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粗茎秦艽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实地调研及检索文献考证,考证了粗茎秦艽的药用历史,并对其资源分布、群落学特征、种植业现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李焕芹 《中医杂志》2011,52(23):2067-2068
《循经考穴编》是一部关于经脉流注、经穴考证的针灸学专著.从书的内容构成、作者、版本考据及腧穴考证、刺法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述,并浅议该书中描述的透针刺法、刺络放血及沿皮刺法等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围绕江户时期冈岛玄提对宋本《伤寒论》的首次刊刻,山田正珍、浅野元甫对宋本的深入挖掘,以及汉方考证派医家丹波家族及森立之、堀川济等学者对宋本的考证与推崇进行简要论述,以期展现宋本《伤寒论》的兴起过程,并借鉴日本汉方医学的考证方法,弥补中国此时间段的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4.
目的上巳菜品名多且混乱,本文拟通过本草考证正本清源上巳菜品名。方法通过本草文献学考证方法检索相关资料并整理。结果上巳菜为福建民间常用中草药,民间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各种出血症状,效果显著,然因历史变革及地区习惯不同,上巳菜名称多且混乱,本文通过对上巳菜品名的本草学考证及临床使用考证,为上巳菜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论上巳菜药用植物名为荠菜,民间常将其作为野菜及青草药使用。  相似文献   

5.
高程熙  赵博 《中医文献杂志》2012,30(2):55-56,59
本文分析了近十年对宋明时期《黄帝内经》相关文献研究的考证方法,认为宋明时期《内经》版本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史志考证法、社会背景考证法、经学考证法、丛书类书考证法、相关医学文献考证法和国外典藏文献考证法六种研究方法.以上研究方法对宋明时期《内经》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该时期《内经》版本书目的收集、原文校勘、保存流传和理论拓展四个方面.并对宋明时期《内劲》流传情况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6.
王汉章  邬家林 《中药材》1993,16(7):39-40
本文以《名医别录》、《本草拾遗》和《本草纲目》记载的白菖为线索,结合植物调查实际,对白菖、泥昌、昌阳等进行系统考证,认为均系指植物水菖蒲A.calamus。并对其药用史、别称及功效等进行了考证和整理。  相似文献   

7.
甘草为我国传统常用大宗中药。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本草及医药典籍中甘草的记载,对甘草名称、原植物、产地、性状、质量评价、炮制方法、药性及功效主治进行考证。考证结果发现,甘草别名较多,尤以"国老"著称。其中,霝,大苦之称揭示汉代以前甘草品种混乱,自汉代以后才达到统一。原植物形态描述及图例考证认为,古本草记载甘草均为乌拉尔甘草,不包括《中国药典》记载正品甘草的另外2个种: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产地考证发现甘草核心产区已发生变迁,从以山西为主产区变迁为今天的以西北地区(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为主要产区。性状特征及质量评价考证结果认为,从古至今甘草均以外皮细紧,紫红色外皮,断面有纹理,质坚实,富粉性为佳。炮制方法考证结果显示,其炮制方法经历了多样化的历史时期,随着应用实践,只有蜜炙法得以传承。药性及功效考证认为,本草中关于其药性的记载稍有不同,其功能主治古今基本一致。本文对历代典籍中记载的甘草进行考证,考证结果认为从古至今,甘草以乌拉尔甘草常用,主产地已发生变迁,蜜炙法是甘草唯一得到传承的炮制方法,其功效主治未发生较大变化,该研究结果为甘草的深入研究、资源开发、保护及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黑豆在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古今典籍并结合现代研究进展,分别从名称、品种、基源、功效四个方面对黑豆进行本草考证,并从黑豆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等方面对黑豆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结果与结论:黑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通过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分析,为药用黑豆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笔者对已报道的经典名方药物考证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总结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经典名方药物考证要点建议,为经典名方药物考证相关研究提供借鉴。该文分别从注意古今药物考证内涵的异同、注重多维信息的综合利用、注重药物不同关键环节历史流变的梳理与考证、注重近代学名考订沿革梳理、注重尊古不泥古的考证原则、注重文献学基础知识等角度进行探讨,提出经典名方药物考证应对本草考证的现状、问题、成果进行深入的总结分析,吸收前人的优点,补充以往考证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经典名方药物考证自身特点,形成特有的研究体系,注重历史变迁的脉络梳理,注重横断面分析,在全面分析基原、道地产区、药用部位与炮制等不同关键环节历史变迁基础上,充分吸收近现代研究成果,并结合当前生产力和认知水平,给出不同时期经典名方药物的合理关键信息,为经典名方的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查阅古今文献、书籍及相关药材标准,对“南山不老松”中松的品种进行考证,并对其松针的化学成分和活性进行综述。笔者初步考证出南山不老松品种主要为松科植物马尾松。现代研究表明,马尾松松针主要含有挥发油类、黄酮类、木脂素类及莽草酸成分等,具有抗衰老、降脂、降压、抗肿瘤、抑菌等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11.
