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谢燕  刘郁 《北京口腔医学》1997,5(1):15-17,28
错He是口腔主要疾病之一。本研究在10-16岁73位安工I类、Ⅱ类错He患者上进行,以民图为指标,对错He与正常He的颞肌和嚼肌肌电幅值做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错He者的平均肌电幅值低于正常He,正中颌位错He者的颞肌肌者电幅值与正常He有显著性差异,而嚼肌肌电幅值民正常He无明显差异;做开闭口运动时,错He与正常He的颞肌、嚼肌肌电幅值无明显差异,错He与正常He的颞肌肌电均高于嚼肌肌电。  相似文献   

2.
错畸形是口腔常见病之一。本研究以 10~ 16岁的恒牙错畸形患者 4 9人 ,经过功能分析分为功能性 类、功能性 类和非功能性错三组 ,前二者为肌源性错 ,后者为非肌源性错。分别测试颞肌与嚼肌在正中位、开闭口位的肌电电位。结果表明 ,肌源性与非肌源性错在正中位和开闭口位的肌电电位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无论肌源性或非肌源性错颞肌肌电幅值均高于嚼肌肌电幅值。  相似文献   

3.
刘郁  张茂先 《北京口腔医学》1997,5(3):96-97,125
错He畸形是口腔常见病之一。本研究以10-16岁的恒牙He错He形患者49人,经过功能分析为功能性Ⅱ类、功能性Ⅲ类和非功能性错He三组,前二者为肌源性错He,后者为非肌源性错He。分别测试颞肌与嚼肌正中He位、开闭口位的肌电电位。结果表明,肌源性与非肌源性错e在正中He位和开闭口位的肌电民位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无论肌源性或非原性错He颞肌肌电幅值均高于嚼肌电幅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与正常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 :对 2 0例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儿童及 2 0名正常儿童进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 ,测量嚼肌深浅层和颞肌前后束在姿势位、牙尖交错咬合位、前伸运动边缘位、后退运动边缘位的肌电活动 ,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性安氏Ⅲ类错姿势位嚼肌与颞肌的肌电活动均大于正常 ;牙尖交错咬合位嚼肌、颞肌肌电位均较正常小 ;下颌前伸时颞肌前束肌电显著性高于正常 ;下颌后退时 ,嚼肌显著性高于正常。结论 :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肌电有其特征性 ,提示早期矫治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不仅能解决美观问题 ,更有利于改善咀嚼肌收缩功能 ,减少肌功能对颅面形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错的肌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错是一种以牙齿排列不齐,咬合关系错乱为特征的疾病,其功能状况如何,是否可以引起口颌系统的功能紊乱,尚有争议。本研究采用数字化八道肌电仪,对安氏Ⅰ、Ⅱ、Ⅲ类错的姿势位电位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电位进行了与正常(牙合)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各组间无明显差别,均为:姿势位电位颞肌后束>二腹肌前腹>颞肌前束>嚼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电位:嚼肌>颞肌前、后束>二腹肌前腹。说明安氏错与这两种肌电活动无必然联系,本文对此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矫治前口周肌(上口轮匝肌、下口轮匝肌、颏肌)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方法选择20例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采用表面肌电仪对矫治前口周肌在下颌息止位、唇闭合、咬合、吞咽等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进行检测。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与个别正常对照组进行肌电幅值的定量分析比较,并与相关颅面、牙头影测量参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下颌息止位与咬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与个别正常对照组相比,口周肌肌电活动在统计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唇闭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组上口轮匝肌和颏肌的肌电活动幅值明显高于个别正常对照组;吞咽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组口周肌肌电活动幅值均高于个别正常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的不调以及上下切牙的唇向倾斜和前突,与功能活动中口周肌肌电活动的异常增高密切相关,是影响唇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在10~16岁的43位错患者上进行。以肌电图为指标,检测性别对颞肌和咬肌肌电幅值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男性受试者在正中颌位的颞、咬肌的紧咬电位明显高于女性的紧咬电位,安氏Ⅱ类颞、咬肌的紧咬电位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而安氏Ⅰ类颞,咬肌的紧咬电位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受试者做开闭口运动时,男性颞肌电位明显高于女性,而咬肌开闭口电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定量分析安氏Ⅲ类错患者咀嚼肌在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的肌电活动特点及其与颅面形态的相互关系。方法 :从我院正畸科门诊咨询人群中 ,根据安氏Ⅲ类错患者的纳入标准选择受试者 2 1名 ,平均年龄 12 .3岁 ;根据个别正常组纳入标准选出 2 0例 ,平均年龄 12 .8岁作对照。使用美国Myotronic公司生产的K6 I型口颌系统功能检查仪中的肌电仪作EMG记录。对每一位受试者同时记录左、右侧颞肌前份和嚼肌在牙尖交错位的最大自愿紧咬 (MVCMaximumVoluntaryClenching)的EMG。并拍摄X线头侧位片 ,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在ICP位时 ,安氏Ⅲ类受试组的左、右侧嚼肌的EMG肌电值均小于安氏I类受试组 (P <0 .0 5 ) ;而两组在ICP位时 ,颞肌前份均有较明显的肌电活动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安氏Ⅲ类错ICP位的咬肌及颞肌前份EMG平均电压均与PP GoGn呈负相关关系 ,而颞肌前份的EMG平均电压与SN MP负相关 ,与NBa PtGn正相关 ;咬肌的EMG平均电压与L1 MP负相关。结论 :个别正常人与安氏Ⅲ类错患者颞肌前份的EMG值无显著性差异 ;安氏Ⅲ类错患者的嚼肌EMG值低于个别正常人 ;咀嚼肌功能状况对颅颌面形态有一定的影响 ,咀嚼肌功能强大 ,则面部呈短面形趋势 ,反之 ,面部有长面形趋势。  相似文献   

