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本科2011年10月~2014年2月收治的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1d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的变化,并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前VAS评分为(6.7±1.1)分,术后评分为(2.3±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角度增加及Cobb角恢复情况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骨水泥渗漏4例4个椎体。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迅速缓解患者腰背部疼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椎弓根钉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3例,其中男4例11个椎体,女9例24个椎体;所有患者均有2个或以上椎体骨折,并且其中至少有1个椎体是爆裂性骨折,通过术前、术后1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前VAS评分为(8.9±1.4)分,术后评分为(2.1±0.8)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骨水泥渗漏2例3个椎体。结论椎弓根钉结合PKP治疗多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良好,可迅速缓解腰背部疼痛,减少出血和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布带上提法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重度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技巧及疗效。方法应用布带上提法结合PKP治疗重度椎体压缩性骨折28例。术前应用布带条兜着患者椎体骨折后凸处上提,使脊柱极度过伸纠正部分脊柱后凸畸形,然后在过伸体位下行PKP,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疼痛缓解状况与骨折复位情况。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6~8h疼痛迅速缓解,术后1~2d均能下床活动。椎体高度由术前的(4.90±0.13)cm增加至术后3d的(15.20±0.25)cm,Cobb角由术前的31.00°±2.80°矫正至术后的18.20°±2.80°,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由术前的(7.10±1.36)分降至术后3d的(1.20±0.90)分,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1例为椎间盘漏,1例为椎体侧方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布带上提法结合PKP治疗重度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一种较为简单、安全、损伤小的有效方法,在止痛和纠正脊柱后凸畸形方面具有肯定的效果。布带上提法能够使严重压缩的椎体部分复位,利于术中穿刺,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用于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本院自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对实施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45例56椎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术前和愈后的疼痛视觉模拟得分(VAS)、椎体的高度、活动能力及术后并发症发病率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VAS值术前为(8.5±0.4)分,术后48h为(2.5±0.6)分,VAS值比术前有显著降低(P〈0.05);经X线片复查,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术后术前分别为(21.5±2.5)mm、(19.6±1.6)mm;骨折椎体中线高度术后术前高度为(18.0±3.1)mm、(14.4±2.2)mm,明显看出术后椎体高度显著升高(P〈O.05),因此骨折复位较好,治疗患者的活动能力由术前的(2.9±0.7)分,改善为术后的(1.3±0.3)分(P〈O.01)。术后6个月对患者随访复查,没有出现骨水泥渗漏现象,并无感染、疼痛及呼吸困难等其它并发症,恢复伤前正常生活。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可显著降低疼痛、恢复榷体高度和形态,提高患者活动能力,无严重并发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对比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运用PKP方法治疗,对照组运用PVP方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后凸畸形Cobb角、骨水泥渗漏率及椎体压缩率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凸畸形Cobb角、骨水泥渗漏率及椎体压缩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和PKP均能有效缓解老年脊柱骨折患者的疼痛,减轻患者痛苦;PKP能更好使伤椎复位,恢复伤椎高度,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26例33个伤椎,均经单侧椎弓根置入可扩张球囊使骨折塌陷椎体复位,然后使用骨水泥充填椎体,观察术后症状改善及骨折复位情况。结果随访5个月至2.5年,平均1.1年。平均疼痛视觉评分由术前(8.8±0.2)分到术后(2.1±0.2)分和最终随访(2.5±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由术前(12.7±0.4)mm到术后(22.0±0.5)mm和最终随访(21.0±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bb角平均由术前(23.2±0.6)°到术后(11.1±0.4)°和最终随访(11.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例5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出现邻近阶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恢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的高度,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功能,明显减少骨水泥的渗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C臂X线透视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统计术前、术后Cobb角、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55 min,术中注入骨水泥2~5 mL,56例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减少或消失。 VAS:术前(7.9±1.5)分,术后(2.3±1.2)分;Cobb角:术前(25.8±4.9)°,术后(12.6±3.6)°。术后3~7 d患者在腰围保护下可以下床活动,经过2~14个月的随访,所有腰椎骨折患者疼痛均消失,未发生神经损伤、肺栓塞、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等并发症。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显著,可在短时间内解除患者痛苦,恢复正常活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周鹰飞  方志辉  杨艳敏 《河北医药》2016,(15):2267-226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91例椎体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PKP组(45例)和PVP组(46例),PKP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PVP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Cobb角、椎体高度、ODI评分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PKP组患者的评价2手术时间(38\.4±8.2)min、骨水泥注入量(6.1±1.8)ml均显著大于PVP组,但骨水泥渗漏椎体数显著的低于PVP组( P <0.05)。术前PKP组和PVP组的VAS评分、Cobb角、椎体高度、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1周、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的降低( P <0.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6个月,PKP组的Cobb角(17.1±1.6)度、椎体高度(78.9±7.2) mm、ODI评分(14.2±2.5)分均显著的优于同期PVP组患者( P <0.05)。结论对于椎体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PVP与PKP均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但PKP对于术后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恢复、功能恢复等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联合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并采用PKP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5例,其中术后输注唑来膦酸注射液组28例( A组)与未输注唑来膦酸注射液组37例( B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随访,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 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及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再发生率,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PKP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PKP及唑来膦酸均可缓解缓解患者OVCFs引起的疼痛;在OVCFs发生后, PKP对于疼痛的缓解迅速而有效,而唑来膦酸对于患者疼痛的减轻特别是长时间维持及减轻有显著的效果。