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张威  赵松林  聂秀红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1):1412-1414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aCO2)、经皮氧分压(TcPO2)及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与动脉血气参数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31例COPD缓解期患者的TcPCO2、TrPO2及SpO2,同步测定动脉血气参数和进行肺功能参数测定。结果①COPD患者经皮血气参数与动脉血气参数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如下:TcPCO2和PaCO2(Y=3.967+0.941X,r=0.846,P〈0.001)、TcPO2和PaO2(Y=33.502+0.716X,r=0.602,P〈0.001)、SpO2和SaO2(Y=7.639+0.941X,r=0.763,P〈0.001)。②年龄及肺功能参数不是影响COPD患者TcPCO2、TcPO2及SpO2的因素。结论COPD患者经皮血气参数与动脉血气参数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经皮血气参数可作为一种无创监测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测定30例正常人和84例LDM患者(其中有MS38例)的血清Hcy水平。结果:糖尿病并SUA及Hey组BMI,UA,HCY,FBG,HNS,CH,LDL—C,HOMA—IR以及HblA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及对照组(t=2.01—3.55,P〈0.05,0.01)。单纯糖尿病组BMI、FPG,FINS,HOMA—IR高于对照组,(t=2.10—14.18,P〈0.05,0.01)。UA及HCY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FUA为应变量(Y。),以HCY为应变量(Y2),BMI(X1),CH(X2),FINS(X3)、LDL—C(X4)、HOMA—tR(X5)、IIb,A(K)、冠心病(X2)、高血压(X8)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Y1=26.31+5.51X1+2.74x2+2.54x3+1.78X4+8.53X5+7.68X7。Y2=27.21+6.40X1+2.64x2+2.45x3+1.97X4+9.03X5+8.12X,+4.65X8。结论T2DM患者SUA及Hcy可能与MS的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关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张金立  唐娟  周碧燕  黄钧  刘晓春  何毅  周向阳 《内科》2011,6(5):423-425
目的评价QuikRead 101仪器及配套尿微量白蛋白试剂盒的主要分析性能。方法对QuikRead即时检测(POCT)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系统进行性能评价,内容包括批内重复性、线性、准确度。结果重复测定高、低值样本,变异系数(CV)〈10%;线性回归方程Y=1.0287X-1.6592,相关系数(r)为0.998;与德灵BN ProSpec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的免疫速率散射法相比较,Y=0.9432X+0.7452,r为0.986,相对偏差〈10%。结论QuikRead POCT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系统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线性和方法学的相关性,符合实验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Medisafe血糖仪的性能。方法应用Medisafe血糖仪检测220例静脉全血葡萄糖浓度,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的静脉血浆葡萄糖结果进行比较;并检测该仪器的精密度和线性范围,分析不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血糖仪测定值(Y)与生化分析仪测定值(X)的回归方程为Y=0.9731X(r^2=0.9851)。误差分析显示二者之间的检测误差在0%~18%之间。该血糖仪测定结果的批内变异系数(CV)为2.3%~3.6%;不同批号试纸间和不同仪器间的批间CV分别为2.8%~3.5%和3.1%~3.9%。HCT在20%~60%范围内的5个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之间的检测误差为0%~18.4%。结论该血糖仪具有良好的准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及抗HCT水平变化干扰的能力,且操作简便,适合医院病房检测和糖尿病患者家中自我监测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comm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IMT)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58例,检测CIMT和晨尿白蛋白与肌酐浓度比值(urinary albumin-to-creatintine ratio, UACR)。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将患者分为单纯狭窄组和复杂狭窄组,比较两组CIMT和UACR。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应变量(Y),而以患者年龄(x1)、总胆固醇(X2)、三酰甘油(X3)、高密度脂蛋白(X4)、低密度脂蛋白(X5)、UACR(X6)及CIMT(X7)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复杂狭窄组CIMT[(1.06±0.27mmvs(0.92±0.19)mm,P〈O.05]及晨UACR[0.69±O.36vs0.52±O.33,P〈O.05]明显高于单纯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与UACR之间存在线性关系(Y=8.493—3.537X4±1.036X6,F=4.851.P=0.037)。结论CIMT及尿微量白蛋白升高与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形态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A1cNOW+TM糖化血红蛋白(HbA1c)N试卡是一种即时检测设备,本研究旨在评价其性能。