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目的调查武汉市6所医院近5年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时间分布及异常妊娠分布,为进一步实施干预、诊断和治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所医院1998~2002年的出生缺陷情况进行登记,将出生缺陷登记的各项内容与病历有关内容进行核对,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出生缺陷的流行特征。结果本次共监测到出生缺陷354例,5年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09·74/万,各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呈现分布差异性(P<0·05),各季节的出生缺陷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5年出生缺陷发生率活婴的为96·21/万,死胎为1877·55/万,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01);单胎为108·64/万,多胎为364·37/万,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的系统分类法,前3位的系统畸形分别为肢体骨骼畸形(26·04/万)、唇裂与腭裂(12·09/万)、非特指先天畸形(9·92/万)。结论本研究调查的出生缺陷总体发生率与全国的整体水平基本一致,其发生率与季节分布、活胎与死胎、单胎和多胎的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226例围产儿出生缺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出生缺陷发生的种类、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为早期发现缺陷儿、提高产前诊断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01~2005年围产儿出生缺陷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7763例围产儿出生缺陷226例,出生缺陷发生率12·72‰,出生缺陷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男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27‰,女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2·01‰,经卡方检验无显著性差异(χ2=0·56,P>0·05),产母年龄≥35岁是出生缺陷的高危因素。出生缺陷前5位是多指并指、大腹儿、脑积水、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结论:加强优生优育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做好婚前保健、产前检查和诊断,减少出身缺陷,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3.
出生缺陷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及干预对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了解辖区出生缺陷监测的现状及动态发展趋势,掌握出生缺陷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方法:对辖区内2001~2005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63.47/万,由2001年的100.61/万上升至2005年的200.06/万,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5年来出生缺陷病种前3位顺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逐年上升,近两年跃居出生缺陷的首位;严重致死性出生缺陷32例,前3位顺位依次为胎儿水肿综合征、神经管畸形、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产前确诊47例,产前确诊率为18.95%,孕28周前产前确诊14例,孕28周前产前诊断率10.38%,其中先天性心脏病56例,产前诊断7例,均为B超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宫内诊断率仅为12.5%;≥35岁高龄产妇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P<0.01)。结论:近年来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上升;出生缺陷诊断水平提高,但产前诊断水平仍有待提高;以地中海贫血、神经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多指及唇腭裂5种出生缺陷为目标疾病,利用完善的妇幼保健网络,针对目标疾病、高危人群实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全区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青岛市出生缺陷现状,为预防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青岛市出生缺陷三级监测网络信息,调查2009年4月1日~2010年3月31日全市住院分娩的妇女,妊娠或分娩缺陷儿(孕28周~产后7天内确诊)者作为缺陷组,分娩正常儿者做为对照组,分析出生缺陷发生现状。结果:①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60.34万/(466/77 231),先天性心脏病、总唇裂、多指(趾)、先天性脑积水(肢体短缩并列)、并指(趾)居出生缺陷前5位。②干预现状:调查对象平均婚检率33.37%(311/932),缺陷组接受婚检的比例低于对照组(χ2=4.64,P<0.05);缺陷组接受孕前保健的比例低于对照组(χ2=15.47,P<0.01);43.78%调查对象(408/932)接受产前筛查,缺陷组接受产前筛查的比例高于对照组(χ2=10.90,P<0.01);③治疗性终止妊娠后出生缺陷率由60.34万/下降为活产婴儿的43.89万/(339/77 231,χ2=20.14,P<0.01),出生率的顺位改变为多指(趾)、先天性心脏病、外耳畸形、总唇裂、并指(趾)。结论:青岛市出生缺陷发生较全国低,接受孕前保健比例较高组出生缺陷发生率较低,显示加强孕前期和围生期保健,提高产前诊断技术,可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蒙古自治区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抽取以乡镇(街道、苏木)为单位的监测点,对2005年10月1日~2008年9月30日居住在样本点满一年,有出生(包括现存活、死亡、病理性引产)人口的家庭进行调查,填写《出生人口信息采集卡》、《出生缺陷病例登记卡》。结果:调查时点出生62961人,其中出生缺陷儿976例,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55.017/万。3年出生缺陷病种前5位依次为:神经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唇裂合并腭裂,多指(趾),先天性脑积水,占总出生缺陷的49.6%。