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赵吉利 《心脏杂志》2003,15(1):60-60
近年来作者用地奥心血康治疗 3 9例心绞痛患者 ,疗效较好。1 对象和方法 心绞痛患者 3 9(男 2 8,女 11)例 ,年龄 60~84(平均 76)岁 ,冠心病史 5~ 2 0年 ,劳累型心绞痛 3 6例 ,梗死后心绞痛 2例 ,卧位性心绞痛 1例。记录治疗前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 ,服药前做心电图、血糖、血脂、血、尿常规、肝功等检查 ,服用中国科学院成都研究所制药厂生产的地奥心血康剂量为 60 0 mg/d,分 3次口服 ,疗程为 4周 ,疗程结束后复查上述项目。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 :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或发作减少次数 80 %以上 ,心电图发现心肌缺血明显好转。心电图下降 S-…  相似文献   

2.
Monopril(Phosinopril)是1种新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本文报告作者用“标准疗法”并用Monopril对老年人难治性劳累性心绞痛伴发高血压病进行治疗的研究结果。对象与方法共选择40例老年难治性Ⅳ级劳累性心绞痛伴发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7例并发左心室肥厚,27例并发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Ⅱ级19例,Ⅲ级8例)。入院前全部患者均用过多种抗心绞痛和降压药物治疗,但疗效均不满意。入院后头1~14d用硝酸酯类、β阻滞剂,硝苯地平30mg/d和双氢克尿噻25mg/d(标准疗法)进行治疗:后15~28d用头2周的所谓“标准疗法”并用Monopfil(10mg,1次/d,口服)进行治疗。在整个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血中内皮标志物的检测及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通过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心绞痛发作期和缓解后循环血中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 WF)含量 ,以探讨 UA患者内皮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UA组 44例 ,均符合 WHO的 UA诊断标准 ,男 3 1例 ,女 1 3例 ,年龄 47~ 80 (6 5± 7)岁。对照组2 0例 ,均为健康体检者 ,男 1 3例 ,女 7例 ,年龄 44~ 77(6 3± 9)岁。UA组入院后给予硝酸酯类、阿司匹林、极化液等药物治疗 ,7~ 1 0 d内心绞痛症状得到控制 ,分别于入院后心绞痛发作 2 4 h内及症状控制后 3 d内各采血 1次。对照组于清晨空腹…  相似文献   

4.
王忠  石忠芳  于龙敬 《山东医药》2004,44(23):68-68
20 0 2年 9月~ 2 0 0 3年 10月 ,我们以心先安配合鲁南欣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2 6例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选择同期收治的 5 2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诊断均符合 WHO规定的标准。男 39例 ,女 13例 ;年龄4 1~ 76岁 ,平均 5 8.7岁 ;病程 1个月至 30年。将 5 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 2 6例 ,其年龄、性别、病情等无显著差异 (P>0 .0 5 )。两组均予鲁南欣康 (单硝酸异山梨酯 ) 2 0 mg静滴 ,1次 / 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先安 90 m g加 5 %葡萄糖注射液 2 5 0 ml静滴 ,1次 / d,疗程均为 14天。两组在用药期间均不…  相似文献   

5.
曲美他嗪联合低分子肝素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联合低分子肝素 (LMWH)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6 8例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 ,在常规抗心绞痛疗法基础上 ,联合治疗组加用曲美他嗪和LMWH ,其中曲美他嗪 6 0~ 12 0mg/d ,分 3次口服 ,疗程 30d ;LMWH 0 .3~ 0 .6ml (2 85 0~ 5 70 0IU) ,每日 1~ 2次皮下注射 ,连续 7~ 15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随访至治疗后 30d的心脏事件。结果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 .12 % ,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70 .5 9%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并发其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疾患 ,对这类患者联用曲美他嗪和LMWH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所引起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1,2〕。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其脏器功能退化 ,且多合并其他疾病 ,围术期处理尤为重要。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3 8例 ,女 10例 ;年龄 65~ 80岁 (平均 69.0± 3 .8)岁 ,体重 5 4~ 87kg(平均 71.0± 9.6kg)。心绞痛 (CCS)Ⅰ级 4例 ,Ⅱ级 10例 ,Ⅲ级 2 6例 ,Ⅳ级 8例。症状期 5个月~ 8年。PTCA支架置入术后心绞痛再发 2例 ,左主干合并三支病变 4例 ,合并左心室室壁瘤 6例 ,高血压 17例 ,糖尿病 11例 ,高脂血症 13例 ,慢支肺气肿 6例 ,脑血栓…  相似文献   

