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肌肉注射患者施行慢拔针方法以减少局部疼痛,效果良好。统计1000例次,无痛者985例次,占98.5%;微痛者15例次,占1.5%。体会:1.慢拔针系指将刺入肌肉或皮下组织的针头朝着进针角度的反方向,轻轻提起,慢慢拔出。拔针过程会产生两个阻力,一是肌内注射时,针头与药物对组织的利激,引起局部组织收缩,对针头有一定的夹持力;二是拔针时,针头又与周围组织产生一定的摩擦力,因此在快拔针时会加大这两个阻力,引起短暂的疼痛。而慢拔针会使其减弱,以减轻刺激强度而减少疼痛。并且拔针时必须保持进针时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静脉输液后慢拔注射针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几年的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静脉输液后,拔注射针的快慢,病人的反应不同。快拔针常常会引起患者短时间的刺痛,病人表现痛苦;慢拔针时病人反应良好,有时患者毫无感觉。现将具体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1 方法 1.1 顺着进针的方向,左手将棉球按住针眼处,将针缓慢拔出。注射时由于针头和药物对血管、局部组织的刺激,引起血管平滑肌、局部组织收缩,对针头有一定的夹持力;拔计时,针头又与周围组织产生一定的摩擦力,快拔针要在短时间内克服上述两种力量,必然加剧对组织刺激而引起疼痛。慢拔针可逐渐克服上述力量,减轻对组织的刺激,因而较少  相似文献   

3.
为了减轻患者痛苦,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一种臀部无痛注射法,简介于下。一操作方法在常规臀部肌肉注射的基础上,用拇指适当压迫进针点垂直下方2至2.5横指处,另一只手即可进行注射,此法可达到进针、推药、拔针全过程无痛。  相似文献   

4.
在肌肉注射时,进针、推药后,因为拔针快慢不同可引起病人疼痛感觉的差异。由传统的快速拔针法改良为缓慢退针法可明显减轻病人的疼痛。我们在临床上对两种拔针法进行了对比实验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注射组织粘合剂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42例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进行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注射,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42例患者中9例首次注射后拔针时有少量出血,1例退针后见刺入点喷血,1例推入组织粘合剂时发生针道阻塞,拔针后出血,均予以及时处理后出血停止。随访6个月,无再出血病例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内镜下注射组织粘合剂止血率高、曲张静脉消失率高、再发出血率低,而术中护士娴熟的配合与术后精心的护理观察是治疗成功的基础与保障。  相似文献   

6.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指南推荐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腺苷钴胺同时肌肉注射作为突发性耳聋治疗方案之一。但鼠神经生长因子作为神经保护剂、神经营养剂和神经再生剂,其给药途径为肌肉注射,临床上肌肉注射后常常会引起患者的疼痛不耐受,甚至中断该药物的治疗。有文献报道,肌肉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用药后常见注射部位疼痛,其发生率约85%~90%[1]。有学者针对注射痛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无痛肌肉注射法、Z型肌肉注射法、旋转法肌肉注射法、空针梗注射法、水针梗注射法、“捶击”注射法等来缓解患者疼痛。本研究团队选用2018年1月至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科住院的突发性耳聋患者50例,将鼠神经生长因子和腺苷钴胺同部位双针同时注射(双针注射法),用于缓解鼠神经生长因子的注射痛,取得了良好的缓解疼痛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拔除静脉穿刺针是护理最常见的操作。常规拔针可致局部疼痛,为减轻疼痛,我室总结出一套拔针时不痛的方法,现将此法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分组为使病人能准确表达拔针疼痛程度,选取年龄在10周岁以上的静脉穿刺病例,共计19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89例,试验组10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病程等情况大致相同。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拔针方法,试验组在左手示指或中指指甲用适当的力横切距穿刺针尖近心端5厘米处同时拔针。1.3疗效判定标准根据病人在拔针时的疼痛表现程度分为四级:0级在拔针时没有疼痛反应;Ⅰ级呼痛或发出疼痛的声音;Ⅱ…  相似文献   

