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过程中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方法:乙肝肝硬化患者60例为病例组,HBV-DNA均阳性,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病例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24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T3、T4、FT3、FT4、TSH.结果:病例组治疗前血清T3、T4、FT3、FT4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下降,TSH与对照组相比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恩替卡韦治疗24周后,HBV-DNA转阴组血清T3、T4、FT3、FT4、TSH、AST、ALB、PT水平较治疗前和HBV-DNA未转阴组均有明显改善.结论: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甲状腺素水平紊乱,给予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的同时可以间接改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近期疗效。方法将42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随机分成治疗组21例,对照组21例;两组均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苦参碱、门冬氨酸钾镁、质子泵抑制剂、白蛋白、血浆等综合性治疗;治疗组给予恩替卡韦0.5mg/次,口服1次/d,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次,口服1次/d,疗程均4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定量水平、肝纤维谱、HBeAg转阴率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定量水平、肝纤维谱、HBeAg转阴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肝功能、Child—Pugh评分、PTA、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HBV-DNA定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明确,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脏功能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就诊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根据是否采取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分为对照组和抗病毒组,比较其治疗前、后的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及病毒学指标,分析长期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对患者肝功能及生存率的改善情况。结果最终入组患者145例,其中抗病毒治疗组102例,对照组43例。抗病毒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清蛋白、胆碱酯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及肝脏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酶、Ⅲ型前胶原及HBV DN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后,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组2年生存率为88.0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37,P0.05)。结论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肝功能、降低乙肝病毒载量,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HBV)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辅以抗病毒及护肝治疗的效果。方法将54例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前肝功能均正常,HBV-DNA 104~107拷贝.mL-1)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抗病毒组28例,采用抗结核+抗病毒+护肝治疗;对照组26例,采用抗结核+护肝治疗。观察2组患者肝功能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抗病毒组肝功能异常5例(26.08%),对照组肝功能异常8例(34.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8周,抗病毒组ALT、AST和T-BIL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停药率为17.39%,抗病毒组停药率为4.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2周时抗病毒组HBV-DNA为102~104拷贝·mL-1,对照组HBV-DNA为105~107拷贝·mL-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明显减轻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中引起的肝功能损害,减少抗结核治疗的停药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对肺结核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在抗结核化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5例采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护肝治疗+抗结核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护肝治疗+抗结核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和HBV-DNA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肝功能损害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因肝损害而停止抗结核治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BV-DN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能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防止乙肝病情的加重,从而明显减轻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抗结核过程中出现的肝脏功能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6.
明芳  赵云  张沛枫  姚煜 《医学临床研究》2013,(11):2174-2176
【目的】研究核苷类药物治疗失代偿期乙型、丁型重叠感染肝炎肝硬化48周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失代偿期乙型、丁型重叠感染肝炎肝硬化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疗程中监测患者生化学指标(ALT、AST、TBil、ALB)、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HBsAg定量、child—push评分,B超门静脉宽度、门静脉峰值流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24例患者各项指标得到明显改善,疗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丁型重叠感染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较好生化学指标改善、HBsAg下降及抗HBV病毒学应答,部分患者抗HDV病毒学应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分析初始应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德福韦酯作为初始抗病毒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应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作为初始抗病毒治疗方法。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肌酐(Cr)水平、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表达量、Child-Pugh评分等进行观察和比较。对2组患者的ALT恢复率、HBV-DNA转阴率、HBe Ag转阴率等治疗效果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对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血清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各项治疗效果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和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始应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可有效抑制HBV的复制。  相似文献   

8.
