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储安贞  张兰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1):1884-1888
  目的  评价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对于川崎病(KD)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抵抗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3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诊断为KD并接受IVIG治疗的住院患儿445例,依据是否出现IVIG抵抗分为IVIG抵抗组(39例)和IVIG敏感组(406例);再依据血小板值进行分层分析。分别比较各组间炎症指标的差异;针对各差异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其与KD患儿IVIG治疗抵抗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炎性指标预测KD患儿IVIG治疗抵抗的价值。  结果  整体KD患儿样本中,IVIG抵抗组较IVIG敏感组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SII、CRP水平高,淋巴细胞(L)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小板减少KD患儿样本中,各炎症指标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血小板减少KD患儿样本中,IVIG抵抗组较IVIG敏感组N、NLR、SII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整体样本和非血小板减少KD样本中,NLR与SII均为预测KD患儿IVIG治疗抵抗的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NLR对于整体KD患儿IVIG抵抗预测敏感度为55%,特异度为67%;SII对于非血小板减少KD患儿IVIG抵抗预测敏感度为56%,特异度为64%。  结论  NLR对于整体KD患儿IVIG抵抗预测能力较强,SII对于非血小板减少KD患儿IVIG抵抗预测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的危险因素,提高IVIG无反应型KD患儿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并治疗的KD患儿临床资料,采用SPSS 20.0软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寻找KD患儿发生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赋值,得出新的评分体系。结果 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有IVIG治疗前的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和尿白细胞(LEU)及IVIG治疗后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和PC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VIG治疗前的PCT和ESR及IVIG治疗后的WBC、NE和PCT是IVIG无反应型K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建立新的评分体系,灵敏度为69.2%,特异度为69.4%,约登指数为0.386。结论 IVIG治疗后的实验室指标对IVIG无反应的预测效能更强。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2):75-80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8 年7 月~2020 年5 月厦门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15 例KD 患儿临床资料,IVIG 无反应型18 例,IVIG 敏感型97 例,正常对照组27 例,应用单因素分析KD 组与对照组、IVIG 无反应组与IVIG 敏感组患儿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筛查IVIG 无反应型KD 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预测其临床效能。结果 KD 组外周血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计数、CD19 百分比、CD4、CD19 绝对值、CD4/CD8 比值、补体C3 均高于对照组,KD 组L 比例、CD3、CD8、NK 百分比、IgA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IG 无反应组WBC、L 比例及计数、CD3、CD4 百分比、CD3、CD4、CD8、CD19、NK 绝对值、补体C3 均低于IVIG 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 绝对值及补体C3 降低为IVIG 无反应型KD 的独立危险因素,且CD3≤1.588×109/L 预测IVIG 无反应的灵敏度为86.6%、特异度为72.2%,ROC 曲线下面积为0.836,补体C3≤1.40 g/L 预测IVIG 无反应的灵敏度为56.7%、特异度为83.3%,ROC 曲线下面积为0.758。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补体C3 可作为早期识别IVIG 无反应型KD 的实验室指标,并为探索难治型KD 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与临床传统使用的炎性指标的关联性,探讨IL-6对KD临床分型、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反应性及冠状动脉损害(CAA)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165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分型、IVIG反应性、CAA与否,所有患儿分为完全KD组、不完全KD组、IVIG反应组、IVIG无反应组、CAA组和非CAA组共6组.结果 ①KD急性期IL-6升高,经IVIG治疗后逐渐降至正常,且与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呈正相关.②不完全KD组血清IL-6水平高于完全KD组;IL-6>13.25 pg/ml预测不完全KD的敏感度为77.80%、特异度为54.40%,ROC曲线下面积为0.596.③IVIG无反应组血清IL-6水平高于IVIG反应组,IL-6>26.40 pg/ml预测IVIG无反应的敏感度为60.00%、特异度为66.30%,ROC曲线下面积为0.580.④CAA组和非CAA组血清IL-6水平未见差异.结论 IL-6有望成为预测不完全KD和IVIG无反应KD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川崎病(KD)患儿临床资料与冠状动脉损害(CAL)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2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KD患儿,按照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CAL组和非CAL(NCAL)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KD类型、对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反应,并分析上述因素与KD患儿并发CAL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年龄、KD类型、血沉、C-反应蛋白(CRP)及对IVIG的反应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岁、非经典KD、对IVIG无反应、CRP≥70 mg/L及血沉≥28 mm/h均为KD患儿CA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8岁、非经典KD、对IVIG无反应、CRP≥70 mg/L、血沉≥28 mm/h是KD患者并发CAL的高危因素,为有效诊断、预防KD并发CAL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探讨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法对16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16例,发生率9.9%。