方法使用A1cNOW+TM测试卡测定237例门诊患者的Hb1c水平,并与中心实验室的TOSOHG7仪器测定的Hb氏12结果进行相关分析;检测该仪器的精密度,并分析二甲双胍和维生素C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A1cNOW+TM测定值(Y)与TOSOHG7测定值(X)的回归方程为Y=0.9924X+0.0785(r=0.97,P〈0.001)。误差分析显示,两者之间的检测误差介于0%~18.2%。精密度分析显示,同批号测试卡的批内变异系数(CV)为2.1%~5.0%,不同批号测试卡的批间CV为3.6%~3.9%。二甲双胍给药前后的测试卡结果与TOSOHG7的检测结果分别为7.5%±1.07%、7.4%±0.99%和7.7%±1.12%(P〉0.05)。结论A1cNOW+TM快速HbA1c测试卡具有良好的准确度、精密度和抗干扰能力,且操作简便、快捷,适合医院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诱导2型糖尿病长期缓解的预测因素。方法对54例病程小于5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2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强化治疗前及治疗结束24h后分别进行标准餐试验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治疗后不用任何降糖药物血糖能良好控制1年视为长期缓解。结果总的缓解率为57.4%(31/54),而病程≤6个月者缓解率80.6%(29/36),病程≥12个月者缓解率仅11.1%(2/18);治疗结束24h时空腹血糖(FPG)〈7mmol/L者,缓解率为78.8%(26/33),显著高于FPG≥7.0mmol/L者(缓解率为23.8%,5/21,P〈0.01)。在缓解组(31例)糖尿病病程、治疗后FPG显著低于未缓解组(23例),治疗前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强化治疗后急性胰岛索反应(AIR)、△I30/△G30均值也显著高于未缓解组(P〈0.05或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r=-0.643,P〈0.01)、治疗后FPG水平(r=-0.603,P〈0.01)与长期缓解负相关,治疗前TNF—α值(r=0.410,P〈0.01)、治疗后TNF—α下降值(△TNF-α,治疗前值-治疗后值,r=0.428,P〈0.01)、AIR增加值(△AIR,治疗后值-治疗前值,r=0.509,P〈0.01)与长期缓解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后FPG(β=-1.907,P〈0.01)和△TNF—α(β=3.084,P〈0.05)与长期缓解独立相关。若进一步将糖尿病病程纳入自变量,则显示病程(β=-0.107,P〈0.05)和△TNF—α(β=3.363,P〈0.05)与长期缓解独立相关。结论(1)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使多数病例发生长期缓解。(2)治疗后FPG水平及TNF—α下降值是病情长期缓解的预测因素。(3)与此相比糖尿病病程的预测价值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种因素对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治疗帕金森病(PD)短期和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60例PD病人行PVP术,术后随访5年,记录术前、术后半年、1年、2年、3年、4年、5年UPDRS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随访时期的疗效令与术后短期疗效(X1)、年龄(X2)、病程(X3)、随访时间(X4)、发病年龄(X5)、术前病情严重程度(X6)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得出术后短期疗效多元回归方程:每Y^∧1=-6.087+0.250X2+0.424X6,术后长期疗效回归方程,Y^∧1=2.918+0.802X1+3.927)(4(术后长期疗效回归方程)。结论本研究得到的方程有助于对PVP术的疗效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和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HBsAb)具有保护作用的临界值。方法对ELISA法检测HBsAb 吸光度值(OD值)0.105~0.525的224份血清标本按OD值分为A组(OD值0.105~0.210)58份、B组(OD值0.211~0.315)58份、C组(OD值0.316~0.420)51份、D组(OD值0.421~0.525)57份。同时用化学发光法(CLIA)定量检测各组HBsAb水平。结果224份标本中136份(60.7%)CLIA HBsAb 定量检测结果>10 mIU/mL,抗体有保护作用。以上述136份标本ELISA的结果为Y轴、CLIA结果为X轴进行直线回归,得回归方程Y=0.0086X+0.1726。将WHO标准样本CLIA结果>12 mIU/mL为抗体阳性代入回归方程得ELISA检测HB-sAb具有保护作用临界OD值为0.2758。结论 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具有保护作用临界OD值为0.2758。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标准化的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方法选择27只中国实验性小型猪,随机分成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5)。解剖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每隔1cm测定血流量,实验组选择同一流量点,对照组在LAD中下1/3处分别结扎。手术中全程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前,术后1周、5周进行心脏磁共振(CMR)检查。第5周后取出心脏标本,TTC染色,计算全心梗死体积等。结果中国小型猪主干血流量为(76.00±16.77)ml/min。实验组在LAD上流量为(25.06±2.50)ml/min点处结扎。死亡率实验组16.7%,对照组33.3%(P=0.15)。两组动物在冠脉结扎后均导致急性心肌梗死,5周后dp/dt、左心室内压(LVSBP&LVDBP)均显著降低(P〈0.01)。实验组心肌梗死体积变异[(484.22±225.88)mm3比(2986.34±1937.13)mm3,P=0.0043]、左心室EF值及dp/dtmax的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点的血流量与梗死体积(r=0.752,P=0.003)及左心室EF值的减少(r=0.64190,P=0.0244)呈正相关。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梗死体积以及心脏功能的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扎LAD上流量相等的点,可建立心肌梗死体积和左心室EF值变异极小的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巴曲亭-注射用蛇毒血凝酶在胆道科手术中止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胆道外科手术患者240例,将其分为试验组(巴曲亭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替代治疗。