男性儿童出生缺陷的发生率(162.397/万)高于女性(126.193/万)(P<0.01)。出生缺陷发生率随产妇年龄的增大、文化程度的下降而呈升高趋势。出生缺陷儿的死亡率为29.7%,孕前、孕期采取干预措施的比例分别为23.5%和98.6%。民族间出生缺陷发生率未见差异。结论:内蒙古自治区出生缺陷发生率在全国属较高地区之一。应积极加强孕期保健、产前筛查,加大优生优育知识宣传和普及,提高产前服务的技术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安庆市2014~2018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了解出生缺陷发生水平和影响因素。方法按照《中国妇幼卫生监测方案》的方法要求,收集安庆市5家国家级监测医院的出生缺陷监测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对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水平和主要出生缺陷顺位进行分析。结果 5年间,监测围产儿48 764人,发现出生缺陷儿791例,5年出生缺陷的平均发生率为162.21/万。男性出生缺陷发生率(180.76/万)高于女性(140.64/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2.286,P<0.05);低年龄组的孕母出生缺陷儿发生率高于其它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6.218,P<0.05);乡村出生缺陷儿发生率(169.75/万)与城镇(152.35/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2.271,P>0.05)。前5位出生缺陷发生率依次是先天性心脏病、小耳及外耳其他畸形、多并指(趾)、唇腭裂和马蹄内翻足。结论近5年安庆市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应进一步加强三级预防工作,尤其要加强孕前及围孕保健的咨询和宣传,以期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贵州省出生缺陷动态变化及现状,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家出生缺陷监测方案,以医院为基础收集出生缺陷监测资料。结果:贵州省2000~2013年平均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5.52/万,呈现先逐年上升、近年波动缓慢下降的趋势。城乡别出生缺陷发生率、男女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年龄别出生缺陷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0~2013年贵州省出生缺陷顺位发生了较大变化,2013年贵州省主要出生缺陷顺位前6位分别是外耳其他畸形、多指(趾)、总唇裂、先天性心脏病和马蹄内翻足、神经管缺陷及先天性脑积水;2013年贵州省出生缺陷产前检出率(22.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88%)。结论:应继续宣传围孕期服用叶酸的重要性,降低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加强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工作,提高出生缺陷产前检出率,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欧洲数据评估产前检查并终止妊娠对出生缺陷监测发生率的影响,以期为中国开展出生缺陷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欧洲出生缺陷登记中心1980~2002年监测数据,以SPSS10·0进行描述性分析,Epi2000进行趋势x2检验。结果1980~2002年欧洲出生缺陷发生率平均为215·81/万,产前检查并终止妊娠病例在总病例中的构成比平均为13.70%,从3·97%(1980~1984年)上升到18·49%(2000~2002年)。不同缺陷类型产前检查并终止妊娠病例构成比均明显增加,趋势x2检验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染色体异常和神经系统缺陷的升幅最大,分别从11·18%和17·07%(1980~1984年)上升到55·62%和51·19%(2000~2002年);而眼畸形、腭裂和先天性心脏病的上升速度较慢,分别从1·16%、2·16%和1·72%上升到7·36%、7·83%和10·82%。结论产前检查并终止妊娠的病例占出生缺陷总数的1/5,染色体异常和神经系统缺陷超过50%,在出生缺陷监测项目应该考虑产前检查并终止妊娠对监测发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董月莲  周丽  帕提曼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1):2978-2979
目的: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法:对2000~2006年克拉玛依市14441例围产儿中79例缺陷儿进行分析。结果:克拉玛依市2000~2006年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54.70/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缺陷前5位依次为:总唇裂、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神经管畸形、足内翻;流动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常住人口,分别为166.28/万、39.38/万;男婴、女婴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68.40/万、35.81/万,男婴高于女婴。结论:继续加强围产保健及宣教工作,加强产前筛查,提高出生缺陷产前诊断水平,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7—2021年贵州省毕节市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分布特征,为毕节市和贵州省其他地区实现妇幼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7—2021年在毕节市出生缺陷监测医院内住院分娩的妊娠满28周至出生后7 d内的围产儿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2021年,毕节市共监测围产儿119 222例,出生缺陷儿1 774例,出生缺陷发生率148.80/万。城镇出生缺陷发生率(193.50/万)高于乡村(107.99/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369,P<0.01);男性(164.09/万)高于女性(131.01/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49,P<0.01);≥35岁产妇胎儿出生缺陷发生率(184.02/万)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74,P<0.01)。出生缺陷前五顺位疾病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54.35/万)、多指(趾)(22.56/万)、外耳其他畸形(13.34/万)、唇裂合并腭裂(7.88/万)、马蹄内翻足(5.03/万)。出生...  相似文献   

11.