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与IVIG反应型川崎病男女性别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发病年龄明显低于IVIG反应型川崎病(P<0.05)。IVIG无反应型与有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在热程、皮疹、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口腔及四肢改变无明显差别。但冠状动脉损害及合并症发生率明显增高,血白细胞数特别是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明显升高,而血浆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小,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是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IVIG2g/kg单次较分次用药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低。联合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不少见。年龄较小、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ESR及CRP显著升高,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是发生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初治中宜采取IVIG2g/kg单次治疗方法。无反应型性川崎病患儿在继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中可重复应用大剂量IVIG,仍无效可并用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系统性免疫指数(SI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川崎病(KD)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敏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5例首诊KD患儿的完整临床资料,根据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敏感性分为IVIg敏感组和IVIg不敏感组,收集KD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前发热天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并计算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SI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结果:与IVIg敏感组相比,IVIg不敏感组NLR、C-反应蛋白水平较高,IVIg不敏感组PLT值、淋巴细胞计数、发热天数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VIg不敏感组PLR、SII值较IVIg敏感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LR、C-反应蛋白、PLT最佳截留点分别为5.075、80.485mg/L、347×109/L。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CRP水平升高,PLT水平降低,分别为KD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敏感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LR对KD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敏感性的预测性能更稳定,PLR、SII对KD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敏感性的预测价值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探讨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法 对我院儿科162例川崎病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16例,发生率9.9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与IVIG反应型川崎病男女性别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发病年龄明显低于IVIG反应型川崎病(P<0.05)。IVIG无反应型与有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在热程、皮疹、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口腔及四肢改变无明显差别。但冠状动脉损害及合并症发生率明显增高,血白细胞数特别是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明显升高,而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小,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是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IVIG2g/kg单次较分次用药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低。联合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不少见。年龄较小、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ESR 及CRP显著升高, 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是发生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初治中宜采取IVIG2g/kg单次治疗方法。无反应型性川崎病患儿在继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中可重复应用大剂量IVIG,仍无效可并用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9.
川畸病(KD)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KD发病机制亦不清楚,因此,治疗难度较大.现就目前IVIG无反应型KD的治疗,包括:再次IVIG治疗、糖皮质激素(GCS)、血浆置换(PE)、乌司他汀及英昔单抗等的新认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刘欢  杨锦龙  张晋 《广西医学》2016,(11):1525-152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LEAD)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关系以及影响该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164例T2DM患者,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水平并计算NLR,测定踝肱指数(ABI),并进行下肢动脉超声评分,根据下肢动脉彩超评分分为无LEAD组、轻度LEAD组、中度LEAD组、重度LEAD组.比较4组间NLR及临床资料,分析NLR与ABI、下肢动脉超声评分的相关性;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2DM患者发生LEAD的危险因素.结果 164例患者中,无LEAD组34例、轻度LEAD组54例、中度LEAD组47例、重度LEAD组29例,4组间年龄、吸烟史、糖尿病病程、ABI、糖化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NL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NLR与下肢动脉超声评分呈正相关(P<0.05),而与ABI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升高、高龄、吸烟史、糖尿病病程长是T2DM患者发生LEA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随着糖尿病性LEAD严重程度的增加,NLR水平呈上升趋势.NLR升高、高龄、吸烟史、糖尿病病程长是T2DM患者发生LEA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杨晓露  陆景红  黄晓晴 《安徽医学》2021,42(11):1280-1284