比较术中出血量,切口单位面积出血量(g/cm2),术后3 d引流量和围手术期悬浮红细胞输注量,同时观察巴曲亭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在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4.3±11.4)和(128.6±10.3)ml,切口单位面积出血量分别为(0.2±0.1)和(0.3±0.2)g/cm2,红细胞输注量分别为(0.7±0.3)和(1.9±1.1)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456、4.899、11.529,P0.05)。而2组在术前和术后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亭在胆道手术中止血效果明显,疗效确切,安全性好,能够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和围手术期悬浮红细胞输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TMZ)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接受常规抗不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片20mg/次,3次/d,共12周。治疗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lOml,检测血浆TNF-α和IL-6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并于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①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4.10,P〈O.05)。②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浆TNF-α和IL-6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曲美他嗪可能有强化抗炎作用.可提高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NASH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mg,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即健康教育、饮食控制和运动,两组均观察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FPG)、人体质量指数(BMI)及肝脏B超的影像学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ST、ALT和GGT分别为(35.8±14.5)U/L、(41.5±12.5)U/L和(46.5±17.0)U/L,血TG和 HDL分别为(1.8±0.9)mmol/L和(1.5±0.6) mmol/L,FPG和BMI分别为(5.2±0.5)mmol/L和(27.8±2.4)kg/m2;对照组AST、ALT和 GGT分别为(49.6±18.2) U/L、(56.8±21.6)U/L和(65.2±27.5)U/L,TG和HDL分别为(2.3±1.1)mmol/L和(1.2±0.4)mmol/L,FPG和BMI分别为(5.7±0.6)mmol/L和(28.9±2.5)kg/m2,与治疗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后B超检查发现脂肪肝分度变化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U=4.52、U=3.15,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疗有重要的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人体质量指数和B超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利拉鲁肽和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时对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10月住院的体质指数(BMI)>25 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拉鲁肽治疗组(40例)和西格列汀治疗组(46例),于用药前、用药4周、12周和24周后分别测定患者的空腹静脉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腰围、血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能、肾功能、24 h尿微量白蛋白(UMA).记录用药期间的低血糖发生情况和其他不良反应.采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的血糖和HbA1c在治疗后均出现下降,但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利拉鲁肽组患者用药24周后体重较用药前下降[(80±7)比(85 ±8)kg,t=2.9,P<0.05],西格列汀组患者用药24周后体重较用药前下降[(82±7)比(84±7) kg,t =2.78,P<0.05];用药24周后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80±7)比(82 ±7) kg,t=-3.5,P<0.05].(3)利拉鲁肽组患者用药24周后较用药前腰围下降[分别为(101±7)比(106±8)cm,t =13.35,P<0.05],西格列汀组用药24周后腰围较用药前减少[分别为(102 ±6)比(105 ±6) cm,t =3.3,P<0.05],用药24周后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101±7)比(102±6)cm,t=-3.1,P<0.05].(4)利拉鲁肽组患者用药24周后收缩压较用药前下降[(138±7)比(143±6) mmHg,1 mmHg=0.133 kPa,=3.69,P<0.05],西格列汀组用药24周后较用药前收缩压下降[(139±4)比(141 ±5) mmHg,t=2.8,P<0.05],用药24周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8±7)比(139 ±4) mm Hg,t=-3.0,P<0.05];利拉鲁肽组患者用药4周后较用药前舒张压下降[(89±2)比(93±2)mmHg,t=2.6,P<0.05],西格列汀组用药24周后较用药前舒张压下降[(89±3)比(92±3)mmHg,t=3.5,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利拉鲁肽组患者的上消化道不良反应多于西格列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0.0%比4.3%,t=2.86,P<0.05).