水平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 年10 月~ 2021 年1 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56 例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出院后6 个月是否发生喘息分为喘息组(n=51)和非喘息组(n=105)。用Ficoll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单个核细胞中SIRT1 水平。比较喘息组和非喘息组治疗前后SIRT1 水平,并分析其与急性支气管炎治疗后喘息的关系。结果 喘息组的过敏史占比高于非喘息组[25.49%(13/51) vs 6.67%(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82,P=0.001)。喘息组治疗前、治疗后的SIRT1 水平均低于非喘息组(0.13±0.03 vs 0.18±0.05,0.31±0.06 vs 0.37±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03,5.814,均P=0.000)。治疗前SIRT1 判断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后发生喘息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14,高于治疗后SIRT1(0.7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98,P =0.134)。有过敏史是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后出现喘息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64,P=0.017),治疗前SIRT1 > 0.15 是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后出现喘息的独立保护因素(OR=0.120,P=0.000)。治疗前SIRT1 与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治疗后出现喘息呈线性关系(非线性检验χ2=2.36,P=0.125)。结论 治疗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IRT1 水平低与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后出现喘息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静脉点滴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预防喘息反复发作的发生。方法选择毛细支气管炎患58例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随访3~5年观察患儿喘息反复发作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嗜酸性粒细胞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观察组喘息反复发作的例数比对照组少,有显著性差异(P=0.024)。两组患儿喘憋缓解时间、罗音消失时间无显著差异性,观察组患儿哮鸣音消失时间比对照组早(P=0.004)。结论静脉点滴丙种球蛋白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可以有效地降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喘息反复发作,不能明显缓解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喘憋症状,但可以缩短患儿肺部哮鸣音消失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在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110例(观察组),同期选取11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观察组血清IFN-、TNF-、IL-4和IL-6分别为(4.41±1.00)ng/L、(260.04±30.20)ng/L、(4.78±0.98)ng/L和(50.03±12.10)n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作次数≥2次/年患儿血清IFN-、TNF-、IL-4和IL-6分别为(4.78±0.91)ng/L、(291.17±40.33)ng/L、(5.43±0.92)ng/L和(67.28±10.78)ng/L,明显高于发作次数1次/年患儿(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儿血清IFN-、TNF-、IL-4和IL-6分别为(4.12±0.98)ng/L、(187.28±39.82)ng/L、(3.66±0.91)ng/L和(33.27±9.89)ng/L,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在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中明显升高,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6(IL-16)、干扰素-γ(IFN-γ)和IgE水平测定的意义.方法 对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及26例健康体检婴儿IL-16、IFN-γ和IgE进行水平测定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组血清IL-16、血IgE水平[分别为(88.44±11.7)ng/L、(277.18±103.74)U/mL]与健康组[分别为(25.67±11.47)ng/L、(79.9±58.88)u/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IFN-γ[(13.83±12.04)ng/L]则明显低于健康组[(24.36±11.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L-16水平与IgE呈正相关(r=0.715,P<0.01);IFN-r水平与IgE呈负相关(r=-0.885,P<0.01).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气道炎症与IL-16的升高、IFN-γ降低有关,提示可针对IL-16、IFN-r在气道炎症中作用采取措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白细胞介素-33(IL-33)、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可溶性清道夫受体CD163(sCD163)水平对喘息反复发作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于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2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纳入研究。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因素、出生学因素、有无特应性因素、住院时间、从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呼吸窘迫评估工具(RDAI)评分。检测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RV)感染情况。采集患儿血液标本进行检测。血液检测指标包括总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计数(WBC)、IL-33、Eotaxin、sCD163。对出院患儿进行1年随访,按喘息发作次数分为非反复组和反复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及血液检测指标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喘息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液检测指标与RDAI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L-33、Eotaxin、sCD163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喘息反复发作的价值。结果 反复组RDAI评分、有湿疹史者所占比例、有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研究过敏原检测,对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儿科确诊的21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其他患儿21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通过两组患儿的血清特异性IgE水平以及随访3个月后的喘息发生率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的意义。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特异性Ig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喘息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lt;0.05)。结论: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过敏原检测,可有效预测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转归,有利于避开相关的触发因素,预防反复喘息发作甚至哮喘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观察组),其中轻度毛细支气管炎40例、中度毛细支气管炎21例、重度毛细支气管炎14例。