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程迁延、久病不愈,入于肠络,而致血行不畅,瘀阻于内,导致血瘀。久病入络,久病治络,因此活血化瘀药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论述了活血化瘀药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湿阻血瘀、寒凝血瘀证型中的应用,并举验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腹泻Ⅱ号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6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为脾虚湿阻证)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1∶1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腹泻Ⅱ号方治疗,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和中药安慰剂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泻Ⅱ号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的效果较好且作用安全。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中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最为常见。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优势在于能有效缓解其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临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应特别注意疏肝健脾。现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和辨证施治两方面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来探讨说明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体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合四逆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1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治疗28d,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痛泻要方合四逆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总有效率为87.80%。结论痛泻要方合四逆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肯定,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16-217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及腹泻便秘交替型(IBS-M),其中以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最常见。近年来内脏高敏机制为其主要发病机制得到逐步认可,痛泻要方可以明显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临床症状,但其机制尚不明确。该文总结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患者内脏高敏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对痛泻要方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内脏高敏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李柏群  陈绍成  彭腾  黄道秋 《中成药》2012,34(11):2229-2233
目的研究风芍六君子汤对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大黄复制小鼠脾虚腹泻模型,观察受试药物对小鼠排便及肠推进率的影响;采用番泻叶及胶带束缚法复制大鼠脾虚泄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观察受试药物对大鼠肠道敏感性、肠推进率及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量的影响;以及观察受试药物对冰醋酸致小鼠疼痛模型的镇痛作用。结果风芍六君子汤对脾虚腹泻具有止泻作用,能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肠道功能。水煎液及不同提取部位对改善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不同表现有不同的效果。结论风芍六君子汤对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改善作用,其中水溶性部位能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运动功能异常,正丁醇部位在增加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敏感性方面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提供依据。方法检索近十年国内外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文献,筛选出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文献共15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用腧穴为天枢、命门、大肠俞、足三里、关元;(2)当热敏灸达到饱和灸量时,效果最佳;(3)热敏灸治疗与普通灸或单纯针刺治疗相比,疗效显著;(4)热敏灸加汤剂治疗,疗效叠加。结论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相关性腹泻是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生率为38.2%[1]。笔者采取温针足三里配合药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并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较,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至2010年我院收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92例,均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组中女29  相似文献   

9.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排便异常或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我国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腹泻型占大多数。刘启泉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病机为:脾虚湿盛、肝脾失调。刘启泉教授认为风药具风之清扬开泄之性,善走不守,其性轻灵,具有多重效应,可治多种疾病,并配伍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疗效。风药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可以起到疏肝理脾、祛风除湿、升举清阳、调气引经、活血通络等作用,并列举相关风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与刘启泉教授运用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完带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50例以及对照组50例,两组均给予谷维素片、蒙脱石散、三联双歧杆菌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完带汤治疗,使用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方具有健脾化湿,兼以疏肝的特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证属脾虚湿阻者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黄雅慧主任医师应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导师讲解、门诊记录及查房总结收集导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认识、辨证分型及遣方用药变化,体会中医药治疗该疾病的优势及有效途径。结果:中医药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优势突出,疗效明显。结论:名中医应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观察中医中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诊治的106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分为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脾虚湿盛型4个证型进行辨证施治。结果:106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治愈67例,占63.2%;好转34例,占32.1%;无效5例,占4.7%;总有效率占95.3%。结论:中医辩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目前最常见且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在针对治疗腹泻型型肠易激综合征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从中医辨证治疗、专方联合西药治疗、中成药结合西药及针刺联合西药治疗等方面综述近5年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在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分型中,肝郁脾虚是较常见的征候,痛泻要方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基础方。5-HT信号系统在肠易激综合征的肠道功能紊乱、内脏感觉异常等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5-HT信号系统角度能很好地诠释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医体质学作为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其体病相关论和辨体论治思想在慢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中医体质学说,根据体病相关论,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以加深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见于阳虚体质、气郁体质及特禀体质,以纠正体质偏颇的方式可有效防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香砂六君子水煎液以及不同提取部位对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大黄泻下法复制小鼠脾虚腹泻模型,观察受试药物对小鼠排便和肠推进率的影响;采用番泻叶及胶带束缚法复制大鼠脾虚泄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观察受试药物对大鼠肠道敏感性、肠推进率及血清、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量的影响。结果:香砂六君子汤对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改善作用,水煎液及不同提取部位对改善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不同表现有不同的效果。结论:香砂六君子汤对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中香砂六君子汤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主要通过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敏感性来发挥治疗作用;水溶性部位、水煎液部位具有明显的止泻作用,主要通过改善肠道运动功能异常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中医学对肝、脾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生理病理关系的论述,结合目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辨证分型及现代研究中的证治观点,认为肝郁脾虚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基本发病病机,贯穿于病理变化的始末,据此确立施治之法,并附病案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以及多发的胃肠道疾病,其中又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最为多见。通过介绍李晶主任在"温"法思想指导下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证认识及用药经验,为难治性胃肠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是现今常见的全球性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可分为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在中国以腹泻型多见,且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本文从现代医学及传统中医学两方面,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中西医结合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优点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近10年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的文献,探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优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