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6年4月-2000年2月,我院对461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息肉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进行了研究.探讨HP感染与胃炎及其程度、溃疡及其部位以及年龄、性别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消化性溃疡局部加胃窦切除及药物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消化性溃疡灶局部切除加胃窦切除并抗幽门螺杆菌 (HP)药物协同治疗的疗效。方法 :依胃横轴行溃疡灶按纵切横缝原则局部切除 ,范围超过边缘 1cm ,并作保留幽门的胃窦切除行胃十二指肠吻合 2 6例 ,术后均口服抗幽门螺杆菌药物 1周。结果 :本组病人术后随访 5年 ,2 4例自觉症状消失 ,体重增加 ;2例因肝炎后肝硬化行内科治疗。5年后定期胃镜复查均无溃疡复发 ,定期HP检查阴性。结论 :本方法创伤小 ,操作简单 ,能防止复发 ,且保留幽门 ,合乎人体生理 ,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荆花胃康胶丸与常规三联方案联用根除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4例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经胃镜胃窦部黏膜活检及尿素酶检查证实为Hp阳性,治疗组服用荆花胃康胶丸+三联疗法,对照组使用三联疗法,停药4周后观察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结果使用荆花胃康胶丸组根除率为90%,常规三联组根除率为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三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者疗效确切、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药物治疗有效,但易复发,尤其是不规律用药后.远端胃切除或迷走神经切断术后有时溃疡会复发.本文探究部分胃切除后残留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溃疡复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药物治疗有效,但易复发.尤其是不规律用药后。远端胃切除或迷走神经切断术后有时溃疡会复发。本探究部分胃切除后残留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溃疡复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自引进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和重视抗幽门螺杆菌(HP)感染以来,胃十二指肠及吻合口溃疡的手术已大大减少。但溃疡病经内科治疗无效及有并发症时仍应及时处理。我院1996年10月至2005年9月收治消化性溃疡大出血患者52例,现将其诊断和急诊处理讨论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灶局部切除加胃窦切除并抗幽门螺杆菌(HP)药物协同治疗的疗效。方法:依胃横轴行溃疡灶按纵切横缝原则局部切除,范围超过边缘1cm,并作保留幽门的胃窦切除行胃十二指肠吻合26例,术后均口服抗幽门螺杆菌药物21d。结果:本组病人术后随访5年,24例术前自觉症状消失,体重增加;2例因肝炎后肝硬化行内科治疗。5年后定期胃镜复查均无溃疡复发,定期HP检查阴性。结论:本方法创伤小,操作简单,能防止复发,且保留幽门,合乎人体生理,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邵永胜  张应天 《腹部外科》2008,21(4):212-213
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和梗阻。近20年来,尤其是在证实了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密切关系之后,因为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inhibitors,PPIs)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法的广泛应用,绝大多数消化性溃疡可经药物治疗而治愈,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也日益减少,仅仅只是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消化性溃疡并发症方才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315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门诊选取656例消化性溃疡无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患者为对照组。再根据研究组中HP阳性者根除HP后随访2年,观察上消化道再出血情况。所有入选患者均统计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NSAIDs服用、性别、年龄、饮酒史、血小板计数等情况。结果 NSAIDs对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对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用不同种类NSAIDs对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AIDs增加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年龄与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相关,大于60岁的老龄消化性溃疡患者更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合用不同种类NSAIDs较单用NSAIDs者消化性溃疡更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0.
内皮素(ET)是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血管收缩肽。ET-1的生物活性最强。本研究通过对消化性溃疡(PU)患者血浆及胃粘膜中ET水平的测定,并检测幽门螺杆菌(HP),以探讨ET在PU中的病理生理意义及与HP感染的关系。对象与方法对象消化性溃疡(PU)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胃溃疡(GU)1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20例。均由电子内镜确诊。正常者12例系同期电子内镜检查无异常发现且HP阴性。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取空腹时肘静脉血2ml,4℃离心分离血浆。同时取血雨滴作ELISA检测抗HP。另于胃镜检查时取胃窦、胃体粘膜行HE染色…  相似文献   