另选择同期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的7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同严重程度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25-(OH)D3、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25-(OH)D3、IL-6、IL-10、TNF-α预测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的价值。【结果】观察组25-(OH)D3、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IL-6、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严重程度毛细支气管炎患儿25-(OH)D3、IL-10水平相比,轻度毛细支气管炎>中度毛细支气管炎>重度毛细支气管炎,IL-6、TNF-α水平相比,轻度毛细支气管炎<中度毛细支气管炎<重度毛细支气管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25-(OH)D3、IL-6、IL-10、TNF-α预测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7、0.878、0.976、0.927(均P<0.05)。血清25-(OH)D3水平与IL-6、TNF-α水平呈负相关(r=-0.594、-0.648,均P<0.05),与IL-10呈正相关(r=0.682,P<0.05)。【结论】25-(OH)D3水平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病情发展中具有重要预测作用,与毛细支气管炎炎症程度呈负相关,临床可通过监测25-(OH)D3、IL-6、IL-10、TNF-α等指标评估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病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检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毛细支气管炎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于该院治疗的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及30例体检健康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44例)与轻症组(36例),30例体检健康婴幼儿设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抗感染、化痰、平喘等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d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NF-α、VEGF,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K-MB水平。结果治疗前,轻症组和重症组患者血清TNF-α、VEGF、CK-MB、D-二聚体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TNF-α、VEGF、CK-MB、D-二聚体表达水平与毛细支气管炎密切相关,VEGF与毛细支气管炎的相关性最大(r=0.882,P=0.000),CK-MB、D-二聚体、TNF-α表达水平与毛细支气管炎的相关性分别为:r=0.844、0.798、0.678,P0.001。治疗6d后,重症组和轻症组患儿血清TNF-α、VEGF、CK-MB、D-二聚体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其中重症组36例患儿病情缓解,各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仅有8例患儿病情未缓解,上述各指标仍呈高表达状态,TNF-α、VEGF、CK-MB、D-二聚体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轻症组所有患儿症状均得到缓解。治疗6d后,重症组TNF-α、VEGF、CK-MB、D-二聚体表达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儿血清TNF-α、VEGF、CK-MB、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与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病情严重时上述指标均呈高表达状态,病情缓解时上述指标表达水平下降,其水平的动态监测可用于毛细支气管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符合标准的12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雾化吸入,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干扰素,比较两组患儿咳嗽、气喘缓解症状。结果研究组的咳嗽、喘息缓解,肺部啰音消失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雾化吸入能提高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疗效,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预警评分的针对性护理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1日~2019年3月1日收治的15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根据入院接诊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8例。两组均行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预警评分的针对性护理,两组均持续护理至患儿康复出院。比较两组病情缓解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憋喘、肺部湿啰音、肺部哮鸣音及咳嗽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心肌炎、肝功能损伤、热性惊厥、支气管肺炎、心肌损害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过程中实施基于预警评分的针对性护理,能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康复,且能有效改善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罗格列酮干预前后哮喘小鼠肺组织中GABAARα、MUC5AC表达水平及改变,初步探讨罗格列酮、GABAARα、MUC5AC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哮喘的早期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100只6~8周雌性BABL/C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组、罗格列酮组、地塞米松加罗格列酮组,每组20只。最后一次激发后取小鼠血液及肺组织进行相关检测。结果肺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罗格列酮、地塞米松组小鼠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哮喘模型组明显减轻。罗格列酮组、地塞米松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4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Eotaxin-1)水平明显低于哮喘模型组,且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罗格列酮组小鼠血清中IL-4和Eotaxin-1水平高于地塞米松组与地塞米松+罗格列酮组(P0.05)。罗格列酮组、地塞米松组GABAARα、MUC5AC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哮喘模型组,且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罗格列酮组GABAARα、MUC5AC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地塞米松组而高于地塞米松+罗格列酮组(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能通过下调GABAARα、MUC5AC蛋白的表达,降低哮喘小鼠血清中IL-4和Eotaxin-1水平,减轻气道黏液过度分泌,缓解哮喘急性发作时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6(IL-16)、干扰素-γ(IFN-γ)和IgE水平测定的意义.方法 对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及26例健康体检婴儿IL-16、IFN-γ和IgE进行水平测定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组血清IL-16、血IgE水平[分别为(88.44±11.7)ng/L、(277.18±103.74)U/mL]与健康组[分别为(25.67±11.47)ng/L、(79.9±58.88)u/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IFN-γ[(13.83±12.04)ng/L]则明显低于健康组[(24.36±11.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L-16水平与IgE呈正相关(r=0.715,P<0.01);IFN-r水平与IgE呈负相关(r=-0.885,P<0.01).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气道炎症与IL-16的升高、IFN-γ降低有关,提示可针对IL-16、IFN-r在气道炎症中作用采取措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毛细支气管炎皮内注射卡介苗干预哮喘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皮内注射灭活卡介苗对毛细支气管炎后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1/Th2细胞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及对病愈后哮喘发作、喘息发作次数的影响。