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试述足阳明胃经及临床证治266071山东青岛中青化工联合公司医院安培祯足阳明胃经是十二正经之一,与任督二脉相合构成了人体内的巨大网络系统—十四经脉。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它参与十四经脉的循环往复,气血能源的保障供给,在经络学说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  相似文献   

2.
王斌  陈燕荔  潘玥  陈波  王琮  潘战宇  郭义 《河南中医》2020,40(2):193-195
人体胸腹部属阴,足阳明胃经为三阳中阳气最盛之经,其循行于胸腹部,既可充养阳经,又可固护阴经,有平衡阴阳之意。胃经为阳,冲脉为阴,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可能也与平衡冲脉之阴有关。胃的盛衰影响五脏,胃既可以充养人体的气血,又可以调节人体的经脉,足阳明胃经气血旺盛,循行于阴盛的胸腹部,起到调节人体气血经脉的作用,同时也濡养全身经络脏腑的气血。胃虽然为阳土,但其实有母寓之阴,其脉既循行于属阳的区域,又循行于属阴的区域,体现了胃阳中寓阴的特征。足阳明胃经向里循行至胸腹部与太阴相接,使太阴经气得开,衔接了开合枢。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揭示了人体脏腑经络之间阴阳互根,五脏相关,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3.
足阳明经美容作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重点就足阳明胃经与面部皮肤以及形体的美容关系,从穴位功能、经络循行、经络与脏腑的关系、临床观察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强调在临床中应该重视足阳明胃经的整体经脉的美容作用。认为应该对足阳明胃经在皮肤、形体美容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任路  李静 《辽宁中医杂志》2011,(11):2117-2118
经络理论中有关经脉循行分布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经脉学专著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关于十二经脉外行部分的循行分布规律秉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著《灵枢.经脉》。而历代医书中对足三阴三阳经脉、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在躯干部循行规律却少有论述,文章从三维圆柱体的假说、"背为阳,腹为阴"、气血阴阳平衡的理论及"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治疗原则等角度探讨其循行,旨在进一步剖析经络循行的真谛,使针灸经络学说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正>头痛的辨证治疗可以根据痛疼的部位及经络所属,选用相应经脉之腧穴以治之。阳明经头痛多为前额或眉棱骨疼痛,从经络辨证的角度选用足阳明胃经解溪穴和足三里穴为主治疗往往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1临床资料36例辨证为足阳明胃经头痛患者全部来自我院针灸科门诊,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最大76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络学说中存在的瑕疵与疑惑,为修正经络学说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内经>、<难经>、<经络学>等记载的经络理论与相关经络研究文献,进行比较对照、分析评价.结果:督脉循行有上有下、方向相悖,分支众多有待探究理清;将督脉与任脉视为二条经脉计入全身经脉串联流注总条数及总长度疑惑是错误的;足阳明胃经胸腹段中有其他经脉的脉气合并而行,足太阳膀胱经背、腰、骶段双线可能属于两条经脉的组成部分,足少阳胆经头部循行线中5个转折分成的6条线段可能分属于两条以上的经脉.结论:客观存在的督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循行分布状况,可能与目前公认状况相比悬殊较大,因此有必要进行探讨修正.  相似文献   

7.
阳明病证与针炙辨治215003江苏省苏州中医院欧阳八四一、阳明生理:阳明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经,与手太阴肺、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手阳明经脉,从食指外侧循臂,入肘外廉,由外上肩至面部,络肺属大肠。足阳明经脉,起于鼻梁陷处两侧,络于目,从缺盆下循胸腹...  相似文献   

8.
浅谈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之机理223900江苏泗洪83424部队卫生队郑明立屠云富主题词胃经经络循行阴阳五行八卦笔者在研读中医基础理论和有关经络循行原文时,发现足阳明胃经在胸腹部的循行线路有别于其他经络的阴阳循行规律。根据脏腑经络阴阳学说,认为阴经...  相似文献   

9.
黄瑞霞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2):2070-2071
冲脉做为奇经八脉之一,在经络循行上与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有交汇。妇科病与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状态有直接关系,尤与肝、脾、肾三脏及冲任的的功能失调关系尤为密切,经脉所过,疾病所生,冲脉与肝、脾、肾在生理机能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笔者发现在脏腑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冲气上逆可引起多种妇科病,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阳明病》篇载有“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一般认为此句是阳明病之提纲,而有人则持不同意见,认为该条不能完全概括阳明病的病机与证候,因而不能作为阳明病之提纲。为了回答孰是孰非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以下几个概念。1有关阳明病的几个概念1.1何为阳明病从中医阴阳学说阴阳消长的理论来看,阳明表示阳气充盛;从经络学说来理解,阳明是气血充足、人体阳气旺盛的经络,它包括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从藏象学说来看,阳明指胃与大肠,是气血充盈的脏腑;从发病学说来看,阳明的病邪属于阳邪、热邪,与病邪作斗争的正…  相似文献   