术后1年时A组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再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2年时A组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再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再骨折与患者体重指数、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是否应用唑来膦酸有关,而与年龄、性别、骨水泥渗漏情况、病椎部位及病椎前缘恢复度无关。结论 PKP联合唑来膦酸注射液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又是减少椎体再发骨折的有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1月对3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通过比较手术前后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即末次随访)疼痛程度(VAS评分)、日常活动能力、止痛药使用情况及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术前VAS评分(8.52±1.13),术后为(2.48±1.04),末次随访时为(2.73±1.08);止痛药使用评分术前为(2.86±0.82),术后为(0.63±0.21),末次随访时为(0.51±0.22);活动能力评分术前为(2.74±0.68),术后为(1.05±0.34),末次随访时为(1.12±0.27);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为(13.98±4.62),术后为(22.56±4.34),末次随访时为(22.03±4.93)。随访六个月无并发症发生。各指标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末次随访时与术后第二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恢复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改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田永刚  韩立强  王铜浩  刘智  郭树章 《天津医药》2021,49(10):1067-1071
目的 探讨靶点穿刺经皮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以2017 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靶点穿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118例患者为靶点穿刺组。术前确定穿 刺靶点。CT检查可明确骨折线时,骨折线即为穿刺靶点;CT检查未见明显骨折线时,以MRI抑脂像显示伤椎信号最 高处为穿刺靶点。经椎弓根穿刺到达靶点位置,置入工作套管,疏通骨性通道,置入球囊,扩张后注入骨水泥。与 2015年1月—2016年12月107例采用常规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常规手术组)进行对比,比较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邻椎骨折率,以及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术 前、术后高度。结果 靶点穿刺组骨水泥注入量少于常规手术组(P<0.01),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渗漏 率及术后邻椎骨折发生率方面与常规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前、术后VAS评分和椎体 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椎体高度均较术前增加(P<0.01)。结 论 靶点穿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在保证手术疗效的前提下减少骨水泥注入量,是对原有PKP 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相邻椎体发生骨折的情况。方法对OVCF患者32例行PVP,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透视引导下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注入骨水泥。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其疗效及相邻椎体骨折发生情况。结果 32例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中骨水泥渗漏至椎间隙内5例,椎旁4例。32例患者中骨折38椎体,行PVP治疗22个椎体,行球囊扩张(PKP)治疗16个椎体。对伤椎术前高度与术后高度测量值、Cobb角进行比较,行PVP治疗者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行PKP治疗者有明显差异(P<0.05)。疼痛再发患者5例,其中3例经MRI证实手术相邻椎体发生新鲜骨折。结论对OVCF患者行PVP安全有效,但注入骨水泥后应力集中、骨水泥渗漏椎间隙等因素增加了术后相邻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骥  王开明  卓巍 《淮海医药》2010,28(1):15-1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本组对12例16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 lasty,PVP),术前及术后3 d进行疼痛视觉评分和活动能力评分;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疼痛缓解及生活能力状况,并分析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早期疼痛明显缓解,评分术后3 d(2.1±0.4)较术前(6.3±0.3)明显下降(P〈0.05);活动能力评分术后3 d(1.3±0.6)较术前(3.1±0.6)明显改善(P〈0.05)。经平均12个月随访,1例患者出院后6个月因并发心脏病死亡,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精心操作,经皮椎体成形术是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治疗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在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VCF)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8月~2010年8月在本院诊治的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48例,患者均经进行双光子骨密度测定、磁共振显影、术前X线、CT/MRI等临床影像学检测进行病症诊断。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采用经皮穿刺双侧(或单侧)椎弓根入路,在X线透视注射骨水泥。术后观察X线下患者椎体高度变化,采用视觉模式数字评分法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衡量评价。结果:术后随访48例患者病椎椎体高度均无再塌陷或高度丢失。术后3 d内,患者胸、腰背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无症状加重者,且未出现脊神经损伤症状,患者中4例出现骨水泥于椎体前方少量外溢但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前后VAS分别为(8.75±0.77)分及(2.31±1.32)分,P〈0.01;伤椎体高度分别为(14.4±3.1)mm及(24.8±2.7)mm,P〈0.01。结论: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作为一种新型微创技术,在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官建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2):1793-1794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患者(平均年龄68岁)应用Kyphon球囊扩张器进行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后凸成形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椎体高度恢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为(7.4±1.2)分,术后1d为(2.4±1.8)分,术后6个月为(1.4±0.8)分,有2例患者邻近节段椎体出现新鲜骨折,3例术椎出现进展性的高度下降,1例患者出现椎管内骨水泥渗漏.所有患者疼痛缓解,7个椎体高度显著恢复.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作为微创的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创伤小、安全、近期疗效好,但会出现少量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所有患者均利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2.0年,平均1.3年,失访1例1椎,所有患者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VAS评分从术前(8.07±0.76)分至术后第1天(3.20±0.80)分,术后1个月(2.77±0.83)分,随访期末(1.95±0.64)分(P〈0.05)。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较为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