9.
性别对错He患者颞肌和咬肌肌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10~16岁的43位错He患者上进行,以肌电图为指标,检测性别对颞肌和咬肌肌电幅值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男性受试者在正中颌位的颞,咬肌的紧咬电位明显高于女性的紧咬电位。安氏II类颞,咬肌的紧咬电位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而安氏I类颞,咬肌的紧咬电位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受试者做开闭口运动时,男性颞肌电位明显高于女性,而咬肌开闭口电位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正常人下颌运动时嚼肌、颞肌肌电活动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8例平均年龄18岁的正常(牙合)人的左侧颞肌前、后份,嚼肌深、浅层,在不同的下颌运动位时的肌电进行了测定,建立了肌电信号微机处理系统。得出:在下颌姿势位时嚼肌、颞肌均有轻微肌电活动,其中以颞肌后份活动更为明显;在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两肌的肌电活动均最大,以嚼肌浅层电压最高;最大前伸时,嚼肌浅层肌电活动最大;下颌后退时,颞肌后份电压最高;左侧咀嚼时,嚼肌浅层肌电活动最大;右侧咀嚼时,两肌活动水平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对20例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儿童及20名正常(牙合)儿童进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测量嚼肌深浅层和颞肌前后束在姿势位、牙尖交错咬合位、前伸运动边缘位、后退运动边缘位的肌电活动,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姿势位嚼肌与颞肌的肌电活动均大于正常(牙合);牙尖交错咬合位嚼肌、颞肌肌电位均较正常(牙合)小;下颌前伸时颞肌前束肌电显著性高于正常(牙合);下颌后退时,嚼肌显著性高于正常(牙合).结论: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肌电有其特征性,提示早期矫治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不仅能解决美观问题,更有利于改善咀嚼肌收缩功能,减少肌功能对颅面形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口周肌肌电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研究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矫治前口周肌(上口轮匝肌、下口轮匝肌、颏肌)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方法 选择20例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表面肌电仪对矫治前口周肌在下颌息止位、唇闭合、咬合、吞咽等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进行检测.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进行肌电幅值的定量分析比较,并与相关颅面、牙牙合头影测量参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下颌息止位与咬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相比,口周肌肌电活动在统计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唇闭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组上口轮匝肌和颏肌的肌电活动幅值明显高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吞咽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组口周肌肌电活动幅值均高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的不调以及上下切牙的唇向倾斜和前突,与功能活动中口周肌肌电活动的异常增高密切相关,是影响唇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将肌电分析方法引入根尖周病的研究领域 ,探讨咀嚼肌肌电变化与临床检查叩痛时的关系。方法 :门诊就诊的急性根尖周炎 64例 ,患牙为第一或第二磨牙 ,叩痛 ( )。测量急性根尖周炎患牙治疗前后的咀嚼肌肌电变化。结果 :急性根尖周炎叩痛 ( )患者在正中颌位大力咬合时 ,颞肌与嚼肌的肌电幅值分别为 ( 0 .45±0 .1)mV和 ( 0 .18± 0 .0 3 )mV ,颞肌肌电幅值高于嚼肌肌电幅值 ;做开闭口运动的颞肌、嚼肌肌电幅值分别为 ( 0 .5±0 .12 )mV和 ( 0 .2 2± 0 .0 7)mV ,颞肌肌电幅值高于嚼肌肌电幅值。经根管治疗后 ,颞肌、嚼肌肌电均有显著提高 ,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本实验将肌电分析方法应用于急性根尖周炎治疗前后的临床检查和疗效评价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30名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合患者咀嚼运动和正中 位大力咬合的肌电活动进行测量,并与正常 成人比较发现: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 正中 位大力咬合时嚼肌、颞肌前后束肌电活动均较正常成人低,肌力较小。咀嚼运动时.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 嚼肌、颞肌肌电活动均较正常成人低,咀嚼循环活动期较正常成人长.间歇期较正常成人短。  相似文献   