11.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是该经气血最盛厚的部位,而阳明经多气多血,且"合主逆气而泄",故针刺能摄纳阳明气血,进而通过平亢盛之肝阳,镇上逆之邪火发挥降血压作用。对上述机制的解读中所涉及到的两大核心观点提出疑问:(1)"阳明多气多血"之"阳明"具体指的是足阳明胃经,非手阳明大肠经;(2)"合主逆气而泄"并非指所有合穴均可主"逆气而泄",对于合穴的临床主治证目前中医界尚存在争议。此外,结合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曲池穴的穴性、临床主治证探讨其可能的降压机制。  相似文献   

12.
回顾和整理近20年针灸治疗卒中后复视的研究成果,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参考依据。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整理自1999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的文献,从选穴规律、治疗方法等方面归纳分析。最终获得临床文献25篇,无阐释作用机制的实验类文献,按经脉腧穴使用个数排序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为:睛明、太阳、风池。十四经经脉腧穴使用频率前3位的经络由高到低依次为: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虽然针灸治疗卒中后复视在临床上已取得一定疗效,但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却较少涉及。今后应规范疗效评价标准,探究机制,进行更深入系统地研究。  相似文献   

13.
足阳明经脉与胃腑病相关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足阳明经脉与胃腑的相关性,该文从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两方面进行详细阐述,认为针刺足阳明经脉的腧穴能够有效地治疗胃腑病。认为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对阐明经络实质和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等收集1991年-2016年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处方选穴特点和规律。结果:纳入文献64篇,选穴73个。分析发现选用腧穴以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太冲使用频次最高,所选腧穴遍布十三经,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为主,占总频次的58.07%。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等特定穴使用广泛,占56.71%。结论:总结出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主穴常用组合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小腿经络区体被组织的血管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小腿经络区的体被组织内血管的分布。方法: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及图像分析技术,解剖12只下肢的体被组织,观察分析小腿经络沿线的体被组织内血管来源、分支和吻合情况。结果:足三阴经、胆经、膀胱经线区的小腿体被组织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在动脉显影X绒图像上分别形成一条明显的营养血管链;胃经沿线血管密度未见增高,也未见明显的营养血管链。结论:除胃经外,小腿经络区体被组织内均形成一条明显的皮神经营养血管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足阳明经穴针刺血清对家兔离体胃窦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Ca^2+)浓度的影响。方法:将45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各9只。生理盐水组,耳缘静脉滴注0.9%NaCl溶液;阿托品模型组,耳缘静脉滴注以生理盐水配制的2.5mg/100ml的阿托品;足阳明经穴组,造模并电针双侧足三里、天枢、梁门、四白穴;足少阳经穴组,造模并电针双侧阳陵泉、带脉、13月、阳白穴;足太阳经穴组,造模并电针双侧承筋、背下点、背上点、攒竹穴。分组处理后,颈动脉采血制备血清。另取正常家兔10只,制备正常兔胃窦平滑肌细胞悬液。取各组1:2稀释的血清与同体积的正常兔胃窦平滑肌细胞悬液作用,以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内Ca^2+浓度。结果:阿托品模型组Ca^2+浓度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足阳明经穴组Ca^2+浓度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阿托品模型组、足少阳经穴组、足太阳经穴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足少阳经穴组与足太阳经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足阳明经穴针刺血清使离体胃窦平滑肌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具有经脉的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分析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收录的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采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分析针刺治疗该病的用穴频次、经脉分布、特定穴种类、部位选择、聚类群集,运用Apriori算法分析穴位关联规则。结果 纳入的124条处方中,天枢及募穴选用频次最高,经脉以足阳明胃经为主,穴位主要分布在腹部,天枢、足三里具有相对独立性和针对性,关联规则显示天枢-足三里的支持度最高。结论 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疗效确切,显示了传统疗法在此领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研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气机升降不仅是脏腑生理特性的体现,也是维持脏腑之间联系的一种基本形式,脏腑之气升降出入是对脏腑功能活动的高度概括,气机升降协调对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的归经理论,使药物和各脏腑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药性必分脏腑经脉,升降出入","以药性之运气,合人身之运气而用之,斯为有本";炮制对药物升降出入之性亦有影响。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就是脏腑病变基本病理,诸多疾病病机就是气机升降出入异常。因此,临证中必须时时注意脏腑病证气机升降异常,处方用药顺应脏腑气机升降特性。脾胃居中焦,乃气机升降之枢纽;肺主宣发肃降,涵盖气机升降诸方面,所以在肺脾病证的治疗中注重调畅气机、顺应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特点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将《黄帝内经》中出现的经脉、络脉、经水、经气、血络、节、会、腧、穴、脏腑、经筋、皮部等12个核心经络相关概念彼此联系起来,构成6个层层递进的命题:"经络是脉动的流体";"经络是由气血驱动的,以脉动形式运动的流体";"经络是由气血驱动的,以脉动形式运动的流体,经分支成络处为气血互动的交界,谓之节(会),具有重要调控功能";"脏腑生成与转化气血,并通过经络传输与调控气血,以保持自身的机能以及彼此间的平衡";"脏腑生成之气血通过经络传输于经筋,使之得以正常运动,从而使机体获得了行为的能力";"脏腑生成之气血通过经络传输于皮部,与环境信息进行交换,使机体内外得到和谐统一"。而这些命题则可进一步整合成一个有助于理解经络功能的完整认识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能够更为准确地解析每个概念的内涵,避免误读或随意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