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始终》是《灵枢经》卷二之第九篇,本篇论述内容十分丰富,重点介绍了在进行针刺治疗时,首先要认识脏腑阴阳、经脉气血运行的终始及脉象的变化,取穴原则、针刺补泻、因时、因人制宜、针刺十二禁及各经所见死证等。本文从脉诊、选穴原则、治神守气、气至及针刺禁忌等方面总结概括其学术思想,这些为后世针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内经》"多针刺"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腧穴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大类,针刺选穴一般是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组方,一穴一针。但是某些顽疾,一穴一针的治疗却难起沉疴,因而,多针刺的治疗方法旋而示之。《内经》中载有多针刺的论述,笔者通过对《内经》刺法及古典刺法的研读,旁阅近现代有关多针刺法的文献,结合个人数年来临床应用的心得体会,整理归纳,管陈于下。  相似文献   

3.
针刺临床疗效与穴位选取、手法操作密切相关。如今针灸医生多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或某些成熟的技术进行选穴及操作,遗失了针刺选穴及治疗的基本原则。人迎寸口脉诊法去繁就简,法朴而理微,是针刺辨经论治思维的精华。《灵枢·终始》作为《灵枢》中针刺技术保存最为完备的一篇,其中对人迎寸口脉诊论述十分详尽,此脉诊是以辨别阴阳为目的的辨证体系,通过对比人迎寸口脉的大小,判定其阴阳盛衰并据此采取相应针刺穴位及补泻手法,调和机体阴阳,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本文探析《灵枢·终始》中人迎寸口脉法的诊疗方法,医者通过人迎脉与寸口的相互比较,判断“阴阳”盛衰、定位病变经脉,继而通过针刺治疗使脉象达到“气调”,使机体恢复阴阳平和,此法可达到取穴少而效专力宏的效果,对针灸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石学敏院士从"气海理论"出发,创立了以人迎穴为主穴的"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立足于"气海理论",从中医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气、血、脉之间的关系和现代医学中心排血量、交感神经活性、血管等方面阐释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二者在对高血压形成的认识中达到了较完美的契合,体现本针刺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此外,文中还详细介绍了石学敏院士根据《内经》中气海理论和"无风不作眩"等理论提出高血压的主要病机为"气海失司"的思想源流以及本针刺技术的穴位选择——人迎、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重点论述了各个穴位针刺的量学操作规范,并基于中医理论和现代临床研究阐述各个穴位的选穴依据。  相似文献   

5.
郝强  贾红玲 《河南中医》2014,(12):2477-2478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有通经活络、调整脏腑功能、濡润筋脉、调气活血、恢复面部神经功能的作用。针刺选穴方法有:局部取穴、远端取穴、远近配伍、特殊选穴。  相似文献   