7.
氨氯地平控释片与消心痛治疗变异性心绞痛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氨氯地平 (硝苯地平 )与消心痛片 (二硝酸异山梨醇酯 )治疗变异性心绞痛的疗效对比。方法 :选择变异性心绞痛患者 6 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32例 )和对照组 (30例 ) ,治疗组给予氨氯地平控释片 10 mg,晨服 1次。对照组消心痛 5 mg,3次 /日 ,疗程均为 2~ 4周。结果 :氨氯地平总有效率为 93.8%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 .0 1)。结论 :氨氯地平治疗变异性心绞痛优于消心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尼可地尔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再发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PCI治疗后再发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使用尼可地尔.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结果治疗1周后,试验组心绞痛发作次数[(6.5±2.8)次弧(10.2±4.8)次,P〈0.05]、持续时间[(1.5±0.9)min vs.(2.4±2.3)min,P〈0.05]、显效率[80.0%(24/30)vs.53.3%(16/30),P〈0.05],心电图改善[80.0%(24/30)vs.40%(12/30),P〈0.05]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现轻中度头痛2例,对照组出现轻中度头痛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低血压发生,对血糖也无明显影响。结论尼可地尔能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治疗后再发心绞痛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拉西地平治疗高血压及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拉西地平对高血压及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70例高血压合并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拉西地平组(35例)和氨氯地平组(35例),分别给予拉西地平4~8 mg,氨氯地平缓释片5~10 mg,均1次/d口服,共6周.结果拉西地平组降压总有效率91.4%,氨氯地平组为94.3%,两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24h,白天及夜间平均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拉西地平治疗后SBP、DBP谷/峰比值分别为68%、60%,氨氯地平为65%、54%.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消耗量均明显改善.结论拉西地平能有效降压,改善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的症状,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管事件、出血风险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3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常规予以吸氧、卧床休息,肠溶阿司匹林75~150mg/d口服,根据病情选用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拮抗剂及控制血压、血糖,调脂药物等。观察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0.6ml/次(如体重<60kg为0.4m1),2次/d,皮下注射,连续7d;对照组首先给予普通肝素5000U静脉推注,接着约1000U/h静脉滴入,维持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于60~85s或活化凝血时间(ACT)于250~300s,连续7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缓解、心电图改善情况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24h缺血总时间、ST段下移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各项间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脏性猝死、轻度出血、服硝酸甘油情况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明显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更少发生出血事件,应用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11.
杏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6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杏丁注射液对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不稳定心绞痛患者65例,随机分为2组:杏丁组32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静滴杏丁注射液20 ml,1次/d;对照组33例,常规西药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杏丁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9.7%,治疗前、后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平均减少时间杏丁组为(136.73±46.33)min,对照组为(88.96±40.31)min,P均<0.01。结论:杏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Acorvastatin)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3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77例和较大剂量组7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常规剂量组在基础治疗外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较大剂量组除基础治疗外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共治疗观察90d。所有患者在治疗后第(30±3)d及(90±3)d进行实验室检查和不良事件评估。观察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肝功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g)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TG、LDL-C、HDL-C、hs-CRP、Fg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两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0±3)d、(90±3)d时上述各项间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整个研究过程中无死亡事件,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应用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性良好,抗炎、调脂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我们应用阿替洛尔、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33例 ,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33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平均 (5 6± 6 )岁 ;心绞痛病程平均 (2 8.8± 4 .4 )个月。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16例 ,曾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2例。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平均 (4.2± 0 .5 )次。符合加拿大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心绞痛分级 ~ 级。均经活动平板试验阳性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明显狭窄而诊断为稳定性心绞痛。方法 :阿替洛尔 12 .5 mg/次口服 ,2次 / d,连用 30天。曲美他嗪 2 0 m g/次口服 ,3次…  相似文献   