出生缺陷监测分析与政策思考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目的:了解湖州市6年来出生缺陷变化趋势,探讨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方法:对1999年1月~2004年12月湖州市22家医院产科分娩的91236例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统计分析出生缺陷检出率,各种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类别、构成比。结果:①共发现出生缺陷儿982例,出生缺陷检出率107.63/万,有逐年增高趋势。②出生缺陷前5位依次为总唇裂(17.32/万),指趾畸形(15.56/万),先天性心脏病(15.24/万),外耳畸形(13.59/万),先天性脑积水(7.89/万)。③出生缺陷围产儿死亡率高达529.53‰。结论:本市出生缺陷检出率的上升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提出了当前降低出生缺陷的5点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动态分析郑州市各级医院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为出生缺陷预防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2011年7月~2012年6月郑州市各级医院正常分娩婴儿及治疗性引产的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共监测围产儿138376例,死亡1408例,死亡率为10.18‰;出生缺陷儿1315例,出生缺陷率为953.4‰;1408例死亡围产儿中缺陷儿488例,占34.66%;≥35岁孕妇分娩围产儿出生缺陷率1260.6‰;缺陷儿产前诊断率为45.40%,产前诊断的出生缺陷疾病前3位分别是先天性心脏病、总唇裂和先天性脑积水,出生后诊断的出生缺陷疾病前3位分别是多指(趾)、外耳畸形和总唇裂。结论:出生缺陷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重视优生知识宣传,加强产前筛查,提高产前诊断技术是降低出生缺陷儿出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统计住院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寻找预防出生缺陷的措施。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福建省新生儿救护中心厦门分中心住院围产儿13 898例中发生出生缺陷的临床资料,对患儿出生缺陷构成状况、孕妇多种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年间福建省新生儿救护中心厦门分中心住院患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2.45‰(312/13 898)。出生缺陷按不同组织器官及部位划分,位于前5位依次为心血管系统、四肢畸形、肾脏发育异常、尿道下裂、颌面部畸形。结论:大力实施围产期新生儿出生缺陷监测与干预工作,积极开展围产保健、避免早孕期高危因素的暴露、提高产前筛查和诊断技术对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东省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发生率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先心的干预措施或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2000~2006年广东省医院出生缺陷监测网所监测的先心数据进行回顾性描述分析和趋势分析。结果:广东省医院监测围产儿先心的发生率呈较快上升趋势,自2000年的11.87/万上升为2006年的59.37/万,以卵园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为主;有6.69%的先心患儿合并有其他类型出生缺陷,以唇/腭裂、四肢缺陷、染色体异常为主;医院级别、新生儿科的设置、超声技术的应用、环境遗传因素等与先心监测发生率的上升有关。结论:广东省医院监测先心发生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与诊断技术和水平的提高、环境遗传因素和监测方法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围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情况与发病相关因素。方法:收集绍兴市5家出生缺陷监测医院在2005—2008年监测到的390例围生儿先天性心脏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围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为86.72/万,位于所有出生缺陷的首位,其类型前3位是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产妇年龄≥35岁组比〈35岁组围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高(P〈0.05)。结论:产前超声检查胎儿心脏是对先天性心脏病预防的最好补充,建议对≥35岁的孕妇把胎儿心脏超声作为常规检查内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近年丹阳市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做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方法 采用医院监测方法收集丹阳市201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出生缺陷监测医院分娩的20905例围产儿,并对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趋势进行描述性统计及〖XC小五号.EPS;P〗检验分析。结果 2014-2017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34.97‰,且逐年呈上升趋势,总出生缺陷前五位分别是先天性心脏病(68.63%)、多指(趾)或并指(趾)(10.87%)、唇腭裂(6.52%)、外耳道畸形(4.35%)、先天性脑积水(2.33%);产前发现出生缺陷前五位分别是先天性心脏病(37.88%)、唇腭裂(16.67%)、先天性脑积水(11.36%)、多囊肾(6.82%)、唐氏综合征(6.06%)。结论 我市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应加强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的规范工作,提高出生缺陷产前检出率,利于家庭知情选择,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王晓玲 《现代预防医学》2018,(13):2346-2349