15.
周晶  李卫 《北京口腔医学》2003,11(1):17-19,26
目的:研究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He与正常He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对20例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He儿童及20名正常He儿童进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测量嚼肌深浅层和颞肌前后束在姿势位,牙尖交错咬合位,前伸运动边缘位,后退运动边缘位的肌电活动,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He姿势位嚼肌与颞肌的肌电活动均大于正常He;牙尖交错咬合位嚼肌,颞肌肌电位均较正常He小;下颌前伸时颞肌前束肌电显著性高于正常He;下颌后退时,嚼肌显著性高于正常He。结论: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He肌电有其特征性,提示早期矫治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He不仅能解决美观问题,更有利于改善咀嚼肌收缩功能,减少肌功能对颅面形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磨牙症患者咀嚼肌肌电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磨牙症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以及咀嚼肌受损的肌电表现。方法收集24例磨牙症患者和16例无磨牙症学生分别作为磨牙症组和正常组。用Bio PAK口颌功能诊疗系统测量双侧颞肌前束(TA)、咬肌(MM)、二腹肌前腹(DA)和胸锁乳突肌(SCM)在姿势位、牙尖交错位(ICP)最大紧咬和吞咽时的表面肌电活性。结果磨牙症组姿势位时TA和MM的肌电幅值明显高于正常组,而ICP最大紧咬时TA和MM的肌电幅值明显低于正常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时2组各肌肉的肌电幅值没有明显差别。磨牙症组ICP最大紧咬时TA和MM的不对称指数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磨牙症患者的咀嚼肌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颞肌前束和咬肌在姿势位呈高电位,而在ICP最大紧咬时呈低电位。  相似文献   

17.
总义齿咬合平面定位对咀嚼肌肌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10名患者各做四副总义齿,其咬合平面或平分颌间距离并与耳屏鼻翼线平行(标准义齿),或向后上、后下及左右倾斜5°。结果发现:①正中咬合位紧咬时,嚼肌、颞肌的平均肌电幅值,以戴标准义齿者最高;②戴标准义齿咀嚼,平衡侧二腹肌前腹幅值高于工作侧,工作侧嚼肌、颞肌幅值显著高于平衡侧;③咬合平面前后倾斜使咀嚼时平衡侧二腹肌前腹幅值增加;④咬合平面向左右倾斜,咀嚼时工作侧嚼肌、颞肌的肌电幅值与平衡侧相差不显著。本研究结果提示,总义齿咬合平面平分颌间距离且与耳屏鼻翼线平行,最有利于患者咀嚼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伴TMD患者经RW-Splint治疗1周和2个月后咀嚼肌肌电活动的改变。方法:采用EMGⅡ型表面肌电测量仪分别对12名患者RW-splint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2个月的咀嚼肌肌电活动进行检测。结果:RW-splint治疗1周后患者的颞肌前束、咬肌在下颌姿势位、最大紧咬牙尖交错位时肌电幅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个月后最大紧咬牙尖交错位时颞肌前束、咬肌的肌电幅值的肌电幅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颞肌前束的肌电幅值大于咬肌的肌电幅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下颌姿势位时颞肌前束、咬肌肌电幅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W-splint通过戴用时间的加长能降低咀嚼肌的肌电值,但改善其对称性作用不明显,可能与RW-splint改变了患者的牙位而呈现出原本有的早接触或牙合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19.
嚼肌B超图象与肌电幅值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10例正常男性青年嚼肌B超图像与肌电幅值进行了对照研究,作以下测试:(1)采用线阵超声诊断仪记录侧嚼肌在牙尖交错位不咬(静止)和最大紧咬(收缩)时前后径冻结图像,测量视野内肌肉截面积及下颌骨升支前缘处嚼肌厚度;(2)采用肌电图仪记录双侧嚼肌在牙尖交错位作最大紧咬时的肌电图,测量峰值,结果表明B超图像所测嚼肌静止面积,收缩面积有收缩厚度均与嚼肌肌电值有明显线性正相关关系,作者认为B超测量活体肌  相似文献   

20.
夜磨牙症的肌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0例夜磨牙者和30例对照者用EM2型肌电仪测双颞肌前束、后束、嚼肌和二腹肌姿势位和ICP紧咬平均电位值。结果表明夜磨牙者各肌姿势位电位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夜磨牙者有颌面肌紧张现象;夜磨牙者嚼肌和颞肌后束ICP紧咬平均电位低于对照组P<0.05),而颞肌前束和二腹肌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