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清脑饮治疗老年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血流动力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标准的126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常规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活血通络清脑饮治疗,观察2组症状改善情况,TCD所见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5.23%,对照组为90.47%;观察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疗效显著,且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通络清脑饮能有效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症状、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5月-2017年4月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6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比对照组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黏度(SV)、纤维蛋白原(FIB)、全血低切黏度(LBV)、全血高切黏度(HBV)及血小板聚集率(PAR)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有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有效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避免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治疗效果显著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李惠玲 《中原医刊》2005,32(14):40-4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为一过性眩晕,视物不清,偏侧肢体麻木无力,且反复发作,属于中医“眩晕”“中风先兆”之范畴。辨证分型以肝阳上亢,脉络瘀阻,气虚血瘀,风痰阻络,肾精不足为主。我们在临床上重在平肝潜阳,熄风通络,补气活血,化痰通络之法,经大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眩晕宁片合用阿司匹林治疗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频发的TIA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眩晕宁片3片,3次/d,合用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速控率(68.4%)明显优于对照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血浆黏度、全血比黏度(高切)、纤维蛋白原,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全血比黏度(低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晕宁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频发的TIA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合清脑方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CI)恢复期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2例CI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合清脑方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低/高切还原黏度)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心悸自汗和气短乏力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高/低切还原黏度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补阳还五汤合清脑方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气虚血瘀型CI恢复期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降低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6年4月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比较2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水平、FIB、D-D和CRP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00%vs.66.67%,x^2=4.812,P=0.028);观察组PT、AP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4.79±0.91)s vs.(12.49±1.31)s、(34.33±4.37)vs.(30.09-I-5.61)s,t=7.898、3.266,P=0.000、0.002],全血黏度低切、高切水平低于对照组[(5.18±1.03)mPa·s vs.(6.28±1.15)mPa·s、(2.73±0.81)mPa·s vs.(3.97±0.94)mPa·s,t=3.903、5.474,P=0.000、0.000],血浆黏度水平低于对照组[(0.96±0.22)mPa·s vs.(1.56±0.36)mPa·s,t=7.789,P=0.000],FIB水平低于对照组[(2.11±0.59)g/L vs.(2.72±0.48)g/L,t=4.393,P=0.000],D-D水平低于对照组[(0.32±0.10)mg/L vs.(0.45±0.12)mg/L,t=4.558,P:0.000],CRP水平低于对照组[(3.51±2.91)mg/ml vs.(5.88±1.51)mg/ml,t=3.960,P=0.000];2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3.33%vs.16.67%,x^2=0.131,P=0.718)。结论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疗效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9月该院收治的9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纤溶酶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则在滴注纤溶酶注射液基础上,给予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67%)明显较对照组(72.92%)高,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观察组患者的血浆黏度(SV)、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聚集率(PAR)指标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药物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固本通络方联合阿斯匹林、尼莫地平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TIA患者血脂与血液流变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可以更有效改善有效地改善血脂水平(P〈0.05),降低血液粘滞度(P〈0.05)。结论:该治疗方案对中风先兆患者能够更有效地改善血脂水平,降低血液粘滞度从而改善脑循环,提高中风先兆的疗效(P〈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 将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0例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的40例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的血液黏度(全血高切及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脑血流参数[外周阻力(resistance,R)、动态阻力(dynamic resistance,DR)、平均脑血流量(quantity of mean blood flow,Qmean)及平均脑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Vmean)]。结果 观察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周后两组的上述血液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脑血流参数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的血液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及R、DR显著低...  相似文献   

10.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方法:120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根据病例资料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以及联合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Fb)、血沉(ESR)、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nbl)、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nbh),比较治疗效果。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 hs-CRP 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联合组治疗后血清 hs-CRP 水平和血液流变学 Fb、ESR、nbl、nbh 水平低于其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能有效改善老年脑缺血患者血流指标,降低炎症因子对机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赵传奎  王心祥  赵静 《安徽医学》2006,27(3):199-201
目的探讨通心络联合阿司匹林应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其疗效。方法对14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应用通心络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另有135例病人应用丹参联合脉络宁治疗,用血液流变学、血脂检查结果评价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和治疗效果。结果通心络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治疗后均明显好转,优于对照组,并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好转,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心络联合阿司匹林应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疗效显著,尤其对血液流变学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长春西汀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变化和脑血流速度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及脑血流速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长春西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较单一使用氯吡格雷,临床疗效显著提高,对血脂和脑血流速度改善更显著,是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冰  王艺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7):1158-1159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用对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其疗效.方法:将51例反复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6,辛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用)和对照组(n=25,单用阿司旺林).辛伐他汀20mg日一次口服,阿司匹林100mg日一次口服,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疗效及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脂TG、TC、LDL-C,水平下降、HDL-C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等机制,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加减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对中风后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济源市精神卫生服务中心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中风后眩晕患者9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接受小柴胡汤加减+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PV)、全纤维蛋白原(FIB)、血黏度(WBV)]及生活质量水平。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FIB、PV、WBV低于对照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眩晕,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动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脂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320例TIA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0例.两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改善脑循环及营养脑神经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高密度脂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计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氯吡咯雷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TIA,可显著改善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脑心通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成脑心通治疗组27例和肠溶阿司匹林对照组20例,前者给予脑心通胶囊4粒,每日3次,后者给肠溶阿司匹林75mg,每日1次,两组疗程皆为30d。治疗后观察病人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脑心通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氟桂利嗪与阿司匹林联合长春西汀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17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A、B两组,给予A组患者氟桂利嗪胶囊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长春西汀治疗,两组患者连续用药2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查两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血细胞比容等血液流变学指标;使用欧洲眩晕评分量化表(EEV)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根据EEV评分变化,将治疗效果分成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并统计两组患者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血细胞比容均降低,且B组结果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桂利嗪胶囊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动性质,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针灸联合三参通络汤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诊治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甲磺酸培他司汀片口服,胞二磷胆碱注射液静脉滴注,辅以针灸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三参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状态(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变化及血管内皮功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 治疗2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LVA、RVA、B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CGRP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E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联合三参通络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脑血流动力学、增加脑血流量、改善临床症状,且疗效确切,机制可能与其调节CGRP、ET-1水平,促进血管舒张功能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9.
《右江医学》2019,(10):775-778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2月TIA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39)与参照组(n=39)。参照组单纯以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以丁苯酞软胶囊+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浆黏度(ηb)、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比容(HCT)及全血高切黏度]、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87%高于参照组的7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HCT、ηb及全血低切黏度均降低(P<0.01),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或0.001);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PT、APTT均延长(P<0.001),且观察组PT、APTT较参照组长(P<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TIA,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调节血液流变学,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强力定眩片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该院收治的80例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予以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强力定眩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临床症状评分、脑血流速度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耳鸣、眩晕、失眠多梦、头痛等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和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力定眩片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脑血流速度,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和临床症状评分,效果优于单纯氟桂利嗪胶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