结论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与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降低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即时血糖和HbA1c的能力相同,利拉鲁肽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患者体重、腰围和血压,西格列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美乐托宁对睡眠剥夺相关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及其血压变化是否与睡眠改变有关。方法采用配对比较法,将人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A组,45例)和对照组(B组,45例)],分别给予美乐托宁和长效硝苯地平治疗4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和睡眠时间的变化。结果两组入选患者基线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血压治疗后比治疗前显著下降[收缩压(mmHg):A组(140.66±13.43)比(168.52±8.98),P〈0.01,B组(140.69±13.22)比(168.07±10.48),P〈0.01;舒张压(mmHg):A组(91.26±7.71)比(109.75±7.07),P〈0.01,B组(92.14±12.05)比(108.41±8.34),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睡眠时间比治疗前均明显延长[A组(6.18±1.31)h比(4.43±0.42)h,19〈0.01,B组(4.83±0.70)h比(4.51±0.31)h,P=0.015],但A组延长更加显著(P〈0.01)。A组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下降均与睡眠时间的延长相关(r=0.683,P〈0.01,r=0.612,P〈0.01),但B组仅舒张压的变化与睡眠时间的变化相关(r=0.303,P=0.045)。结论美乐托宁能显著降低睡眠剥夺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的下降伴有睡眠时间的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且仍未明确。目的:研究单核样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在IB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比例,分析单核样MDSCs与IBD活动性的关系,从而初步探讨单核样MDSCs在IBD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IBD患者60例,分为克罗恩病(CD)组(n=33)和溃疡性结肠炎(UC)组(n=27),选取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组、UC组、正常对照组患者外周血单核样MDSCs/单核细胞比例,分析单核样MDSCs与IBD患者WBC、PLT、ESR、CRP的相关性。结果:CD组和UC组外周血单核样MDSCs/单核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43.7±23.0)%、(49.1±27.2)%对(10.7±7.4)%](P〈0.01),CD组与U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CD和UC组外周血单核样MDSCs/单核细胞比例均较缓解期组显著升高[(60.3±16.8)%、(66.3±17.6)%对(28.1±16.2)%、(19.9±9.0)%](P〈0.01)。IBD患者外周血单核样MDSCs/单核细胞比例与WBC计数、PLT计数呈正相关(r=0.44,P=0.02;r=0.43,P=0.02),与ESR、CRP不相关(r=0.33,P=0.08;r=0.30,P=0.12)。结论:IBD患者外周血单核样MDSCs比例明显升高,与IBD活动性密切相关。单核样MDSCs在IBD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应用磷酸肌酸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2009年2月至2010年11月在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确诊为心绞痛的患者80例,按电脑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采用磷酸肌酸注射液静脉注射。观察充气过程中心电图ST—T的改变,心绞痛发生情况与充气的关系。术前及术后行心脏肌钙蛋白I及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测定。结果治疗组sT段抬高的程度低于对照组[(1.27±0.49)mmvs.(2.19±0.66)mm,P=0.036],术中耐受心肌缺血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10.0%(4/40)vs.27.5%(11/40),X^2=4.021,P=0.04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术后心脏肌钙蛋白I峰值[(0.30±0.12)ng/mLvs(0.42±0.29)ng/mL,P〈0.05]及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16.00±2.77)mg/Lvs(19.15±4.39)mg/L,P〈0.0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应用磷酸肌酸有助于术中减少心绞痛的发生,提高心肌缺血的耐受程度.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抑制体内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心血管高反应性(HCVR)对中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HRV)的影响。方法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在院疗养男性高血压(1级)患者60例,依照冷加压试验(CPT)将受试者分成高反应组及正常反应组。比较两组相应的临床资料以及动态血压、HRV等。结果(1)与50名正常血压对照者比较,60名高血压患者中HCVR所占比例较高(58.3%vs26.0%,P〈0.01)。