6.
气泄,即肝气乘脾之泄泻,以脾虚肝旺为根本病机,选取太冲穴治疗属对症选穴.至骨针法是邹德辉老师在研习《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探寻而来,目前已通过临床实践并获得良效.太冲针刺至骨作为新针刺方法,在多层次的信息传递和调整过程中发挥重要价值,其不仅是对传统针刺的继承与发展,更是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本研究将从至骨针法选穴、操作和针效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壮医针刺的调气方法。方法:对比中医针刺调气方法和壮医脐内环穴针刺及壮医针刺其它调气方法,分析其中异同。结果:中医针刺、壮医脐内环穴调气方法均是建立在气血理论共有基础之上的;但存在多方面不同:首先在指导理论上明显差异;其次,调气理论的建构因素明显不同,壮医针刺调气主要是在较具体的脐部施术,应用全息穴位组合形式,不同于针灸调气建立在因素性基础之上;第三,中医针灸调气方法是适用全身各部腧穴的,而壮医针刺调气除脐环穴外,其余腧穴尚未建立壮医本身的调气理论和调气方法;最后,对肢体躯干部腧穴,壮医针刺调气理论无妨于引入中医针灸的基本因素,脐内环调气方法也可合理引入中医针灸调气的基本因素加以丰富操作。结论:成形的壮医针刺调气方法是脐内环穴针刺调气,具有整体性和全身性的调气作用,对于全身诸腧穴针刺,壮医尚须建立自身的调气理论和调气方法;二者均可合理引入中医针灸调气的基本因素加以丰富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黄帝内经》针刺处方及其腧穴配伍规律。方法:通过人工查阅整理《黄帝内经》中有关针刺处方的条文,构建《黄帝内经》针刺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法从单穴/多穴处方、特定穴、选穴原则、配穴方法、症状/疾病、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急性病/慢性病、局部表现/全身表现8个方面分析《黄帝内经》针刺处方及其腧穴配伍规律特点。结果:最终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针刺处方146则,其中单穴处方76则,多穴处方70则。单穴处方多选用特定穴,以五输穴、交会穴最为多见,其中五输穴中以输穴使用较多;远部选穴是单穴处方的首选。多穴处方多选用特定穴互配,以五输穴配五输穴最为多见;远部选穴是多穴处方的首选;配穴以左右配穴法和本经配穴法为主。单穴处方适用病症包括4个系统,61种病症;多穴处方适用病症包括3个系统,47种病症。单穴、多穴处方主要治疗内科病症,单穴治疗病症时多症状、少疾病、多急性病、多局部表现;多穴处方治疗病症时多疾病、少症状、多慢性病、多全身表现。结论:《黄帝内经》针刺处方选穴多以远部选穴为主,并且大多为单穴处方。在多穴上以五输穴相配较多,以左右配穴法和本经配穴法为主。单穴临床应用于治疗急性局部症状,多穴临床用于治疗慢性全身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赵吉平教授针刺治疗不寐,从病机入手,首先“调神”,脑神、心神同调,调脑神选头部腧穴,轻症、病程短者选“头三神”,重症、病程久者选“头十二针”;实证、虚证分别施以不同的刺激量,实现虚补实泻。调心神选心经、心包经远端腧穴,虚证、热象不著者,选原穴、络穴,实证、热盛者,选荥穴、井穴。次重调阴阳,阴阳跷脉与任督脉并用。再以四诊合参定证候,从脏腑辨证角度辨证配穴。针刺时强调从针具、针刺方向、深度、针刺手法的灵活配合,达到相应的刺激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用"五经配伍调气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针刺选穴规律。方法:查阅古代相关文献,结合中医理论,分析探讨湖湘针推学术流派"五经配伍调气法"的应用。结果:"五经配伍调气法"来源于湖湘针推学术流派,按照五行生克助制规律,选穴配伍立足于本经本脏(腑),以五经腧穴为核心,突出基本病机及主病经脏(腑)的调治,有针五经、和五行、调治五脏气机之效;文献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病机关键是脏腑气机失调,故可用"五经配伍调气法"以治本病,实证者,疏肝理气以抑木调气,虚证者,健脾补气以培土调气。结论:"五经配伍调气法"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此法亦可尝试用于其他因气机失调所致的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1.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黄帝内经》阐释出神与气之重要。本研究从调神、调气的概念及重要性以及针刺调神、调气入手,并具体分析杨骏教授通督调神法和通任调气法,从而为实现针刺“得气”提供条件,利于针刺取效。本研究介绍了杨骏教授临床治疗上常用调神、调气针刺方法,论证调神、调气对针刺取效之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子午流注针法的配穴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子午流注针法是子午流注学说在针灸学术上的具体运用,是按时间选穴施治的一种方法。 (一)时穴配病穴法时穴就是根据气血流注盛衰的规律,按时寻得气血当盛的开穴。病穴就是病经之穴和专治某种疾病的特效穴。针刺时穴调整全身之气血;针刺病穴以泻病经之邪气,或补正气之不足。临床施治,如果除按时针刺其气血当盛的开穴以外,再根据辨证而采用循经取穴,配针适当的病穴,整体与局部双管齐下,效果就较单一针法为好。如头痛病人于壬日寅时来就诊。《徐氏逐日按时定穴歌》谓:“壬日寅时起至阴”,壬日的寅时至阴穴当开,就首先针刺至阴穴,然后再根据头痛的部位,循经取穴。前额头痛取阳明经的穴位,因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颅顶及后头痛则取太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内经》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内经》针刺法治疗,选穴为膝关节周围肌腱和韧带上的"治疗点",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选穴为膝关节周围的经穴。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改善率为93.10%,对照组为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内经》针刺法针对膝关节周围肌腱和韧带上的"治疗点"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优于应用常规针刺法针刺膝关节周围经穴。  相似文献   