目的 探究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颅内动脉狭窄(ICAS)的预测价值,并比较两者预测作用的优良性.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89例T2DM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将合并ICAS者为血管狭窄组(ICAS组,176例),未合并ICAS者为无血管狭窄组(NS组,113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检验结果的差异,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2DM患者发生ICAS的影响因素,应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该模型拟合程度,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ICAS组高血压患病率、冠心病患病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SII值均高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SII、NLR为T2DM合并ICAS的危险因素,该模型的拟合程度为(Hosmer-Lemeshowχ2=3.253,P=0.197).SII预测T2DM患者发生ICAS的最佳截断点为450.930,敏感度为89.70%,特异度为98.50%;NLR预测T2DM患者发生ICAS的最佳截断点为2.25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4.70%、91.00%.结论 SII、NLR为T2DM患者合并ICAS的危险因素,二者对T2DM合并ICAS具有预测价值,且SII的预测效能优于NLR.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首次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对川崎病(KD)治疗无反应的相关因素及再治疗结果。方法分析总结2006-03~2010-05在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的病历资料,根据对首次大剂量IVIG有无反应分成IVIG敏感组及无反应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川崎病诊断的152例急性期应用IVIG治疗,其中12例对首次IVIG无反应,发生率7.89%(12/152),IVIG无反应组与敏感组相比,该组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P<0.05),冠脉病变(CAL)发生率高(P<0.05);而血红蛋白(Hgb)、血浆白蛋白(ALB)均明显低于敏感组(P<0.05)。对IVIG无反应KD组通过复用IVIG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2例对IVIG仍无反应,加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结论贫血、低蛋白血症、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及CRP明显升高是IVIG无反应KD组发生的可能因素。对初次IVIG无效患儿可再次使用IVIG追加治疗,无效者选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13.
《延边医学院学报》2021,(2):111-115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对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间质性肺疾病(IL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1月间接受住院治疗的118例R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合并有ILD分为非RA-ILD组和RA-ILD组,另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者118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一般临床资料、血液学指标、生物化学指标和免疫学指标,分析RA患者NLR和LMR与临床实验室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并评估它们对RA合并ILD的预测价值.[结果] 118例RA患者中合并ILD者为53例(44.92%);非RA-ILD组与RA-ILD组平均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NLR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LMR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RA-ILD组NLR、ESR、CRP均显著高于非RA-ILD组(P<0.05),而LMR显著低于非RA-ILD组(P<0.05).RA患者NLR与ESR(r=0.254,P=0.005)和CRP(r=0.278,P=0.002)呈正相关.NLR(OR 1.670,95%CI:1.192~2.338;P=0.003)是RA合并ILD的危险因素;LMR(OR 0.838,95%CI:0.622~1.128;P=0.244)、ESR(OR 1.008,95%CI:0.990~1.026;P=0.401)和CRP(OR 1.000,95%CI:0.988~1.013;P=0.971)不是RA合并ILD的危险因素.预测正常人患RA结果中,NLR的Cutoff值为2.190(敏感度70.3%,特异度77.1%,AUC=0.780),LMR的Cutoff值为3.460(敏感度50.0%,特异度79.7%,AUC=0.691);在预测RA合并ILD中,NLR的Cutoff值为2.885(敏感度75.5%,特异度69.2%,AUC=0.747),LMR的Cutoff值为3.120(敏感度58.5%,特异度78.5%,AUC=0.692).[结论] NLR、LMR可作为预测RA合并ILD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初始治疗前,Kobayashi评分体系预测中国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的能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KD患儿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CAL组)与非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组);应用Kobayashi评分体系对所有患儿评分,用χ2检验分析各评分参数及依危险程度分组后的CAL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并分析该评分体系的能效。结果 CAL组43例,NCAL组70例,根据该评分体系分为低危组80例、高危组3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谷草转氨酶(AST)≥100U/L、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C反应蛋白(CRP)≥100mg/L、年龄≤1岁是KD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Kobayashi评分高危组的CAL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均P<0.05);该评分体系的灵敏度为0.56、特异度为0.87、符合率Kappa值为0.50。