8.
寒冷季节,尤其是冬季,接受静脉输液的患者较多。但由于患者从室外进入注射室,室外温度较低,寒冷的刺激会使患者的体表静脉收缩,手背静脉变得很细甚至看不清,造成静脉穿刺困难。此时若将患者双手放入温水中浸泡5~10分钟,可迅速使双手静脉血回流增加,让静脉完全充盈,再行穿刺,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输液结束时需要拔针,此时如果注意拔针技巧,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的局部疼痛,具体方法是:拔针时将无菌棉球放在穿刺部位,用胶布固定无菌棉球,左手拇指、食指水平线左右压住针头穿刺部位两侧,留出针头位置,请勿将拇指、食指直接压在穿刺针头上,快速拔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静脉输液后不同拔针时机对残留液量的影响.方法 把200例静脉输液患者分成常规组和干预组.在输液至液面距瓶颈2~3cm时,常规组按传统方法拔针.干预组暂时不予拔针,予以调整输液架的高度,在病情允许范围内调大滴速,待液体静止不动时拔针,然后测量两组患者的残余液量.结果 干预组与常规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干预拔针能够减少药液的浪费和损失,保证患者用药量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静脉穿刺应用于静脉输液、注射和抽血。静脉输液和注射均是迅速而有效的补液、抢救给药方法,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医院水平和患者要求的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护士“一针见血”,而且还要达到无痛性拔针和避免拔针后皮下瘀血,使病人减轻疼痛,同时保护静脉为下一次穿刺创造条件。笔者通过十多年的临床护理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初步克服了静脉穿刺拔针疼痛和拔针后皮下瘀血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Z型肌注法配合留置气泡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肌肉注射是临床最常见的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护理技术操作。然而按照常规的肌肉注射法 ,往往在注射完毕拔针后 ,病人出现药液外渗沾染皮肤而影响吸收或出现注射后疼痛 ,特别是长期注射 ,这也使我们护理人员感到遗憾和苦恼。采用何种肌注方法 ,以减少药液外渗和减轻注射后给病人带来的疼痛呢 ?就此我们做了临床实验。现将实验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肌肉注射病人 30例 ,男 17例 ,女 13例。肌注药液均为硫酸链霉素 0 75毫克 ,注射部位均选择臀大肌。1 2 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 15人。对照组是指采用常规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完毕拔针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将住院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00例)按改良拔针法,对照组(100例)按常规拔针法,观察两组患者输液完毕拔针后皮下淤血、疼痛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疼痛感及发生皮下淤血机率有显著差异。结论改良拔针法的拔针时机与方法护理人员容易掌握,可有效防止回血或液体从针头流出,避免皮下出血及淤血发生,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胰岛素注射笔注射胰岛素后针头在皮下停留时间和注射剂量与针头溢液相关性。方法将66例应用胰岛素注射笔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按使用剂量<10U和≥10U分为两大组,各累计观察100人次,注射完毕按说明书要求针头停留10s拔针。观察各组针尖残留液量。设置注射胰岛素后针头在局部停留10、15s拔针,针头拔出后胰岛素溢出从针头滴下或在针头形成滴珠均视为有药液溢出,各累计观察100人次,由专人负责操作和观察,同一患者两种停留时间交替进行。结果两种不同停留时间滴液情况比较与同一停留时间不同注射剂量滴液情况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岛素注射笔皮下注射胰岛素时,随着针头停留时间延长,药液溢出量减少。随胰岛素注射剂量增加,药液溢出量增多。  相似文献   

14.
静脉穿刺后拔针是临床上最普通,最常见的护理操作。平时应用干棉球轻压即可。但在实际操作中习惯以干棉签拔针后横放按压,而有些患者按压时不配合常出现皮下出血,给第二次输液选择血管带来困难。为提高护理质量,近年来,我们结合实践在静脉穿刺后和注射后拔针时采用棉签纵式按压法,取得较好效果,现将该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不同按压时间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570例老年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470例和对照组210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拔针,试验组拔针后延长按压时间。对比观察2组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不同按压时间的穿刺部位皮下瘀血情况。结果试验组皮下瘀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瘀血面积直径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延长按压时间可明显缓解拔针后皮下瘀血情况。  相似文献   

16.
例1,女,31岁。因上环后月经过多行珍珠精母液肌肉注射,拟每次4ml,一日2次,5天为一疗程。不料刚注射第一针,拔针后患者即感全身无力、两下肢瘫软,坐在注射椅上起不来,不能说话。后诉说起针后眼发黑、冒金星,头晕、头痛,欲吐,全身出冷汗。操作者即抱病人就地躺在长椅上,测脉搏64次/分,5分钟后诸症状有所缓解;操作者扶病人到值班室床上休息,一旦站立症状重现,下肢无力更甚,站立困难。此症状从上午10时许注射后维持至翌晨方消失,其间患者血压、血像均正常,P60次左右。病人既往无类似发作史,对打针无恐惧感,且非空腹肌注。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治疗的具体措施以饮食治疗和适当的体育锻炼为基础,根据不同病情,给予不同的治疗,注射胰岛素是药物治疗中重要的措施之一.我院住院患者调整血糖时大多数使用胰岛素注射器注射胰岛素.临床工作中,按正确皮下注射方法注射胰岛素快速拔针后观察大多有液体从穿刺点溢出,若用棉签压迫穿刺点后拔针,溢出液体被棉签吸收,会误导观察结果,从而使注射的胰岛素剂量不准确,增加调整血糖的难度.我们在使用胰岛素注射器注射胰岛素时发现注射后针头在皮下停留一定的时间减少了液体溢出的可能,随着剂量的增加停留的时间也应相应延长.为此,我们在住院患者应用胰岛素注射器注射胰岛素时,对针头在皮下停留的时间进行了观察,以确定胰岛素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时针头在皮下停留的最佳时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秦思宜  庄红霞  王雪琪 《安徽医药》2015,36(11):1405-1408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高浓度用药时降低静脉留置针的非预期拔针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高浓度用药时降低静脉留置针非预期拔针率"为活动主题,对所有实施品管圈前的104例及实施品管圈后109例患者在高浓度用药时静脉留置针非预期拔针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影响静脉留置针非预期拔针的原因及因素,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与实施对策。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在高浓度用药时静脉留置针非预期拔针率从88.5%降低到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效降低了高浓度用药时静脉留置针的非预期拔针率,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工作积极性、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19.
1997年2月~1997年7月,笔者对门疹106例患者输液完毕时,采用关闭输液通道迅速拔针法,对减轻患者局部疼痛、肿胀,收效良好。现介绍如下:方法:在患者输液完毕时,将调节器移至滴管下端5cm~7cm处,停止液体滴入,在未见针头有回血时,使针头平行于皮肤迅速拔针,按压穿刺部位,若为下肢穿刺时,可在拔针后适当抬高下肢,以促进静脉回流。另外,每例患者均同时采用正常滴速时拔针,进行自身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减少静脉穿刺拔针后皮下瘀血的护理方法。方法观察400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静脉穿刺拔针时,A组采用一次直接压迫止血法,B组采用替换压迫止血法。结果A、B两组病人皮下瘀血发生率有明显差异。结论静脉穿刺拔针时采用一次直接压迫止血法可有效降低皮下瘀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