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方法。方法对2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重建作如下改进:妥善的胰管内支撑及胰液内引流,严密的胰断面缝合,“伞兵式”胰肠端端套入吻合,胰肠吻合口周置双套管引流,术后持续低负压吸引,胃管经胃肠吻合口引入空肠输入袢,到达胆肠吻合口下方并行负压吸引等。结果23例患者均未出现胰瘘,无围手术期死亡,恢复顺利。结论妥善而精确的胰肠吻合可有效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胰胃吻合术与胰空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7年7月—2011年6月期间32例壶腹周围癌患者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胰空肠吻合术和胰胃吻合术重建消化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胃吻合术后胰瘘,胆瘘,腹腔出血及死亡概率较胰空肠吻合术明显降低。而在吻合口出血,术后糖尿病及术后脂肪泻等并发症无差异。结论胰胃吻合术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一种可降低胰瘘发生率的消化道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胰瘘和胆瘘,两者常同时发生。其死亡率可高达50%。为了减少胰瘘和胆瘘的发生,1987年以来,我院对1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的消化遭重建采用胰、胆、胃和空肠的双Y式吻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正伦  崔专义 《河北医药》2003,25(8):605-606
1999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我院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12例 ,采用空肠粘膜空肠断端胰腺缝合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单纯捆绑式胰肠吻合术 ,无 1例发生胰瘘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2例中 ,男 10例 ,女 2例 ;年龄 44~ 65岁 ,平均 5 7岁。其中壶腹癌 3例 ,胰头癌 7例 ,十二指肠平滑肌瘤 1例 ,十二指肠腺癌 1例。1 2 手术方法  1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均采用Child方式重建。吻合顺序为胰、胆、胃。空肠胰腺吻合及胰管的处理方法 :( 1) 5例行空肠粘膜胰腺缝合 ,空肠断端与胰腺缝合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手术步骤 :①断胰 :于…  相似文献   

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三种不同方式胰肠吻合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套入式端侧胰肠吻合及胰管对黏膜端侧胰肠吻合等三种不同方式的胰肠吻合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52例胰头、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三种不同方式胰肠吻合的胰漏发生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 套入式端端胰肠吻合25例,套入式端侧胰肠吻合16例,胰管对黏膜端侧胰肠吻合11例;手术时间4~7.15 h,胰管对粘膜端侧胰肠吻合手术时间短,各类围手术期并发症共18例,各种术后远期并发症10例.平均住院时间为(19.32±5.45)d,围手术期死亡共2例. 结论 套入式端端胰肠吻合、套入式端侧胰肠吻合以及胰管对粘膜端侧胰肠吻合均为手术切除后常用的吻合方式,吻合口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根据术中情况决定吻合方式是最佳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周明银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5):185+187-185,187
目的探讨搁绑式胰空肠吻合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巾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和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4年1月~2012年3月对2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施行捆绑式胰空肠吻介法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本组无胰肠吻合口瘘病例及死广病例。术后肺部感染5例,治疗后痊愈。结论捆绑式胰窄肠吻合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巾可明湿降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分析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分院普通外科治疗110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前检查及根治切除术的诊治情况。方法自2000年2月—2009年12月共收治胰腺癌病人110例行根治性切除,按Child方式进行消化道重建,按胰、胆、胃顺序重建胃肠道,有助于减少胃肠吻合口溃疡,减少了胃排空障碍,亦减少了胆道感染的机会,该术式变胰管空肠吻合术为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吻合法,减少了吻合技术的复杂性,简化了手术操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减低胰瘘的发生。结果该组病人手术切除范围广泛,且骨骼化清扫肝十二指肠韧带,按Child方式进行消化道重建,在主胰管内放置口径适宜带有侧孔的引流管做空肠内引流。术后出现病发证14例;其中胰瘘3例,肺部感染6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死亡1例。结论用Child方式进行消化道重建,术中精细操作尽量减少胰腺组织不必要的创伤,是降低胰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胰腺-空肠套入式吻合与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为临床PD吻合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将接受PD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化为胰腺-空肠组与胰管-黏膜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医生操作,胰腺-空肠组于术中行胰腺-空肠套入式吻合,胰管-黏膜组于术中行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考察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胰腺-空肠组死亡2例,病死率为6.67%,胰管-黏膜组死亡1例,病死率为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胰瘘(POPF)外,胰腺-空肠组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33%,胰管-黏膜组为4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胰腺-空肠组的并发症严重程度高于胰管-黏膜组,III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空肠组的的术后POPF的发生率为30.00%,胰管-黏膜组为26.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胰管-黏膜组POPF的严重程度低于胰腺-空肠组(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POPF与性别、胰管直径以及病理类型具相关性(P<0.05)。结论 除胰管较细患者建议行胰腺-空肠套入式吻合外,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在PD手术中可最大程度降低PD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捆绑式胰肠吻合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防胰肠吻合口漏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照彭淑牖教授设计的胰肠捆绑式吻合法进行胰肠吻合并加以改进,游离胰腺断端3cm,胰管内置硅胶小儿胃管,两者用丝线固定,空肠3cm反折处用电凝破坏其黏膜,目的是破坏空肠黏膜的分泌功能,有利于与胰腺粘连愈合,胰断端套入空肠内3cm,空肠断端与就近胰包膜缝合4针,于空肠断面旁系膜第1、2支血管间用7号丝线环绕空肠壁捆绑,使空肠壁与胰腺紧密相贴并用4针缝线固定,松紧度以能插入14号弯钳为准。