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优化中医护理方案用于中风病恢复期患者的价值。方法将96例中风病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采用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后的"中风病(脑梗死)护理方案住院表单"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中医护理方案护理,连续护理28 d后评价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疗效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中风病恢复期护理方案住院表单用于中风病恢复期患者效果可靠,患者满意。  相似文献   

2.
赵虎成  杨文斌 《河南中医》2007,27(11):62-62
急性出血性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其病死率、致残率很高。2001年5月~2005年8月,笔者将80例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与西药组两组,进行临床对照观察,取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80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肢体、言语等功能障碍,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为小到中等量脑出血的患者(大量者转脑外科治疗),并符合1988年10月全国中医急症中风病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简称治疗组)42例,西药组(简称对照组)38例。治疗组42例中,男25例,女17…  相似文献   

3.
早期应用熄风通腑法治疗中风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健  彭梅 《江西中医药》2009,40(10):32-32
目的:观察发病早期(2~4周内)应用熄风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熄风通腑治疗组及常规治疗对照组各30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熄风通腑法的早期应用能显著提高中风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脑血栓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致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血栓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其可以有效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提高疗效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正> 1984—1986年间,我们用自制的清热解毒注射液(简称清解针)、凉血化瘀注射液(简称凉化针)、丹紫注射液(简称丹紫针)并设立西药对照组,治疗出血热5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小结如下。临床资料 50例均为住院患者,以发热期为主或发热期伴早期低血压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按入院时的早期定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以下依次为序)各25例。性别、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药疗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效果及经济性分析.方法:选择150例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观察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患者采取针灸及中药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内科静脉输液常规方法治疗,治疗2周为1个疗程.根据中医症状评分表对所有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并由住院所需费用对医疗成本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疗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效果明显,且治疗费用较低,患者具有较好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出血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早期加服活血化瘀中药(熄风化瘀汤)。4周(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急性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的总体疗效、血流变、中风病积分及血肿吸收等情况。结果:两组急性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的总体疗效、中风病积分、血流变、血肿吸收等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出血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降低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风胶囊对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肌力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75)和对照组(n=75),两组均给予内科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中风胶囊,对照组以通心络胶囊为平行对照进行随机临床试验。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侧肌力分级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结果:经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患侧肌力分级均有升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明显的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使用中风胶囊能明显改善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肌力,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轻致残率,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技术在中风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中风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5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观察组另给予穴位按摩与穴位注射中医护理技术,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按摩与穴位注射能有效地改善中风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胆汤加减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火亢证的临床观察效果。方法选用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火亢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温胆汤加减方及西医常规脑梗死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医常规脑梗死治疗。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前后均采用中风病中医症状积分评价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的改变和证候变化。结果相较对照组,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胆汤加减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火亢证的疗效理想,对患者的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无不良反应,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风患者应用中医康复方案的效果。[方法]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9月收治中风病患者220例,分为对照组(130)和治疗组(90),应用简式的运动评分方法和改良指数,对中风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治疗组患者按康复方案要求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按照基础的治疗方法,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两组患者进行4周治疗以后,按照指数和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来进行评分,治疗组的患者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者。[结论]应用中医的康复方案在很大程度上使患者的中风病致残率降低,补充了中医康复方法对中风病患者的治疗,采用中医康复方案对中风病患者进行治疗,取得的效果明显,值得被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简版: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中风病临床疗效。方法:纳入76例中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的原则将76例中风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早期肢体康复对中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急性期缺血性及出血性中风患者共1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基础治疗均相同,治疗组同时行早期肢体康复,2组疗程均为2周.采用改良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运动功能水平;以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分别观察不同时点2组患者2个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诊治的脑血栓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焦虑、抑郁、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焦虑、抑郁评分显著降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相比对照组更具优势(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降低脑血栓患者的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病理性新生儿黄疸的早期治疗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儿科2008年6月至2010年3月住院治疗的8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4例进行早期治疗,对照组44例行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黄疸消退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等。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黄疸消退时间及黄疸的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早发现,实施早期治疗能有效预防核黄疸的发生,减少住院天数,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中风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以气虚血瘀症较为常见,我科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7月采用青岛国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血瘀通颗粒对门诊及住院的96例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中的72例患者进行Ⅲ期临床观察,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的中风病患者,均符合成人中风病诊断标准[1],年龄40~70岁,采用随机单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原则,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72例,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1.2治疗方法试验组:给予血瘀通颗粒,口服,每次1袋(10g),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医益气祛瘀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的疗效。方法将120例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以西医扩血管、对症及脑血管活化剂等治疗,有脑水肿表现者加用降颅压药物。治疗组加服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益气祛瘀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星蒌承气汤对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患者生物学指标及血浆内毒素脂多糖(LPS)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96例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星蒌承气汤联合治疗,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巴氏...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戴珍 《河南中医》2004,24(7):52-52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缠绵难愈,治疗效果不佳。我科对8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40例单纯西医治疗,并进行对照观察,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益气活血颗粒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9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颗粒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类诊断标准中的气虚血瘀型中风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运用益气活血颗粒配合黄芪注射液及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对照组单用黄芪注射液及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治疗3周后采用中风病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气活血颗粒能明显提高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治疗效果,是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