14.
对于慢性病高血压病,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认为其为气血脉系统失调所致,关键病机为气海失司.针刺治疗应予"活血散风"法,其中针刺主穴"人迎"以调气海,辅以"合谷、太冲"疏肝健脾、活血散风,"曲池、足三里"调和气血、调气降逆.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纵观《内经》论刺法 ,无不包含辨气施针的思想。针刺乃“以微针通其经脉 ,调其血气”之法。故辨气对于针灸师来说十分重要。现结合临床运用谈几点体会。1 针前辨气决定选穴与针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凡将用针 ,必先诊脉 ,视气之剧易 ,乃可以治也”。气分外气与内气 ,外气如四时之气、运气等 ,它们在正常时属气候变化 ,一旦失调就变成了邪气 ,如六淫、疫疠等 ;内气指人体之营气、卫气、宗气、原气等。针刺前必须辨清外气、内气的状况方能决定针法穴位。四时气候的变化 ,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灵枢·四时气》提出春季宜取络脉 ,…  相似文献   

16.
正《中藏经》曰:"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倪光夏教授提出"通调三焦针刺法",以百会、膻中、中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合辨证取穴通调上中下三焦之气,调和五脏六腑功能。八髎穴是膀胱经腧穴,包括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其临床应用广泛。倪教授在针灸  相似文献   

17.
赵玲  沈雪勇 《中国针灸》2021,(3):339-341,353
从简帛书《脉法》"于环二寸"中的"环"以及脉口、"经脉穴"、根结标本等经络理论追溯腕踝针的起源和依据。简帛书《脉法》"环"即腕踝部,腕踝针针刺部位恰好接近"环"部。脉口理论反映既诊断又治疗的脉诊方法,而腕踝针各针刺点亦与脉口的位置及主治病症相应。腕踝针针刺点与"经脉穴"的所在位置及主治比较接近,与根结理论中的"溜""注""下入"穴部位亦相接近。腕踝针的各针刺点分布于标本理论中的"本"部和五输穴的范围内。腕踝针的操作与刺浅层卫气理论相符。  相似文献   

18.
处方用药有八法 ,针刺也绝非只有补泻。细读《内经》不难发现针刺还有调、推、引、积等法。《内经》尤其重视调法的运用 ,《灵枢·根结》说 :“用针之要 ,在于知调。调阴与阳、经气乃光。合形与气 ,使神内藏。”具体到调法的要领 ,《素问·离合真邪论》还提出 :“气之盛衰 ,左右倾移 ,以上调下 ,以左调右 ,”《灵枢·卫生失常》还提出 :“随变而调气”,《灵枢·四时气》也提出 :“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可见针刺效能在于调。所谓调 ,实质是调整阴阳气血的虚实 ,因此它包容了补泻和“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其它针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  相似文献   

19.
处方用药有八法,针刺也绝非只有补泻。细读《内经》不难发现针刺还有调、推、引、积等法。《内经》尤其重视调法的运用,《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调阴与阳、经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具体到调法的要领,《素问·离合真邪论》还提出:“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灵枢·卫气失常》还提出:“随变而调飞,《灵枢·四时气》也提出:“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可见针刺效能在于调。 所谓调,实质是调整阴阳气血的虚实,因此它包容了补泻和“不盛不虚以经取  相似文献   

20.
《针经摘英集》收录治病直刺诀针方69则,其选穴多选两经或多经交会穴,临床选穴体现针灸辨证论治的特点;刺穴有先后,穴取双位;刺穴注重腧穴得气效应,气至病所。为后世医家治疗临床疾病提供了丰富的针刺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