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分泌细胞(EC)在大肠癌及癌旁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化法,对117例大肠癌及85例癌旁粘膜中嗜铬蛋白A(CGA)及几种激素进行检测,13例大肠癌行电镜观察.结果EC阳性大肠癌46例(393%),检测到一种以上激素692%(27/39),癌旁粘膜EC数高于正常肠粘膜.电镜观察8例有含内分泌颗粒的癌性EC.在中低分化癌中EC(++)的表达(255%)高于高分化癌(69%)(χ2=754,P<005),含有EC的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680%)高于不含EC者(437%)(χ2=623,P<005),且预后不良;5HT,βHCG,Glu,Gas阳性癌分化及预后较差(P>005).结论含EC的大肠癌具有更恶性的生物学行为,可能与EC中某些激素,通过旁分泌等途径促进肿瘤的生长转移有关,癌旁EC增生与周围肿瘤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新标志酶GST_π的表达和它的临床意义。方法胃癌组织62例用抗GST_π抗体,按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癌组织中GST_π活性,并与正常胃粘膜,异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进行比较。结果胃癌组织62例中GST_π阳性率871%;27例正常胃粘膜GST_π阳性率只111%(P<0001);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各23例,其GST_π阳性率分别为826%和869%,与正常胃粘膜比较P<0001。结论GST_π在胃癌组织中的胎儿型表达为研究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和发病机理提供了新的酶学标志。具有中等度异型增生和不全结肠型上皮化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阳性率也较高,可列为胃切除手术的相对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EGF受体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预后意义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大肠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和评价对大肠癌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EGFR和PCNA对有随访资料的大肠癌的表达。结果正常大肠粘膜未发现EGFR阳性表达,而大肠癌有较高表达(770%)。PCNA阳性表达中,大肠癌(464±265%)明显高于正常粘膜(151±54%,P<005)。EGFR表达与大肠癌Dukes分期有关(P<005)。PCNA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有关(P<005)。大肠癌4年生存率EGFR和PCNA表达>65%组均明显低于<25%组(P<005),EGFR_LI和PCNA_LI与生存期均有明显负相关。结论EGFR和PCNA表达与大肠癌的进展程度有关,对大肠癌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EGF受体(EGFR)在大肠癌中表达的意义,并探讨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86例大肠癌组织EGFR,PCNA的表达.结果在86例被检组织中,EGFR阳性表达44例(512%),低分化癌(800%,40/50)、淋巴结转移癌(688%,22/32)较高分化(389%,14/36)、淋巴结未受累大肠癌(407%,22/54)有更高的EGFR表达(P<005).DukesA,B,C期大肠癌的EGFR表达率分别为320%,483%,688%,C期与A期比较差异显著;EGFR阳性大肠癌较阴性癌有更高的PCNA标记(两者PCNAⅠ,Ⅱ,Ⅲ,Ⅳ级的例数分别为4,8,17,15;14,16,7,5;P<005).结论EGFR过表达与大肠癌恶性程度、转移趋势密切相关,并可促使癌细胞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胃癌中P^53,PCNA和GSTπ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5例正常胃组织和54例胃癌组织中的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的表达水平。结果:5例正常组织中未见P^53PCNA和GSTπ表达。54例胃癌组织中P^53,PCNA和GSTπ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1.11%,70.37%和68.52%,表达阳性P^53和PCNA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胃癌中P53、PCNA和GSTπ表达及意及。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5例正常胃组织和54例胃癌组织中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的表达水平。结果:5例正常组织中未见P53PCNA和GSTπ表达。54例胃癌组织中P53,PCNA和GSTπ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111%,7037%和6852%。表达阳性P53和PCNA均定位于肿瘤细胞核内,GSTπ定位于胞浆。P53、PCNA和GSTπ表达率与胃癌组织类型和淋巴转移关系密切。结论:检测P53、PCNA和GSTπ有助于评价胃癌预后  相似文献   

7.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观察慢性糜烂性胃炎(CEG)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粘膜上皮的p21,CEA表达和上皮细胞增生活性.结合粘膜G细胞数,探讨胃粘膜泌酸状态与病变的关系.方法CEG40例粘膜活检材料经光镜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及Hp的感染.对其中31例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标记p21,PCNA,CEA及胃泌素.结果CEG病变875%(35/40)见于胃窦粘膜,75%伴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改变.粘膜上皮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率为200%(8/40),肠化率为275%,250%伴活动性炎;400%病例可见Hp感染.CEG粘膜上皮p21表达阳性率为677%,CEA表达为290%;明显高于对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CNA表达以及G细胞数目,CEG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EG具有一定恶性转化趋势,胃窦G细胞数、泌酸状态与CEG的发病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P53蛋白PCNA和CE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目的研究大肠癌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E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链霉菌素生物素(SP)免疫组化法,观察44例大肠癌P53,PCNA的阳性率和CEA的表达型式.