11.
消化性溃疡引起的胃出口梗阻 (GOO)相当常见。在外科处理前 ,通常反复使用气囊扩张 (PD) ,但 PD的失败可进一步导致患者的逐渐衰弱、体重下降 ,而 PD继发的疤痕又使术中本已处理困难的十二指肠残断更加棘手。幽门螺杆菌与其他的溃疡并发症如穿孔和出血有强烈的联系 ,但 GOO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少见报道。如果 GOO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很低 ,采用 PD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相反 ,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 GOO,PD和幽门螺杆菌治疗可能会取代外科治疗。作者回顾性分析了美国田纳西大学附属医院1993~ 1998年的 5年间因 GOO而手术治疗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消化性溃疡穿孔、出血、幽门狭窄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96例因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出血、幽门狭窄而急诊手术的病人,于胃穿部手术标本或活检标本,作免疫组化染色,在高倍镜下行Hp计数,对Hp感染的密度进行分析,按Rauws标准评估胃炎的严重度。结果消化性溃疡穿孔、出血、幽门狭窄的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90%、58%、50%;Hp感染分级分别为3郾4±0郾19、2郾2±0郾17、2郾6±0郾20;Rauws分数分别为8郾0±0郾31、5郾1±0郾29、5郾8±0郾42。Hp感染和胃炎改变在消化性溃疡穿孔较出血,狭窄更为明显,前者的P值分别为<0郾01和<0郾05。结论消化性溃疡穿孔与Hp感染密切相关,根治Hp能有效防止溃疡穿孔。  相似文献   

13.
胃十二指肠良性疾病——胃十二指肠溃疡外科治疗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无酸、无溃疡”一直被视为指导治疗的理论依据,多年来采用各类药物用以碱化胃腔、保护胃黏膜屏障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上个世纪80年代对幽门螺杆菌的发现,拓宽了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实践证明有效地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并联合抑酸药物会加速溃疡的愈合并减少复发,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质子泵抑制剂  相似文献   

14.
张彩娟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410-411
目的:探讨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2011年10月消化性溃疡病人100例,并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为阳性。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雷贝拉唑胶囊三联疗法,观察组在三联疗法基础上加用枸橼酸铋钾胶囊,每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对两组临床疗效与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与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好,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胃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无酸、无溃疡”一直被视为指导治疗的理论依据 ,多年来采用各类药物用以碱化胃腔、保护胃黏膜屏障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上个世纪 80年代对幽门螺杆菌的发现 ,拓宽了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实践证明有效地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并联合抑酸药物会加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 (HP)与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的关系已经确定 ,并可能与胃癌的发病有关[1] ,我们通过研究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粘膜病理变化的特点 ,探讨HP在PHG发病机制中的意义。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 :1997年 10月~ 1998年 5月在我院内镜室受检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 45例 ,其中男 3 9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46.1岁。根据病史、肝功能、超声波和内镜检查诊断门静脉高压症。2 .方法 :(1)在EG 2 0 0 0电子胃镜直视下活检胃粘膜组织 ,胃窦 2块 ,胃底和胃体各 1块。 (2 )HP组织学诊断 ,标本经福马林固定 ,用双盲法行常规…  相似文献   

17.
对63例消化性溃疡且幽门螺杆菌(Helicabacter pylori,Hp)阳性的病人抗Hp治疗后随访2年,观察根除Hp与溃疡复发和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分为三大类:出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的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disease,PUD)、非甾体抗炎药(NSAID)相关性溃疡和病理性高分泌溃疡(如胃泌素瘤、原发性高分泌状态)。绝大多数胃、十二指肠溃疡属于第一类,一项总结24个研究的荟萃分析,94%十二指肠溃疡(DU)和84%胃溃疡(GU)胃窦粘膜可检出Hp感染。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关系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广州,510080)何裕隆詹文华本世纪初,人们已经注意到消化性溃疡与细菌感染有关,自1915及1916年Rosenow和Sanford第一次描述在96%的胃溃疡中发现被命名为“链球菌”的细...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对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单纯修补后溃疡愈合的影响.方法:收集120例穿孔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其中99例(82.5%)为幽门螺杆菌阳性,其中51例为抗HP治疗组,用次橼酸铋120 mg、阿莫西林500 mg和甲硝唑300 mg治疗.48例为单用雷尼替丁治疗组.结果:胃十二指肠穿孔单纯修补后只要消除感染,溃疡复发率就降低.结论:幽门螺杆菌是影响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后复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