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并心包腔内药物注射在治疗结核性心包炎及恶性肿瘤伴有大量心包积液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6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在B超定位引导下行心包穿刺并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及心包腔内注射异烟肼和地塞米松(结核性),顺铂(肿瘤性)治疗。结论:心包穿刺留置导管引流心包积液安全可行。操作简便,置管可靠,可迅速消除心包填塞症状,能及时彻底引流心包积液,疗效明显,无不良反应及损伤,降低了缩窄性心包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Seldinger法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疗效、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B超引导下,45例心包积液患者采用Seldinger导管法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间断抽吸心包积液、注射治疗药物,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同时采用多种措施防止并发症发生.结果 45例患者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置管穿刺引流后,患者胸闷、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留置导管引流心包积液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技术在心包积液穿刺、引流中的应用,达到诊断、治疗、减少并发症的目的。方法对45例心包积液患者术前经二维超声心动图定位、定向并测定进针深度后,以Seldinger法进行心包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连接无菌引流袋持续引流,必要时进行冲洗并注入相应的药物,观察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结果 45例病例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导管留置时间5~15 d,引流量500~1500 ml,心包积液引流彻底,心包压塞症状消失,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中心静脉置管技术治疗心包积液安全、有效,由于该方法操作简单,取材方便,成功率高,明显减少不良反应,可替代传统穿刺方法,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Seldinger导管法经皮心包穿刺引流治疗心包积液的方法、优点及护理。方法 18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在床旁超声定位下,采用Seldinger导管法,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接负压瓶引流心包积液。结果 18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穿刺时间1min-5min。引流管留置时间1d-40d,平均22d。对于结核性或肿瘤性心包积液由导管向心包内注药,效果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置心包内接负压瓶引流注药治疗心包积液患者,正确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做好穿刺部位和导管护理,可保证引流通畅,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
吴毓优  刘苏  高炳玉 《海南医学》2011,22(17):73-74
目的探讨微创中心静脉导管心包穿刺置管术治疗心包积液的疗效。方法46例心包积液患者采用微创中心静脉管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46例心包积液均一次成功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时间3~10d,平均5d,引流量300~1600ml,平均800ml。结论心包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中量及以上心包积液安全有效,由于该操作简单,取材方便,成功率高,明显减少不良反应,可替代传统穿刺方法,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治疗心包积液或胸腔积液。方法:用改良的Seldinger法经皮穿刺将中心静脉留置管置入心包腔或胸膜腔内并保留导管进行抽液、引流和注射药物。结果:52例均一次置管引流成功,每例抽液或引流心包积液或胸腔积液800~12800ml,留置导管时间3~32天,无并发症。结论:该方法治疗心包积液或胸腔积液的优点在于:创伤、痛苦小、简便、用途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小儿心包积液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心包积液患儿在超声定位下取剑突旁穿刺点,按Seldinger穿刺法穿刺,并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以及心包腔内注射药物。结果20例小儿心包积液均穿刺成功,无心脏损伤、出血、局部感染、气胸和严重心律失常发生,引流心包积液30~100mL后患儿症状明显缓解,保留中心静脉导管5~22d,无1例发生心包缩窄。结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小儿心包积液可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心包腔置管引流治疗大量心包积液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31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均接受中心静脉导管心包腔置管引流治疗。统计穿刺情况、疗效、并发症、留置导管时间及引流量。结果 31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6例左侧胸壁进针,25例剑突下进针;无严重并发症,1例肺癌所致的心包积液患者第2天引流管堵塞,肝素水冲注后再通,引流液300 mL左右后心包填塞症状得到缓解;留置导管时间5~14 d,平均(8.31±1.42)d;总引流量500~1 500 mL,平均(978.16±72.64)mL;治愈26例,治愈率为83.87%,显效5例,显效率为16.13%,总有效率为100%。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心包腔置管引流治疗大量心包积液,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势,可替代传统心包穿刺抽液,作为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吕键  郑慧军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4):112-113
目的评价心包穿刺留置导管引流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5例心包积液患者在心尖部、剑突下穿刺心包,置入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反复抽液或注入治疗药物,观察患者液体的引流及临床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安全置管引流,共引流放液132次,留置时间2~25d,14例病人从导管内注入抗结核和抗癌药物,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心包,多次抽液,不仅减少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不利影响,又降低了费用,此导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特制的柔性软头对心肌、血管无损伤,经导管引流心包积液是安全、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观察心包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并腔内注入化疗药物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心包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并化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简便、安全,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11.