结果大肠癌P53阳性率为523%;大肠癌P53阳性表达与性别、年龄及肿瘤的部位、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无关(P>005);大肠癌P53阳性者其淋巴结转移率较阴性者高(14/23,609%vs6/21,286%,P<005);P53阳性表达及有淋巴结转移者其细胞增殖活性分别较P53阴性表达及无淋巴结转移者高(559±17vs379±14,P<005;562±15vs396±17,P<005);P53阳性表达及有淋巴结转移者其CEA表型均以胞质型和间质型为主(21/23,913%vs13/21,619%,P<005;19/20,950%vs15/24,625%,P<005).结论检测P53和PCNA表达及CEA表型对判断大肠癌的恶性程度,预测其淋巴结转移趋势和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患者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人体胎盘型GST-π抗体,按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50例食管癌、68例癌旁组织和51例正常对照组。并对其中30例食管癌和20例正常组进行了组织和血清GST活性检测。结果表明:正常食管组织GST-π阳性率为3.92%,不典型增生组为77.94%,食管癌组为86%。30例食管癌组织和血清GST活性均值分别为:2.393±1.218和16.620±4.450,而20例正常组织和血清GST均值分别为:1.064±0.494和13.440±4.004,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GST-π在食管癌患者的表达为研究其发病机理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酶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寻找阳性率高的药物负荷试验,作者对冠心病(CAD)组和可疑CAD组共51例患者,进行多巴酚丁胺(DOB)和潘生丁(PER)负荷试验各1次,比较DOB和PER负荷试验的阳性率。结果:DOB与PER负荷试验对血压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在心率、心律、心电图ST-T改变及主诉不适等有显著差异。DOB和PER负荷试验的阳性率在CAD组分别为76.9%和53.8%,可疑CAD组分别为26.3%和15.8%。DOB试验的阳性率显著优于PER试验,更接近运动试验。  相似文献   

11.
MAGE-1基因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MAGE-1基因编码的肿瘤相关抗原作为肝细胞性肝癌(HCC)主动免疫治疗攻击靶点的可能性。方法用RT-PCR的方法检测了39例HCC及癌旁组织、3种人肝癌细胞株和5例非HCC病例肝组织中MAGE-1基因的表达。结果HCC癌组织中MAGE-1基因表达率明显高于癌分组织中的表达率,58.9%(2/39)对10.3%(4/39),P<001。3种细胞株均为阳性表达。结论MAGE-1基因可作为主动免疫治疗的攻击靶点,以进一步研究设计新的HCC免疫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8种肿瘤相关抗原(MG7、MGd1、MC3、CEA、涎酸化糖蛋白、CA19─9、PS─4和TAG─72)在110例胃癌、32例异型增生,173例萎缩性胃炎和20例大致正常胃粘膜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发现胃癌组8种肿瘤相关抗原染色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和正常对照组(P<0.01~0.001)。异型增生组和萎缩性胃炎组8种肿瘤相关抗原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除MC3外,各抗原在胎儿胃或肠粘膜均有部分阳性。以上结果说明,检测胃粘膜组织中的上述8种抗原,对胃癌的诊断和高危人群的筛选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寻找阳性率高的药物负荷试验,作者对冠心病(CAD)组和可疑CAD组共51例患者,进行多巴酚丁胺(DOB)和潘生丁(PER)负荷试验各1次,比较DOB和PER负荷试验的阳性率。结果:DOB与PER负荷试验对血压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在心率、心律、心电图ST-T改变及主诉不适等有显著差异。DOB和PER负荷试验的阳性率在CAD组分别为76.9%和53.8%,可疑CAD组分别为26.3%和15.8%。  相似文献   

14.
含CD44 cDNA片段细胞系的构建及在肝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含CD44cDNA质粒PGEX2T和PAZ的单克隆细胞系.并利用此细胞系合成特异的CD44cDNA探针,原位检测肝癌中CD44mRNA的表达.方法应用常规的质粒转化方法将质粒PGEX2T和PAZ转入DH5菌株中得到单克隆细胞系.并以从此细胞系中提取的质粒为模板,应用PCR法合成CD44cDNA探针.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肝细胞癌中CD44v6mRNA的表达.结果从DH51菌株中提取的质粒含CD44(2v-10v)cDNA(11kb),从DH52菌株中提取的质粒含全长的CD44cDNA(18kb),PCR合成的CD44v6cDNA探针长140bp.CD44v6mRNA的阳性检出率:转移高危组为800%(8/10),转移低危组为217%(5/23),两者相差非常显著(P<001).结论从单克隆细胞系DH51和DH52中提取的质粒,经PCR扩增可得到特异的CD44cDNA探针.肝细胞癌中CD44v6mRNA的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倾向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31例慢性糜烂性胃炎粘膜活检组织及14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的P^21ras、P^53蛋白、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癌胚抗原(CEA)的表达采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发现P21ras在慢性糜烂性胃炎粘膜上皮和胃癌肿瘤细胞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7.7%和65.0%(P〉0.05);P^5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和21.4%(0.01〈P〈0.05);PC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7.7%和9  相似文献   

16.