粗茎秦艽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的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方法:基因组DNA为模板,分别对体系各因子进行考察。结果:最佳体系为:总体积10μL,其中含0.5-1.5ng/μL DNA模板,l0×Buffer缓冲液1μL,2.5mmol/L Mg2+,0.5UTaq DNA聚合酶,0.6μmol/L引物,0.2mmol/L dNTPs。反应程序:94℃预变性5min;之后,94℃变性30s,54℃复性45s,72℃延伸90s,共38个循环;循环结束后72℃延伸7min。结论:该体系可用于粗茎秦艽种下及种间遗传变异分析及药材道地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麻花秦艽和粗茎秦艽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提取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秦艽叶绿体的基因组序列特征、遗传多样性以及资源保护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本文以麻花秦艽、粗茎秦艽为对象,采用改良的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进行提取,优化纯化方法,分离得到秦艽叶绿体后测定cpDNA浓度,检测其OD值并扩增ITS2序列验证其纯度。结果:获得高质量、高纯度的cpDNA(0.1~0.4μg/10g),扩增ITS2序列验证其无核污染,满足后续测序要求。结论:cpDNA的纯度和质量对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的正确率和可信度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获得了高纯度、高质量的秦艽cpDNA,为秦艽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的获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西藏秦艽类与解吉类药用植物资源及品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目前西藏产秦艽与解吉类药用植物的资源状况与品种特点。方法:文献考证、野外考察、标本采集与品种的分类学鉴定。结果:整理出西藏产秦艽与解吉类6种药用植物。结论:可为西藏产秦艽类与藏药解吉类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品种鉴定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粗茎秦艽道地药材土壤环境因子的特性。方法于云南省丽江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采集粗茎秦艽野生品与栽培品原植物标本、道地药材及其土壤样品,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谱法、重铬酸钾容量法等测定有机质及微量元素含量等。结果获得粗茎秦艽药材野生品、栽培品及其土壤中有机质与14种无机元素含量测定数据,其中药材中所含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野生品除铜的含量略高外,其他指标均符合国家药典相关要求,栽培品品质良好;各品种生长土壤主要指标均达到国家土壤一级标准;该物种根部对磷的吸收富集显现较高趋势。结论本研究可为粗茎秦艽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以及种质资源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四川若尔盖地区产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药材HPLC指纹图谱。方法以龙胆苦苷为内参照物,分析10批麻花艽药材的HPLC色谱行为,同时以当地产近缘种黄管秦艽Gentiana officinalisH.Smith及国家药典品种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为外类群进行比对。色谱条件:UltimateXB-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02%乙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240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标定16个共有峰,确定其中2个峰的归属,建立了可与上述2个外类群相区别的麻花艽指纹图谱。结论该图谱基本反映了四川若尔盖地区产麻花艽化学背景特征,可为道地药材评价及相关中藏药品种鉴定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于少朋  曾锐  韩珍  曾元莲  杨玲  瞿燕  秦旭华 《中草药》2021,52(3):635-642
目的从粗茎秦艽Gentianacrassicaulis中分离纯化多糖,初步分析其结构特征并研究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采用热水浸提粗茎秦艽粗多糖(Gentianacrassicaulispolysaccharide,GCP),再经CelluloseDE-52纤维素离子交换柱、Sephadex G-100柱进行分离纯化,得到GCP-1。采用高效凝胶色谱法(HPGPC)鉴定纯度并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其单糖组成;采用红外光谱(I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核磁共振波谱法对该多糖的结构进行初步分析;采用CCK-8法检测其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增殖的影响;利用ELISA试剂盒测定其对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一氧化碳(NO)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释放量的影响。结果从粗茎秦艽中分离纯化得到GCP-1多糖,相对分子质量为6.87×104,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7种单糖组成,其物质的量比为0.07∶3.07∶0.42∶1.98∶1.33∶5.22∶6.76;IR、GC-MS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表明,GCP-1是一种典型的果胶多糖,含有HG和RGI区域及AGI和AGII侧链;质量浓度在10~200μg/m L时,GCP-1能明显促进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的增殖(P<0.05),并能明显抑制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分泌IL-1β、NO和TNF-α。结论GCP-1为从粗茎秦艽中分离得到的天然来源的均一多糖,其结构和活性初步研究为秦艽多糖成分的开发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吉解”即藏药秦艽花,具有清热、消肿、干黄水、解毒的功效,藏医常用于治黄水病、四肢肿胀、腑热胆热等症,药用历史悠久。作为藏药大宗药材,“吉解”在二十五味儿茶丸、十三味榜嘎散等多个国药准字号的藏药复方制剂中作为主药或配伍使用。但由于藏医药文献对“吉解”的记载根据花色将其分为黑、白两种,导致其存在基原复杂、临床用药混乱的现象。本研究通过查阅古今藏医药经典著作和文献,对黑、白“吉解”的品种、功效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厘清了藏药“吉解”的形态、基原物种、功能主治及生境分布。采用文献考证与市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了“吉解”的主流药材。最终确定文献记载其来源共有12个种,市场主流品种的来源以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和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为主。对藏药“吉解”进行基原考证有利于“吉解”的临床合理应用,可为其进一步质量控制、药效学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了当归的分布、化学成分、药理药效及栽培技术,并对未来当归的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