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脱位中后踝骨折固定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1例伴有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均采用手术治疗,后踝固定采取空心螺钉或T形钛板螺钉,术后1周开始功能锻炼。结果随访6~36个月,按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5例,良4例,可1例,差1例。结论踝关节骨折脱位中后踝骨折应手术治疗,根据复位情况采取空心螺钉或T形钛板螺钉固定,恢复骨性结构、内外侧副韧带的张力,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收治三踝骨折45例,采用标准外侧切口固定外踝,后内侧切口固定后踝及内踝。结果本组随访时间5~2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6周。根据改良Baird的主客观评价标准:优26例,良11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2.2%。结论三踝骨折需切开复位保证踝关节获得解剖复位,并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功能,通过后内侧手术入路可以直视下固定后踝及内踝,是值得选择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踝关节骨折治疗中后踝骨折内固定与否的疗效,探讨后踝骨折固定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手术治疗56例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36例进行后踝复位内固定(后踝内固定组),20例未进行后踝内固定(后踝非固定组)。术后按Olen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5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两组各有1例开放伤患者因术前皮肤软组织条件差,术后伤口浅表感染,经抗感染、换药后完全愈合。踝关节骨折均愈合。后踝非固定组5例胫距关节未完全复位,二次行后踝复位固定后获得完全复位。术后1年Olen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分:后踝内固定组优24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4. 44%(34/36);后踝非固定组优8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0. 00%(18/20);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后踝骨折复位固定对稳定踝关节有影响,应重视后踝骨折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治疗的新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42例,对其中资料完整的34例进行分析,男19例,女15例。根据Weber-AO分类:B型28例,C型6例。应用Baird和Jackson评分系统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评定,并将骨折类型、骨折固定方法、术后功能锻炼时间与最终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对34例Weber-AO分型的B型及C型踝关节骨折,采用腓骨后侧钢板内固定,以避免螺钉对关节面的损伤,对同时伴有后踝骨折的病例,同时一个切口对腓骨及后踝进行固定。结果:随访时间1.2~3.2年,平均1.8年。34例中疗效为优24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为88.2%。结论:腓骨后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避免了螺钉对关节面的损伤,增加了螺钉的把持力,并可一个切口同时完成外踝及后踝骨折的治疗,为踝关节骨折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复杂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03—2013-03共手术治疗三踝骨折38例,其中合并胫腓下联合分离32例,整复固定的顺序是外踝、内踝、后踝和下胫腓联合。结果 38例均获得平均15(6~36)个月随访。1例下胫腓联合固定后轻度背伸受限,6周取出螺钉后经过康复锻炼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按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评定:优30例,良5例,可2,差1例,优良率达92.1%。疗效差的1例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结论固定后踝对于稳定踝关节有重要意义,固定后踝后可正确评估下胫腓联合分离情况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固定,可以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胫骨干骨折伴同侧后踝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胫骨干骨折伴同侧无移位的后踝骨折的损伤机制与防治. 方法 2001年5月至2004年11月,共收治34例胫骨干骨折伴后踝骨折,2例为开放性骨折.手术前摄胫腓骨全长和踝关节x线片,发现或怀疑有后踝骨折者,均予CT检查,术中先予后踝骨折块经皮螺钉固定,再行胫骨髓内钉手术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33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踝关节功能优良.1例患者术前漏诊,随访时发现后踝骨折,踝关节疼痛功能差. 结论胫骨干合并后踝骨折在临床常见,后踝骨折漏诊是后期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术前踝关节CT检查及术中后踝精确固定是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的损伤机制、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8年7月至2012年3月间,手术治疗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共42例,男30例,女12例,应用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21例,旋前外旋型12例,旋前外展型9例。后踝骨折根据CT分类,Ⅰ型22例,Ⅱ型12例,Ⅲ型8例。后踝骨折根据骨块大小和关节面的塌陷情况,采用后侧支撑钢板或多枚拉力螺钉固定。结果 4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0~18周。根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优21例,良15例,可6例,优良率为85.7%。结论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常伴有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和踝关节后脱位或半脱位,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手术方式和固定方法,可保证踝关节获得解剖复位,最大限度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后内外侧手术入路在后踝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6例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采用改良的后内侧入路及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随访10~1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皮肤表浅感染1例,下胫腓联合固定钉断裂1例。根据Bai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定,优良率为84.6%。结论改良的踝关节后内外侧手术入路不仅可充分显露后踝骨折,同时可兼顾内外踝骨折的整复固定,减少手术切口及损伤。  相似文献   

9.
踝关节骨折脱位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脱位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踝关节骨折脱位手术治疗。按照不同类型骨折脱位予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结果参照Weber评定结果,根据患者的手术恢复状况分为优、良、可、差;其中优27例,良19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达82%。结论在开放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过程中,重视外踝及后踝的复位和内固定,整复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及正确处理踝关节韧带是手术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空心钉内固定与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大块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后踝大块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行微型钢板内固定的4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行空心钉内固定的4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踝关节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按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判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0(8. 13±1. 2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骨折愈合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 0. 01)。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4. 88%,低于对照组的14. 65%(P 0. 05)。末次随访时疗效优良率观察组为85. 36%,高于对照组的73. 17%(P 0. 05)。结论后踝大块骨折患者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较空心钉内固定效果好,可加速术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随着对踝关节损伤的进一步认识,后踝骨折逐渐被临床医师所重视,越来越多的后踝骨折采用手术治疗。目的:评价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手术指征、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2年5月采用后外侧入路支撑接骨板或(和)空心拉力螺钉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的37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14例;年龄21~68岁,平均(43±1.3)岁。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Ⅲ度14例,Ⅳ度10例;旋前外旋Ⅳ度13例。全部患者均由同一组骨科医师进行择期手术,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后踝及外踝骨折内固定,有内踝骨折者联合内侧入路行内踝内固定。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稳定情况和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65~120 min,平均(85±3)min;住院时间为5~14 d,平均(9.3±0.8)d。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13~36个月,平均(24.7±1.1)个月,无一例发生畸形愈合、骨折再移位及内固定失败。骨折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9±0.4)个月。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优20例,良13例,中4例,优良率为89%。结论: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可获得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早期功能锻炼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功能结果。  相似文献   