western blot 法诊断囊虫病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四种猪囊尾蚴(Cysticercuscelulosae)特异性抗原cC1、cC2、cP1、cH1(分子量分别为28kDa、18kDa、14kDa、34kDa)混合应用诊断人囊虫病的价值。方法:以猪囊尾蚴cDNA表达文库中筛选出的β-半乳糖苷酶-猪囊虫特异性抗原cDNA编码的融合蛋白(fusionproteins,FP)为抗原,作简化的Westernblot(improvedWesternblot,IWB)分析,检测107例囊虫病、40例华支睾吸虫病、24例包虫病和34例健康人血清对融合蛋白的反应。同时应用粗制抗原(crudeanti-gen,CA)进行ELISA、IHA对比检测。结果:在简化Westernblot检测中,FP被107例囊虫病患者血清中94例(87.9%)血清所识别,与华支睾吸虫病、包虫病患者及健康人血清无交叉反应,特异性为100%。以粗制抗原作ELISA、IHA检测囊虫病人血清中的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4.1%和74.8%,与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存在交叉反应,假阳性率分别为2.5%、12.5%;与包虫病患者血清存在交叉反应,假阳性率分别为8.3%、16.7%;与健康人血清也存在交叉反应, 假阳性率分别为8. 8%、11. 8% 。结论: β-半乳糖苷酶2猪囊尾蚴FP 诊断囊虫病具有较高敏感性和高度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上皮生长因子(EGF)家族在老年人胃癌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观察E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老年人肠型胃癌发生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 结果 EGF在正常组织无表达,在胃癌表达最高(70.8% )。TGF-α、EGFR在不典型增生组织的表达(分别为72.2% 及83.3% )最高;TGF-α/EGF+ EGFR共同表达亦以不典型增生组织为最高。TGF-α、EGFR在癌周正常组织的表达(分别为55.6% 及61.1% )明显高于非癌正常组织(P< 0.01);且EGF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浆膜外侵呈正相关(P< 0.05)。EGF家族阳性胃癌粘膜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指数明显高于阴性组(P< 0.01),共同表达TGF-α/EGF+EGFR胃粘膜的PCNA标记指数也明显高于单独表达EGF、TGF-α或EGFR组(P< 0.05)。 结论 TGF-α、EGFR与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关系密切,二者共同表达是癌前病变有意义的标志。EGF与进展期癌有关,是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鹿占鹏  李建峰 《山东医药》1997,37(12):14-15
用流式免疫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单链构象多态(SSCP)技术对3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P^53基因表达及突变,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进行了研究,结果P^53基因表达阳性17例(51.5%)G1+G2级的阳性率显著低于G3级,并倾向分布于浸润型(I)膀胱癌;P^53基因突变9例(皆为P^53阳性表达)倾向分布于G3级和浸润型膀胱癌,HPV阳性13例(39.4%),G1+G2级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9.
为比较斑点免疫金银染色(Dot-IGSS)和Dot-ELISA检测弓形虫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实验以弓形虫速殖子可溶性蛋白抗原为诊断用抗原,同时用Dot-IGSS和Dot-ELISA检测65份弓形虫感染者血清、176份其他寄生虫感染者血清和76份对照血清。结果显示,用Dot-IGSS及Dot-ELISA检测弓形虫感染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46%及92.31%,平均抗体滴度分别为1∶384及1∶218(1∶20-1∶2560)。用Dot-IGSS检测,有23份血清抗体滴度高于Dot-ELISA,有8份低于Dot-ELISA。二种方法所测抗体滴度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608,P<0.01)。二种方法检测其他寄生虫感染者和对照血清,假阳性率分别为5.95%及13.89%。Dot-IGSS操作流程和Dot-ELISA相似,但敏感性、特异性均优于Dot-ELISA,前者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底物,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0.
用杂交瘤技术生产抗血吸虫肠相关循环阳极抗原(CAA)单克隆抗体与血吸虫卵糖蛋白单克隆抗体经混合后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制成Dot-ELISA诊断试剂盒,检测轻、中、重不同疫区粪检阳性的血吸虫病人血清中循环抗原,阳性率分别为84.3%、87.2%和91.5%。累计阳性率为89.2%(619/694)。对健康人、肝吸虫、肺吸虫病人血清均未出现阳性反应,显示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EPG>80的病人循环抗原检出率高干EPG/80的病人。说明循环抗原检出率与感染度有关。血吸虫病人经吡喹酮治疗后半年和1年循环抗原转阴率分别为71.4%和88.6%。结果表明.该试剂盒可用于确诊病人和考核疗效。试剂盒质量稳定,操作简便快速,整个试验可在1小时内完成,且不需特殊仪器,适于现场大规模查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