目的 了解南京市鼓楼区2012-2016年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的流行特征,为制订CHD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SPSS 18.0对南京市鼓楼区2012-2016监测医疗机构的围产儿CHD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南京市鼓楼区2012-2016年共监测围产儿64 807例,CHD发生率4.75‰,各年度CHD发生率呈上升趋势(〖XC小五号.EPS;P〗趋势=34.349,P<0.001),男性围产儿CHD发生率(5.39‰)高于女性(4.04‰),<20岁年龄组(8.55‰)和≥35岁年龄组(7.45‰)产妇的围产儿CHD发生率高于20~34岁年龄组产妇(4.50‰),低出生体重儿的围产儿CHD发生率(29.28‰)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2.74‰)和巨大儿(2.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患儿存活率为82.79%(255/308),CHD患儿的存活率从2012年65.00%上升至2016年的9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趋势=15.070,P<0.001)。CHD患儿通过超声诊断的占80.19%(247/308),产前诊断率高达33.44%(103/308)。结论 2012-2016年南京市鼓楼区CHD发生率呈上升趋势,CHD患儿的存活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应进一步提高产前诊断水平,加强围产期保健,有助于降低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龙岗区2004~2009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几年深圳市龙岗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变化趋势,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4~2009年龙岗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05‰,流动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常住人口;男性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4.15‰,女性发生率为11.50‰,男性出生缺陷发生率比女性发生率高;常见出生缺陷类型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及总唇裂;出生缺陷中的死胎、死产导致死亡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2=38.19,P<0.000 1),新生儿存活构成比则呈上升趋势(χ2=36.65,P<0.000 1)。结论:积极开展三级预防,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该院出生缺陷的消长情况,了解该地区出生缺陷的高危高发因素,及时发现可疑的致畸因素,为开展出生缺陷的预防、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依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2000~2010年在该院分娩的产妇及其围产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年间共监测围产儿27 838例,缺陷儿311例,发生率为11.17‰;主要出生缺陷为指(趾)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总唇裂、复合畸形、消化道畸形、尿道下裂、脑积水;男婴出生缺陷发生率较女婴显著增加;产母年龄≥35岁,尤其是产母年龄<20岁时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结论:加强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工作,提高出生缺陷产前检出率,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陕西省出生缺陷的发生水平及分布特征,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06-2010年在陕西省25家监测医院出生的孕28周至生后7 d所有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 【结果】 出生缺陷平均发生率为117.8/104,缺陷发生率逐年上升(χ2=16.81,P<0.01)。前五位缺陷类型依次为:总唇裂、神经管缺陷、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χ2=8.58,P<0.01)。农村发生率高于城镇(χ2=70.72,P<0.01)。单发缺陷占缺陷总数的83.5%。通过超声诊断的病例占52.2%,通过临床诊断的病例占45.9%。产前诊断率为48.1%。围产儿死亡率为8.3‰,呈逐年下降趋势(χ2=6.91,P<0.01)。五年来缺陷儿死亡率高于非缺陷儿死亡率,死亡围产儿的缺陷发生率也高于非缺陷发生率。 【结论】 陕西省2006-2010年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降低缺陷发生率的工作重点仍然在农村地区,应积极开展预防神经管缺陷的工作,不断提高各监测点的产前诊断能力,从而降低本地区的缺陷发生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