(2)与正常反应组比较,高反应组24h平均收缩压(SBP)[(148.9±8.9)vs(143.6±8.5)mmHg,P〈0.05]、24h平均舒张压(DBP)[(94.4±5.7)vs(90.5±6.0)mmHg,P〈0.05]较高;夜间平均SBP[(145.4±9.2)vs(135.2±6.4)mmHg,P〈0.01]、夜间平均DBP[(92.7±5.8)V.g(83.6±5.2)mmHg,P〈0.01]增高更明显;高反应组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勺型高血压者较正常反应组显著增高(74.3%vs28.0%,P〈0.01)。(3)高反应组与正常反应组相比,HRV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SDNN:(85.8±10.7)vs(118.6±13.8)ms;SDANN:(73.1±14.2)vs(106.1±15.2)ms;RMSD:(14.3±5.5)vs(22.3±9.5)ms;PNN50:(4.9±2.1)%vs(7.0±3.0)%,P〈0.01]。(4)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CVR(OR=4.53;95%CI1.77~11.60)及HRV(OR=10.28,95%CI3.94±26.86)降低可能是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HCVR者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比例较高;高血压合并HCVR者非勺型血压多见,昼夜节律紊乱,心率变异减低,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泵衰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82例 AMI 合并泵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 IABP 辅助治疗分为两组:IABP 组(42例,在 IABP 辅助下行 PCI 治疗)和常规 PCI 组(40例,仅采用常规 PCI 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死亡率,血流动力学(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稳定至 PCI 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常规 PCI 组比较,IABP 组治疗后血压显著升高[收缩压:(80.3±16.2)mmHg比(88.4±12.5)mmHg,舒张压:(55.4±10.2)mmHg 比(60.0±10.5)mmHg],心率显著降低[(92.4±26.1)次/min 比(80.5±18.5)次/min],P 均<0.05;尿量显著增多[(30.2±8.3)ml/h 比(40.3±9.4)ml/h](P =0.001);IABP 组治疗成功率显著升高(72.5%比83.3%),死亡率显著降低(27.5%比16.7%),血流动力学稳定至 PCI 时间[(10.1±8.1)h 比(5.0±2.5)h]及住院时间[(18.4±6.2)d 比(13.5±4.2)d]均显著缩短(P均<0.05);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 AMI 合并泵衰竭有助于提高 PCI 治疗的成功率,改善血流动力学情况,增加尿量,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参多糖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1 年12月汕头市结核病防治所的门诊2 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全部患者结核病的诊断均符合《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中所制定的标准,所有患者2型糖尿病的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009年颁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所制定的标准。将120 例2 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按门诊登记的单双号数随机分为实验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实验组在行常规抗结核和降糖治疗的同时加用人参多糖(隔日一次肌内注射,每次12mg),共计 180d;对照组仅行常规抗结核、降糖治疗,共计 180d。观察两组的短期治疗效果和T细胞亚群变化,并加以比较。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人参多糖辅助治疗180d后,实验组患者痰菌阴转率为95.2%(59/6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3%(46/58)(χ2=6.88,P<0.01);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达96.8%(60/6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9%(44/58)(χ2=11.34, P<0.01)。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液检测,CD3+为(50.00±10.42)%,治疗前为(34.89±7.26)%,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检测为(37.46±8.96)%;实验组治疗后分别与后二者比较(t值分别为9.36、7.04,P值均<0.01)。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液检测,CD4+为(34.88±9.96)%,治疗前为(25.89±8.6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为(25.64±9.68)%;实验组治疗后分别与后二者比较,t值分别为5.38、5.11, P值均<0.01。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液检测,CD4+/CD8+值为1.58±0.78,治疗前为1.15±0.4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检测值为1.20±0.62;实验组治疗后分别与后二者比较,t值分别为3.76、2.94, P值均<0.01。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液检测,CD8为(18.50±7.22)%,治疗前为(24.76±9.8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为(23.86±8.92)%;实验组治疗后分别与后二者比较,t值分别为4.03、3.63, P值均<0.01。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人参多糖辅助治疗 2 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痰菌阴转、治疗有效率、细胞免疫功能改善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