结论 Kobayashi评分体系的7个参数中AST≥100U/L、外周血中性粒细胞%≥80%、CRP≥100mg/L、年龄≤1岁被证明是中国KD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该评分体系虽然可以预测中国KD患儿是否并发CAL,但能效不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治疗的9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并按照超声心动图结果将其分为CAL组(KD并发CAL,n=23)和NCAL组(KD未并发CAL,n=68)。将两组的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发热持续时间、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NR)、血钠、总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及阿司匹林的初始治疗、是否应用激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年龄、PLR、HB、PCT、ESR、IVIG无反应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LR及HB是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儿年龄小、PLR升高及HB降低是KD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英夫利昔单抗(IFX)在治疗丙种球蛋白(IVIG)初治无反应型川崎病(K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本院儿科的IVIG初治无反应型KD患儿共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予第2次IVIG冲击治疗,观察组48例予IFX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发生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MAS)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01~2008-05诊治的278例KD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KD发生MAS的危险因素.结果 (1)全组有6例KD患儿发生MAS,发生率为2.1%(6/278).(2)KD发生MAS的年龄、住院天数、确诊时间、热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次数、对IVIG反应率、肝脾肿大及关节痛发生率与KD无发生MAS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比例、手足硬肿、眼结合膜充血、草莓舌、淋巴结肿大、皮疹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冠脉并发症发生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KD发生MAS者血小板(PLT)计数、白细胞(WBC)计数、血清白蛋白(ALB)及纤维蛋白原(Fib)均低于未发生MAS的KD者,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甘油三酯(TG)、血清铁蛋白(SF)发生MAS者均高于单纯K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7岁、热程>10 d、对IVIG治疗无反应、关节疼痛、PLT计数<100×10^9、ALT>200 U/L、LDH>1 000 U/L及血清铁蛋白>500 μg/L等因素是KD患儿发生MAS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川崎病(KD)患儿炎症状态及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影响。 方法 将128 例KD 患儿分为MP 感染组42 例,非MP 感染组86 例,分析两组热程、不完全KD 比例及静脉丙 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比例等临床特征。比较患儿急性期、缓解期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 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及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等炎症指标及并发CAL 情 况的差异。结果 KD 急性期MP 感染组NLR、PLR、hs-CRP 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均高于非MP 感染 组(P <0.05),缓解期MP 感染组PLT 和hs-CRP 高于非MP 感染组(P <0.05)。MP 感染组IVIG 无反应、 CAL 发生率及左冠状动脉内径/ 主动脉环内径(LCA/AOA)比值均高于非MP 感染组(P <0.05)。结论 合 并MP 感染的KD 患儿机体免疫炎症反应更为强烈,发生IVIG 无反应以及CAL 的风险均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住院治疗的102例川崎病患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反应组相比,无反应组患儿总发热天数明显延长,冠状动脉病变、心电图ST-T段改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治疗前ST-T段改变和发热天数较长是发生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较IVIG反应型川崎病发热时间延长,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及心电图ST-T段改变.治疗前ST-T段改变和发热天数较长的患儿发生IVIG无反应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20.
肖献秋  芮小平  王力  莫淋 《安徽医学》2021,42(7):795-798
目的 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应答率,以及血清炎症反应标志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的变化对预测应答率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确诊的80例TNBC患者临床资料,TNM分期II~III期,无直接手术切除指征,应用新辅助化疗并评估临床应答率.比较应答组与无应答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特征和化疗前血清NLR和PLR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应答的主要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LR和PLR预测临床应答的准确性.结果 80例患者中65例(81.25%)患者判断为临床应答,应答组TNM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血清NLR和PLR水平比无应答组低,肿瘤最大直径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NLR和PLR水平是影响临床应答的相关因素(P<0.05).NLR和PLR预测临床应答的敏感度分别为80.513%、76.124%,特异度分别为73.612%、77.421%,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844和0.886.结论 TNBC患者新辅助化疗有较高的临床应答率,TNM分期、淋巴结转移、NLR和PLR水平是影响临床应答的相关危险因素,血清NLR和PLR水平升高可能是临床不应答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