方法 干预组18例在毛细支气管炎愈后1~3d皮内注射灭活卡介苗0.1ml,于干预前、后分别取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培养48h。EILSA测定上清液的IFN-γ(Th1)及IL-4(Th2)水平,并对患儿追踪观察。结果 干预后IFN-γ增高,IL-4降低,哮喘发作次数减少,且发作后症状较轻。结论 皮内注射灭活卡介苗可有效干预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发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对支气管哮喘 (简称BA)患儿血清IgE水平检测的意义研究较多[1,2],发现该类患儿的血清IgE水平明显增高。对于毛细支气管炎 (简称毛支 )与BA在发病机理上相关性的研究表明 :反复发作的毛支是BA的潜在型[3]。为了了解毛支患儿的血清IgE水平 ,我们通过检测并与健康儿30例作对照,分析其相关性。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毛支组50例均为2000.6-2001.1住院患儿 ,符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 [4]并根据发作次数分为普通组 (发作1次 )和反复发作组 (发作≥2次 )。1.2方法采用微粒子酶标免疫…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黏蛋白1(MUC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以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该院诊治的62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MUC1、BDN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对比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MUC1、BDNF mRNA表达水平,对比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不同预后患者癌组织中MUC1、BDNF mRNA的表达水平,并对患者癌组织中MUC1、BDNF mRN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情况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上皮性卵巢癌组织的MUC1、BDNF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不同年龄患者癌组织的MUC1、BDNF 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浆液性癌组织的MUC1、BDN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黏液性癌(P<0.05);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Ⅲ~Ⅳ期癌组织的MUC1、BDN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低分化程度的患者癌组织MUC1、BDN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程度的患者(P<0.05);生存组癌组织的MUC1、BDNF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上皮性卵巢癌组织MUC1、BDNF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情况呈负相关(r=-0.689、-0.551,P<0.05),与病理类型由黏液性癌变为浆液性癌呈正相关(r=0.581、0.462,P<0.05),与FIGO分期等级呈正相关(r=0.470、0.774,P<0.05),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592、-0.513,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MUC1、BDNF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情况、病理类型、FIGO分期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今后有望成为患者治疗效果及疾病进展评估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柳威  陈荣昌  汤彦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12):2298-230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型抑制剂1(TIMP-1)与治疗反应性的相关性.[方法]检测65例未规范化治疗COPD患者(COPD组)及健康志愿者26例(对照组)血清MMP-9、TIMP-1的表达,分析其与肺功能、功能性呼吸困难评分(MRC)、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SGRQ)的相关性.[结果]COPD组血清MMP-9、TIMP-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MMP-9/TIMP-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血清MMP-9 、TIMP-1、MMP-9/TIMP-1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无相关性(P>0.05),TIMP-1与MRC、SGRQ总分、活动评分、影响评分呈正相关(P<0.05);低MMP-9、MMP-9/TIMP-1表达组,治疗后FVC改善较高表达组明显(P<0.05),低TIMP-1表达组,治疗后FEV1、MRC改善较高表达组明显(P<0.05),MMP-9、TIMP-1、MMP-9/TIMP-1与SGRQ改善情况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功能改善(FEV1改善率≥5%和/或FVC改善率≥10%)与血清MMP-9浓度、基础FEV1及FVC相关.[结论]COPD患者血清MMP-9、TIMP-1增高,与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分相关;且其表达与COPD短期治疗反应性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31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按临床症状分为重症组和轻症组两组,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毛细支气管炎患儿LDH显著升高(P<0.05);入院时,轻症组与重症组LDH分别为316.3±84.6 IU/L、567.8±101.5 IU/L(P<0.05),经过1周治疗后轻症组与重症组LDH分别为188.6±59.5 IU/L、195.4±63.3 IU/L(P<0.05);而且治疗1周后轻症组临床症状均缓解,而重症组有7例患儿临床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LDH水平进一步升高。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LDH的改变可以提示临床症状轻重,对预后判断也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所致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记录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00%,46/50)高于对照组(74.00%,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CysLTs、ECP水平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ysLTs、EC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研究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两组组间、组内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有利于提高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疗效,对改善其CysLTs、ECP水平也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6(IL-16)、干扰素-γ(IFN-γ)和IgE水平测定的意义.方法 对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及26例健康体检婴儿IL-16、IFN-γ和IgE进行水平测定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组血清IL-16、血IgE水平[分别为(88.44±11.7)ng/L、(277.18±103.74)U/mL]与健康组[分别为(25.67±11.47)ng/L、(79.9±58.88)u/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IFN-γ[(13.83±12.04)ng/L]则明显低于健康组[(24.36±11.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L-16水平与IgE呈正相关(r=0.715,P<0.01);IFN-r水平与IgE呈负相关(r=-0.885,P<0.01).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气道炎症与IL-16的升高、IFN-γ降低有关,提示可针对IL-16、IFN-r在气道炎症中作用采取措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