12.
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及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手术治疗的重要性。方法:2002年至2008年治疗伴有三角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61例,男39例,女22例;年龄14~71岁,平均41岁。均采用切开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并修复重建三角韧带,恢复踝关节内外侧结构的稳定性。结果:61例中59例切口Ⅰ期愈合;2例术后外踝伤口浅表感染,经换药于术后3周愈合,内踝伤口全部Ⅰ期愈合。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5~30个月。平均17个月。按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优35例,良13例,可13例。结论:强调踝关节骨折切开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的同时,应充分重视修复重建三角韧带。  相似文献   

13.
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复杂踝部骨折5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昌坤  张斌  杨先武  程翔  戴伟  梁耘 《中国骨伤》2014,27(2):157-160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治疗复杂踝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53例复杂踝部骨折患者,男31例,女22例;年龄18-65岁,平均38.2岁。按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Ⅳ度32例,旋前外旋型Ⅲ、Ⅳ度13例,旋前外展型Ⅲ度5例,因腓骨骨折严重粉碎无法分类3例。Denis—Weber分类:A型4例,B型34例,C型1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h-14d,平均5d。骨折复位固定顺序为后踝、内踝、外踝和下胫腓联合。后踝骨折采用踝前切口间接复位固定,内外踝骨折采用经皮螺钉、接骨板或张力带固定,必要时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采用Baird-Jackson评价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48例获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0-18周,平均12周。根据Baird-Jackson评价系统进行疗效评定,术后踝关节功能平均(94.7±4.2)分,其中优28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1例发生皮肤浅表性感染,经换药治愈;2例发生下胫腓联合固定螺钉断裂。结论:采用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复杂踝部骨折可保证踝关节获得解剖复位,保护骨折端血运及软组织覆盖,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功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旋前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旋前、旋后外旋型(IV度)三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3月至2006年7月,对42例旋前、旋后外旋型(IV度)三踝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男31例,女11例;年龄19~76岁,平均40.5岁。开放性损伤4例,闭和性损伤38例。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旋型IV度三踝骨折18例,旋后外旋型IV度三踝骨折24例。受伤距手术时间2h~27d。内、外踝均采用标准内、外侧切口。如需行后踝骨折处理,则将内踝切口延长,同时显露内、外及后踝。整复固定的顺序是后踝、内踝、外踝和下胫腓联合。骨折复位固定完成后,行踝部正侧位及踝穴(Mortise)位X线检查。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疗效根据梁军等改良Baird-Jackson的主客观及X线评价标准进行评定,包括疼痛、踝关节的稳定性、行走能力、跑步能力、踝关节活动范围、踝关节X线测量等。本组优20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5.7%。术后未发生感染、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但发生1例下胫腓骨三皮质固定螺钉断裂。结论: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并稳定踝关节的解剖关系,最大限度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运用后外侧入路治疗的54例移位大于25%的后踝骨折,按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Ⅲ度2例,旋后外旋型Ⅳ度40例,旋前外旋型Ⅳ度12例。后踝骨折采用螺钉或支撑钢板固定。外踝骨折采用钢板固定,52例合并内踝骨折用螺钉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2±6.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4.5±3.6)周。2例患者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症状,口服营养神经药物治疗,3个月后症状消失。踝关节活动范围:背屈15°~30°,平均(20.5±4.6)。;跖屈25°-50°,平均(38.7±7.9)°。根据Olerud—Molander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优32例,良18例,可4例,优良率92.6%。结论后外侧人路是治疗后踝骨折的一个有效入路。  相似文献   

16.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1年3月-2006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85例。男65例,女20例;年龄17~65岁,平均36.5岁。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Ⅱ度12例、Ⅳ度9例,旋后外旋型Ⅱ度34例、Ⅳ度16例,旋后内收型Ⅱ度8例,旋前外展型6例。合并胫腓下联合分离10例。闭合性骨折21例,伤后予以简单手法复位石膏托固定后2h~10d手术;开放性骨折64例,急诊清创同时行骨折复位内固定。结果85例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未发生骨不连、畸形愈合、胫腓下联合处螺钉断裂等并发症。临床疗效按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评定,优53例,良23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89.4%。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50d。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对骨折类型的准确判断及正确选择固定方法对于提高复位质量、改善远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和探讨复杂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后踝固定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阐明后踝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的重要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19~68岁,平均36岁。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Ⅳ型13例,旋后外旋型Ⅲ型7例,旋后外旋型Ⅳ型12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同时定期随访,对踝关节功能恢复进行评定。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7~20个月,平均14.5个月,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疗效评定按照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系统评分如下:优(90~100分)23例,良(80~89分)7例,可(70~79分)2例,差(<69分)0例。结论:后踝骨折良好的复位、坚强的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对踝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