结果经过连续82例临床应用,均未发生胰瘘,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结论本法操作方便、省时、并发症较少,是胰肠吻合理想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管内不置引流管胰肠套入式吻合的临床经验。方法:17例按原方案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横结肠癌浸润转移十二指肠患者行横结肠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严格无菌、无瘤操作,将病变整块切除,消化道Child重建。结果:本组术后无胰瘘发生,手术时间平均5.5小时,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胰管内不置引流管胰肠套入式吻合疗效满意,该术式无需向主胰管内插硅塑管,也不必将胰管引流导管经肠袢引至体外,不必做精细的胰管与肠粘膜吻合,操作容易,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肝脏胆肠引流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吻合口瘘中的疗效。方法 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共30例患者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16例行采用经肝脏胆肠引流,其余14例采用常规方法放置T管,分析其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清电解质、肝功能变化,手术时间,两组吻合口大小、吻合时间、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及胆道感染情况,手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与常规术式组相比,观察组的胆肠吻合手术时间小于对照组,术后引流管周围渗液明显减少,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较早;两组术后进食时间,胆漏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3个月胆管直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相当、两组间手术前后电解质及肝功能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经肝脏胆肠引流可以有效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操作复杂,胰漏、胆漏、出血等并发症多,虽经反复改进,仍欠满意。近2年多来,共行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Child法重建消化道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即胰空肠吻合采取端端套入法,吻合处黏膜行石炭酸烧灼加外捆绑,主胰管加外引流等。患者术后恢复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徐欣  张竣 《云南医药》2002,23(1):17-19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最危险的并发症,发生率在10%左右,一旦发生胰瘘,病死率可达50%以上犤1犦。为此,对胰腺残端的处理及胰肠吻合的方法、如何防止或减少胰瘘发生是受到外科医师非常关注的课题。我科自1993年以来,对14例患者采用改良胰管空肠吻合胰残端套入法行胰十二指·18·云南医药2002年2月第23卷第1期肠切除术,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36~62岁,平均51岁。其中胆总管下段癌9例,十二指肠降段癌4例,胰头癌1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08~2007-08施行的20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胰肠吻合全部采用荷包套入式胰空肠双重吻合。结果20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手术成功,无胰漏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胆漏4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肠系膜上动脉切断1例,腹部切口裂开2例。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技术的提高和胰肠吻合技术的改进是防止术后胰漏发生的关键。荷包套入式胰空肠双重吻合方法,可以有效的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探讨其合理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五莲县人民医院普通外科2000年5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8例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的外科诊治情况,7例经胃镜及上消化道钡餐透视确诊,1例腹痛过于剧烈,急症行剖腹探查获确诊。均在全麻或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保留胰头的胃大部+十二指肠全部切除术,另行胰肠、胆肠吻合重建十二指肠,然后与远段空肠Roux-en-Y吻合。结果本组8例腹痛症状均消失,随访3年无胆道系统逆行感染、反流性胃炎等远期并发症。结论本术式完全切除十二指肠可完全切除病灶,空肠近段胰肠、胆肠吻合后上提重建十二指肠,以Rouxen-Y吻合术式吻合重建消化道,利用其抗反流的功能避免了胆道系统逆行感染及残胃食管的反流性炎症,有效杜绝了病灶的复发,这也是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外科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时,采用带有突起的胰管内支撑导管经T管内引出的方法,观察术后引流情况及胰瘘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支撑导管尖端插入胰管内,荷包缝合胰管断端,结扎固定在胰管突起处,利用金属针将另一端由经胆肠吻合口的T管短臂引入T管,并由T管长臂的侧壁引出体外。结果:11例PD患术后未发生胰瘘等并发症,恢复顺利。结论:带突起的胰管支撑导管经T管引出体外的方法,可有效地避免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胰十二指肠切除是治疗胰头及壶腹周围良、恶性疾病的一种复杂的手术方式。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和术后管理的提高,已经使胰腺切除术后死亡率减少到5%以下,然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却改变很小,仍然在30%-40%范围。术后胰瘘依然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捆绑式胰肠吻合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吻合方式,能改变术后胰瘘的发生。胰管支撑引流可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的应用也可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瘘发生与残胰处理方法,残胰管处理方式等相关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0年1月至2006年12月所行67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Child法重建66例,Whipple法重建1例,残胰管内置短管引流65例,长管引流2例。结果全组67例均无手术死亡,无胰瘘发生,胆瘘1例,应激性溃疡出血6例。结论胰瘘的发生与胰吻合方式关系不大,残胰管内置引流管能起到时明显降低胰瘘发生作用,而全胃肠外营养(TPN)的使用及生长抑素的应用能起到预防胰瘘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ctomy,PD)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1997年2月-2006年10月完成的108例PD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胰瘘发生率为13.9%,胰瘘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显著高于无胰瘘组(66.7%vs.20.4%,P=0.001;33.3%vs 7.5%,P=0.012),十二指肠肿瘤及手术时间长是胰瘘发生的高危因素,而胰管引流、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术后预防性应用奥曲肽是胰瘘的保护因素.结论 胰瘘仍是目前PD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PD集中于有经验的外科医师进行,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胰管引流、术后预防性应用奥曲肽可减少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为预防或减少术后胰瘘发生,国内外学者对胰肠吻合方式进行了较多的改进和探索,但均不太理想,我院外科自1995年开始对胰十二指肠切除16例病人应用空肠浆肌袖式胰肠吻合方式,无一例发生胰瘘,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