对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而言,抗病毒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措施,而核苷类药物的问世成为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核苷类药物治疗能有效抑制HBV复制,使肝功能恢复、肝组织学改善,防止或延缓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肝细胞癌。但核苷类药物存在需要长期治疗,疗程不易确定,停药后易复发等缺点,特别是易出现耐药变异,引起反弹,少数病例出现肝功能失代偿。因此,慢性乙型肝炎的耐药问题成为医者和患者共同十分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采取阿德福韦酯联合替比夫定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综合性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单用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替比夫定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临床疗效、HBe Ag水平、HBV-DNA表达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TBIL、ALT及ALB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TBIL、ALT、ALB改善情况虽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显效、有效、无效及总有效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第24、48周时,HBV-DNA转阴率与HBe Ag血清转换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替比夫定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疗效显著,均能有效抑制HBV-DNA复制,抗病毒性较强,可有效改善肝功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可行,而联合用药效果并不优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4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对照组2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拉米夫定100 mg/d口服,疗程1 a。结果:治疗组1 a治疗结束时肝功能恢复情况及HBV-DNA转阴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死率9.1%,对照组为20.0%。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清单胺氧化酶(MAO)、前清蛋白(PA)及胆碱酯酶(CHE)在肝硬化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分别检测97例慢性肝炎患者和83例肝硬化患者(其中代偿期组46例、失代偿期37例)血清中MAO、PA及CHE水平变化。结果肝硬化组血清MAO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A及CHE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的(P〈0.05),慢性肝炎患者组血清MAO、PA及CHE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代偿期组血清MAO均明显高于代偿期组(P〈0.05),PA及CHE明显低于代偿期组的(P〈0.05)。结论血清MAO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中明显升高、PA和CHE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中明显降低,并且其水平与肝硬化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肝硬化早期发现的指标,用于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B)、胆碱酯酶(CHE)与胆汁酸(TBA)评价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及其变化的作用.方法选取经临床诊断的83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严格按Child-Pugh评分进行分级(A、B、C 组).检测血清PAB、CHE、TBA与常规生化指标,部分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另选健康组(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PAB与CHE在肝硬化Child-Pugh A、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AB在Child-Pugh A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TBA在Child-Pugh C组与健康组/Child-Pugh 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1).白蛋白(ALB)正常的39例Child-Pugh A级患者中 33 例PAB低于正常值.将PAB、CHE对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诊断价值与常规指标ALB进行比较,三者诊断肝硬化Child-Pugh B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相同,但诊断Child-Pugh C时以PAB的敏感度较高,以ALB与CHE的特异度较好.治疗前后PAB、CHE有显著性差异,而TBA、ALB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AB、CHE较准确反映了肝硬化患者肝脏的储备功能及其变化.TBA不及PAB、CHE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四项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值、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指标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后肝硬化诊断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在该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3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同时选择80例单纯慢性乙肝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蛋白(PⅢNP)、Ⅳ型胶原蛋白(Ⅳ-Col)、层黏连蛋白(LN)、AST/ALT比值及乙肝DNA(HBV-DNA)指标水平。结果 (1)乙肝后肝硬化血清中HA、Ⅳ-Col、PⅢNP、LN明显高于单纯慢性乙肝组(P<0.01)。(2)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在乙肝后肝硬化血清中HBV DNA>106copy/mL组中除LN外,其他指标水平明显高于乙肝后肝硬化血清中HBV DNA在103~105copy/mL组和HBV DNA<103copy/mL组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HBV DNA 103~105copy/mL和HBV DNA<103copy/mL两组间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升高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水平在AST/ALT>2、12时为(785.2±216.4)μg/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Col升高水平在AST/ALT>2[(598.2±158.6)μg/L]和AST/ALT<1[(438.7±146.1)μg/L]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PⅢNP和LN升高的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肝纤维化四项与AST/ALT比值、HBV DNA有利于临床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病程的监测,同时为临床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和抗纤维化治疗及疗效的判定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中草药制剂抑毒调平液的抗乙肝病毒效果。方法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抑毒调平液治疗,对照组口服安慰剂治疗,疗程3mo。于治疗前、治疗3mo末、停药3mo末进行肝功能、HBV-M、HBV-DNA定性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3mo末及停药3mo末,治疗组HBeAg、HBV-DNA阴转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血清ALT、AST、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HBeAg、HBV-D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LT、AST、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抑毒调平液能显著改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功能,有确切的抗乙肝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硬化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复合辅酶、异甘草酸镁等一般综合治疗及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变化及Child-Pugh评分变化,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变化与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血清ALT、AST、ALB、PTA均有明显改善(P<0.05),TBIL改善无显著差异。4周后治疗组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乏力改善20例(76.9%)、食欲改善16例(61.5%)、腹水减少或完全消失22例(84.6%),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近期安全有效,患者肝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6.