14.
肝素在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严重的一种类型 ,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 ,易发展成急性心梗。作者对 2 2例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使用肝素治疗 ,获得了满意的疗效。1 对象和方法 符合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 43(男 2 8,女 15 )例 ,年龄 72± 5 (6 3~ 84)岁 ,分为两组 :肝素治疗组 (无肝素功能不全 ) 2 2例 ;非肝素治疗组 (有肝肾功能不全 ) 2 1例 .两组除肝素是否应用外 ,其它治疗基本相似。应用方法 :持续泵入肝素 80 0~ 10 0 0 U/h,共 3d,之后改肝素皮下注射 1万 U ,2次 /d,共 5~ 7d,应用期间监测APTT,并观察出血情况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造影剂后肾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必要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n=28)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n=28)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前30min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静脉注射,术后连续静脉注射3d。观察(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肾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2)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肌酐浓度变化。结果(1)实验组的肾血流动力学指标如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82.72±4.02)cm/svs(74.52±3.75)cm/s,P〈0.05]、舒张末期最低血流速度[(33.65±3.18)cm/vs.5.(28.03±2.23)cm/s,P〈0.05]、肾血流量[(588±112)mL/min vs(521±105)mL/min,P〈0.05]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阻力指数明显降低(0.60±0.05m0.68±0.0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组术后48h起血清肌酐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可增加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造影剂后。肾动脉的灌注.改善肾脏的缺血状态.有薷于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初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术(PCI)后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30例初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拟行PCI,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及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患者于术前3d开始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d,介入术中使用低渗非离子型对比剂。术后全部患者立即接受水化治疗12h。入院时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监测血清肌酐水平,入院时及术后第7天查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治疗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比13%,P〈0.05)。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血清肌酐水平(umol/L)均低于对照组(94.38±22.16、95.78±19.78、90.36±21.67比98.34±21.45、110.21±21.46、96.22±20.18,P〈0.05)。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68±0.45比10.28±0.23,13.45±0.34比12.14±0.33,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初发不稳定型心绞痛接受PCI的患者在围手术期使用阿托伐他汀具有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行血管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35例(41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72h内)患者中,19例(20个动脉瘤)采用开颅血管夹闭术(夹闭组),其中Hunt-HessⅠ-Ⅱ级14例,Ⅲ级4例,Ⅳ级1例;16例(21个动脉瘤)行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s)栓塞治疗(栓塞组),其中Hunt-HessⅠ-Ⅱ级13例,Ⅲ级2例,Ⅳ级1例。两组Hunt-Hess分级相似(P〉0.05)。结果夹闭组血管完全闭塞率为100%,预后良好率为89.5%,术后发生脑积水0例、脑梗塞3例;栓塞组分别为76.2%、89.5%和1例(P均〉0.05)。夹闭组住院时间(18.21±10.72)d,住院费用为(4.14±1.38)万元;栓塞组分别为(11.2±4.67)d和(7.72±1.94)万元(P〈0.05和0.01)。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行血管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疗效相近,两种手术方式各有所长,应根据患者病情及经济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咪达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CHF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卧床休息,限盐、积极治疗心衰病因及诱因,并联合应用地高辛0.125~0.250mg/d,消心痛10mg/次,3次/d,倍他乐克12.5~25.0mg/次,2次/d,呋塞米或安体舒通间断使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咪达普利2.5~10.0mg/d,从2.5mg/d开始,如血压稳定,3d后改为5.0mg/d,部分血压偏高患者2周后可增至10.0mg/d,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6min步行距离、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D)、射血分数(LVEF)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咪达普利对CHF有较好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9.
通心络胶囊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其疗效。方法将8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片3片/次,3次/d;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3片/次,3次/d,疗程均为4周,停用其他降脂及抗凝药物。结果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常规药物加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治疗有促进作用,可减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减少心绞痛发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隋广兰 《山东医药》2001,41(10):66-67
1996年以来 ,我们应用卡托普利与硫酸镁治疗肺心病心衰 5 0例 ,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98例患者均符合 197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肺心病诊断标准 ,均合并心衰。男 6 5例 ,女 33例 ;年龄38~ 80岁。心功能分级 级者 19例、 级 31例、 级 48例。98例被随机分为治疗组 (5 0例 )与对照组 (4 8例 ) ,两组患者均有慢性咳喘史 (均 >5年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感染、吸氧、止咳、平喘及纠正酸碱平衡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 2 5 mg,3次 / d;2 5 %硫酸镁 10~ 2 0 ml加入 5 %葡萄糖液 2 5 0 ml内静滴 ,1次 / d。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