应用Seldinger导管法穿刺引流心包积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Seldinger导管法经皮心包穿刺引流心包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8例中到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在床旁超声定位下,采用Seldillger技术,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接负压瓶引流心包积液。结果18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用时1~5分钟。引流管留置时间1~40天,平均22天。对于结核性或肿瘤性心包积液由导管向心包腔内注入药物,效果良好,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Seldinger导管法经皮心包穿刺,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接负压瓶引流心包积液技术操作方便、安全,引流彻底,疗效可靠,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2.
我院于1979年9月至1987年11月在氯胺酮静脉诱导及麻醉维持下行心脏贯通伤修补术4例。结合文献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对此类病人麻醉,氯胺酮是较为理想的药物,并指出心脏贯通伤伴有心包填塞时,可赢得抢救时间,提高了病人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黄志军 《中华医护杂志》2007,4(8):697-697,696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放置硅胶管心包持续引流治疗心包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85例心包积液患者经皮穿刺放置硅胶管进行心包持续引流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患者均引流成功,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穿刺放置硅胶管心包持续引流安全有效,能达到彻底引流心包积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分析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性心包积液15例。临床特点:平均基础代谢率降低不如单纯甲减明显。积液进展缓慢,部分患者无胸闷、心悸症状,少量积液胸片及心电图还可以正常,易致漏诊,常因浮肿而诊断为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甲减表现常不典型,心包积液还可单独存在,易误诊为结核性心包炎。甲状腺功能特点是血清T_4检查及二维超声心动图在本病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应用甲状腺片治疗,平均积液消失时间为34.7天。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5):152-154+159
报道1 例胎龄27 周超低体重儿心包积液/填塞、动脉导管开胸闭合术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原因分析和治疗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本例超低体重儿在生后第1 天行脐静脉置管,第9 天出现心率增快、肝脏增大、呼吸机参数明显上调,胸X 线片示心胸比值0.8,心脏彩超示:心包腔内大量积液、动脉导管未闭(3.2 mm),立即拔除脐静脉导管,B 超定位下心包穿刺抽液,心包积液消失。经内科治疗,动脉导管未缩小,心力衰竭难以纠正、多次撤机失败,出生后第36 天手术结扎动脉导管,术后心力衰竭纠正,顺利撤机,体重增长良好,正常出院。脐静脉置管后新生儿临床上突然病情恶化,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心率增快、肝脏增大,应考虑心包积液/填塞可能,及时予B 超确诊并拔出脐静脉导管、心包穿刺抽液减压,降低死亡风险。内科治疗失败的超低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因血管细,从血管介入手术难度极大,可行开胸结扎动脉导管,有利于心力衰竭的纠正及顺利撤机、体重增长、尽早出院。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应用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包积液54例。其中大量积液15例,中等量积液25例,小量积液14例。54例当中有17例作了两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从左室长轴和短轴切面观,均清晰地显示了心包积液的空间分布。在上述54例当中仅27例是通过体检、心电图和X线检查诊断的。因此,应用超声心动图能够大大提高心包积液的检出率。在估计心包积液的量方面,特别是在很小量积液时,超声心动图检查也是有显著的价值。并且认为当慢性风湿性瓣膜病患者有肯定的心包积液存在时,超声心动图检查是确定风湿活动的一项有价值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和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并发心包填塞的有效临床抢救方式。方法收集该院于200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心血管介入术并发心包填塞的患者共4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呼吸急促、疼痛、胸闷、血压降低、液性暗区以及心影搏动消失或减弱等症状都较治疗前有了明显改善,且P均<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且没有明显的后遗症。结论心血管介入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心包填塞,对病症的及时识别和有效治疗是临床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胃小弯浆膜化治疗门脉高压症。结果:37例门脉高压症患者术中(择期手术27例、急诊手术10例)无一例死亡,术后随访1~5年,无一例再出血。结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基层医院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一种操作简单、近期及远期疗效满意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seldinger’s经皮穿刺心包置入动脉鞘及猪尾巴管引流心包积液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选用cordis公司生产的6F动脉鞘及5F猪尾巴导管,30例患者在超声心动图下定位穿刺点、穿刺方向及深度,行心包引流。结果:30例患者均置管成功。引流导管留置3~20天,平均10天,未出现并发症。结论:seldlnger技术行心包积液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包积液穿刺改良放液疗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2例心包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68例采用改良放液方法,即首次抽液300ml,以后每次尽量抽尽液体至抽不出为止,每1-2天1次;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穿刺放液疗法,两组的病因学治疗相同,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穿刺的次数和积液消失天数、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穿刺次数及积液消失天数,均较对照组明显为少(P<0.01),两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改良后的心包穿刺放液疗法确能缩短病程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