血清GP73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GP73检测在肝脏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55例各类肝脏疾病患者(57例肝炎、69例肝硬化和29例肝癌)及216份对照组(80名健康人血清和136例非肝病患者)血清,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 对血清GP73、AFP进行定量检测,利用生化分析仪检测ALP、ALT、AST、GGT、CHE、TP、ALB、TBIL、DBIL的含量,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HBV DNA拷贝,分析不同肝病患者血清GP73含量与其他指标的关系.结果 肝脏疾病组的血清GP73、ALP、ALT、TBIL含量中位数(171.3μg/L、100 U/L、51.5 U/L、39.6μmol/L)高于对照组中位数(49.6μg/L、52.5 U/L、33.5 U/L、20.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1.429、33.441、36.490、28.183,P均<0.01),肝脏疾病组的血清TP、ALB、DBIL含量(64.5 U/L、30.7 U/L、15.2 μmol/L)与对照组(41.8 U/L、20.5 U/L、13.2 μ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93、2.350、0.335,P均>0.05);血清GP73与AST、CHE、ALB、TBIL和DBIL相关(r分别为0.308、-0.359、-0.278、0.338、0.333,P均<0.01),HBV感染与无HBV感染标本之间的GP73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31,P>0.05);将GP73与其他指标结合起来可以将肝病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提高到85.2%和89.8%.结论 将GP73列入联合检测可提高各种肝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前后临床和病理方面的变化,探讨其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80例,根据肝穿病理结果将其分为3组:拉米夫定组、阿德福韦酯组和对照组,常规保肝治疗相同,拉米夫定组加用拉米夫定片0.1g/d;阿德福韦酯组加用阿德福韦酯酯胶囊10 mg/d,对照组不用任何抗病毒及调节免疫的药物,疗程36周,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A)、HBV DNA定量指标,计算Child-Pugh分值,对部分肝穿组织病理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拉米夫定组及阿德福韦酯组Child-Pugh评分分别降低为3.9分和2.1分;HBV DNA定量分别降低为(4.1±0.9)copies/ml和(2.8±1.0)copies/ml;肝脏炎症积分均减少2以上;肝纤维化积分减少1以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应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后临床与病理方面均有明显改善,抗病毒治疗对于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非常必要且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脏疾病基础的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的耐受性.方法 选择肝炎无症状携带者26例、轻型慢性肝炎28例、肝硬化代偿期患者21例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均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3、7天抽血复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结果 无症状携带者、轻型慢性肝炎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第1天肝功能ALT、AST浓度较术前有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症状携带者:ALT:术前(20.4±4.5) U/L,术后第1天(67.2±7.9)U/L,t=2.32;AST:术前(18.3±2.3)U/L,术后第1天(71.8±18.2) U/L,t=2.15.轻型慢性肝炎患者:ALT:术前(110.2±8.3)U/L,术后第1天(210.2±5.6)U/L,t=2.31;AST:术前(146.8±23.6)U/L,术后第1天(256.5±19.3)U/L,t =2.45.P均<0.05];但术后第3、7天,2组以上两个指标的水平均接近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症状携带者、轻型慢性肝炎者组术后各时期ALB、TBiL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硬化代偿期组术后第1天表现为ALT、AST、TBiL浓度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LT:术前(122.9±6.2) U/L,术后第1天(301.6±9.6) U/L,t =2.95;AST:术前( 156.6±12.7)U/L,术后第1天(327.8±21.8) U/L,t=3.11;TBiL:术前(28.2±2.1)μ mol/L,术后第1天(57.2±3.2)μmol/L,t =2.98.P均<0.01];术后第3天略恢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天:ALT( 235.4±7.9) U/L,t =2.41;AST( 241.5±20.7)U/L,t=2.33;TBiL(43.9±4.2)μmol/L,=2.67.P均<0.05],但所有患者仍处于代偿期.术后第7天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肝炎无症状携带者、轻型慢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后可以出现肝功能的异常,但有可逆性.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手术后肝功能恢复较肝炎无症状携带者、轻型慢性肝炎患者迟,但患者仍处于代偿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特点与临床非创伤性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6月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临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76例,均行肝活组织检查及病理分期,根据组织学纤维化程度分为非肝硬化组(S0-S3期)、肝硬化组(S4期、活动性肝硬化),了解其构成比;研究非肝硬化组与肝硬化组之间非创伤性指标(包括性别、年龄、乙肝病毒标志物、血常规、生化、凝血系列、HBV—DNA载量、肝纤维化四项、脾脏肋间厚度、HBeAg阳性等25项)的关系。结果①在1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S0-S3期115例,占65.3%,S4期31例,占17.6%,活动性肝硬化30例,占17.1%。②在非肝硬化与肝硬化2组间,年龄、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HBeAg、AAR(AST/ALT)、直接胆红素、白蛋白(ALB)、球蛋白(GL8)、AGR(ALB/GLB)、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酸转肽酶、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国际标准化比率、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脾脏肋间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25项非创伤性指标中,患者的年龄、HA、PCⅢ、HBeAg、AAR、DBil、ALB、CLB、AGR、ACP、GGT、RBC、WBC、RCT、INR、PTA、纤维蛋白原和脾脏肋间厚与肝硬化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临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组织学肝硬化患者,临床上有许多非创伤指标有助于判断组织学肝硬化;HBeAg阴性比阳性患者存在组织学肝硬化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服用拉米夫定YMDD变异者病情进展相关因素,提高抗HBV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接受拉米夫定治疗患者267例,平均治疗18个月后进行YMDD检测,分成YMDD(+)组、YMDD(-)组,分析两组间在治疗前1个月、平均治疗18个月后肝功能、血清学肝纤维化、HBV-DNA定量的差异。结果:YMDD(+)组与YMDD(-)组比较,治疗前YMDD(-)组HBV-DNA病毒量普遍较YMDD(+)组低;患者在治疗后YMDD(+)组转氨酶、HA、IVC明显高于YMDD(-)组(P<0.05);蛋白合成指标(TP、Alb)均低于YMDD(-)组(P<0.043);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YMDD(-)组。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后转氨酶、肝纤维化指标升高、蛋白合成指标下降,HBV-DNA病毒增加应作为YMDD变异患者病情进展的临床指标。HBV-DNA定量较低,ALT较高抗病毒效果较好,发生变异几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